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2期】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一)

從倫敦奧運看大陸體育戰略轉型

吳書光

倫敦奧運會女籃決賽大陸裁判彭玲(網路圖片)

倫敦奧運會尾聲,有兩件事值得關注:一是大陸女裁判彭玲執法倫敦奧運會女籃決賽;二是大陸體育代表團以38枚金牌位列倫敦奧運會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

彭玲之所以值得關注,並不是因為她是女性,而是因為國際體育舞臺上大陸籍的管理層和決策層太少,大陸在國際體育舞臺上的參與度與話語權與大陸的金牌榜並不相符,這在以後或將影響大陸體育取得更好的成績。

據體育專家易劍東介紹,國際體育組織總部90%在歐洲和北美,其負責人60%以上來自歐美,可以說當前國際體育的總秩序和總規則的制定者主要是歐美人。

由於現在的競技體育項目多數來自西方,專家表示,東方國家要參與奧林匹克運動,並力爭在其中取得發言權乃至決策權,必須擁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策略,有理有利有節,方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近年來,儘管大陸已發展成不折不扣的金牌大國,但體育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易劍東認為,眼下大陸面臨的最要緊問題並不是要奪取更多的金牌,而是要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專業能力和民族情懷的國際體育人才,並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由國家層面來而非單純由體育部門來制定規劃和保障實施。

大陸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也認為金牌只是體育發展的很小一部分,絕非全部。專家指出,提高國際體育組織參與度,增強話語權是大陸體育戰略轉型方向,而大力培養專業人士並輸送到國際體育組織是體育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

「只有多培養國際教練、裁判,讓更多的大陸人進入到國際比賽的管理與規則制定層面,才能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大影響力,同時還可體現我國的大國責任。」鮑明曉表示,大陸人進入國際體育組織後,將對更多的人瞭解大陸、瞭解大陸體育有正面的形象宣傳作用。

編按
 

從1908年《天津青年》悲涼而無奈的「奧運三問」到百年後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華民族的崛起令全球驚歎。在經歷了北京奧運會的輝煌登頂之 後,大陸體育代表團此次征戰倫敦,仍以38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但金牌不是體育的全部,奧運會也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 全部,姚明「金牌不能超越價值觀」之論確實值得深思。本報在倫敦奧運之後特別開闢「中國大陸體育人才戰略」專題報導,為讀者提供當前大陸體育的最新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