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7期】「袖珍男孩」董志軍

帶著愛情去北漂

一梅

幸福的笑容。(網路圖片)

        愛情於常人而言是再普通不過的字眼,是人人可以去體會的滋味,然而對於身高只有80公分的董志軍和被火燒傷了臉、頭和左手的袁婉瑜來說卻是那麼遙不可及。然而,網路是一個可以誕生奇跡的地方,它讓兩個命運多舛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2011年,董志軍帶著婉瑜闖到北京,開始了他們的幸福生活。於這對苦命鴛鴦而言,天下之大,只要有愛,終會有家。

        提起董志軍,大陸網友們再熟悉不過,他與袁婉瑜的愛情故事曾打動了無數的網友,在2010年董志軍被評為「中國網事‧感動2010」網路人物,他與袁婉瑜之間那談不上刻骨銘心,卻能扣動每個人靈魂之門的愛情故事也成為人們時刻關注的焦點。

網路為愛塔橋

        董志軍遼寧鞍山台安縣人,1987年出生的他患有先天性佝僂病根本無法離開自家的火炕,他像瓷娃娃一樣經常骨折,這不僅給他帶來了身體上的痛苦,也導致他的身高至今只有80公分。

        在外人看來,董志軍能活下來已經是個奇跡,然而他卻為自己創造了另外一個奇跡:18歲那年,董志軍的母親差不多拿出家中所有積蓄,為他買了一台二手電腦。沒上過學的董志軍從此開始參考網站管理建設方面的書籍學習程式、符號。忍受著劇烈的疼痛,董志軍每天艱難地爬到電腦前。他靠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成為當地知名的「網路達人」,建設網站,管理網站後臺,董志軍有了收入,他為自己不再是「累贅」暗暗興奮。

        儘管有了收入,可以養活自己,董志軍心底依然清楚,自己是個沒人幫忙就無法行動的人,愛情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奢望。於是,閒暇之餘,他通過網路去結交一些朋友,與殘友們互相鼓勵,一起拼搏的過程讓董志軍很滿足。就在這時,通過網路,遠在廣東的袁婉瑜走進了董志軍的視線。

        袁婉瑜,肇慶人,因1歲時意外被火燒傷了臉、頭部和左手。導致她沒有鼻子,只有兩個鼻孔,睡覺時甚至都無法閉眼,左手只剩手掌。花季女孩,因容貌找不到工作,也沒有朋友。兩個年輕人就這樣互相傾訴著心底的痛楚,漸漸地開朗的董志軍幫助婉瑜打開了心結。兩顆孤單的心越走越近,2010年4月,董志軍向婉瑜表白了自己的心意,愛情讓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婉瑜遠赴東北,她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董志軍的手腳。

愛情撐起半邊天

        2010年4月至今,婉瑜一直陪在董志軍身邊,時刻不分離。董志軍也不惜拿出所有積蓄要帶婉瑜做整形。這兩個年輕人的故事感動了醫院,醫院決定為他們減免10萬元的費用,分期為婉瑜做植皮和整形手術。他們的這段故事,曾感動了全國的網友。更令網友震撼的是,2011年4月,為了事業的發展,董志軍在朋友介紹下,來到北京一家致力於公益事業的網站工作,婉瑜也在這家網站做市場推廣。

        「如果沒有婉瑜,我哪也去不了,更不要想來北京了。她總是陪在我身邊,幾乎不會自己單獨出去。婉瑜不僅在生活中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還讓我感到不孤單。」董志軍是個開朗的大男孩,談起生活中有了婉瑜後發生的改變時,他深情地望向婉瑜。婉瑜是個非常靦腆的女孩,她一直靜靜坐在董志軍身邊,偶爾對兩個人的故事做個補充。有了董志軍,她的生活也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不再畏懼路人奇怪的眼神,可以淡定地帶著董志軍去散步,去鍛煉。她不再覺得人生要一個人渡過。婉瑜幸福地告訴我們,2011年的七夕情人節,董志軍送給自己玫瑰花,雖然自己嘴上抱怨他亂花錢,但還是感動的落淚。

我想有個家

        「身體殘疾,不是限制我做事業的理由。我是袖珍人也要做宏偉的事業。」董志軍與袁婉瑜的北漂路剛剛開始,他們並不希望愛情也要跟著漂泊不定。董志軍表示,婉瑜的家人一直為兩個人未來的生活感到擔憂。自己是男子漢,掙錢養家義不容辭,現在能來到北京找到更大的發展平臺是做夢都想的事情。

        2012年3月董志軍興奮地告訴我們,自己在老家付首付買了房子。能有穩定的收入,能有個屬於自己的家,是董志軍與婉瑜兩個人的夢想、共同的奮鬥目標。採訪結束後,董志軍與婉瑜送我們到門口,在我們回頭的瞬間發現,婉瑜並沒有在我們離開後立即關上門,透過這扇敞開的門,我們依稀能聽到婉瑜關切地問董志軍是否口渴,是否累了……我們看到了午後的陽光暖暖地照過來。相信,這縷陽光,每天都能照到董志軍與婉瑜的心裡,也相信,終有一扇幸福之門會為他們打開。

(文章提供:《你好臺灣網》 www.hellotw.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6期】「獨一代」可想生二胎?

