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獎 青春少年中國夢
■ 陳胤祖(政治大學外交系)
亦因敢於做夢的人們而偉大。
13年4月20日早晨,我在睡夢中緩緩清醒,一如往常地賴在床上,開始用手機看看Line有沒有什麼新消息、批踢踢有沒有什麼新文章,還有,Facebook上朋友們發了什麼新動態。
突然間,有這麼一則消息:「大陸四川雅安發生大地震」,我驚訝地從床上一躍而起,趕緊打開電腦就奇摩新聞首頁搜尋相關新聞,接著,再透過電話聯繫一位目前人在韓國交換的大陸朋友,告訴他發生了什麼事,這位朋友在聽到消息之後,也趕緊起床上網瞭解最新狀況。
他是我在大陸交流期間,結識到的一位十分要好的朋友,老家在貴州,地圖上看似距離地震區不遠,我問他是不是該跟家裡聯絡一下,確定家人是否平安?於是他捎了封訊息回去──所幸,都平安。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只是一面看著最新報導、一面為當地的人們默禱,並企圖說服自己:微博上的消息是誇大不實、危言聳聽的。
不幸的是,情況依舊愈發不樂觀。
微博上,大陸央視的每一則消息都隨著時間的推移,顯示出死傷人數的持續攀升。或許,我們的默禱從來無法阻止真實困境的化解,但精神力量雖然不能挽回已逝者的生命,卻能夠給予生還者面對未來的勇氣。殊不知,許多身處台灣的人們,並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甚至成為落井下石的原罪推手。
瀏覽奇摩新聞的網友留言串,充斥著台灣民眾對於大陸地區的偏誤與成見,其中,更不乏有對地震災情的漠視與嘲諷者,他們堅持不應該給予大陸地區賑災援助、顛倒世界應有的是非準則,最後,淪喪自我的道德價值。
何以兩岸關係走至如此荒誕、矛盾的境地?何以政治、歷史的痕跡行至當代依舊是個化不開的結?一道道問題在我心中不斷地產生和質問,但面對諸多的「何以」,或許經過沉思和梳理能夠得到合理的解釋,卻遲遲無法化去內心的衝突和無奈。
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有很長一段時間,兩岸間傳承著共同的文化,我們共享的語言、文字、藝術、價值,因為弘遠的孕育方逐漸成為當代我們所承載的。兩岸分治至今六十餘年,在我看來,亦不過是五千年歷史洪流中的一朵曇花,即使兩岸的局勢迅速變遷,並呈現出各自獨有的風貌,亦應不至於使彼此步入形同陌路、隔岸觀火的境地。
即使兩岸分治多年,但在亙古的歷史脈絡裡,尤其在文化上,我們不可否認亦無法迴避的是──我們擁抱著同一個中國。甚至在分治階段的此刻,兩岸間的交流往來,不論在社會、經濟、文化上,依舊呈現出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們何以能夠迴避彼此關係緊密的事實,任由意識形態蒙蔽自己的雙眼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任主席習近平在全國人大閉幕時,發表了以「中國夢」為主軸的演講,其中最令我注意的,在於他對於台灣的表述,茲節錄於以下:「廣大台灣同胞和大陸同胞要攜起手來,支持、維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同開創中華民族新的前程。」或許,這段表述不為多數的台灣民眾所青睞,但於我而言,這已是一段擱置意識形態,並且正視現實的表述。
倘若不論政治立場的差異、純粹就民間社會的交流觀之,究竟兩岸間的人們會剩下多少敵意?當我們牢戴有色眼鏡看待整個大陸的時候,原先應是繽紛色彩的廣袤土地上,卻全成為灰色的花草樹木,但這並非意味著花朵不夠紅,真正的問題在於自己。
或許,有人會提出反駁:「在國際社會上,台灣常常遭受到不友善的對待!」是的,我不否認,但深究其原因,無非在於兩岸之間都無法正視現實,並且缺乏互信互賴之故。倘若我們足夠瞭解彼此,並且放下意識形態的問題,不難發現──在過去,我們已經耗費過多的精力,在無效的溝通、爭執和辯解上。
作為一位正值韶華歲月的少年,面對眼前種種令人鬱悶的現狀,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尚青春,未來還有一道漫長的道路可以邁步、可以努力,因此,在我心中懷有一個中國夢,是傾畢生之力去追尋、探索、實現的中國夢,勾勒著在有生之年的將來,能夠以自我之身卻搭建一座兩岸鴻溝的橋樑。在這座橋上,彼此將摘下有色的眼鏡,看見對方真誠的笑靨;能夠尊重、包容、接納彼此的差異,不再漠視與嘲諷;能夠昂首闊步,並以彼此承載的中華文化為共同的驕傲。
我懷抱這樣的夢,一如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名言:「人因夢想而偉大。」正因為如此,我將勇往直前,去實現這個偉大而務實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