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親
主辦單位:江蘇省台灣同胞聯誼會、夏潮聯合會
承辦單位:兩岸犇報
我在大陸的那些日子
全國組首獎:
陳昱君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遊覽車開往機場時,大家利用車上的麥克風設備,把握最後的機會高歌一曲。我記憶中的最後一首歌,是堂姊唱的。大我二十多歲的她,與其說是堂姊,更像是個長輩。
主辦單位:江蘇省台灣同胞聯誼會、夏潮聯合會
承辦單位:兩岸犇報
我在大陸的那些日子
全國組首獎:
陳昱君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遊覽車開往機場時,大家利用車上的麥克風設備,把握最後的機會高歌一曲。我記憶中的最後一首歌,是堂姊唱的。大我二十多歲的她,與其說是堂姊,更像是個長輩。
宅子
承辦單位:兩岸犇報
徵文題目:我在大陸的那些日子
全國組二獎:
秦琬婷 台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那天她到的時候,天灰濛濛的,雲朵直墜墜的似乎要壓到人們面上,不一會兒,細小如牛毛的雨絲斜斜的打在她臉上,側目,有一女子步履從容自她身旁走過,她低頭只望見一雙白底紅花的棉質繡花鞋踏著水花向前滑行。 Continue reading
2013寒假哈爾濱冬季冰雪之旅
承辦單位:兩岸犇報
徵文題目:我在大陸的那些日子
全國組 二獎:
郭儀婷 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系
在沒去過哈爾濱之前,「哈爾濱」這三個字對於我來說,只是大陸的一個地方,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字,更只是冰天雪地的最佳代表。怎麼都沒想過有朝一日能夠去哈爾濱,體驗那邊的生活。 Continue reading
首獎 青春少年中國夢
■ 劉又溱(中央大學機械系)
雙頰因烈日曬得通紅,卻為了怕我們中暑,
將僅有的銅板換取冰飲料,靦腆地塞在我們手上。
小時候,在每年的生日,都能獲得一隻洋娃娃。撫著她們的金髮,我不懂,為何所有娃娃的面孔,都是西方人。我猜爸爸也不懂,但他說:因為西方人長得比東方人好看。
中學,穿起制服的我,開始嚮往自由與成長,也好奇這世界其他男孩女孩的繽紛。於是我離開卡通世界,開始著迷於描寫高校生活的美國影集。劇中女孩高挑白皙而美麗,她們富裕多彩的青春是這樣耀眼。
洋娃娃、白皮膚、第一世界…… 在台灣的所見所聞,彷彿就要我們欣羨著那地球的彼端。
但這歐美文化的聲色愉悅卻沖激起我濃烈的矛盾與不平。為何在西方媒體的渲染中,亞洲人總是書呆和不解風情?甚至盡扮演被高大白人玩弄的瘦弱跟班。當時的我,幸運得以就讀第一志願的女高,我們18歲,會社交、能念書、敢冒險。青春自信且充滿鬥志。絲毫不若西方塑造且矮化的中國人。
上了大學,接觸原就深深喜愛的社會人文。
對於被簡化甚至醜化的共產主義,以及傾向西方資本與新自由主義,而沒有自我路線的台灣社會,有了別於歷史課本的新認知。越戰、美伊戰爭到美金量化寬鬆,每當我愈了解一點真實,就愈無法信任這以美國為榜樣的氛圍。
終於,懷著探究與尋根的心,我來到最親近卻又陌生的大陸,在三千公里外的甘肅省山間,孩子們和我們說著同樣的語言,對遠方來的大哥大姊親熱又好奇。
因為怕我們中暑,他們將僅有的銅板換取冰飲料,再靦腆的塞在我們手上。支教期間,有個當地女生與我相當友好,她分享她的感情故事羞澀而溫婉。說出她求知若渴,願走出大山,夢想闖遍泱泱祖國熱情而堅定!
生於物質程度天壤的兩地,台灣女孩與甘肅女孩竟是同等的細膩與懷抱憧憬。知道我喜歡凱蒂貓,離別前夕,甘肅女孩將兒時父親從城裡回的凱蒂貓布偶,以當地能取得最漂亮的包裝送給我。
相較於大陸同胞的不分你我與真誠關切,想起過去的懷疑,和台灣多數人對大陸的無知與誤解,都讓我愧疚不已。
隔年暑假,我在浙江參與了整個月的本科生實習。就讀理工科,對於台灣現今上班打卡、下班責任制的血汗工程師生活,早已見怪不怪。卻在這傳說中生活不自由且不平等的大陸,發現在台灣不敢奢望的工作環境。他們朝九晚五,沒有任何勞工,會被額外的工時剝削。總經理與董事長時常在研發室走動,甚至常聽見工程師們與頂頭上司據理力爭。這是中國在衛星技術領域的頂尖公司。
為什麼每回來到大陸,竟都與過去在台灣的認知大不相同?在台灣,總以為我們自由開放,而自我感覺良好。若沒有踏入這片華人的發源大陸,我所相信的,必定還是資訊屏蔽後的自滿想像。
不禁去懷疑,台灣現下的道路,真的是讓我們走向幸福嗎?為什麼台灣人總認為法菜比中餐高檔,為什麼要學韓妞穿衣服?曾幾何時韓製與日本製並列,成為品質的象徵?為何追著歐美日本「先進國家」走,但台灣人連朝九晚五,下班後與家人一聚,最根本而規律的幸福,都成了奢望。
然而,最重要的,根本價值上的阻攔和障礙,卻是同文同種的兩岸,乃至全體華夏民族,要共同面對的……
小時候學過一句成語,叫出盡洋相。去年接待武漢朋友來台交流,學到了另一個詞,叫「洋氣」,很有洋味兒,很大器的意思。聽到這解釋,心底震撼又難過。西方的影響,在這不到兩百年,不僅在物質上佔盡優勢,也侵略進我們的價值觀,為何事物有洋味為高檔,為何挺鼻大眼白皮膚,模仿洋人稱作美。連天生樣貌都自我輕賤的民族,要怎能幸福?
