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2期】科技考古


中國磁山遺址是世界黍、粟種植起源地
                          (網路圖片)

        磁山新石器遺址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發現於1972年,1988年被大陸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6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磁山遺址進行三個階段的考古發掘,共發掘灰坑468個,發現其中88個長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糧食堆積,層厚為0.1米至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度在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中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極為罕見。專家估計,這些糧食的重量有5萬多公斤。

長期以來,由於缺少對考古遺址中腐朽灰化的糧食的鑒定方法,對於東亞地區旱作農業起源的歷史,特別是對中國武安磁山新石器遺址為世界粟(也叫穀子,小米)起源地這一觀點,一直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課題組通過對現代粟、黍(也叫糜子、稷子、大黃米)及野生植物小穗穎片、內外稃片不同部位、不同細胞層的植矽體分析,明確了區分粟、黍植矽體的5種鑒定標準。
        利用上述方法,通過對磁山遺址5個窖穴46個灰化樣品和磁山博物館收藏的1個灰化樣品進行植矽體的系統分析和不同實驗室9個碳14年代學測定,發現這些窖穴樣品中的糧食中,早期農作物是黍,其年代距今約100008700年前,粟則在距今約87007500年期間少量出現。磁山遺址黍、粟的出土,提供了磁山遺址黍、粟出土年代為目前已知最早的證據。
        呂厚遠說,研究表明,在中國北方半乾旱區,在全新世早期黍已經成為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這暗示了黍可能是在這一地區獨立起源的。正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繁榮一樣,小麥和大麥向肥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平原的傳播,孕育了燦爛的西亞史前文化;黍和粟類作物起源以及向肥沃的黃河流域及其臨近地區的傳播,不僅為史前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且為中華文明進入更高級的階段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遺址博物館的資料還顯示,磁山遺址中與大量黍、粟一起出土的,還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標本等約6000餘種。這些發現都為尋找中國更早的農業、畜牧業、制陶業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寶貴線索。
        如今的武安市所產小米品質優良,色澤金黃,入口甘甜糯香,極富營養,有「中國小米之鄉」的美譽。






【犇報‧第32期】農業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中國大陸雜交小麥育種技術
                                    (網路圖片)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農林科學院日前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投資設立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致力於加快雜交小麥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此舉標誌著中國雜交小麥育種技術將進入大規模產業化應用階段。

         
        今年4月,大陸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

        此次中種集團與北京農科院的合作是在產學研結合領域的一次有益嘗試,將實現農業科研成果與產業轉化和技術推廣的有效對接,並為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糧食安全及保持中國大陸雜交小麥育種技術國際領先地位發揮巨大作用。
        目前,大陸雜交小麥育種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獨創的二系法雜交小麥應用技術體系,整體水準國際領先。用二系法選育的雜交小麥品種抗逆性強、水肥利用率高、增產幅度可達15%至20%,並減少畝播種量三分之一,對糧食生產節約成本增效作用顯著。






【犇報‧第32期】減少糧食損耗

中國大陸推進「綠色儲糧」行動

「綠色儲糧」推動了節能減排   (網路圖片)

        為積極解決各國共同面臨的糧食產後損耗問題,大陸儲備糧管理正全面推進一項意義深遠的「綠色儲糧」行動。目前全系統氮氣氣調儲糧規模達70億斤,三北地區低溫儲糧比例達80%以上,儲藏品種由稻穀擴展到玉米、大豆和小麥。

       
        在「三北」地區,將大力推廣隔熱保冷、膜下環流通風、緩釋通風等技術,實現低溫(准低溫)儲糧。目前三北地區低溫(准低溫)儲糧比例達80%以上,比5年前提高近30個百分點,延緩了糧食品質變化,並將水分損失控制在1%以內,黑龍江、吉林、北方等地的中央儲備糧全部實現低溫(准低溫)儲糧。在南方,中儲糧積極開展壓蓋、隔熱保冷、氣囊控溫、空調控溫等稻穀控溫儲糧技術推廣,長江以南直屬庫儲存的中央儲備稻穀全部採取控溫儲藏措施,出庫品質明顯優於常規儲藏。