白曉光

隔代教育:「獨一代」繞不開的結(網路圖片)

        幾年來,「八○後」獨生一代進入結婚生子階段,老齡化問題與大陸對二胎政策的適當放寬,引起「獨一代」們的關注,是否要二胎成為「獨一代」們糾結的問題。


不忍孩子寂寞 「獨一代」選擇生二胎

        今年32歲的梁小姐與老公都是地道的「獨一代」,在浩蕩的「北漂」大軍中兩個人相遇相愛,他們都對自己孤單的童年有所感觸。婚後他們相約,一定要生兩個寶寶,讓孩子不孤單。這樣,2007年、2010年他們的兩個寶寶先後降生。為此,梁女士辭去自己熱愛的裝潢設計工作,成了全職太太,此外還要由雙方父母輪班來北京照顧孩子。
        「小時候,爸媽工作很忙,每當晚上留我一個人在家時都會特別害怕,特別孤單,那時我就想,要是有個弟弟或者妹妹,陪著我該多好啊!」梁小姐這樣回顧自己「獨一代」的童年,這也是她和老公決定生二胎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害怕孩子孤單和養老問題,是「獨一代」家庭中選擇生二胎的主要因素。據統計,在上海市普陀區有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約6萬戶,這樣家庭中近八成的父母都理解子女忙於工作無暇照顧自己;44.7%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需要照顧上一輩或孫輩;可以說,在經濟來源、生活照料上,或者親子交往、精神慰藉中,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能從唯一的子女身上得到的都很有限。「獨一代」們不希望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重現,選擇生二胎成了他們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
那些不要生二胎的理由
        近年,中國社科院《第一代獨生後代婚戀觀念及教育觀念研究》中表明,在不考慮現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61.1%的受訪者希望生育兩個孩子。
        儘管,很多獨一代渴望生育兩個孩子,但擺在他們面前的現實壓力,也往往讓他們望而卻步。「現在的生活成本太高,尤其是城市,儘管我覺得獨生子女都很孤獨,但我依然不會考慮要兩個孩子。」媒體從業人員楊小姐表示,「為了在北京安家,父母付出了半生的積蓄,如果我有弟弟妹妹,我父母的經濟負擔豈不是更大?將來我和我的孩子必定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楊小姐認為,經濟基礎很重要,除非夫妻倆的月收入在人民幣兩萬元以上,才會考慮生育二胎。
        此外,很多由獨生子組建的家庭都會表示,自己首先要頂住撫養4個老人的壓力,還要負擔住房等經濟負擔,儘管他們具備了生二胎的條件,他們也會考慮到經濟壓力而放棄。
        不僅如此,養一個孩子從奶粉錢、保姆錢到入託、小學、大學成本要多少錢?有計算稱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在人民幣25萬到50萬之間,加之,在大城市,醫療、衛生、教育等資源本就緊缺,多一個孩子會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這也成為眾多「獨一代」家庭不要二胎的理由之一。
生與不生 理性權衡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的出現,在大陸實施了30餘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出現了鬆動。2011年起,二胎政策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和浙江五省首次試點。生與不生成為眾多「獨一代」糾結的問題。
        給老大找個伴,生個老二,要二胎的理由和藉口一大堆:一個孩子太獨,不懂與人分享;兩個孩子有個伴,等他們老了還能互相照應……山東理工大學心理學教授表示,任性、自私、膽小、孤僻等問題普遍存在於獨生子女身上,準備生二胎的「獨一代」父母,首先要考慮到撫養兩個孩子成長需要面臨的問題。這不單純是從經濟能力上考量,更多的是要想到對孩子價值觀、生活態度的教導,沒有和親姊妹相處的經驗的「獨一代」,該怎麼教孩子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處呢?生二胎,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付出更多的代價,「獨一代」的父母,你們準備好了嗎?
        當然,二胎政策也表明大陸有關部門對此態度的鬆動,那麼,在鼓勵一些家庭生二胎的同時,政府及社會各界也應該為年輕的父母們減減壓,從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加大調控力度,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幫助他們擺脫糾結的生育困惑。
(文章提供:《你好臺灣網》www.hellotw.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6期】2012,有些「候鳥歸巢」啦

王京濤

河北農民工返鄉養雞致富(網路圖片)