走過長江與黃河。在蘭亭,練習的排比對仗在行書裡蜿蜒。
在南京,沾染虞美人裡朱顏與日軍屠殺交錯的紅。儘管只是神州千萬里間之一粟。已讓我血脈與思想的認同,回到了中國。
戰後的艱辛,六十年了。我們的祖父與父輩帶領13億華人,脫離了困頓。國家富了,物質有了,但戰火殘留煙灰依舊覆蓋著中華民族的尊嚴與自我認同。
恰逢五四,當年山東青年不願見祖國受辱挺身而出。今日的中國,還未療癒百年前受傷的自尊,只要我們還以異族樣貌為美,只要我們還一味追隨他國腳步,只要我們還因政亂血肉分離,中國的傷難以平復。
我姓劉,老家正門高掛著「彭城堂」。彭城是項羽與劉邦的故土。無論政治如何紛擾。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自許將社會扛上肩頭。我夢想著,看見全球華人永不分裂而相互親近。夢想著每位中國青年都以身為中國人而光榮,在這世界,或許發光發熱,或許安樂知足,都能自豪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是五千年華夏之傳人。
貳獎 青春少年中國夢
一場夢想的思辨之旅
■ 陳琬媖(雲林科大創設系)
他們被交由祖父母照顧,又或者是大孩子照顧小孩子,
一手擔起兄姊之責。
轟隆轟隆,窗前的白天再次轉為黑夜,整個車廂裡,好像只剩走廊盡頭那盞供旅客上洗手間用的小燈還亮著,但我仍不死心,繼續吃力的啃著一本從未讀完的書,一邊嘀咕著這一路的顛簸和無窮無盡的山洞。此時,他說:「別在黑洞裡掙扎,你該做的,是趕緊找到自己的光」。
他和我一樣,來自台灣,是我臥鋪床位旁的一位老先生,潔白的襯衫上雖然有幾點斑黃,但床頭擺著幾件熨燙過的襯衫衣褲,床下的行李也都擺設整齊,看起來是個有條不紊的人。幾番閒談之後,才知道他原祖籍在中國湖南,在顛沛流離的一九四九年與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情感就此被連根拔起,被迫脫離原有的文化,一個人在從未聽說過的海島流浪,不斷襲來的鄉愁更使他悲憤,卻也是他支撐至今的原因。
原以為台灣只是國民軍暫時的庇護所,沒想到當年匆匆一別竟是六十個年頭,從黑髮到白髮,從身強到體弱,他耗盡所有的青春歲月,過去擁有的夢想與希望硬生生地被剝奪,成了一個只能等待的人。在分享的過程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他說:「我過著沒有光明的六十年,即使我擁有一切」,他要我千萬記得,不管身處何地,都要用堅強的信念等待夢想的來臨,就算需要漫長等待,也要和時間拚到最後一刻。後來,我們在蘭州分別,他繼續邁向他年輕未完的夢想,而我則準備前往黃羊川,為祁連山下的孩子進行短期支教。
黃羊川 ──一個距離台灣兩千多公里的偏鄉小鎮,在二零零二年台灣已故企業家溫世仁先生曾大力地開發此地,推行「千鄉萬才」的計劃,意即在幾年內資助一千個偏鄉學校設立網絡中心,只要一個鄉出十個人才,就能培養出一萬個軟體工程師;他透過網路科技解決貧窮問題,成功地為貧窮偏鄉的人們帶來豐厚的收入,實現了孩子們應有的未來。
在這個資源短缺的偏鄉,孩子們的父母多到城裡工作,他們被交由祖父母照顧,又或者是大孩子照顧小孩子,一手擔起兄姊之責。在某天的課程中,我問:「你們將來的夢想是什麼?」,一位瘦高且面容黝黑的男孩盯著我回答:「讀完這學期我就要回家,不和大家一起考高考,我希望能有好的工作」,另位坐在前排的女孩接著說:「如果我們讀不出好成績,爸媽就讓我們回去工作,不讀書了,我們都希望高考能有好成績」;在中國十三億人口裡,城市裡的孩子要多努力才能打敗幾百萬個競爭對手,更何況這些偏鄉的孩子?知識是他們與外界接觸的橋樑,若失去學習的機會,他們還剩下什麼!
