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腳北京城,不僅僅為事業
■ 李婷婷
JACK,高雄人,2008年從美國外派來北京,現在AMD公司任經營管理總監。VINCENT,臺北人,2004年從臺北到北京,現為AMD公司管道銷售副總裁。 Continue reading
落腳北京城,不僅僅為事業
■ 李婷婷
JACK,高雄人,2008年從美國外派來北京,現在AMD公司任經營管理總監。VINCENT,臺北人,2004年從臺北到北京,現為AMD公司管道銷售副總裁。 Continue reading
「從裁判變球員」的李光宏
■ 張騰陽
他曾經是臺灣富邦購物的副總經理,然而卻選擇西進大陸做一個「新台闖」。如今的他是上海凌智貿易有限公司的CEO,儘管他的公司仍然在做電視購物、網路購物相關的商品的設計、製造、宣傳、行銷,但他的身份已經,「從裁判變成球員」。 Continue reading
阿德與Atila在廈門的咖啡生活
■ 李娟
阿德曾在台灣一家銀行工作,後辭職到廈門創業,自己經營一家精品咖啡館,從最開始一個當地人都不認識,到如今朋友遍佈廈門,開放的心態和善於交際的性格,使得他的咖啡事業漸漸邁向正軌。目前,他正在計畫新開連鎖分店,將事業版圖逐漸走向大陸其他城市。 Continue reading
隔岸觀望,不如親自走一遭
■ 李覲如
常住上海的顏佑亮,跑熟了城隍廟,吃慣了生煎包。在大陸各地的奔走,出差是他的生活常態,他對大陸各地的熟悉程度可以細緻到飲食習慣。如果不是他的臺灣腔,交談中我甚至忘記他是臺北人。 Continue reading
■ 趙鳳艷
「北漂」六年!這個數字連28歲的台灣人吳璽名自己都有點吃驚。想當初他只是想到北京求學,沒想到後來又留在北京工作,從嚮往到掙扎到現在的習慣,六年的時光,讓他與北京的很多人和事有了交集。 Continue reading
台灣青年大陸就業經驗談
■ 朱圓圓
在職場,轉換跑道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來自台灣的劉國際卻在大陸實現了這一跨越。他從一名台灣媒體從業者變成了大陸企業的品牌發展專員。這個轉身,在他看來,或許並不完美,但總算是邁出了新征程的第一步。 Continue reading
台生逐夢大陸面面觀
翻開近年來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的變遷歷程,不難發現,台灣學生與兩岸關係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面對大陸就業市場形勢,台灣學生是選擇留守大陸,還是回到台灣,這個問題因人而異。 Continue reading
■ 吳彥君、李翔
避開南鑼鼓巷的喧囂,鑽進帽兒胡同,和樹蔭下納涼的老爺子寒暄兩句,和買菜回來的婦人打個招呼。王卬早已成為這個「胡同家族」的一員,但說話仍帶著難改的台灣鄉音。 Continue reading
汶川地震五周年紀念
■ 張曉霖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大家是否還記得五年前(2008年)八月,北京奧運前三個月,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近代中國前所未有的特大地震,當時全球和奧委會都在擔心北京奧運是否會受到影響甚至停辦。
但是,中國很快的就用行動表示北京奧運將如期舉辦,並且在八十多天後,當聖火傳遞到最後一站四川省時,災區的居民已開始回復正常生活。
為此奧運火炬傳遞也簡化了儀式,突出「傳遞聖火、奉獻關愛」的主題,將奧運火炬傳遞與抗震救災聯繫在一起,火炬手和護跑手共同倡議:所有奧運火炬手在此後的火炬傳遞過程中,用「團結一心」手勢來表達「愛心與聖火一起傳遞」的主題。
奧林匹克精神源於體育而高於體育。在自然災害面前,中國人眾志成城團結一心,表現出對生命的高度尊重,對愛和希望的不懈追求,用另一種方式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
奧運中「意外」的參加者
北京奧運與苦難的「汶川地震」同行。來自汶川縣地震重災區映秀鎮中心小學9歲的學生林浩,在奧運開幕式中「意外」地與姚明一同入場。地震發生時,林浩從倒塌的校舍逃生後沒有跑開,還救出了兩個同學,並被垮塌的樓板埋在瓦礫堆下面,當老師把他拉出來,被問到為什麼去救人時,林浩平靜地說:「因為我是班長!」
九月六日的北京殘奧會開幕式的舞蹈表演《永不停跳的舞步》,出現了一個本來不可能參加表演的另一個「意外」的參加者-李月。汶川大地震中,喜歡芭蕾的北川女孩李月左腿被截肢,但她在殘奧會開幕式上再次翩翩起舞,坐在輪椅上圓自己的「芭蕾夢」,被大家稱為「芭蕾女孩」。這個晚上,李月就是童話的主角,一個夢想成真的小女孩,向全世界展現夢想的美麗、生命的美麗。災難,可以毀壞人的身體,但無法毀滅人的夢想!