        進入21世紀,大陸的經濟、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這份「日新月異」離不開一群身影:他們曾經做過農民,或雖生在農村,卻從未真正做過農民;
        他們是城市建設的生力軍;他們拋家棄子,只為將來有一天能立足城市、家庭幸福;他們期盼春節,因為忙碌一年終於可以回家團圓,但春節後又忙離家返城,繼續務工。他們沒有翅膀,卻過著「候鳥式」的生活,他們是「候鳥式」的農民工。

這次不走啦!
        但是2012年的春天卻有點不同。相比春運的擁擠、春節的熱鬧,元宵節後的務工市場卻顯得有點冷清,甚至門可羅雀。「急需工人300人」、「招工:月薪25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包吃包住」 ……這樣緊急招人的看板在大陸很多城市都隨處可見。跟招聘者一打聽才知道,今年回城務工的「候鳥」們少了很多,很多人似乎一下子變成了「倦鳥」,歸巢了。
        「這次不走啦!」來自湖南省36歲的網友張先生聲音裡充滿激動。在溫州已經工作八年,夫妻倆都在一個家打火機廠做工人,每人月工資平均近2500元。今年,家鄉也開了一個大型的工業園區,普通人工工資也開到了每月2000多元,所以龍年春節前,他已經做好了回家的準備。提起這個,眼角眉梢都樂開了花兒,他說:「父母年紀都大了,家裡還有孩子,正好家鄉附近有工作機會,報酬差不多,那肯定還是選擇留在家鄉打工呀。」
        有相似想法的還有網友小李,她在知名論壇留言:曾經離開家鄉是為了尋求事業發展,5年後回歸故里,依然為了更多機會,不同的是,還擁有了歸屬感!據瞭解,小李是山東人,為了夢想來到北京闖蕩,經過幾年的打拼積累了經驗,有了一定積蓄。現在,家鄉山東的經濟發展迅速,當地又出臺了一系列吸引農民工回流的政策,這些對小李這樣有學歷有經驗的「家鄉人」無疑是一巨大誘惑。今年,他終於抗拒不了家鄉的「誘惑」,決定回家了。
工作就在家門口
        張先生和小李僅僅是春節後選擇歸鄉打工大軍中一份子,越來越多人正在考慮或正走在歸鄉創業打工的路上。先看一組統計資料:一組來自大陸主要務工人員聚集地廣東省佛山市,2012年本市用工缺口大約20萬至25萬,春節返鄉流失外來務工人員急劇上升,約有8.5萬人左右,比去年上升了將近45%。另一份來自大陸主要務工人員輸出地河南,春節前從省外返回河南的農民工比往年增加了20%,春節後不願意繼續到省外就業的比往年增加了15%,人數約180萬人。
        調查顯示,三大原因導致農民工大量「回流」。首先,大陸各地經濟快速增長。近年來,大陸經濟格局日趨變化,大量來自沿海等發達地區的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企業的流動自然帶來大量崗位的流動,為當地就業帶來量的突破。例如,隨著富士康、格力等一批大塊頭企業相繼落地,用工量激增,河南省180個產業聚集區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僅一個鄭州富士康吸納的員工數就達到13萬人。
        其次,新的打工群體有了新認識。相對上輩的打工者,以八○後、九○後為主力軍的打工群體的賺錢謀生思想有了新變化,他們更追求生活和工作品質,渴望有歸屬感,關注子女成長和教育,隨著當地經濟發展,沿海和內地企業給打工者待遇差距的縮小的情況下,更容易選擇在家門口工作,過一種較穩定的生活。
        再者,當地政府伸出橄欖枝。隨著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和對人力資源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吸引當地人才的政策。對於挽留和吸引人力資源,當地政府起著服務推動作用,正如河南省人社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呂志華所說:「政府將服務重點由過去主要為異地流動就業服務,改變為圍繞『異地流動就業、就地就近就業、返鄉創業』三方面服務為主。」
        「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已經悄然成為2012年春天大陸返鄉工人的一種普遍心聲。
(文章提供:《你好臺灣網》www.hellotw.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大陸職場興起「新退休主義」

開米

北京天壇公園運動的人(網路圖片)

        最近發現,「退休」似乎成了周圍朋友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有什麼大驚小怪嗎?如果朋友們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那談論「退休」當然正常,但關鍵他們正值壯年呀!上網查了下,發現當下在大陸那些正值壯年、事業有成、意氣風發的職場人中,逐漸流行起「新退休主義」。他們打算辭去讓普通人豔羨不已的工作,主動要求退休。

壓力大山

        不到40歲的張先生,沒「退休」之前在北京西城區一家金融公司任職,有著令人羨慕的薪水。就在眾人評論他前途無量之時,卻選擇了提前退休。張先生感慨,雖然自己的工作很不錯,但有時候覺得自己像個旋轉的陀螺,沒有辦法停下來,也感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思前想後,他離開了工作多年的公司,成了「新退休主義」的推崇者。