在黃羊川的幾天裡,孩子們不斷地向我介紹家鄉的美景,他們指著窗外,告訴我祁連山頂有時會披蓋著一層白雪,像極了鎮上小賣鋪賣的冰淇淋雪糕;這裡大多數的孩子不曾離開這片自小生長的土地,就連鄰近的大城市都沒去過,我曾私下問一個與我友好的孩子:「你們要如何才能去這些大城市呢?」,她告訴我:「若不是高考上了城裡的學校,就是外出打工養家了」。
離別的前一晚,我特意到宿舍為他們加油打氣,告訴他們將來不論遇到任何情況都要努力、堅強,並且勇敢作夢。他們的每個房間都有六個床位,但沒有任何桌子與照明,而每個床位上都自備一盞小夜燈,靠著枕頭和木板,就成了他們準備作業或考試的書桌。在那個夜裡,我們圍著一盞發著微弱黃光的夜燈聊天,其中一個女孩突然唱起台灣歌手張韶涵的「隱形的翅膀」,接下來,孩子們一個接一個都跟著唱:「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而我,淚已滿眶。
回程開往廣州的臥鋪火車上,隔壁床位空著,整個車廂除了火車轟隆隆的引擎聲外,是一片寂靜。我小心地打開上車前孩子們塞給我的信紙,當第一行字映入眼簾,眼淚即奪眶而出,孩子寫道:「姊姊,我有過好多夢想,其中一個,就是希望我能夠勇敢做夢,雖然有好多都遙不可及,但還有更多是平常我就可以做到的」;在環境不允許的狀態下,這些偏鄉孩子能夠擁有多少夢想?他們的夢想,必須築在自己或家庭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例如:與在外打工的父母吃一頓飯、見一次面,又或者是買一件新的衣服、鞋子等,這些在我們看來輕易就能達成的願望,對這裡的孩子而言,像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要日夜盼望才能得到啊!
一趟來回四千多公里的旅程,從台灣到香港,再至廣州,緊接著是一路向北的臥鋪火車,我原以為自己會帶回一身疲憊與勞累,沒想到卻經歷了一場「夢想的思辨之旅」:他,是一九四九年與國民軍撤退來台的老兵,在無助與悲痛中掙扎了一甲子,對他而言,沒有情感依附,何來的家與夢想;而他們,是生長在中國內陸偏鄉的孩童,儘管因為環境資源不足,但逆境卻讓他們更勇於作夢,即使夢想是多麼不著邊際,仍盡情揮灑、逐夢。
人生,並非規矩的圓,無法事事順著人意走,若黑夜朝著我們襲捲而來,我們絕不能停止追逐光亮;若現實牢牢的困住我們,請繼續勇敢作夢,待夢想的羽翼成熟,將帶領我們飛往更高、更遠、更接近理想的地方。
叁獎 青春少年中國夢
■ 陳胤祖(政治大學外交系)
亦因敢於做夢的人們而偉大。
13年4月20日早晨,我在睡夢中緩緩清醒,一如往常地賴在床上,開始用手機看看Line有沒有什麼新消息、批踢踢有沒有什麼新文章,還有,Facebook上朋友們發了什麼新動態。
突然間,有這麼一則消息:「大陸四川雅安發生大地震」,我驚訝地從床上一躍而起,趕緊打開電腦就奇摩新聞首頁搜尋相關新聞,接著,再透過電話聯繫一位目前人在韓國交換的大陸朋友,告訴他發生了什麼事,這位朋友在聽到消息之後,也趕緊起床上網瞭解最新狀況。
他是我在大陸交流期間,結識到的一位十分要好的朋友,老家在貴州,地圖上看似距離地震區不遠,我問他是不是該跟家裡聯絡一下,確定家人是否平安?於是他捎了封訊息回去──所幸,都平安。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只是一面看著最新報導、一面為當地的人們默禱,並企圖說服自己:微博上的消息是誇大不實、危言聳聽的。
不幸的是,情況依舊愈發不樂觀。
微博上,大陸央視的每一則消息都隨著時間的推移,顯示出死傷人數的持續攀升。或許,我們的默禱從來無法阻止真實困境的化解,但精神力量雖然不能挽回已逝者的生命,卻能夠給予生還者面對未來的勇氣。殊不知,許多身處台灣的人們,並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甚至成為落井下石的原罪推手。
瀏覽奇摩新聞的網友留言串,充斥著台灣民眾對於大陸地區的偏誤與成見,其中,更不乏有對地震災情的漠視與嘲諷者,他們堅持不應該給予大陸地區賑災援助、顛倒世界應有的是非準則,最後,淪喪自我的道德價值。
何以兩岸關係走至如此荒誕、矛盾的境地?何以政治、歷史的痕跡行至當代依舊是個化不開的結?一道道問題在我心中不斷地產生和質問,但面對諸多的「何以」,或許經過沉思和梳理能夠得到合理的解釋,卻遲遲無法化去內心的衝突和無奈。
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兩岸間傳承著共同的文化,我們共享的語言、文字、藝術、價值,因為弘遠的孕育方逐漸成為當代我們所承載的。兩岸分治至今六十餘年,在我看來,亦不過是五千年歷史洪流中的一朵曇花,即使兩岸的局勢迅速變遷,並呈現出各自獨有的風貌,亦應不至於使彼此步入形同陌路、隔岸觀火的境地。
即使兩岸分治多年,但在亙古的歷史脈絡裡,尤其在文化上,我們不可否認亦無法迴避的是──我們擁抱著同一個中國。甚至在分治階段的此刻,兩岸間的交流往來,不論在社會、經濟、文化上,依舊呈現出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們何以能夠迴避彼此關係緊密的事實,任由意識形態蒙蔽自己的雙眼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任主席習近平在全國人大閉幕時,發表了以「中國夢」為主軸的演講,其中最令我注意的,在於他對於台灣的表述,茲節錄於以下:「廣大台灣同胞和大陸同胞要攜起手來,支持、維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同開創中華民族新的前程。」或許,這段表述不為多數的台灣民眾所青睞,但於我而言,這已是一段擱置意識形態,並且正視現實的表述。
