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磁山遺址是世界黍、粟種植起源地
【犇報‧第32期】科技考古
中國磁山遺址是世界黍、粟種植起源地
![]() |
(網路圖片) |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農林科學院日前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投資設立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致力於加快雜交小麥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此舉標誌著中國雜交小麥育種技術將進入大規模產業化應用階段。
今年4月,大陸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
中國大陸推進「綠色儲糧」行動
![]() |
「綠色儲糧」推動了節能減排 (網路圖片) |
為積極解決各國共同面臨的糧食產後損耗問題,大陸儲備糧管理正全面推進一項意義深遠的「綠色儲糧」行動。目前全系統氮氣氣調儲糧規模達70億斤,三北地區低溫儲糧比例達80%以上,儲藏品種由稻穀擴展到玉米、大豆和小麥。
在「三北」地區,將大力推廣隔熱保冷、膜下環流通風、緩釋通風等技術,實現低溫(准低溫)儲糧。目前三北地區低溫(准低溫)儲糧比例達80%以上,比5年前提高近30個百分點,延緩了糧食品質變化,並將水分損失控制在1%以內,黑龍江、吉林、北方等地的中央儲備糧全部實現低溫(准低溫)儲糧。在南方,中儲糧積極開展壓蓋、隔熱保冷、氣囊控溫、空調控溫等稻穀控溫儲糧技術推廣,長江以南直屬庫儲存的中央儲備稻穀全部採取控溫儲藏措施,出庫品質明顯優於常規儲藏。
![]() |
辛亥文物 (網路圖片) |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近日向境內外媒體公開展示一批罕見的辛亥文物,其中包括辛亥革命時期的軍刀和暗器、為募集革命經費所發行的「中華民國金幣券」等。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從館藏1萬餘件文物中梳理出約240件辛亥時期的珍奇文物,已於9月22日起舉辦「館藏辛亥革命文物展」。
據上海孫中山故居研究員鄭朝平介紹,辛亥革命時期的軍刀和暗器,故居館藏較為豐富,不僅有中山先生等使用過的指揮刀,還有成組成套、保存完好的新軍軍刀等,其中大部分已亮相22日起的文物展。
在向媒體公開的文物中,一件辛亥時期的「摺扇暗器」十分搶眼。這件兵器為「日本款」,摺扇形刀鞘偽裝下的是一把鋼刀。鄭朝平解釋說,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此類暗器多為民間革命志士使用。
一件大如「米缸蓋」的紅色圓形漆器也吸引不少關注。漆器正面花紋為辛亥時期的「五色旗」和「十八星旗」等,後經專家鑒定,實為辛亥革命一周年紀念大會會徽。上世紀80年代,在湖北農村一農戶家中被發現,當時被誤當作米缸蓋使用。
這批文物中,還可見到孫中山發起募集的「中華民國金幣券」,面值10元。據瞭解,此類「金幣券」目前存世100多枚,大部分散落於海峽兩岸的錢幣收藏協會和錢幣收藏家手中,個別流落於拍賣市場,其估價均在數十萬元人民幣至上百萬元人民幣不等。
根據記載,自辛亥革命起,孫中山先後在上海開展革命活動,累計長達5年多時間。上海也是目前孫中山和宋慶齡文物藏品最豐富的地方,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登記在冊的文物超過2萬件。近年來,上海孫中山故居在籌建「孫中山文物館」的過程中,得到了海內外收藏家的大力支持,館藏辛亥文物也越來越豐富,其中包括武漢收藏家沈漢生的家傳、著名錢幣專家馬定祥的家傳等。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館藏辛亥革命文物展已於9月22日開幕,展覽將舉辦至年底。
(新華社電)
![]() |
黃花崗列式陵園 (網路圖片) |
重現百年前歷史風雲
![]() |
武昌起義 (網路圖片) |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海峽兩岸舉行了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電影《辛亥革命》即是一部重點獻禮影片。《辛亥革命》由長影集團、上影集團等多家單位聯合出品,投資過億元,集結了成龍、李冰冰、趙文瑄、孫淳等70多位華人演員加盟演出。
影片以血染黃花崗、武昌起義、陽夏保衛戰、創建共和制四個篇章展開劇情,講述了維新變法失敗後,孫中山、黃興等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歷史。在《辛亥革命》中飾演孫中山的臺灣演員趙文瑄表示,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演出這部電影「非常榮幸」。他透露,雖然自己多次扮演孫中山,但在影片選角之初,他並非是飾演孫中山的唯一人選,是他對角色的執著最終打動了導演。