        隨著各國對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對儲糧害蟲防治化學藥劑的限制日益嚴格,低溫、氣調、物理與生物綜合防治成為儲糧發展大方向。氮氣氣調儲糧技術具有對大氣環境無污染、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無傷害、對操作者身體無損傷優勢。
        目前中儲糧大幅降低化學藥劑使用量,北方大部分糧庫儲存期間不再使用化學藥劑,新疆分公司全轄區實現綠色儲糧;南方地區化學藥劑使用量逐步減少,福建、浙江、貴州等分公司中央儲備糧免薰蒸率均超過40%。
        「綠色儲糧」推動了節能減排。中儲糧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開展糧食烘乾設施設備改造,合理配置烘乾系統風溫、爐溫,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犇報‧第31期】辛亥百年專輯──一批罕見的辛亥文物在上海亮相

  
辛亥文物  (網路圖片)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近日向境內外媒體公開展示一批罕見的辛亥文物,其中包括辛亥革命時期的軍刀和暗器、為募集革命經費所發行的「中華民國金幣券」等。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從館藏1萬餘件文物中梳理出約240件辛亥時期的珍奇文物,已於9月22日起舉辦「館藏辛亥革命文物展」。
        據上海孫中山故居研究員鄭朝平介紹,辛亥革命時期的軍刀和暗器,故居館藏較為豐富,不僅有中山先生等使用過的指揮刀,還有成組成套、保存完好的新軍軍刀等,其中大部分已亮相22日起的文物展。

        在向媒體公開的文物中,一件辛亥時期的「摺扇暗器」十分搶眼。這件兵器為「日本款」,摺扇形刀鞘偽裝下的是一把鋼刀。鄭朝平解釋說,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此類暗器多為民間革命志士使用。

        一件大如「米缸蓋」的紅色圓形漆器也吸引不少關注。漆器正面花紋為辛亥時期的「五色旗」和「十八星旗」等,後經專家鑒定,實為辛亥革命一周年紀念大會會徽。上世紀80年代,在湖北農村一農戶家中被發現,當時被誤當作米缸蓋使用。

        這批文物中,還可見到孫中山發起募集的「中華民國金幣券」,面值10元。據瞭解,此類「金幣券」目前存世100多枚,大部分散落於海峽兩岸的錢幣收藏協會和錢幣收藏家手中,個別流落於拍賣市場,其估價均在數十萬元人民幣至上百萬元人民幣不等。

        根據記載,自辛亥革命起,孫中山先後在上海開展革命活動,累計長達5年多時間。上海也是目前孫中山和宋慶齡文物藏品最豐富的地方,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登記在冊的文物超過2萬件。近年來,上海孫中山故居在籌建「孫中山文物館」的過程中,得到了海內外收藏家的大力支持,館藏辛亥文物也越來越豐富,其中包括武漢收藏家沈漢生的家傳、著名錢幣專家馬定祥的家傳等。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館藏辛亥革命文物展已於9月22日開幕,展覽將舉辦至年底。
      (新華社電)