        職場與壓力從來都是分不開的。身在職場就免不了要承受諸多的壓力,於是很多職場人士都和張先生一樣,選擇了提前退休。對於很多30-40歲的職場人士來說,選擇「新退休主義」的方式,為自己的職場生涯做一個堅定的選擇,既可以免遭被迫退休時的歎息無奈,也可以省去被老闆炒魷魚時的灰頭土臉,這樣的退休便顯得灑脫和乾脆。

        他們退休後並非想在家「頤養天年」,而是換一種生活的方式。在退中求進,利用退休後的時間,尋找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生活,向現在的重壓生活說「再見」。

職場焦慮症

        職場壓力大、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無法獲得成就感、單調的重複性勞動,這是現代社會中很多職場人對工作產生厭倦、對工作失去激情,選擇退休調整的原因之一,也是職場人焦慮心態的真實寫照。大陸「前程無憂網」對白領「提前退休」做的一項調查顯示,48.21%的人認為自己在工作中「馬馬虎虎,湊合著過」,21.32%人的感覺是「痛不欲生,每天都在煎熬」,還有22.47%的參與者表示,由於自己事業受挫,備感失意,所以此時「退休」的想法也尤為強烈。

        「新退休主義」成為職場人緩解壓力改變生活方式的新途徑。他們提出「退休與年齡無關,退休與事業無關,退休不是生活的尾聲,而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 一年前選擇提前退休的姜先生,現在已經在海南一個度假區過上了休養生息的生活。在那裡,姜先生愜意地享受著生活,做著自己喜歡、想做的事情:寫作、游泳、爬山、觀海,生活豐富多彩、富有情趣。

        生活慢下來的姜先生表示,自己的焦慮情緒已經好了很多。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放下一切選擇「退休」,「退休」不僅需要職場人有放得下的心態,還要有不差錢的物質基礎。

新退休主義

        如何讓那些渴望早退,或者已經早退的職場人,面對壓力與焦慮時淡定自若,如何讓他們在短暫的退休後整裝待發,重新振作起來,成為「新退休主義」面臨的一道難題。

        對此專家建議,已經選擇早退的職場人,應該為自己做好完成的人生規劃,以免荒廢時光,無所事事。而那些面臨著工作壓力,渴望成為「新退休主義」者的職場人也應調節好心態,進行客觀自我評價。同時,專家認為,「新退休主義」也提醒了用人單位,如果能更加人性化地對待人才,建立和健全保障機制,為員工創造寬鬆、溫暖的人文環境,使其能夠最大化地發揮個人價值,這樣就能避免很多職場菁英產生提前退休的想法。

(資料來源:《你好臺灣網》 www.hellotw.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空巢老人」,誰為你「暖巢」?

丟丟

關懷社區空巢老人(網路圖片)

        隨著大陸老齡化社會程度的加劇,「空巢老人」一詞的關注度直線飆升,一般用來指稱那些因子女求學、工作,不能常陪伴左右的中老年人。現在大陸近1.7億的老齡人口中,有四成以上為「空巢老人」。更讓人擔憂的是,在一些偏遠山區,「空巢老人」家庭比率達到80%,「空巢老人」現象儼然成為一種社會問題。

一位「空巢老人」的心聲

        「我特別羨慕小區大院裡那些帶著孫子、孫女出來散步的人,像我們同事那樣,兒子、女兒都在身邊,想見就見多好呀。」──這是北京一所大學退休教授黃老師每每談起自己在美國工作的女兒時,發出的感慨。

        黃老師的女兒自大學畢業後就去了美國,並順利拿到了綠卡,因為一直在世界500強的會計師事務所裡工作,自去了美國後就沒時間回北京來看望父母。而每年唯一的見面機會,竟然是越發年邁的黃老師與老伴買張飛機票,選個假期,千里跋涉赴美國看女兒,享受天倫之樂。除此之外,剩下的時間黃老師與老伴就成了地道的「空巢老人」。

        當下,黃老師這樣的「空巢老人」在大陸隨處可見。大陸有關方面近日印發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指出,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並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另外一項資料也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其中空巢老人占15%左右。

        但以黃老師為代表的「空巢老人」,文化水平高、有退休保障,總體而言,物質文化生活豐富,養老、醫療等問題也都有保障。相比較下,生活在農村的「空巢老人」就要淒涼得多了。

城鄉「空巢」有差異

        在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中,「望子成龍」是個永遠不過時的話題,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家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無不盼望孩子能學有所成,離開物質精神文化相對貧乏的農村。於是一大批青年,不論是考學還是打工,都前仆後繼離開鄉村,把逐漸年邁的老人留在了已經「空巢」的家裡。