擔任影片總導演,並扮演黃興的香港演員成龍說:「我是在香港出生的,對國家很多歷史不瞭解。這些年經常回大陸拍戲,才知道我們的先人為了我們今天可以過上好日子付出太多代價。」
該片編劇王興東表示,希望借此片,喚起全球華人的愛國熱情。
近兩個小時全景式的史詩劇情、演員們的傾力演出和富有衝擊力的畫面,受到眾多觀眾的肯定。剛剛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入伍的「80後」李楊說:「辛亥革命的很多烈士都是當年的80後,他們為理想敢於奮鬥、敢於犧牲的精神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蔣蕾說:「孫中山先生當年提出了有關民族復興的很多設想,今天有很多已經實現了,有一些還沒有完成。比如振興中華,現在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強大,還要像中山先生所說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電影《辛亥革命》已於9月23日全球同步上映。台灣將在10月14日上映。(新華社電)
![]() |
辛亥遺跡今昔 (網路圖片) |
一百年前,革命的滾滾浪潮衝擊著古老的中華大地,歷經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的浪翻波連,終於匯成了辛亥風雲,中國從一個專制帝國快步邁入共和體制。在武漢、廣州、成都、上海……眾多的場域、建築、文物見證了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
一百年前的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黃興率領120餘名敢死隊員從這裏出發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三二九」起義。起義後,72名烈士的遺骸被收葬於廣州東郊黃花崗,這次起義因而又以「黃花崗起義」著稱於世。
如今,小東營5號已是「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館內擺放的一對巨大的石獅子,當年立於清兩廣總督署大門前,它們身上的23處彈痕彷彿還在向世人講述著起義當天悲壯的一幕。
指揮部舊址的整座建築被完好地保護起來。五年前,廣州市政府撥專款對指揮部舊址進行了維修保護,在「整舊如舊」的原則下,翻修屋頂,更換部分瓦件,修補青磚牆復原舊貌,缺失的門窗屏風等採用傳統舊構件替補。
百年時光的磨蝕、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複雜的歷史變遷,給辛亥遺跡保護帶來挑戰,如何在全新的城市佈局中保持遺跡的完整性和獨特性,是政府規劃和建設部門面臨的共同課題。
案例二: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
廣州市著名的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長久以來,被周邊越來越多的民房重重包圍,而隨著珠江南岸的填充和建設,孫中山先生曾經使用過的大元帥府碼頭不復存在,此後建成的江灣橋及其引橋,更給元帥府景觀的整體性造成了破壞。
有鑒於此,廣州市規劃部門於2004年組織編制了《孫中山大元帥府及江灣橋頭城市設計》,提出在江灣橋兩側建設東西兩個綠化廣場,以掃清大元帥府的視野景觀,同時提出了拆除江灣橋東引橋、恢復大元帥府歷史環境的建議。
2010年廣州亞運會前,這一方案得到執行,孫中山大元帥府附近實施了拆遷和廣場建設等工作,江灣橋東引橋也被拆除,大元帥府從而與濱江廣場連為一體,重新恢復了當年「開門見江」的歷史風貌。
作為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城,武漢的辛亥遺跡眾多,「起義門」、辛亥首義烈士墓、黃興拜將台等傳承百年的舊址,如今都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在武昌紫陽湖畔、湖北省總工會院內的一個潔淨的小廣場上,有一座刻有「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字樣的紀念碑。一百年前,就是在這裏——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駐地,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從而點燃了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
上世紀八十年代,武漢市政府在此立碑紀念。多年來,湖北省總工會通過不斷栽樹、種草、修圍欄,嚴格保護這片歷史古跡。如今,這裏環境清幽,綠草如茵,已經成為周邊居民休憩、散步的好地方。
武昌紅樓是武昌起義成功之後,起義軍宣佈成立中國第一個比較完備的共和政權即湖北軍政府的舊址,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被闢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為了迎接辛亥革命百年,這組位於武昌蛇山南麓、首義廣場北端的百年建築經過半年多的閉館維修後,重新對外開放。
