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0期】[專題]當代中國新農村建設系列報導:農村文化篇(一)

送文化下鄉──滿足當代農民的文化需求
文化扶貧中「萬村書庫」工程    (網路圖片)
        近年來,遼寧省文化建設取得長足的了進步,但是,占人口總數70%以上的農民所消費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不到總量的30%,農村與城市的文化發展存在不均衡。一場場送文化下鄉的演出和各種活動,在漸漸拉近農村和城市文化生活的距離。


        「富裕起來,走上小康之路的群眾最需要的是文化。我們要讓農民能在家門口看到好戲、好電影,讓農民朋友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多次參加送戲下鄉的遼寧省文化廳文藝處處長孫浩說。

        2008年末,旨在為貧困地區提供資訊、教育、文化支援的「文化扶貧工程」啟動。扶貧開發協會會長胡富國表示,希望通過實施「文化扶貧工程」進一步繁榮農村文化,培養老少邊窮地區的「造血功能」和文化創新能力,惠及貧困地區所有的老百姓 。

        文化扶貧中「萬村書庫」工程現在全國25,000個村建起小型圖書室,並向每座圖書室捐贈圖書100種,以培養當地居民的文化素質和幹部的應用寫作能力;電視扶貧工程,先後在太行山區、大別山區、青藏高原、雲南山區、鄂西山區、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建起210座衛星地面電視接收站,有220多萬農民看上了圖像清晰、聲音洪亮的電視節目。

        胡富國認為,當代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已經由地緣因素、交通因素逐漸上移資訊、教育、資本、文化等深層次方面,對農村的扶貧工作已經不僅限於物質上的支援,而更需要為農村提供資訊、教育、文化上的支持。新農村建設不僅需要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更需要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文藝演出給鄉親們帶來了歡樂,而輔導更是對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基層文藝骨幹和文藝愛好者的藝術水準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2009年開始,遼寧省文聯組織每年都組織藝術家送戲到農村。幾年來,已陸續組織美術、書法、曲藝、舞蹈、文藝評論等方面的藝術家走進遼寧省的10餘個鄉鎮。去年開始的「文藝進鄉村輔導面對面」活動,也先後組織了50餘位元藝術家深入鐵嶺、阜新、朝陽、大連等市的鄉村舉辦輔導、培訓、講座等30餘次,受益群眾千餘人,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

        福建省藝術館嘗試用藝術扶貧的辦法幫助農村孩子,特別是貧困兒童,接受專業藝術家的培育指導,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福建省有近百個文化館(藝術館)掛鈎150餘所農村學校為藝術扶貧基地,相當部分貧困兒童得到專業藝術輔導,長期生活在藝術荒漠中的農村孩子沐浴在藝術的陽光和雨露中。

        以前,演出單位下鄉「越演越虧」,如今,藝術院團到基層演出都有相應的補貼,農村的戲路越來越寬,農民的戲癮越過越足。遼寧省文化廳處長孫浩說,農民群眾是農村文化的創造者,也是受益者。送文化下鄉不能一廂情願。農民朋友是否滿意,是檢驗我們工作成敗與否的唯一標準。希望通過每一次文化下鄉,走進農村、走近農民,帶動更多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進村入戶。

        據瞭解,遼寧專門設立了遼寧省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政府投入引導資金3000—5000萬元,搭建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同時,政府投入新建遷建省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科技館、檔案館等8大公益文化場館,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摘自《新華社》)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