2008年到今天2013年的五年時間裡,世界發生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氣候異常等問題,在大陸也有青海玉樹地震、四川雅安地震、暴雨泥石流等苦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讓中國大陸完成了自汶川地震以來各種自然災害的救助與災後重建挑戰。今天的我們何其有幸能親眼見證這個飽嚐苦難與輝煌的時代,願在此紀念512汶川地震的受災同胞,並為災後重建的成果感到欣喜。
台灣茶農在彰平打造農民創業園
■ 顏財斌
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有著目前大陸地區
最大的台灣軟枝烏龍茶生產基地, 被譽為「大陸的阿里山」。(網路圖片) |
2006年7月,福建龍岩「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在永福鎮掛牌成立,2008年升格為國家級農民創業園。昔日的「中國杜鵑花之鄉」迎來了一批又一批來此創業的台灣人。
常言道高山出好茶,「霧鎖千茶樹,雲開萬壑蔥,香飄千里外,味釅一杯中」,漳平地貌人稱「九山半水半分田」,山清水秀、地廣人少,其森林覆蓋率高達77.9%。而著名的茶鄉永福鎮,平均海拔為780米,與台灣阿里山的氣候和海拔條件非常相似,被台灣客商譽為「大陸的阿里山」。在其特殊的氣候和環境下,現在的永福鎮除了花香怡人之外,也可以聞到陣陣茶香。
因為有緣所以相聚漳平
「緣分」,這是園區內漳平鴻鼎農場技術總監林志純對自己來到永福鎮創業的總結。林志純原本是台灣南投鹿谷鄉的一位普通茶農,以小規模生產為主,茶葉產銷台灣各地。2006年,林志純製作的茶葉在台灣一場最大規模的茶農會上,以品質優良獲得了當屆茶賽第一名,也就在那場茶會上,他遇到了當時的台灣儒商李志鴻。後來他應李志鴻邀請考察了漳平茶園種植環境,最終受聘為該公司的茶葉技術總監。
「當然這也不是說來就來的,還是有經過一番的思考和實地考察後才決定的。」 林志純說,當他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看到這裡山坡植被覆蓋良好,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就感覺到這裡可能種植出與台灣阿里山同等品質,甚至更高品質的台灣烏龍茶。幾經考察,他再次肯定了自己的預測,並決定來到這個與城市隔絕的山溝中。
回顧來閩創業的6年時間,林志純感慨地說:「我可謂是看到了永福鎮的變化。」他描述道:當時我來到這個村子的時候,農民的房子還是平房居多,村民生活條件也不是很好。這幾年隨著創業園規模的逐漸完善,來園企業逐漸增多,用工需求的逐漸增大,許多村民都在創業園就業了。不僅如此,6年來他們的工資也翻了兩三倍。生活富裕了,直接看得到的是房子變成框架式磚石結構的小洋房,村民使用的交通工具得到進步,日常衣食住都改善了很多。
因為專注所以成就好茶
好技術才能出好茶。儘管的一切自然條件都很適合,然而如何告別靠天吃飯,將茶葉進行改良加工,讓茶葉優中更優,成為了林志純需要考慮的問題。
「引進台灣製茶技術,引進台灣的喝茶理念,將台灣茶文化也推廣到大陸來,達到兩岸茶文化交流的目的。」林總監說:經過研究後發現,大陸飲茶偏向清香型,而台灣的茶葉很多是焙火茶,因此大陸的制茶機器並不完全適合台灣茶葉的生產。現在,公司使用的焙火機器全部是從台灣引進,這樣才可以保證茶葉的品質,也可以保證品牌。
其實,為了種植出精品茶葉,林志純的技術研究團隊還從台灣帶來了茶園澆灌技術——「用豆漿澆灌茶葉」。主要原理是用黃豆添加生物益菌、紅糖等發酵製成的「豆漿」,就是高山茶喝的「飲料」。每天通過噴灌設施接引或貨車載運到茶山各處,再由人工澆灌到每株茶樹根部。這種「豆漿」不僅可以為茶樹提供易於吸收的植物性蛋白,還具有分解有機質、改良土壤,抑制病菌、凈化土壤等特性。同時茶葉飽嫩度提高,可採週期由原來的六七天延長到十多天,做出來的茶滋味、香氣明顯提升。
還有就是在製茶區設置「北風」效果。李志鴻介紹:「許多人之所以喜歡喝秋茶而不習慣春茶,原因在於秋茶的生長環境和製作工藝決定了秋茶的香氣勝過春茶。我們在茶葉存放車間時,通過多種風扇、空調等儀器設備的調節,在車間內製造出了『北風』效果,這樣生產出來的茶葉『春茶也有秋茶香』。」
不僅如此,林志純還致力於研究如何在大陸種植出台灣新品種茶葉。幾年來,該公司多款新品茶葉先後上市,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我們每年都會將茶葉送回台灣參加台灣地區最高規格的茶葉比賽,每屆都是載譽而歸。比如台灣的凍頂烏龍茶系列,經過我們多年的研究,種植生產出了口味與其不相上下的同品烏龍茶,在大陸我們給它取名為『鴻鼎烏龍茶』。其實這兩款茶葉的品質、口感等是相當的。」林志純說。
台灣茶商看重永福寶地
「大陸的平台比台灣大很多,因此我選擇來這裡創業,並且努力將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感受兩岸不同的飲茶文化。」林志純認為,台灣製茶的高新技術比較多,而大陸的市場平台比較大,假如兩者可以完美地結合起來,那兩岸的茶商將會更加受惠。
目前,落戶創園區台資企業共有59家,涉及台商投資個體近500人,總投資19.8億元,其中高山茶企業48家,創業園核心區永福鎮花卉、茶葉、蔬菜三大特色產業總面積超過10萬畝。其中,茶葉5萬畝,名優花卉1.5萬畝,蔬菜4.2萬畝。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已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每年到永福參訪的台灣同胞達2000多人次。該創業園也被大陸科技部授予「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合作基地」成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