重新開放的紅樓以「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為主,主樓都督府會議廳、外交部、參謀部、軍務部、軍事會議廳等,均按原貌復原陳列,西配樓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則以近400件展品全景式地展現了武昌起義的歷史。
在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位於中華路581號的小南門鐘樓既是辛亥上海起義的信號樓,也是上海迄今僅存的近代消防建築。辛亥革命爆發後,陳其美等在上海決定響應。1911年11月3日,以小南門救火聯合會鐘樓鐘聲為信號,上海商團各部、敢死隊等聚集南市,宣佈發動上海起義。
2000年,小南門鐘樓在寸土寸金的黃浦區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2010年,整整100歲的小南門鐘樓迎來第二次維修。鐘樓的塔座、鋼架都經過混凝土修補、整固,又恢復了昔日的雄姿。
百年前風起雲湧的四川保路運動,被史學界公認為辛亥革命的先聲。建於1913年、位於成都的「辛亥秋保路史事紀念碑」,就是當年川路總公司為了紀念保路運動中犧牲烈士而修建的紀念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這座紀念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妥善保護。如今,來成都的遊客,不少仍會到這座紀念碑下停留,懷想當年的歷史事蹟,緬懷先人。
「四川保路運動史事陳列館」位於紀念碑的對面,這是一座民國時期的兩層建築,2008年,紀念館經過改建後向遊客免費開放。如今的陳列館共有6間展廳,展出相關圖片百餘幅,實物複製品70餘件,文字約20萬字。
時光雖然穿越了一百年,但遍佈各地的辛亥重要文物和遺跡在不斷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中依然屹立。它們告訴每一個中國人,這裏曾經創造了歷史。
讓農民活得更精采
![]() |
(網路圖片) |
魏世國說,以前的生活很單調,回家除了打牌或看電視,不知幹什麼好。後來,村裏成立了腰鼓隊,妻子跟著學跳舞,也把他帶了進來。幾個月前,他花了5萬元買了一輛麵包車,現在每個星期都要帶著幾個隊友,從十幾里外的驛城村趕到城裏,跟專業老師學美聲,雖然路費不菲,但他一點不心疼。「在腰鼓隊,我們什麼都學。我現在打腰鼓、唱美聲、演小品,還上了徐州電視臺。」
![]() |
文化扶貧中「萬村書庫」工程 (網路圖片) |
「富裕起來,走上小康之路的群眾最需要的是文化。我們要讓農民能在家門口看到好戲、好電影,讓農民朋友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多次參加送戲下鄉的遼寧省文化廳文藝處處長孫浩說。
2008年末,旨在為貧困地區提供資訊、教育、文化支援的「文化扶貧工程」啟動。扶貧開發協會會長胡富國表示,希望通過實施「文化扶貧工程」進一步繁榮農村文化,培養老少邊窮地區的「造血功能」和文化創新能力,惠及貧困地區所有的老百姓 。
文化扶貧中「萬村書庫」工程現在全國25,000個村建起小型圖書室,並向每座圖書室捐贈圖書100種,以培養當地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幹部的應用寫作能力;電視扶貧工程,先後在太行山區、大別山區、青藏高原、雲南山區、鄂西山區、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建起210座衛星地面電視接收站,有220多萬農民看上了圖像清晰、聲音洪亮的電視節目。
胡富國認為,當代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已經由地緣因素、交通因素逐漸上移資訊、教育、資本、文化等深層次方面,對農村的扶貧工作已經不僅限於物質上的支援,而更需要為農村提供資訊、教育、文化上的支持。新農村建設不僅需要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更需要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文藝演出給鄉親們帶來了歡樂,而輔導更是對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基層文藝骨幹和文藝愛好者的藝術水準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2009年開始,遼寧省文聯組織每年都組織藝術家送戲到農村。幾年來,已陸續組織美術、書法、曲藝、舞蹈、文藝評論等方面的藝術家走進遼寧省的10餘個鄉鎮。去年開始的「文藝進鄉村輔導面對面」活動,也先後組織了50餘位元藝術家深入鐵嶺、阜新、朝陽、大連等市的鄉村舉辦輔導、培訓、講座等30餘次,受益群眾千餘人,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