        這些老人多是農民,他們並沒有相應的醫療、養老等生活保障,他們不但無法感受「養兒防老」帶給他們的幸福感,還要忍受一年到頭見不到孩子,生活乏味、無聊的折磨。他們似乎只能在空蕩蕩的房子裡獨守著一台電視機;或者靠飼養小動物來排解寂寞;在節日來臨時,守候在電話旁邊,等待兒女的一聲問候……

        大陸人口逐漸呈現出的老齡化、家庭「空巢」化現象與趨勢一直備受有關部門和社會關注。2011年5月,大陸《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改座談會召開,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草案中,對「精神慰藉」一章有如下規定:「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特別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

「暖巢」計畫亟待建立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修改在坊間引起熱議,尤其對「子女要常回家探望父母」這一條規定。支持者指出,「空巢老人」盼望兒女回家,多是心靈上的需求,而孩子如果無法履行這種義務,用法律來約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反對者則稱,常回家看看,回幾次適合?一週一次,還是一個月一次?如果父母在東北,兒女在南方工作,每年除去過年過節放假能回家外,根本沒有時間回家看望父母,也算違法嗎?

        事實上,對兒女要「常回家看看」的熱議,爭議的核心是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難問題。而無論是養老問題、老齡化問題,還是空巢化問題都是社會問題,單純地將養老、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捆綁給家庭、給兒女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的社會應該將傳統的「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不僅兒女有贍養老人,照顧老人的義務,國家和社會也有這樣的責任。

        現在,在城市裡,有不少社區已經開始設立居家養老項目,一些社區成立了「老飯桌」等服務品牌,為一些空巢老人提供福利,社區還會組織一些文化生活,緩解兒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的精神空虛問題。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能夠享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懷關注。換句話說,政府部門和社會在政策上給予扶持,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生活、醫療保障,提供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資料來源:《你好臺灣網》 www.hellotw.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雙城生活

城際時代,都市生活新選擇

白曉光
  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列車在城鄉飛駛

隨著高鐵、軌道交通的空前發達,大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突破城區界限。工作生活雙城化、房子兩地買、婚姻週末化,原本單一的城市生活工作模式被打破,都市白領新的工作生活方式——雙城生活日漸流行。


行走在雙城間
網友「泥孩兒」是天津人,因為工作出色,2010年被公司派到北京,升職又加薪,聽起來是美差,但他的孩子才剛剛學步,總不能把家整個扔給妻子一人,讓她又工作又帶孩子呀?經協商,公司每月為他支付人民幣2000元的交通費。從此,工作重心轉移到北京的「泥孩兒」,開始了天津到北京的雙城生活。每天5點下班,他要馬上往北京火車南站趕,然後乘坐開往天津的城際列車,晚上620左右,他就回到了在天津的家。趕上妻子加班,他還能動手準備晚飯。
談及這樣的奔波,「泥孩兒」卻很慶倖。
他說,如果選擇在北京租房,週末也要回天津陪妻子孩子。位於北京的公司在南二環附近,那裡的房價一居在2000元左右,加上週末回家的路費、帶給孩子的禮物等,每月的花費在3500元左右,而自己每天坐城際高鐵的費用只需要這個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與一般北京上班族相比,他上下班單程只需要1個多小時,已經覺得很幸福了(資料統計,北京上班族每天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單程1小時到2小時之間),每天都能陪伴老婆孩子,也無形中提高了他與家庭的幸福感。
雙城愛情,痛並快樂
前不久,大陸熱播電視劇《雙城生活》,男女主角奔波於上海與北京之間的愛情故事讓很多觀眾感同身受。在瀋陽一所高校當老師的陳女士說,她與在北京上班的老公也過著雙城生活,只有節假日才能見上面,箇中的辛苦與思念是旁人無法體會的。陳女士就說,兩個人見面的時間少,彼此更懂珍惜能在一起時的時光,但兩個人如果發生了矛盾也不能及時化解。
2009年,陳女士所在的學校分了房子給她,2010年,陳女士的孩子平安降生。孩子留在瀋陽,由陳女士和婆婆一起帶。陳女士的老公依然每到週末回來與家人團聚。陳女士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多久,但是老公在北京的工資待遇都更好些,總不能放棄了前程來到瀋陽。而讓陳女士放棄自己高校老師的工作去北京,也是不現實的。「老公在北京的企業工作,不解決戶口問題,他的老家是一個三線城市,所以孩子會選擇在瀋陽上幼稚園。」陳女士說。
「已經跟老公商量他離開北京,來瀋陽找工作。」雙城愛情,痛並快樂,陳女士深解其中的無奈,她期待自己的雙城愛情能夠早日結束。
遊走「雙城」的背後
近年來,隨著大陸城市交通迅猛發展,像網友「泥孩兒」、陳女士一樣過著雙城生活的都市人越來越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顯示,參加調查的2027人中,84.4%的人確認身邊存在雙城生活的「鐘擺族」。而他們選擇雙城生活的原因,「城市生活成本高」是首因,而高房價、交通便利、年輕人選擇多元化等緊隨其後。另外,七成以上的人認為雙城生活會改變生活方式,五成以上的人認為雙城生活會改變都市白領的就業觀念。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城際化時代已不再是空談,雙城生活的日漸流行便是城際化的真實寫照。城際化的生活方式不但讓城市間的發展能夠優勢互補,為兩地帶來更多的就業選擇,更潛在地減輕了人們的生存壓力。
但也有人開始開始深思雙城生活背後的隱憂,畢竟距離產生的不僅是美。如果城際化是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那麼不論都市白領居住在什麼地方,都對當地的醫療、學習、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要求。而兩地分居畢竟抵不上朝夕相處,如此,那麼如何打造多功能、健全服務性的城市,從而較低城市的生活成本,就需要有關部門好好考慮。
如果,這些都能實現,那麼,未來選擇雙城生活的人或許會少點無奈,多些幸福。
(資料來源:<你好臺灣網 www.hellotw.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我很宅,但我很快樂