【犇報‧第31期】辛亥百年專輯──黃花崗烈士陵園裏的講述者

黃花崗列式陵園       (網路圖片)
        廣州市先烈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裏,人們常常看到一位鬚髮銀白的老先生親切地給海內外青少年講述辛亥革命歷史。無論到場的是幾百人、幾十人還是只有三五個人,他都會一絲不苟地講授,風雨無阻地堅持了22個年頭。
        這位77歲的老人名叫溫國傑,是中國同盟會廣州遺屬聯誼會會長,辛亥革命烈士溫生才的嫡孫。他出生於戰火紛飛的上世紀三十年代,幼年時父母雙亡,在孤兒院長大。
        1989年,即將從廣州某國營蔬菜公司退休的溫國傑和其他幾位在廣州生活的辛亥烈士遺屬創建了中國同盟會廣州遺屬聯誼會,以增進革命後人之間的聯絡,繼承先輩遺志。
        此後,他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免費為青少年開設愛國主義課堂。廣州眾多烈士陵園、紀念館、大中小學都留下了他義務授課的足跡。迄今,他已向海內外數千名青少年講授過愛國主義教育課程。
        講課沒有報酬,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但溫國傑對這些毫不在意。「一想到當年先烈們為民族利益拋頭顱、灑熱血、不計回報的獻身精神,我會鼓勵我自己,苦一點累一點算不了什麼。」
        二十多年來,溫國傑講課最多的地點是黃花崗烈士陵園鄧仲元墓旁的空地。「這個地方寬闊,有一些石凳,學員聽課既可以坐著,也可以站著,當今青少年喜歡自由,不喜歡束縛,所以我選擇在這裏給他們講課。」溫老先生說。
        溫國傑非常注意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給學生講述革命歷史。他不滿足於僅僅向年輕人灌輸一些史實,而是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傳遞革命志士的精神。「如果只講哪年哪月哪日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這會讓青少年打瞌睡;而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講授歷史,青少年學員就會覺得生動有趣,非常願意聽下去。」
        因為是烈士後裔,溫國傑講授最多的內容是辛亥志士的生平和革命事蹟。他收集了幾十位烈士的老照片和生平資料,每次講課都帶在身邊。講到某位烈士的故事,他就指著該位烈士的相片,讓學員感受相片所營造的革命時空。然後幾多風流人物,無數英雄志士,一一娓娓道來。
        溫國傑介紹了一組珍貴的辛亥革命志士照片:這位是常扮「新娘」掩護革命黨人運輸軍械的同盟會女會員卓國華,這位是18歲就為革命犧牲的黃花崗烈士郭繼枚,這位是在「三•二九」廣州起義中「吞彈藥不畏懼」的喻培倫……還有在廣州起義前夕因刺殺清朝將軍而被捕就義的辛亥烈士溫生才,也就是溫國傑的祖父。
        溫國傑說,中國同盟會廣州遺屬聯誼會成立至今已走過22個年頭,發展道路歷盡坎坷,遇到了很多困難。因為不是盈利機構,沒有固定的收益,經費短缺,「少得連舉行會員聚餐都很難辦到」。
        但溫國傑和他的會員們對這些困難都不以為意。「我們繼承先祖的遺志,不是用口頭來繼承,而是要做很多實際的工作。」
        溫國傑說,2011年是他特別忙碌的一年。除了一如既往地給青少年講課,他還要組織會員們多團聚一下,而來自海峽兩岸媒體的採訪請求也接踵而至。
        溫國傑坦承,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關口,有很多之前從未遇到過的任務等著他去完成。作為辛亥革命烈士後人,他覺得無比自豪的同時,也感到肩上負載了更重的責任。
(新華社電)





【犇報‧第31期】辛亥百年專輯──史詩電影《辛亥革命》

重現百年前歷史風雲



       武昌起義      (網路圖片)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海峽兩岸舉行了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電影《辛亥革命》即是一部重點獻禮影片。《辛亥革命》由長影集團、上影集團等多家單位聯合出品,投資過億元,集結了成龍、李冰冰、趙文瑄、孫淳等70多位華人演員加盟演出。

        影片以血染黃花崗、武昌起義、陽夏保衛戰、創建共和制四個篇章展開劇情,講述了維新變法失敗後,孫中山、黃興等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歷史。在《辛亥革命》中飾演孫中山的臺灣演員趙文瑄表示,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演出這部電影「非常榮幸」。他透露,雖然自己多次扮演孫中山,但在影片選角之初,他並非是飾演孫中山的唯一人選,是他對角色的執著最終打動了導演。

        擔任影片總導演,並扮演黃興的香港演員成龍說:「我是在香港出生的,對國家很多歷史不瞭解。這些年經常回大陸拍戲,才知道我們的先人為了我們今天可以過上好日子付出太多代價。」

        該片編劇王興東表示,希望借此片,喚起全球華人的愛國熱情。

        近兩個小時全景式的史詩劇情、演員們的傾力演出和富有衝擊力的畫面,受到眾多觀眾的肯定。剛剛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入伍的「80後」李楊說:「辛亥革命的很多烈士都是當年的80後,他們為理想敢於奮鬥、敢於犧牲的精神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蔣蕾說:「孫中山先生當年提出了有關民族復興的很多設想,今天有很多已經實現了,有一些還沒有完成。比如振興中華,現在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強大,還要像中山先生所說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電影《辛亥革命》已於9月23日全球同步上映。台灣將在10月14日上映。(新華社電)





【犇報‧第31期】辛亥百年專輯──不能忘卻的記憶

辛亥革命的文物遺跡

   辛亥遺跡今昔   (網路圖片)

        一百年前,革命的滾滾浪潮衝擊著古老的中華大地,歷經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的浪翻波連,終於匯成了辛亥風雲,中國從一個專制帝國快步邁入共和體制。在武漢、廣州、成都、上海……眾多的場域、建築、文物見證了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

        這些歷經百年滄桑的辛亥文物和遺跡如今安在?它們在中國新一輪的現代化建設中保存狀況如何?

