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2期】荷清苑書簡 2012.09

換位思考──也評北京奧運期間,台灣報紙的一文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北京奧運會期間,我讀到台灣某大報的一文。作者是我熟悉的白先生。文中提及:但奪金是大陸「舉國體制」教育下所有民眾的夢想。老外開玩笑,「本屆奧運最大的『中國元素』,不是福娃,也不是張藝謀的開幕式,而是『加油』!」不管走到鳥巢或水立方,震天價響就是為中國選手「加油」。

油價高漲但還是要加,因為沒有奪金,什麼都不是。加油成了北京奧運場館的全民運動,還不能反對。全民運動的結果,無疑助漲中國奪金的氣勢,金牌越多民眾就越霸氣。越霸氣,就越不會思考。

上面用詞,讓人難以理解。作者還是帶著有色眼鏡在說話。好像大陸、北京的人都是一群機器人,只能聽XXX的「程式」來動作?我去看了一場在鳥巢的比賽,外國選手跑得好的,擲鏈球好的,全場的觀眾都熱烈給他們鼓掌。還有,外國運動員得金牌,奏其國歌時,全場近9萬人都起立,安靜聽著他們的國歌。中國表現的好,就說它好,老外表現的好,也就說他們好,都一樣用平常心來看待。這些也就是一場比賽,不須聯想了太多。

奧運精神大約也要在一定的條件下來講求。如果身體都不行了還要比賽,未必值得鼓勵。即如,拳擊比賽如果打死人了,還要打嗎?(極端的例子)腳壞了,不能跑,就不跑,也沒什麼可責備的。劉翔腳傷跑不了,就不跑,無可苛責。同場還有一個美國運動員也跑了一半就不跑了。倒是沒見人們說他的不是。現在也不鼓勵(反對)小孩「捨己救人」。你沒這個能力,就不鼓勵、要求做超出你能力的事。旁人可能「看得過癮」,當事人可未必是這樣「過癮」的。對金牌的「苛求」固然不對,對運動員超過其能力的「苛求」也不必要。

按照這文的邏輯,我想蘇麗文(台灣運動員,當時,她受傷仍不下場,勇得獎牌。)如果是大陸人。則報導可能又是另個樣子,少不了──


為了金牌,XXX「教育下的夢想」,不顧死活,不能不賽,「不會思考」……沒有人道,極權思想???

蘇麗文回台後,台灣報紙說她打出了「台灣精神」。如果她換成是大陸人,豈不是被說成是「瘋狂的大陸民族主義」??!!

我認得這位記者先生有近20年了。白先生是個大陸通,對於大陸是很瞭解的。我想此文的寫法,應不會是他的本意。我的問題是,他或他們報社有何需要如此的詞句來描述大陸的種種?如果是必須如此才能面對台灣的讀者,台灣的民眾則是相當可悲的。該文的最後一句話──「大陸民眾歡欣鼓舞金牌全球第一之際,蘇麗文倒下才真正讓他們瞭解奧運精神所在」──則暴露出這類思維對外面世界,也包括大陸的無知。「損人抬己」不是健康的心理。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