倘若不論政治立場的差異、純粹就民間社會的交流觀之,究竟兩岸間的人們會剩下多少敵意?當我們牢戴有色眼鏡看待整個大陸的時候,原先應是繽紛色彩的廣袤土地上,卻全成為灰色的花草樹木,但這並非意味著花朵不夠紅,真正的問題在於自己。
或許,有人會提出反駁:「在國際社會上,台灣常常遭受到不友善的對待!」是的,我不否認,但深究其原因,無非在於兩岸之間都無法正視現實,並且缺乏互信互賴之故。倘若我們足夠瞭解彼此,並且放下意識形態的問題,不難發現──在過去,我們已經耗費過多的精力,在無效的溝通、爭執和辯解上。
作為一位正值韶華歲月的少年,面對眼前種種令人鬱悶的現狀,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尚青春,未來還有一道漫長的道路可以邁步、可以努力,因此,在我心中懷有一個中國夢,是傾畢生之力去追尋、探索、實現的中國夢,勾勒著在有生之年的將來,能夠以自我之身卻搭建一座兩岸鴻溝的橋樑。在這座橋上,彼此將摘下有色的眼鏡,看見對方真誠的笑靨;能夠尊重、包容、接納彼此的差異,不再漠視與嘲諷;能夠昂首闊步,並以彼此承載的中華文化為共同的驕傲。
我懷抱這樣的夢,一如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名言:「人因夢想而偉大。」正因為如此,我將勇往直前,去實現這個偉大而務實的中國夢。
雅安震災的兩岸情
編按:
2013年4月20日四川成都西南方的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級大地震, 災情引發兩岸民眾的關注與聲援。(新華社圖片) |
2013年4月20日,大陸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烈地震。截至近日,造成1,992,894人受災,四川全省超過193人死亡。
受災最為嚴重的是蘆山縣老縣城區和龍門鄉,多數房屋倒塌,還造成山體塌方,蘆山縣寶勝和玉溪河金雞峽已形成堰塞湖,累計農村住房倒塌7.24萬餘間,嚴重受損29.56萬餘間,城鎮住房倒塌6.71萬餘間,嚴重受損7.18萬餘間。受損水庫622座、受損水電站208座,受損堤防218.31公里,蘆山、寶興共有兩水廠受損。
發生7級大地震以來,經過多日的搶救與搶修,災區的生產或生活慢慢逐步恢復。據新華社報導,縣內部分小餐館、服裝店已重新開張,工商銀行、中國郵政在臨時板房和郵政車上,克難為當地民眾提供服務。中新社記者則採訪到由成都軍區空軍完成寶盛鄉、龍門鄉、太平鄉三所板房學校,共有二千多名學生可以回到學校,成都軍區空軍還自掏腰包,捐贈了四百套桌椅、十八台電腦、二千一百套書包和熱水杯為這三所學校補充設備。
患難時刻見真情,雅安地震發生後,無分團體或個人,兩岸三地民眾莫不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精神,紛紛解囊相助,通過所在單位或其他公益組織向雅安地震災區捐款,用自己的方式為雅安加油、祈福,期望災民盡快走出哀傷。民間同時啟動救援機制,充分展現台灣對大陸的手足之情與同胞之愛。
雅安不哭,海峽不寬──兩岸學生捐款、祈福
【本報訊】當四川雅安發生七級地震造成嚴重災情後,在台灣求學的陸生們,第一時間也在各校展開校園募款與祈福活動,並且聯合台生在社群網站成立「雅安不哭,海峽不寬──台陸學生與你在一起」專版,共同為雅安等受到震災的居民盡一份棉薄卻溫熱之力。
銘傳大學的四位陸生於雅安發生地震的當晚,熬夜製作道具,隔天下午在西門町展開募款,並將全數募款所得捐交台灣紅十字會。其後,各校陸生也匯集於台灣大學針對雅安賑災活動進行交流,甚至話題還談論了直接進入災區援助的可行性。4月29日,在台大舉辦的雅安災區祈福活動,得到各校陸生與台生的踴躍支持與參加。
淡江大學的陸友會在校園的募款活動中,得到校內其他社團的義助,不但舉辦愛心義演,同時也藉由義賣商品來增加募款的能量。在校內兩天的募款中,共募得7萬多元,並全數捐贈台灣世界展望會,用於四川雅安的賑災。
此外,亞洲大學學生會也發起「送愛到雅安」的行動,台生與陸生共同製作海報、加油影帶聲援,校長蔡進發也率先捐款,期望以新台幣50萬元為目標,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共同協助四川震災援助及災後重建工作。
位於台南的康寧大學教職員們在第一時間即透過學校e-mail及簡訊相互傳遞,發起「一日捐」的活動,學生會更號召學生共同支持捐款活動,短短一天已募得超過200萬元,募款所得也已全數捐給台灣紅十字會。
誠如台灣網友克里夫的留言:「請災區的人們一定要堅強,相信任何苦難都會渡過的,加油!」陸生或台生在此次雅安地震災害的相關募款、祈福活動中,表現了青年學生特有的熱情與愛心,展現兩岸交流中重要且正向的力量。
台南學甲虱目魚契作漁民捐款助川震
大陸四川發生強烈地震災情嚴重,台南學甲許多虱目魚契作養殖戶,透過電視報導得知後,在第一時間紛紛表達關心慰問之意。台南市虱目魚養殖協會4月22日以手機簡訊方式發起新臺幣200元不算少,1000元不算多,捐款送愛心活動,並獲得超過200位養殖漁民熱烈響應,首日捐款金額累計約新臺幣30萬5800元。
為響應協會愛心捐款活動,八八水災時任學甲鎮長、現任台南市議員謝財旺,4月22日捐出一月所得12萬元,學甲區13位里長各捐一日所得。
同時,台南市虱目魚養殖協會理事長、學甲慈濟宮董事王文宗表示,許多廟方董監事也都慷慨解囊,發揮保生大帝慈悲濟世精神,共捐2萬元,愛心活動持續熱烈進行中。他表示,學甲民眾對震災傷亡者深感悲痛,願逝者安息,傷者儘快治癒,重建家園。謝財旺表示,4月20日適逢學甲信仰中心慈濟宮舉行全台一年一度保生大帝上白礁謁祖祭典活動,祭拜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牌位,遙祭大陸福建慈濟宮祖廟及感念先民渡海來台,傳承歷史、飲水思源、不忘本兩岸血脈相連之意義。