案例一:廣州市越華路小東營5號

        一百年前的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黃興率領120餘名敢死隊員從這裏出發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三二九」起義。起義後,72名烈士的遺骸被收葬於廣州東郊黃花崗,這次起義因而又以「黃花崗起義」著稱於世。

        如今,小東營5號已是「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館內擺放的一對巨大的石獅子,當年立於清兩廣總督署大門前,它們身上的23處彈痕彷彿還在向世人講述著起義當天悲壯的一幕。

        指揮部舊址的整座建築被完好地保護起來。五年前,廣州市政府撥專款對指揮部舊址進行了維修保護,在「整舊如舊」的原則下,翻修屋頂,更換部分瓦件,修補青磚牆復原舊貌,缺失的門窗屏風等採用傳統舊構件替補。

        百年時光的磨蝕、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複雜的歷史變遷,給辛亥遺跡保護帶來挑戰,如何在全新的城市佈局中保持遺跡的完整性和獨特性,是政府規劃和建設部門面臨的共同課題。

案例二: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

廣州市著名的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長久以來,被周邊越來越多的民房重重包圍,而隨著珠江南岸的填充和建設,孫中山先生曾經使用過的大元帥府碼頭不復存在,此後建成的江灣橋及其引橋,更給元帥府景觀的整體性造成了破壞。

有鑒於此,廣州市規劃部門於2004年組織編制了《孫中山大元帥府及江灣橋頭城市設計》,提出在江灣橋兩側建設東西兩個綠化廣場,以掃清大元帥府的視野景觀,同時提出了拆除江灣橋東引橋、恢復大元帥府歷史環境的建議。

2010年廣州亞運會前,這一方案得到執行,孫中山大元帥府附近實施了拆遷和廣場建設等工作,江灣橋東引橋也被拆除,大元帥府從而與濱江廣場連為一體,重新恢復了當年「開門見江」的歷史風貌。

案例三:武漢的辛亥革命遺跡

        作為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城,武漢的辛亥遺跡眾多,「起義門」、辛亥首義烈士墓、黃興拜將台等傳承百年的舊址,如今都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在武昌紫陽湖畔、湖北省總工會院內的一個潔淨的小廣場上,有一座刻有「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字樣的紀念碑。一百年前,就是在這裏——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駐地,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從而點燃了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

        上世紀八十年代,武漢市政府在此立碑紀念。多年來,湖北省總工會通過不斷栽樹、種草、修圍欄,嚴格保護這片歷史古跡。如今,這裏環境清幽,綠草如茵,已經成為周邊居民休憩、散步的好地方。

        武昌紅樓是武昌起義成功之後,起義軍宣佈成立中國第一個比較完備的共和政權即湖北軍政府的舊址,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被闢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為了迎接辛亥革命百年,這組位於武昌蛇山南麓、首義廣場北端的百年建築經過半年多的閉館維修後,重新對外開放。

        重新開放的紅樓以「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為主,主樓都督府會議廳、外交部、參謀部、軍務部、軍事會議廳等,均按原貌復原陳列,西配樓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則以近400件展品全景式地展現了武昌起義的歷史。

案例四:上海小南門鐘樓

        在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位於中華路581號的小南門鐘樓既是辛亥上海起義的信號樓,也是上海迄今僅存的近代消防建築。辛亥革命爆發後,陳其美等在上海決定響應。1911年11月3日,以小南門救火聯合會鐘樓鐘聲為信號,上海商團各部、敢死隊等聚集南市,宣佈發動上海起義。

        2000年,小南門鐘樓在寸土寸金的黃浦區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2010年,整整100歲的小南門鐘樓迎來第二次維修。鐘樓的塔座、鋼架都經過混凝土修補、整固,又恢復了昔日的雄姿。

案例五:成都「辛亥秋保路史事紀念碑」

        百年前風起雲湧的四川保路運動,被史學界公認為辛亥革命的先聲。建於1913年、位於成都的「辛亥秋保路史事紀念碑」,就是當年川路總公司為了紀念保路運動中犧牲烈士而修建的紀念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這座紀念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妥善保護。如今,來成都的遊客,不少仍會到這座紀念碑下停留,懷想當年的歷史事蹟,緬懷先人。

        「四川保路運動史事陳列館」位於紀念碑的對面,這是一座民國時期的兩層建築,2008年,紀念館經過改建後向遊客免費開放。如今的陳列館共有6間展廳,展出相關圖片百餘幅,實物複製品70餘件,文字約20萬字。

        時光雖然穿越了一百年,但遍佈各地的辛亥重要文物和遺跡在不斷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中依然屹立。它們告訴每一個中國人,這裏曾經創造了歷史。

