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50期】到小劇場去放鬆一下

大陸小劇場大有作為

蕭珍

在大陸,小劇場的概念是「舶來品」,它源於一些在百老匯壟斷下尋求新的演出場地和方式的藝術人士,因此,「規模小、價格實惠、實驗性強」成了小劇場的標誌性特徵。
近些年,足不出「市」的小劇場,越來越成為大陸都市白領的不錯選擇:票價實惠,位置方便,最重要的是,這些「濃縮」劇場藝術的品質卻並沒有多少「濃縮」,真正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帶給觀眾不亞於高雅藝術場所的視聽盛宴。

去小劇場已成習慣,團購的票也不貴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劇場很多,自然也有一批忠實的觀眾。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小陳就喜歡利用下班或者週末去小劇場聽音樂、看話劇。前些天,她花了280元(新臺幣,下同)購買了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木馬劇場裡一場「情若滿弦」鋼琴演奏會的門票,而原價是500元。在一個小時的演奏中,陳小姐聽了雅尼、貝多芬、蕭邦等大家的名曲,演奏者多為名不見經傳的藝人或者音樂學院的學生,但是他們認真且深情的演奏,依然能帶給聽眾完美的視聽享受。

小陳總結自己的經驗說,現在大陸團購的消費方式很流行,而很多小劇場也通過這種方式,降低票價吸引更多的受眾。有過多次團購經歷的她透露,在網上搜索演出團購關鍵字,高朋網、窩窩團、大眾點評團購等團購資訊便一一呈現出來。而她要做的,首先把有團購服務的劇場和文化演出團購做得較好的團購網站進行雙向梳理,其次就是時間的把握了,人氣較好的劇碼一般提前預訂較為保險。

走進小劇場,觀眾到底能得到什麼?

「平時工作很忙,去小劇場聽聽音樂,看看話劇,主要是為了減壓。」身為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王林的工作很繁忙,偷空到家附近的小劇場放鬆一下,就成了他隔三差五的選擇。為了吸引像王林這樣的上班族,大都市裡的小劇場,減壓效果就成了一項重要的評判標準。這類劇場一般以都市生活為表達基礎,在此之上發展出悲喜等不同的演出效果;大部分劇場設址也比較講究。

「小劇場裡也是藏龍臥虎,氣勢上看似比不上那些大劇場,但是很多表演也很有水準,是一種享受。」白先生是小劇場的常客了,最喜歡的是到小劇場裡聽相聲。他特別推崇北京的安貞劇場,因為80後相聲代表「嘻哈包袱鋪」的主戰場就設在那裡。此外,擁有大陸著名相聲演員李金斗這樣金字招牌的風尚劇場、德雲社位於北京三里屯的劇場都是個中翹楚,精彩的相聲表演讓大家記住了小劇場的名字。

走進小劇場,觀眾到底能得到什麼?「首先是想像力,然後是詩意,能夠找到做夢的感覺。大家生活中充斥著雞零狗碎、家長里短的東西,很少思考生活中給人帶來激動的詩意的東西了。」大陸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如是說。2008年,孟京輝的蜂巢劇場在大陸開了小劇場駐場演出的先河,如今他的小劇場基地從北京延展到了深圳。

好作品是小劇場生命力延續的關鍵

當然,小劇場也不是都火爆,都盈利。位於武漢的民營小劇場——「光谷客-17排」劇院似乎就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劇場演出過話劇《好聽的都是傷心的歌》的出品人張煒算了一筆賬,場租加上員工,還有排新戲的成本,劇院每個月固定開銷就超過90萬。而每週只演一兩場戲,根本賺不回來。那為何不每天演?張煒笑著說:「每週一兩場都坐不滿,說明觀眾根本不飽和,每天演只會虧更多。」
放眼北京、上海,許多民營小劇場每天都有演出,上座率也很不錯,週末更是一票難求。對此,湖北劇院副總經理梅鵬程表示,民營小劇場話劇市場確實大有可為,但是關鍵是要有好作品。

前不久剛從百老匯回來的孟京輝覺得大陸的小劇場還有很多要學習:「這十年來,我們往往培養到劇場笑的觀眾多,去思考、重新體驗人生的觀眾越來越少,有點單調。」雖然存在不足,但孟京輝依然覺得隨著觀眾審美水準的提高和經濟能力的上升,在大陸,小劇場的機遇已經來臨。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