如今,大陸四川雅安盧山地震受創嚴重,謝財旺說,大家本應伸出援手,如同2009年八八水災重創學甲,大陸同胞也立即給予最即時的關心慰問與近1000萬台幣捐助,協助重建家園,讓災民倍感溫馨。
漁民廖祺文表示「做人要飲水思源,虱目魚要不是大陸契作,那能有穩定收入。今日四川雅安盧山地區地震受創嚴重,我當然要表示一下,才是南部人重情重義的個性。」漁民施進順也表示「我的生活雖苦,但受災戶比我更苦,我捐1000元幫忙他們,我覺得很快樂。」
台灣媽祖信眾向雅安蘆山災區捐善款150萬台幣
4月22日下午,在福建莆田媽祖研究院內,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工作人員正積極聯絡雅安市慈善總會,力爭儘快將一筆來自台灣的150萬新臺幣善款轉給災區。
這筆善款由台灣媽祖信眾所捐。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4月21日,遠在海峽對岸的台灣鹿港天後宮管委會便發動廣大媽祖信眾籌集善款。隨後,鹿港天後宮管委會主任委員張偉東致電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國良,希望得到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的幫助,將捐款轉向災區。4月22日下午4點半,這筆台灣鹿港天後宮管委會籌集的150萬新臺幣彙到了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在捐款的同時,台灣鹿港天後宮管委會還向雅安市人民政府發去慰問電,慰問電中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只要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團結奮戰,眾志成城,一定能奪取抗震救災和重建家園的勝利。
近年來,媽祖文化成為維繫海峽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精神紐帶,台灣民間團體和個人每年超過20萬人次前來福建莆田湄洲島朝拜、謁祖進香媽祖。在災難面前,媽祖大愛將兩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血脈情深,共渡難關。
■ 張方遠
親愛的雅安:
寫這封信來打擾妳,真是不好意思,想必現在的妳,正為了重建家園而忙到焦頭爛額吧。不過,在關心災後重建之餘,還是有些話想跟妳分享。
隔著一抹蔚藍海峽的寶島台灣,位於板塊交界處,對地震一點都不陌生。1999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我還是個國中生,看著電視不斷傳來家毀人亡的消息,心情和所有台灣民眾一樣都是糾結著,一方面感嘆天災的無情,另一方面抱持著無比的希望,期待著好消息的到來,也感動著大家攜手重建美麗家園。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我們對地震特別的敏感,深怕這種無預警的災難,又來摧毀脆弱的家園。先談近一點的事,三年前日本福島發生地震、海嘯與核能複合式災難,台灣民眾感同深受,紛紛慷慨解囊,共捐款73億6,400餘萬元,是世界上捐款最多的地區。這件事情至今大家還津津樂道,據說台灣政府打算將這件「義舉」寫進高中公民課本裡。日本民眾也很感謝台灣的愛心,透過各種方式來讓世界知道他們對台灣的感激之情,例如今年讓人熱血沸騰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BC),日本球迷在球場高舉「謝謝台灣」的標語,見證「台日友好」。
但我很難忘懷五年前,妳的鄰居汶川所遭受的苦難。我還記得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電視畫面傳來世界各地中國人的喜悅;當中國人民歡欣鼓舞地迎接奧運的到來,上蒼卻給了中國人民最嚴厲的考驗。當時汶川的慘況還歷歷在目,造成了8萬7千人死亡與失蹤,這是多大的折磨啊!那時,台灣民眾也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台灣官方與民間一共捐了88億5,000萬元,超越福島的捐款金額。
我也不能忘記,天災當前,許多平常把「人權」掛在嘴邊,動不動就說「政治歸政治」的人,是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的。好萊塢女星莎朗史東竟稱汶川地震是中國的「天譴」,她說:「因為他們對達賴喇嘛不友善,而達賴喇嘛是我的好朋友。而現在發生這個地震,這該是報應吧。當你自己不善的時候,壞事情就會找上你。」我也還記得,汶川地震後沒多久,大家都在想如何還能給災民提供協助,卻有為數不少的台灣青年學子在網路上開戰:「為何我們要捐款給敵國?」「中國地震台灣捐款?莫名其妙!」
經過這五年的時間,兩岸關係看起來愈來愈好,人民之間的敵意與心結看起來也降低不少。就在台灣與日本簽署漁業協議後不久,再度沉浸在一片「台日友好」的氣氛裡,美國波士頓發生爆炸案,台灣媒體不再報媽媽嘴,改為全天候轉播爆炸案的進度,彷彿人人都成了美國人,「天佑美國」。4月20日新聞傳來妳家發生大地震的消息,我心想:怎麼又是四川?四川還禁得起這樣的災難嗎?