(新華社電)





【犇報‧第30期】[專題]當代中國新農村建設系列報導:農村文化篇(四)


讓農民活得更精采

  

                                               (網路圖片)
        「誰說我們這些農民就只能和泥土打交道?我們對藝術生活一樣有渴望。」
        今年60歲,家住江蘇省徐州市銅山鎮驛城村的魏世國是個農民,農忙之餘,他還要抽空把新鮮蔬菜運到市場售賣。

        魏世國說,以前的生活很單調,回家除了打牌或看電視,不知幹什麼好。後來,村裏成立了腰鼓隊,妻子跟著學跳舞,也把他帶了進來。幾個月前,他花了5萬元買了一輛麵包車,現在每個星期都要帶著幾個隊友,從十幾里外的驛城村趕到城裏,跟專業老師學美聲,雖然路費不菲,但他一點不心疼。「在腰鼓隊,我們什麼都學。我現在打腰鼓、唱美聲、演小品,還上了徐州電視臺。」

        長期以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大陸農村一向是文化建設的薄弱地帶。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許多地區鄉鎮的綜合文化站已基本建成,部分鄉村開設了文化活動中心,日益富裕的農民開始過起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日子過得越來越精彩。
        來自大陸文化部的資料顯示,過去五年間,大陸投資39億元,支持2.6萬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截至2011年3月31日,需要補助投資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專案共計23746個,建設面積808萬平方公尺,計畫總投資73億元,已完成投資69億元。
        吳江市從2001年起共投資1.4億元打造鎮級文化活動場所。例如,平望鎮文化活動中心占地42.6畝,主體大樓占地2810平方公尺,有可容納530人的小禮堂、書畫攝影展廳、藏書近萬冊的圖書室、多媒體電子閱覽室、平望鎮歷史展館、鄉鎮文藝團隊活動室等。
        不僅鄉鎮文化站的文化服務設備配套齊全,一些富裕的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在規模和配套設施上也不亞於鄉鎮文化站水準,都建有免費的「農家書屋」。
        內陸欠發達的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還將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列入區十大重點工程之一,納入重點考核體系,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的投資力度。兩年來先後投資近千萬元,在全區十個鄉鎮267個行政村建起了160個高標準的農村文化大院,豐富了全區農民文化生活。
        在一系列「文化下鄉」惠農專案中,「廣播電視村村通」尤其受到農民的歡迎。在「村村通」工程帶動下,大陸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從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了2009年的96.31%和97.23%。(摘自《新華社》)






【犇報‧第30期】[專題]當代中國新農村建設系列報導:農村文化篇(一)

送文化下鄉──滿足當代農民的文化需求
文化扶貧中「萬村書庫」工程    (網路圖片)
        近年來,遼寧省文化建設取得長足的了進步,但是,占人口總數70%以上的農民所消費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不到總量的30%,農村與城市的文化發展存在不均衡。一場場送文化下鄉的演出和各種活動,在漸漸拉近農村和城市文化生活的距離。


        「富裕起來,走上小康之路的群眾最需要的是文化。我們要讓農民能在家門口看到好戲、好電影,讓農民朋友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多次參加送戲下鄉的遼寧省文化廳文藝處處長孫浩說。

        2008年末,旨在為貧困地區提供資訊、教育、文化支援的「文化扶貧工程」啟動。扶貧開發協會會長胡富國表示,希望通過實施「文化扶貧工程」進一步繁榮農村文化,培養老少邊窮地區的「造血功能」和文化創新能力,惠及貧困地區所有的老百姓 。

        文化扶貧中「萬村書庫」工程現在全國25,000個村建起小型圖書室,並向每座圖書室捐贈圖書100種,以培養當地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幹部的應用寫作能力;電視扶貧工程,先後在太行山區、大別山區、青藏高原、雲南山區、鄂西山區、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建起210座衛星地面電視接收站,有220多萬農民看上了圖像清晰、聲音洪亮的電視節目。

        胡富國認為,當代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已經由地緣因素、交通因素逐漸上移資訊、教育、資本、文化等深層次方面,對農村的扶貧工作已經不僅限於物質上的支援,而更需要為農村提供資訊、教育、文化上的支持。新農村建設不僅需要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更需要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文藝演出給鄉親們帶來了歡樂,而輔導更是對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基層文藝骨幹和文藝愛好者的藝術水準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2009年開始,遼寧省文聯組織每年都組織藝術家送戲到農村。幾年來,已陸續組織美術、書法、曲藝、舞蹈、文藝評論等方面的藝術家走進遼寧省的10餘個鄉鎮。去年開始的「文藝進鄉村輔導面對面」活動,也先後組織了50餘位元藝術家深入鐵嶺、阜新、朝陽、大連等市的鄉村舉辦輔導、培訓、講座等30餘次,受益群眾千餘人,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