福建省藝術館嘗試用藝術扶貧的辦法幫助農村孩子,特別是貧困兒童,接受專業藝術家的培育指導,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福建省有近百個文化館(藝術館)掛鈎150餘所農村學校為藝術扶貧基地,相當部分貧困兒童得到專業藝術輔導,長期生活在藝術荒漠中的農村孩子沐浴在藝術的陽光和雨露中。
以前,演出單位下鄉「越演越虧」,如今,藝術院團到基層演出都有相應的補貼,農村的戲路越來越寬,農民的戲癮越過越足。遼寧省文化廳處長孫浩說,農民群眾是農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受益者。送文化下鄉不能一廂情願。農民朋友是否滿意,是檢驗我們工作成敗與否的唯一標準。希望通過每一次文化下鄉,走進農村、走近農民,帶動更多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進村入戶。
據瞭解,遼寧專門設立了遼寧省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政府投入引導資金3000—5000萬元,搭建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同時,政府投入新建遷建省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科技館、檔案館等8大公益文化場館,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摘自《新華社》)
![]() |
網路正改變著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網路圖片) |
網際網路改變農業樣貌
「只要滑鼠輕輕一點,我們村裡的數百公斤瓜果不到1分鐘就賣出去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農民盧華蘇說。
網路的應用,改變了盧華蘇和周圍農民的傳統種植和銷售習慣。早在5年前,盧華蘇家裏就購置電腦並安裝了網路,他還參加了由政府開辦的農民網路資訊培訓班。2009年6月,南陽鎮生產的第一批黃貴妃西瓜上市,他嘗試將西瓜銷售資訊放到網上,結果引來不少買家。
「今年的黃貴妃西瓜一上市就賣完了,價格也比去年翻了一番,很多買家在網上看到資訊後,就直接到地頭來收瓜。」盧華蘇說。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官方網站上,有3200多家農戶和農產流通協會、合作社在這裏登記了農產品資訊。來自全世界的買家只需要上網查詢,就能瞭解農產品供應量、價格以及賣家聯繫方式等資訊。
和盧華蘇一樣,越來越多大陸農民開始通過網路與萬里之外的人們交流,學習農業知識,實現致富夢想。據大陸農業部統計,目前99%的鄉鎮基本實現了鄉鄉覆蓋網路。
據大陸互聯網路資訊中心新近發佈的第28次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農村網民規模為1.31億,占整體網民的27%,較2010年底增長4.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的資訊化藍皮書《中國資訊化形勢分析與預測(2010)》指出,隨著農業和農村資訊化的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將進入蓬勃發展時期,農村網民將成為網民增長的「主力軍」。
在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嘉會鄉蔡家壩村,全村48戶已有26戶農民買了電腦,農民通過網路不但瞭解時事新聞,而且通過網路廣交朋友銷售水果,僅今年上半年,該村的水果專業合作社就銷售各類水果125.14萬公斤,創收10多萬元。
農民鄭自順深有感觸地說:「過去農產品銷路不暢,主要是資訊不靈,現在滑鼠一點,產品資訊瞭若指掌,足不出戶就可以瞭解全國各地的水果價格行情,隨時可以與外地老闆聯繫。」
自從在家裡上網瞭解農業資訊後,蔡家壩村不少農民都實現了收入增長。竹鼠養殖戶黃基新信心滿滿:「網路進村入戶,我們農民滑鼠一點,便能瞭解全國各地市場行情,做到心中有數。網路使我們投資創業的信心更足,眼光也放得更長遠了。」
農業生產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階段。網路技術迅速進入農村,正改變著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現代網路資訊技術縮短了田間地頭與銷售終端的距離,有助於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無縫結合,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注入新的活力。(摘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