台灣媒體雖也聚焦災情,但社會卻出奇的冷默。除了來台陸生為家鄉在校園裡發起募款之外,台灣社會似乎也沒有其他的反應了。「為何我們要捐款給敵國?」類似聲音再度出現;也有人說大陸這麼有錢,為何還要捐錢給他們?(說也奇怪,日本GDP也是名列前茅,福島震災時台灣怎麼沒有如此的質疑?)網路上甚至流傳文章,指稱九二一地震時,大陸刻意阻擋俄國飛機來台救援,所以台灣人不該捐款給大陸。但是,這則消息當年俄國不是已經否認了嗎?俄方表示是為了等台灣政府批准,使得他們的救援隊耽誤了12小時。除此之外,還有一群台灣學者不斷喃喃自語,要「中國」改善人權、徹底政治民主化。我只想問,難道人民的身家性命的搶救與保障不算是人權嗎?
這次妳家發生事情之後,一向看不慣我們愈走愈近的美國,也不忘挑撥一下得來不易的兩岸關係。美國媒體IBTimes中文網報導稱:台灣紅十字會組成20人的救助隊,即將深入大陸四川雅安震區進行援助,但中國紅十字會要求其先援助500萬人民幣才可以進入災區。這則消息迅速在網上傳播,多少人據此譴責大陸的「惡劣」。但是不久之後,這則消息已被證實為謠傳,台灣紅十字會也發布新聞稿澄清無此事。
說實在話,捐款與否、金額多寡並非重點,關鍵在於我們面對的態度。我們為何一面說「政治歸政治」,卻又將天災政治化?(別忘了,當年八八風災之後,綠營特別邀請達賴來台,挑動兩岸關係。)我想,人民自助互助是天性,同胞有難,我們自然會伸出援手,除非有人刻意挑撥離間。大我文創工作隊製作《我不只是一個人》紀錄片,看了大陸川震災民與台灣八八災民互助依偎,應該沒有人不會為之動容吧。這就是兩岸和平的正面價值。
雅安,請妳加油!我們與妳雖隔了千百里,但內心沒有距離,我們都是妳重新站起來的力量!祝福妳!
一起考研的那段日子
「我的台灣同學」大陸徵文優秀作品
■ 靳敏(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河南鶴壁)
時光如白駒過隙,只覺得就那麼一晃的功夫,結束大學生活已兩年了。
在這兩年不長不短的光陰裡,每天都上演著諸多的人情故事,倘若不是要寫征文這樣一個契機勾起我心中的細細追憶,絲絲緬懷,只怕大學時光早已深埋心頭,無從想起,特別是我和一個台灣女孩的友情——一段既是兩人友情亦是兩地同胞間的美好友誼。
我的大學生活中,給我留下最美好記憶的,就是這位來自台灣、名叫張樺君的女孩兒,她的性格如名字般有些像男孩子,豪爽卻也不乏心思細膩。高中時,她隨工作在大陸的父母來到大陸,考大學時便也選擇了在大陸就讀。我們的一切故事,源於同一所大學,同一個班級。
記得那個開學的日子,雖是夏末,陽光依然明亮的晃動人眼。在辦理入學手續時,一抹清新的嫩綠色映入我眼簾,我和一身清新裝扮的樺君就這樣相遇了。等待的過程中,我們相談甚歡,友誼的種子開始萌芽了。我們都是只身前來學校,無父母相送,遇見之後都相互為伴去完成復雜的入學手續。
大學剛入學,對大多數人來說,來到一個新的環境,難免有些不適應,或者覺得孤單。而我們開學即相識,加上宿舍離得也很近,便順理成章地在以後的日子結伴而行。經常一起去上課、逛街、吃食堂,時間久了,彼此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會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很是默契。最「默契」的,是在一次英語考試中,我們的考場並不在一棟樓上,距離很遠,當考試結束後,我們見了面,都悶悶不樂的,說後才知道,我們在同一道題上犯了相同的錯誤,且都沒有將選好的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有時,我們也會對一些事情有不同的觀點,從而出現分歧,這些分歧可能跟從小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有關吧。比如,宿舍樓門前有塊草坪,經常會看到有人為了少走幾步,從草坪中踏過去,時間久了,就走出一條小道。剛開始我看到別人走也會憤慨一番,可到後來自己也突破底線,加入了踐踏草坪的行列之中,因為這條小道確實能節省一段路程。樺君看到我這樣子,很認真地對我說道:「你不應該這麼做,而是應該對這種行為做出批評教育,即使無果,你也不能被影響,喪失自己的道德底線。」我聽過她的話自己也頗覺慚愧,是啊,或許很多時候我們都對一些人和事無能為力,但或許我們至少能做到的就是「獨善其身」、「有所為,有所不為」,做最堅定的自我。樺君在很多牽涉到道德和個人素養的問題上從來不會含糊,只要是正確的事就堅決堅持,做事情非常有自己的原則,她的堅持精神令人敬佩,而不似我們有些同學的貌似「中庸」,表現的卻是不美好的東西。
