【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二)

大陸網球體育人才培養機制的嬗變 

網球選手李娜  (網路圖片)

儘管大陸網球選手早早從倫敦奧運會網球女單中出局,這個結果略微讓大陸球迷失望,但大陸網壇看來已經有足夠的承受能力。這一來是大陸體育觀的變化,二來,變更了人才培養體系的大陸網球也擁有了更多的資本。

單飛,單飛,大陸網球依靠單飛可謂一飛沖天。但現在的疑問就是,其他所有項目都可以單飛麼?甚至網球本身,為什麼其他人就飛不出來?!

從「大鍋飯」到「個體戶」

在過去的一個奧運週期內,大陸女子網球選手的身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儘管在本次奧運會上,以李娜為代表的大陸隊員遭遇到一定挫折,但「單飛」模式為大陸網球發展帶來的動力和改變卻不容否認。然而,這種模式能否繼續複製、產生下一個「國際娜」?這種模式是否有可能在其餘領域發揚光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討。

在溫布頓的奧運賽場上,去年的法網冠軍李娜是最為人熟知的球星之一。儘管她最近表現低迷,卻依然享受著巨星級別的待遇。她的照片登上了官方媒體手冊,與納達爾、小威等球員齊肩;在奧運會紀念品專賣店裡,李娜的頭像也被印在了購物袋上,足見其國際地位。彭帥和鄭潔風頭不如李娜,但也屬於世界前50的精英行列,被球迷攔住拍照和索取簽名成為家常便飯。

大陸網球選手能有今天的地位,多半要歸功於2008年底所進行的改革。那時,李娜、鄭潔和彭帥等人主動要求「斷奶」,脫離國家圈養體制,大膽走上「單飛」之路。大陸國家體育總局為此開了綠燈,這是大陸體育界迄今以來最大膽的決策之一。可喜的是,這些花朵雖然經歷了許多挫折和困難,但一路沒有凋謝,反而越開越豔麗。

尤其是李娜,在西方人眼中,李娜是當之無愧的國際巨星。去年李娜在羅蘭加洛斯獲得冠軍之後,西方媒體甚至認為世界網球的格局從此要發生改變。李娜成為大陸體育新名片,其影響力甚至要超過姚明和劉翔,因為同籃球和田徑相比,網球才算世界範圍內的主流項目。

有很多人據此認為,李娜和鄭潔們今日之國際地位,是個人奮鬥的結果,與國家無關。這一說法乍一看有道理,仔細端詳卻有割斷歷史之嫌。雖然大陸目前的GDP已經超過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卻排在90位左右,眾所周知,培養一名網球職業運動員耗資巨大,動輒要花費上百萬,這絕對不是一個大陸普通家庭所能負擔得起。跟歐美國家相比,大陸的網球整體發展還是比較落後,以李娜為代表的網球選手在短時間內取得一系列的突破,跟國家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是分不開的。

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袁夢,14歲就開始混職業圈的她算是大陸最早的「個體戶」,真正的自主參賽,自負盈虧。在孤軍奮戰的道路上,她有大把的辛酸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和經濟窘迫有關,限於此,她的世界排名最好時也不過86位。
 
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體兩制」

網球「單飛」的成功至少說明:大陸體育培養運動員的方式除了沿用固有的國家培養機制外,還可以與時俱進地融合進世界共用的元素,不但與世界接軌,也與人性接軌。大陸網壇「金花」們的大器晚成是國家與個人利益形成共振的結果。兩者互為依存,對於現階段的大陸體育來說,缺一不可。

如果沒有早期國家的培養,「金花」很難有放「單飛」後的輝煌成績;但如果這些網球運動員一直被國家「圈養」,必須聽從「先國家,後個人」的教誨,肯定不會有今天這群精通英語、受人追捧的世界級明星。

從大陸體育發展來看,網球算是個特例。首先,有巨大的市場、巨額獎金,是個人項目;同時,李娜等人又是先吃皇糧,後改小灶,是特殊時代的特殊案例。因此這種「單飛」模式在大陸體壇上能否複製或借鑒,確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乒乓球、羽毛球雖然在大陸內部有群眾基礎,但在世界範圍內不普及,國家斷奶,獎金匱乏,一旦斷奶,水準就會下降;再比如射擊、舉重、跳水、體操等運動大概可以劃歸「屠龍之技」,沒有群眾基礎,國家不養沒法存活,奧運金牌勢必旁落。再看足球、籃球,雖然早早就放了「單飛」,但除了姚明等人外,沒見什麼起色。田徑、游泳等大眾項目更不用說,劉翔是國家養的,廣告費雖然有個人提成,但其他花費一切由國家包辦的做法也與國際不接軌。另外,假如劉翔是個人投資,北京奧運會上他因傷退賽就不會招來那麼多罵聲,正如姚明有傷,打不打比賽和別人無關一樣。

能夠借鑒「單飛」模式的專案也有,比如撞球、高爾夫球、職業自行車、賽車、馬術和帆船等,但這些都不是大陸體壇的優勢項目,和奧運戰略不對接。

可以看出,多年來,大陸競技體育一直圍繞著奧運戰略和金牌模式佈局和運行,如果全部和國際接軌,走職業化和市場化之路,必將出現大滑坡。可行的出路,或許就是姚明在今年提到的「一體兩制」的辦法,即如足球、籃球等具備條件的體育項目,完全採取市場化運營模式;而其他一些職業化程度不高的運動專案,依然繼續利用和發揮國家「家長式」的培養優勢。甚至在同一個項目裡,都可以採取不同的體制,比如現今的網球,再比如游泳——名將吳鵬幾年前也放單飛,獨自在美國的大學訓練和學習,效果也還不錯。

中華民族講究和諧和中庸,改革歷來要經由小範圍試點再到全盤推廣。網球應該算是職業化和市場化改革的急先鋒,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其發展進程當中,也出現了人才斷層、職業球員素養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摸索,為其他體育領域的改革積累經驗。

放眼未來,或許只有等到大陸老百姓真正富有起來,以及大陸人的體育觀念發生整體轉變的時候,才是體育人才培養機制產生徹底改變的時機。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