威客的創意生活 

白曉光

電視劇「雙城生活」(網路圖片)

        威客(Witkey)的英文是The key of wisdom的縮寫,指的是那些通過互聯網解決科學、技術、工作、生活、學習等問題,以讓自己的知識、技能、智慧體現出經濟價值的人。時下,威客一族,大陸正夯。
        資料顯示:大陸的「威客族」已近四千萬,他們不僅在互聯網上創造財富,更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工作、生活方式。

威客 宅並快樂著
        幾年前,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讓在北京某網路公司任職的小龐,有點意興闌珊。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從同事口中聽到有關「威客族」的故事,故事裡的威客呆在家裡就能月入4千元人民幣。除了工資外加4000元兼職收入?這對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的小龐來說,可是吸引力十足呢!小龐決定嘗試當個「威客族」。
        主意打定了,小龐先對「威客」的工作模式進行了研究。威客是如何工作的呢?就好比,在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等地方提問,符合要求的答案出現後,以虛擬現金(積分)進行獎賞。威客的賺錢模式類同,他們一般是線上工作,內容涉及廣泛,比如懸賞起名(人名、公司名等),撰寫文章(文學、公司文案等),金額較低的圖像設計,程式設計等;再有就是進行威客營銷,如萬元懸賞徵集廣告語、好點子、產品使用建議等。
        小龐看中了一個給咖啡店起名字的招標任務。小龐從小就夢想著能開一間自己的咖啡店,參加這任務時,她就把自己對咖啡店的理解,以及平時積攢的對咖啡店的關注都融入其中。一個星期後,她收到了中標通知書,雖然只有兩百元的報酬,但這次成功鼓舞了她。小龐認為,威客讓她在工作之餘,又找了另一條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同時可觀的收入也讓她感到快樂與自信。
政府LOGO 威客幫忙
        20106月,重慶市正式掛牌成立「兩江新區」。這是大陸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如何凸顯新形象?當地決定為新區打造一個Logo,而他們將這一任務發佈在了威客網站上。
        將政府Logo的設計交給一群威客?消息一出,有人支持,有人嗆聲。但重慶有關方面卻非常信任這個可以集思廣益的創意平臺,認為借助威客來徵集Logo,不僅可以通過網路宣傳擴大新區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還可以通過這次創意徵集到符合新區定位的Logo,一舉兩得。
        錘定音。此後,大陸知名威客網站——「豬八戒網」挑起重擔,這家網站彙聚著25個國家和地區的330萬(會員)創意人才,每日點擊量超過500萬次。十幾天後,徵集新區Logo的招標在網上的點擊量就超過數百萬次,作品突破十萬件,重慶政府順利征得了適合的Logo
        現在,兩江新區的做法已被很多政府部門效仿,越來越多的政府專案有了威客的身影。
未來 不可限量
        近來,一部反映威客生活的網路劇《出招吧!小姐》,把原先隱藏在網路背後的「威客」推到了人前。網友在讚歎威客模式的同時,更多關心在其未來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雇主與威客之間的利益如何維護?如何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擴大威客的業務範圍……
        誠然,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威客這種模式還不成熟,但是一組資料卻能讓我們看到威客的發展前途是無可限量的:截至2011826日,豬八戒網的註冊會員用戶已經達到530萬人,總交易突破5億人民幣。而最新消息是,剛成立5年的豬八戒網,業務已經挺進美國,正醞釀上市。
        新事物的發展總需要一個過程。我們相信,在模式日益成熟後,威客們也將迎接到更美好的明天。
(資料來源:〈你好臺灣網 www.hellotw.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小貼士】

換客的政治經濟學

         
(網路圖片)