        福建省藝術館嘗試用藝術扶貧的辦法幫助農村孩子,特別是貧困兒童,接受專業藝術家的培育指導,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福建省有近百個文化館(藝術館)掛鈎150餘所農村學校為藝術扶貧基地,相當部分貧困兒童得到專業藝術輔導,長期生活在藝術荒漠中的農村孩子沐浴在藝術的陽光和雨露中。

        以前,演出單位下鄉「越演越虧」,如今,藝術院團到基層演出都有相應的補貼,農村的戲路越來越寬,農民的戲癮越過越足。遼寧省文化廳處長孫浩說,農民群眾是農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受益者。送文化下鄉不能一廂情願。農民朋友是否滿意,是檢驗我們工作成敗與否的唯一標準。希望通過每一次文化下鄉,走進農村、走近農民,帶動更多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進村入戶。

        據瞭解,遼寧專門設立了遼寧省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政府投入引導資金3000—5000萬元,搭建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同時,政府投入新建遷建省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科技館、檔案館等8大公益文化場館,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摘自《新華社》)






【犇報‧第30期】[專題]當代中國新農村建設系列報導:農村文化篇(二)

網路正改變著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網路圖片)

網際網路改變農業樣貌
        「只要滑鼠輕輕一點,我們村裡的數百公斤瓜果不到1分鐘就賣出去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農民盧華蘇說。

        盧華蘇是南寧市青秀區南陽鎮的一名普通農民,依靠種植和販賣蔬菜瓜果為生。以往每到瓜果蔬菜成熟的季節,盧華蘇都會和其他村民一樣,把蔬菜瓜果運到南寧市區的蔬菜批發市場去銷售。

        網路的應用,改變了盧華蘇和周圍農民的傳統種植和銷售習慣。早在5年前,盧華蘇家裏就購置電腦並安裝了網路,他還參加了由政府開辦的農民網路資訊培訓班。2009年6月,南陽鎮生產的第一批黃貴妃西瓜上市,他嘗試將西瓜銷售資訊放到網上,結果引來不少買家。

        「今年的黃貴妃西瓜一上市就賣完了,價格也比去年翻了一番,很多買家在網上看到資訊後,就直接到地頭來收瓜。」盧華蘇說。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官方網站上,有3200多家農戶和農產流通協會、合作社在這裏登記了農產品資訊。來自全世界的買家只需要上網查詢,就能瞭解農產品供應量、價格以及賣家聯繫方式等資訊。

        和盧華蘇一樣,越來越多大陸農民開始通過網路與萬里之外的人們交流,學習農業知識,實現致富夢想。據大陸農業部統計,目前99%的鄉鎮基本實現了鄉鄉覆蓋網路。

        據大陸互聯網路資訊中心新近發佈的第28次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農村網民規模為1.31億,占整體網民的27%,較2010年底增長4.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的資訊化藍皮書《中國資訊化形勢分析與預測(2010)》指出,隨著農業和農村資訊化的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將進入蓬勃發展時期,農村網民將成為網民增長的「主力軍」。

        在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嘉會鄉蔡家壩村,全村48戶已有26戶農民買了電腦,農民通過網路不但瞭解時事新聞,而且通過網路廣交朋友銷售水果,僅今年上半年,該村的水果專業合作社就銷售各類水果125.14萬公斤,創收10多萬元。

        農民鄭自順深有感觸地說:「過去農產品銷路不暢,主要是資訊不靈,現在滑鼠一點,產品資訊瞭若指掌,足不出戶就可以瞭解全國各地的水果價格行情,隨時可以與外地老闆聯繫。」

        自從在家裡上網瞭解農業資訊後,蔡家壩村不少農民都實現了收入增長。竹鼠養殖戶黃基新信心滿滿:「網路進村入戶,我們農民滑鼠一點,便能瞭解全國各地市場行情,做到心中有數。網路使我們投資創業的信心更足,眼光也放得更長遠了。」

        農業生產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階段。網路技術迅速進入農村,正改變著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現代網路資訊技術縮短了田間地頭與銷售終端的距離,有助於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無縫結合,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注入新的活力。(摘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