其實看這條小道形成的原因,各人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她認為這是某些人的素質不高,可我覺得是在景觀規劃設計時忽略了大眾的行為特征,規劃設計不合理。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很快就到了大四,有同學找了實習的單位,有人准備復習考研,我和樺君也觀望了好久,是找工作還是考研?在一次考研輔導班的試聽課上,我們報了名,加入到了考研大軍中,開始了另一種生活。我們每天一起上自習,早起讀書,一起為心中的那份夢想努力著。可是每天早起讀書是很辛苦的,有時我一犯懶,就給自己找個借口休息下下。而她卻是按原計劃進行,她的學習精神深刻感染了我。有段時間,為了換個學習環境,就在校外租了間小屋,除了學習外,我們還在附近的蔬菜市場上買些食材,自己做些小菜,這也成為枯燥學習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後來為了節約時間,回學校方便,還置辦了一輛自行車,當時還笑稱自己也是「有車有房」的人了。夢想讓我們的學習生活充實並快樂著。我不怎麼喜歡看文學類的書籍,而她特別喜歡看,有時在其影響下我也會看。
考研時間漸漸逼近。為了爭取更多學習時間,我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是在自習室裡度過,好像回到了高中時代。由於我們報考的大學不在同一城市,在考試時,去了不同的考場。雖然不在一起考試,但都牽掛著對方,及時給予對方以鼓勵。考試結束後,等待結果的同時,面臨的是畢業,離別在即。在畢業離校的前晚,即將離開生活了4年的大學時,雖已晚上12點,宿舍樓上的離校生,還在歡呼著與大學生活告別。我和樺君將宿舍的音響放到陽台上,為大家播放了孫燕姿的《我們的紀念日》,這首歌也是我們離別的紀念。我們瘋狂鬧騰,不知疲倦,期望以此來忘記即將到來的離別。
最終,我們各自實現了夢想,我考上了心儀的學校,她也去了向往已久的學校。而大學4年的朝夕相處、那段美好的學習時光便成為了我們一生的回憶。
雖然,我們現在不同的學校學習,但是我們的友誼卻沒有隨著距離變淡。我們再忙碌,每周都會以郵件或者電話的形式問候彼此。關心一直伴隨彼此。她常常對我說,想念大陸的朋友和美食,一切一切……等她完成學業,會來找我,並決定畢業後也要留在大陸發展。我期待和她的重逢。
【編按】
由台灣《兩岸犇報》和大陸《台聲》雜誌共同舉辦的《我的台灣(大陸)同學》徵文比賽,評選結果已於2012年7月出爐,並邀集得獎同學歡聚參加8/18~8/28由主辦單位舉辦的第二屆「創意中國研習營」活動。 感謝各位青年朋友們的熱情投稿參與,本期刊登大陸部分的參賽學生得獎作品,也期待大家踴躍參加本年度《青春少年中國夢》徵文比賽與第三屆「創意中國研習 營」活動。
在上海的台灣女生——阿碧
「我的台灣同學」大陸徵文優秀作品
■ 陳瑩瑩(上海東華大學‧河南許昌)
來滬讀書之後,我發現,校園裡游走著各種各樣的黃黑白膚色的人,從那一棟占地面積比研究生樓還要大的留學生樓來看,不僅這座城市是國際化的,且校園亦被國際化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才真的發現,這羨慕已久的大都市的國際化並沒有特別地吸引我,而最終能吸引我的,倒是一位和我一樣的膚色來自海峽彼岸的同是中國人的台灣女生。
女生的名字,叫林碧鴻,我們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阿碧。
陽光一般的阿碧
其實,稱謂阿碧最初是她先提出來的。
那是在開學的歡迎會上,我們班亦同樣有不少的外國留學生。最具明顯異國特征的留學生是來自哥倫比亞的,女生是穿著熱辣性感、背心熱褲齊上陣的那種,而男生則留著一臉的大胡子,理個光頭,模樣也十分滑稽可愛……可他們在各自介紹自己的時候,卻沒有了穿著上的大方與火熱,基本上都非常地簡單,或許是因為語言上的問題,或許是還有些來到他鄉的陌生感,總之,要麼只是彎腰行個禮,要麼說聲夾著英文味的中文——「大家好」。要麼揮下手算是打招呼。輪到我們介紹自己的時候,氣氛就明顯不一樣了,笑容和語言裡都有種優越感。我知道,這都得益於祖國的改革開放,得益於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如今,面對來到自己國土上的外國人,心裡免不了有點兒沾沾自喜……
正當我靜靜地聽著、靜靜地滿腦充滿遐想之時,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女生站了起來。
「大家好,我叫林碧鴻,大家可以叫我阿碧,來自中國台灣,初來上海,還請大家多多關照。」說完,深鞠一躬,展顏一笑。沒有長篇大論,亦沒有驚人之語,一如每天的陽光照例從東面播撒開來。
哇,這是位來自寶島台灣的同學呵。
我有點好奇,就抬頭深看了她一眼,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同台灣同胞零距離地接觸。沒想到,就這一眼,我驚奇地發現,她的笑容裡充滿著無限溫柔和明媚,是那樣地燦爛,那樣地動人,那樣地充滿朝氣。
那一刻,我想我是讀懂了這位女孩,陽光一般的台灣女孩。
極其認真的阿碧
由於對阿碧有了第一個非常好的印像,再加上我對寶島台灣一直以來的無限向往,所以,以後的日子裡,我倆漸漸成了形影不離、無話不說的好同窗、好伙伴。當然,在阿碧看來,是因為我也是一位特別愛笑的女孩,這才令她覺得特別親切易處。
但不管怎樣,從那時起,我對阿碧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
