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2期】另眼看台灣

  
失落的民族認同感?

王慧(吉林大學來台交換生)

老兵在台北街頭抗議被戰士授田證欺騙(李文吉攝)

兩岸問題是我最關注的問題,是來台的原始驅使力之一,亦是我樂於跟台灣同學或老師討論的問題。來之前,我的想法是「兩岸問題」或台灣的「統獨」問題,應該是大陸人和台灣人諱忌莫深的話題。但是來到這邊之後,卻發現開口談論這個話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潛移默化的民族認同感

中華民族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作為一個大陸人你如何去定義中華民族?就單純說中華民族是生活在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嗎?那五十六個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是靠什麼維繫的呢?我們生活在大陸,我們從小學習的就是「中華民族」這個整體的概念,我們也願意以「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去定義我們自己,這種民族的認同感是潛移默化的,然後慢慢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你隨便問一個大陸人,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他可能也一時答不上來,但是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可卻是共有的內化的。
 
只是說同樣話的人

春假,我們一行大陸同學南行出遊。從台中到高雄的火車上,旁邊坐著一個中興大學年輕人。隨便聊就聊到了兩岸人互相的感情上來。我說我們大陸人對台灣的感情好像比你們對大陸的感情更深,我們見到台灣人會覺得是同胞,也覺得親切。你們見到大陸人是感覺同樣呢,還是會覺得只是見到說同樣話的人而已?他給的答案,雖然早有預期,卻依然驚訝。

他幾乎沒有思考,就說只是覺得遇到說同樣話的人而已。我儘管覺得訝異或者說更多的是不平,但是還是問了為什麼。他說了兩個原因,一是覺得「國情」不同。大陸地廣物博,都是自給自足。而台灣卻連糧食都是需要進口的,而且經歷過多國的殖民,文化上很多元,不是說只有中國文化、也受日本影響深刻,歐美文化影響也逐漸變多。二是他說台灣人沒有異地感。他說大陸省份很多,省省相挨,從小生活在一個省份的人去了其他省份,就會有異地感。而台灣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島上,他們沒有那種異地感。所以見到大陸人也不會覺得是見到了同胞,而僅僅是說同樣話的人而已。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抱有這種觀點的台灣人並不在少數,大陸總是過於樂觀地估計了對岸的形勢(每當台獨勢力抬頭,就說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就是台灣人民的反應),新聞媒體和政府也沒給我們瞭解對岸真實的機會。我問過幾個藍營的同學,統獨比例真的會有多少,他們說三七分或四六分吧,中間陣營人數很少。他們說就算那六七成中一些人不那麼綠,但也支持不獨不統維持現狀而已。所以,形勢不容樂觀。

在我看來,台灣當今的年輕人跟現在四五十歲的那一輩完全不同,兩蔣時代的人是以「反攻大陸」為目的,他們不喜歡大陸的執政黨,但他們是承認中國的,他們覺得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現今的年輕人,他們接受的是九十年代以來的去中國化教育。年幼時接受的教育,必然深刻影響成熟後個人的思想。難以想像二十年之後,當現在這代年輕人做到現在當政者的地位,兩岸又會是怎樣一個局面。
 
失落的民族認同感

當今的台灣年輕人,我個人認為他們沒有什麼中華民族的觀念和認同感。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兩岸人民之間直接的接觸過少,交流不足。其次是台灣九十年代以後去中國化教育的結果。兩岸即便有交流,也大多侷限於經濟層面。而這種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是跟歷史、文化、政治分不開的,它的形成需要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高度認可和共鳴。

而這些恰恰是台灣現在的教育極為忌諱和想要努力去除的東西。一個民族的最內核的部分都去掉了,怎麼會有民族認同感呢。我曾在淡江大學聽過一位老師的課,他的觀點,我很認同。他認為,民眾有無形成民族認同感,一定是教育的結果。

中國人講求認祖歸宗、落葉歸根,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漂泊他鄉的海外華人,最終會落腳故土的原因。倘若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本根都不承認,這算不算是一種悲哀呢。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