        「換客」是指把自己閒置不用的物品,拿出來跟別人交換對自己有用處的東西,其原則就是不再額外花錢。在「換客」們的字典裡沒有「等價交換」這個字眼,他們的口號是「需求決定價值」,而且什麼都可以換,就是不換錢。

        換客的主體是時尚年輕人,追求的是所交換物品的實用性,他們的口號是:只有想不到,沒有換不到。2005年加拿大青年凱爾‧麥克唐納德在當地的物品交換網上用一個超大型的迴紋針,經過16次交易,最終換到一棟別墅一年的居住權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現代經濟學的基礎是把人看成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著利己的本性,行為目的都是以最小的成本和代價,獲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等價交換」成為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別針換別墅」,與其說是奇跡,不如說是對這種「等價交換」的震撼性顛覆,在這種偶然、個別的交換關係中起作用的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
        過去,人類社會只有藉由貨幣作為中介,才能實現商品的全面交換,每個商品都必須有個價格。如今有了網際網路這個虛擬通路,通過大量的信息媒合,在交換過程中人們對於物的有用性的主觀需要,取代了商品交換的客觀價值,貨幣不再作為一般等價物起作用,從而也喪失了它作為流通手段和價格標準的職能。

        「以物易物」看似是原始的商品交易,實際上卻體現了最流行的環保消費理念。換客之間能否成功交換物品,大多以交換雙方的需求為準,而不是等價原則,這樣一來就更加容易將閒置物品盤活,間接地減少了有用物資的廢棄。這些年輕人回歸到「以物換物」的交易方式,以物品的使用價值替代價值進行交換,用自己的閒置物品來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不但可以優化社會資源的分配,還可以在交易中充分的體現個人意志。在這種物物交換背後的期待和情感需要,才是現代人更迫切想得到的滿足。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C2C:什麼都能換,就是不換錢

「換客族」的成長日記

 ■白曉光
        

                             (網路圖片)

        一個潮人用正品FOX休閒毛衣換來凡賽斯(Versace)漸變色牛皮皮帶;一個文藝小青年用一副手套交換韓寒的新作《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一個退伍士兵,用不算值錢的野戰軍刀換來一款價值幾千元的手機……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大陸的網路上發生,並且形式已經從最初的物物交換轉移到環保、公益上去了。

以物換物 低碳節能新時尚

        網友「宇不驚人」家裡有挺多閒置物品:看過的光碟、閒置很久的收音機……丟掉既可惜,又不環保。該怎麼辦?他想到了「換客」。他只是在網上發佈了一條「誰願意用自己的物品與我交換」的消息,很快他就用自己的「廢品」換來了喜歡的吉他、正版《賈伯斯傳》等等。

        「宇不驚人」介紹,「換客族」交換的物品小到幾毛錢的火柴,大到數萬元的汽車、古董,五花八門。他認為,用自己閒置的物品換取網友手中的物品,這樣不但不浪費自己手裡的資源,還節省了開銷,這是低碳節能的雙贏做法。

        網上的一份調查也顯示,網民通過網路交換物品時,主要以對物品的喜好為主,不會太算計物品的價值。所以,幾年前加拿大人麥克唐納用一枚迴紋針換得一套雙層公寓兩年的免費使用權也就不足為奇了。

技能交換 授人以漁

        網友「yizu」是一個IT精英,最近他想學習吉他,但網上查查,學費還不菲。於是他開動腦筋,來到「換客」聚集的網上尋找辦法。很快,他與一位原音樂學院畢業的吉他手在網路相識,「yizu」只需要為對方培訓一些電腦技術作為交換,就可以在兩個人約定每週末見面的時間互相學習。

        「有這一幫人,他們熱衷於將自己閒置的物品,拿出來與他人交換,得到對自己有用的物品,並在交換中享受快樂。」這是大陸換客網的站長在網站上的寄語,「換客族」在交換過程中有所收穫,更有很多樂趣。他們會期待交換物品時的地點定在哪裡,對方是個怎樣的人等等。富有創意而強大的「換客」們開始不滿足於物物交換。

        2010年10月互動百科和民意中國兩家網站對1980人進行了一次有關「技能交換」的調查,其中近九成人表示願意進行技能交換。某技能交換網的市場部負責人就表示,物物交換只是實現物品間的簡單轉換,技能交換卻可以實現知識和思想的共用與傳遞,而且這樣的交換還是免費的,何樂而不為呢?