在阿碧身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認真,對什麼事她都非常地認真。尤其是在上課時,她的認真勁體現得最為完美。上海的老師在講課時都會時不時地冒出一兩句地道的上海話來,阿碧不懂,我們也不懂,但我們不懂就不懂,會像風從身邊走過,沒去感覺或者根本無感覺,可阿碧不懂就會刨根,她先問我,見我聳肩,就去問周圍的人,直到弄清楚為止。即便是課堂上老師的一句幽默笑話,在看到大家笑聲不斷的時候,不明白的她也硬要去問清原由。
阿碧的認真勁還體現在生活中。上海的菜普遍味道偏甜,許多菜要不僅放少許鹽,要不就是直接以糖代鹽。還有,作為早點,上海的包子餡一般都是鮮肉加醬油,然後放在蒸籠上蒸就而成,完全是醬油的甜味。我吃不慣,自不去吃,或者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吃。但阿碧不同,每天早晨都要買些包子。我以為她特別愛吃呢,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知她同我一樣,並非愛吃上海的菜和那滿是醬油味的包子。這使我非常地不理解,就好奇地問她,為什麼這樣?不喜歡吃的東西就不吃唄,沒人強迫呵。見我如此,阿碧反倒面露好奇的臉色。頓頃,她帶著她那充滿溫柔和明媚的笑,甜甜地回答道:
「味道雖然是有點特別,但吃習慣了你就會愛上的。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通過當地的飲食,去習慣這個地方的區域文化,這對於自己了解這個地區可是很有幫助的哎。」
這就是阿碧,就是一位非常認真的台灣小女生。
我知道,阿碧從寶島台灣那邊過來,面對上海這個具有歷史厚重感和現代時尚的大都市,她是在迫切的學習並適應著這裡的海派文化,是想在努力學習中使自己能夠融入這座城市。她的認真,是對知識孜孜不倦的一種追求,是對生活不折不扣的一種態度,是對兩岸和平統一的一種向往。
心地溫柔的阿碧
阿碧個子高高瘦瘦的,留著齊耳短發,大大的眼睛清澈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喜歡穿開司米型的大毛衫,下面常常著花色的褲子,個人風格很獨特,是很濃郁的民族風穿著。
別看阿碧外表強勁而熱烈,內心卻溫和而善良。
在我們學校門口,有一位乞討老人,每天都能見到,似乎在這裡扎下了根。大部分同學進出校門時,都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倒不是大家對這位乞討老人熟視無睹、冷漠無情,缺少同情心,而是近年來曾是貧窮國家誕生下的產物——乞丐,今天卻已被一些懶人當作一種職業了,面對這種人,大家有的不是同情心,而是給予一種漠視和不理睬。
但阿碧不這麼理解。
每次和阿碧一同進出時,阿碧總會蹲下,將口袋裡的小錢散錢輕輕放進老人破舊的白瓷缸裡,有時,外出前或采購後,阿碧還會有意識地換些零錢,准備著。久而久之,老人似乎也記住了阿碧,每次見到阿碧路過便滿含期待和感激之情。見她每次都給,我便告訴阿碧,那人是個職業乞討者,不值得憐憫和同情的。可阿碧搖搖頭,總說,人要不是無路可走,肯定是不會一直淪落街頭的。
在阿碧心裡,行善並非是做給別人看的,更不是因為向對方施舍了點什麼,而是自己對自己良心的一種考驗,是積累自己的厚德和品行,是為自己做的。她告訴我,在台灣,樂施的事情比比皆是,特別是一些有錢的人,都會在默默地做著善事,要麼不留名地給貧困山區捐錢捐物,要麼在節假日去一些慈善機構做義工。
「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說的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
阿碧非常喜歡和欣賞儒家文化,平時一有時間,都會到學校的圖書館裡去找這方面的書籍來閱讀,什麼《詩經》、《禮記》,等等。她講,我們都是中國人,歷史使我們暫時分開了,但歷史早已告訴我們,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你我身上流淌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和文化,這是永遠分不開的。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團圓的。
阿碧開始漸漸喜歡上了上海,她計劃今後在上海求得發展。我不知道,也不敢說,她今後在大陸的路會一帆風順,會事事如意,但我堅信,活潑開朗、做事認真、心地善良的這位台灣小女生,我的好姐妹阿碧,今後的人生之路一定會如她自己一般,陽光燦爛,給大地溫暖。
真誠地祝福我的台灣姐妹——阿碧。
【編按】
由台灣《兩岸犇報》和大陸《台聲》雜誌共同舉辦的《我的台灣(大陸)同學》徵文比賽,評選結果已於2012年7月出爐,並邀集得獎同學歡聚參加8/18~8/28由主辦單位舉辦的第二屆「創意中國研習營」活動。 感謝各位青年朋友們的熱情投稿參與,本期刊登大陸部分的參賽學生得獎作品,也期待大家踴躍參加本年度《青春少年中國夢》徵文比賽與第三屆「創意中國研習 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