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50期】2012年第二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比賽

 在上海的台灣女生——阿碧

「我的台灣同學」大陸徵文優秀作品

陳瑩瑩(上海東華大學‧河南許昌)

來滬讀書之後,我發現,校園裡游走著各種各樣的黃黑白膚色的人,從那一棟占地面積比研究生樓還要大的留學生樓來看,不僅這座城市是國際化的,且校園亦被國際化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才真的發現,這羨慕已久的大都市的國際化並沒有特別地吸引我,而最終能吸引我的,倒是一位和我一樣的膚色來自海峽彼岸的同是中國人的台灣女生。

女生的名字,叫林碧鴻,我們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阿碧。

陽光一般的阿碧

其實,稱謂阿碧最初是她先提出來的。

那是在開學的歡迎會上,我們班亦同樣有不少的外國留學生。最具明顯異國特征的留學生是來自哥倫比亞的,女生是穿著熱辣性感、背心熱褲齊上陣的那種,而男生則留著一臉的大胡子,理個光頭,模樣也十分滑稽可愛……可他們在各自介紹自己的時候,卻沒有了穿著上的大方與火熱,基本上都非常地簡單,或許是因為語言上的問題,或許是還有些來到他鄉的陌生感,總之,要麼只是彎腰行個禮,要麼說聲夾著英文味的中文——「大家好」。要麼揮下手算是打招呼。輪到我們介紹自己的時候,氣氛就明顯不一樣了,笑容和語言裡都有種優越感。我知道,這都得益於祖國的改革開放,得益於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如今,面對來到自己國土上的外國人,心裡免不了有點兒沾沾自喜……

正當我靜靜地聽著、靜靜地滿腦充滿遐想之時,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女生站了起來。
「大家好,我叫林碧鴻,大家可以叫我阿碧,來自中國台灣,初來上海,還請大家多多關照。」說完,深鞠一躬,展顏一笑。沒有長篇大論,亦沒有驚人之語,一如每天的陽光照例從東面播撒開來。

哇,這是位來自寶島台灣的同學呵。

我有點好奇,就抬頭深看了她一眼,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同台灣同胞零距離地接觸。沒想到,就這一眼,我驚奇地發現,她的笑容裡充滿著無限溫柔和明媚,是那樣地燦爛,那樣地動人,那樣地充滿朝氣。

那一刻,我想我是讀懂了這位女孩,陽光一般的台灣女孩。
 
極其認真的阿碧

由於對阿碧有了第一個非常好的印像,再加上我對寶島台灣一直以來的無限向往,所以,以後的日子裡,我倆漸漸成了形影不離、無話不說的好同窗、好伙伴。當然,在阿碧看來,是因為我也是一位特別愛笑的女孩,這才令她覺得特別親切易處。

但不管怎樣,從那時起,我對阿碧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

在阿碧身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認真,對什麼事她都非常地認真。尤其是在上課時,她的認真勁體現得最為完美。上海的老師在講課時都會時不時地冒出一兩句地道的上海話來,阿碧不懂,我們也不懂,但我們不懂就不懂,會像風從身邊走過,沒去感覺或者根本無感覺,可阿碧不懂就會刨根,她先問我,見我聳肩,就去問周圍的人,直到弄清楚為止。即便是課堂上老師的一句幽默笑話,在看到大家笑聲不斷的時候,不明白的她也硬要去問清原由。

阿碧的認真勁還體現在生活中。上海的菜普遍味道偏甜,許多菜要不僅放少許鹽,要不就是直接以糖代鹽。還有,作為早點,上海的包子餡一般都是鮮肉加醬油,然後放在蒸籠上蒸就而成,完全是醬油的甜味。我吃不慣,自不去吃,或者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吃。但阿碧不同,每天早晨都要買些包子。我以為她特別愛吃呢,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知她同我一樣,並非愛吃上海的菜和那滿是醬油味的包子。這使我非常地不理解,就好奇地問她,為什麼這樣?不喜歡吃的東西就不吃唄,沒人強迫呵。見我如此,阿碧反倒面露好奇的臉色。頓頃,她帶著她那充滿溫柔和明媚的笑,甜甜地回答道:

「味道雖然是有點特別,但吃習慣了你就會愛上的。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通過當地的飲食,去習慣這個地方的區域文化,這對於自己了解這個地區可是很有幫助的哎。」

這就是阿碧,就是一位非常認真的台灣小女生。

我知道,阿碧從寶島台灣那邊過來,面對上海這個具有歷史厚重感和現代時尚的大都市,她是在迫切的學習並適應著這裡的海派文化,是想在努力學習中使自己能夠融入這座城市。她的認真,是對知識孜孜不倦的一種追求,是對生活不折不扣的一種態度,是對兩岸和平統一的一種向往。
 
心地溫柔的阿碧

阿碧個子高高瘦瘦的,留著齊耳短發,大大的眼睛清澈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喜歡穿開司米型的大毛衫,下面常常著花色的褲子,個人風格很獨特,是很濃郁的民族風穿著。

別看阿碧外表強勁而熱烈,內心卻溫和而善良。

在我們學校門口,有一位乞討老人,每天都能見到,似乎在這裡扎下了根。大部分同學進出校門時,都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倒不是大家對這位乞討老人熟視無睹、冷漠無情,缺少同情心,而是近年來曾是貧窮國家誕生下的產物——乞丐,今天卻已被一些懶人當作一種職業了,面對這種人,大家有的不是同情心,而是給予一種漠視和不理睬。

但阿碧不這麼理解。

每次和阿碧一同進出時,阿碧總會蹲下,將口袋裡的小錢散錢輕輕放進老人破舊的白瓷缸裡,有時,外出前或采購後,阿碧還會有意識地換些零錢,准備著。久而久之,老人似乎也記住了阿碧,每次見到阿碧路過便滿含期待和感激之情。見她每次都給,我便告訴阿碧,那人是個職業乞討者,不值得憐憫和同情的。可阿碧搖搖頭,總說,人要不是無路可走,肯定是不會一直淪落街頭的。

在阿碧心裡,行善並非是做給別人看的,更不是因為向對方施舍了點什麼,而是自己對自己良心的一種考驗,是積累自己的厚德和品行,是為自己做的。她告訴我,在台灣,樂施的事情比比皆是,特別是一些有錢的人,都會在默默地做著善事,要麼不留名地給貧困山區捐錢捐物,要麼在節假日去一些慈善機構做義工。

「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說的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

阿碧非常喜歡和欣賞儒家文化,平時一有時間,都會到學校的圖書館裡去找這方面的書籍來閱讀,什麼《詩經》、《禮記》,等等。她講,我們都是中國人,歷史使我們暫時分開了,但歷史早已告訴我們,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你我身上流淌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和文化,這是永遠分不開的。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團圓的。

阿碧開始漸漸喜歡上了上海,她計劃今後在上海求得發展。我不知道,也不敢說,她今後在大陸的路會一帆風順,會事事如意,但我堅信,活潑開朗、做事認真、心地善良的這位台灣小女生,我的好姐妹阿碧,今後的人生之路一定會如她自己一般,陽光燦爛,給大地溫暖。

真誠地祝福我的台灣姐妹——阿碧。

【編按】             
 由台灣《兩岸犇報》和大陸《台聲》雜誌共同舉辦的《我的台灣(大陸)同學》徵文比賽,評選結果已於2012年7月出爐,並邀集得獎同學歡聚參加8/18~8/28由主辦單位舉辦的第二屆「創意中國研習營」活動。 感謝各位青年朋友們的熱情投稿參與,本期刊登大陸部分的參賽學生得獎作品,也期待大家踴躍參加本年度《青春少年中國夢》徵文比賽與第三屆「創意中國研習 營」活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