「換客」與愛心同行

        雲南省尋甸縣六哨鄉五星村五星完小一年級的學生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一副手套,來溫暖冬日裡自己冰涼的雙手。幫助這位小學生完成心願的是廣州一位愛心小換客,這位小朋友沒有向自己的父母伸手要錢,更沒有動自己的壓歲錢,而是加入了「換客」大軍,用自己DIY的作品,以實物交換的方式,為貧困山區小夥伴的籌集到了那副期盼已久的手套。

        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換客」中上演,「換客」悄然間加入了公益的行列,不需要自己損失什麼,就可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換客」的樂趣從此變得更為高尚了。

「換客」的成長煩惱

        「換客」迅猛地成長著。但作為一種新的網路族群,在讓網民享受樂趣的同時,也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打開換客網站,我們可以看到,只要完成簡單的註冊程式,用戶就可以成為會員,去流覽其他會員的資料,如位址、手機號、QQ號,一旦有不法分子鑽空子,會員的資訊很可能被洩露。其次,「換客」們最為擔心的便是換客網站的信用。物物交換通過網路進行,存在一定的風險,保障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是網民們必須要考慮的。而在技能交換的過程中,因為要與對方來往的次數較多,更需要網民謹防受騙上當。

        當然,「換客」擔心的風險在網路上是普遍存在的,不僅需要「換客」們自己小心,去信譽較好,權威的換客網站去交易,還需要換客網站在技術上不斷完善,為「換客」提供一個安全的平臺。

(資料來源:<你好臺灣網 www.hellotw.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3期】在城市與城鎮之間擺盪

錦橋

                       (網路圖片)

        「我是安徽合肥人,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工作。不久,我和女友結束了北漂族的生活。在家人的勸說下,我們回到了合肥。我和女友馬上就要訂婚了,她學的日語專業。可是問題來了,合肥的日資企業沒有一線城市那麼多……說實話我也很想重回北京尋找我曾經的夢想,可是去那邊的現實是殘酷的,因為我知道就算那邊再美好它也不是屬於我們的……我該怎麼辦?」

逃離北上廣

        這是網友「秋緣可哥」在論壇上發的帖子,與他一樣,眾多年輕人面臨著同樣的困惑,而更多人也已經在「逃離」北京、上海、廣州(簡稱「北上廣」)這些大都會後重新選擇了「回歸」。

        「再美好它也不是屬於我們的……」,對於滿懷夢想的年輕人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樣的設想更加悲情呢?面對北上廣,年輕人上演的歸去來兮,被單純解讀為一代人繼續幼稚的縮影顯然有失公允。「逃離」與「逃回」之間雖只一字之差,卻深刻詮釋了人們向現實折服的無奈。

        逃離北上廣是因為:房子貴、交通難、生活煩,錢不夠花;逃回北上廣是因為:小地方往往更閉塞、更講等級和人情關係,而大城市往往更開放、相對公平……

        有人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如果你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因此北上廣的高房價同樣不會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然而,試想即便所有人都如賈伯斯、李嘉誠、馬雲一樣能力不凡,在一座城市中又有多少高薪的位置留給他們呢?總有人做著保姆、清掃工、打字員這樣的工作,怎樣才能保障他們在大都會中的幸福感呢?

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有人說:適合的留下,不適合的離開。可離開後他們又能去哪裡?變遷的時代,一線城市不斷擴張其邊界,二線城市緊密地受到經濟慣性的影響,各地生產生活的脫節愈發顯著。如果沒有一種制度性的突圍,這樣的生存狀態誰又能說不會最終滋生為這個飛揚跋扈時代的一道硬傷呢?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說法,每一種說法都能令無論選擇逃離還是逃回的人心服口服,但現實卻還是如魯迅在《娜拉出走之後怎樣》中說的,娜拉出走以後「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只不過,此時的墮落幻化成了毫無營養的生活。

        理性來看,人口的遷移總是具有結構性的原因。從「逃離」到「逃回」,反映出當前中國資源分佈結構不均衡等特點,更關鍵的問題是這些資源和機會背後的分配規則。處於轉型時期的大陸社會,存在資本與權力結合、市場化改革不徹底的問題,由此造成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裙帶主義氾濫,「拼爹」遊戲盛行等惡疾。

工作,為了過喜歡的生活

        「逃離」後又「逃回」北上廣的年輕人,大多受過大學本科或研究生教育,老家一般在農村或中小城市,權衡之下,這些年輕人也許會看得越來越清楚,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生存甚而生活之所。只不過當下他們還在寄希望於環境的改善,身份藩籬的破除,權利公平的實現。

        再回來,能否擺脫悲情對一己的「眷顧」?依然有人不相信,「工作不過是為了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我不喜歡等到爹娘老死還要趕著飛機回去,還不一定買得到票!」

        林語堂曾說,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國鄉村的房子,用美國的水電煤氣設備,有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有個法國的情人。現在,大陸年輕人憂心的卻還是自己理想的生活究竟是在北上廣這樣的大都市,還是那個生於斯長於斯的二線城鎮。夢想屢屢敗給現實,逃回北上廣的年輕人在這個需要不斷被解釋的環境中的考量還將一如既往。

(資料來源:〈你好臺灣網 www.hellotw.com〉)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