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漢字自古就有的,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到了篆書、楷書的年代,簡化字就更普遍了。「五四」以後的1922年,錢玄同等提出了《簡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得到胡適等的支持。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說明,現在大陸使用的簡化漢字,不是49年後才有的,民國年間乃至以前,已開始有了的。1949年後,大陸採用的簡化漢字,其實是這個工作的繼續。
簡化漢字自古就有的,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到了篆書、楷書的年代,簡化字就更普遍了。「五四」以後的1922年,錢玄同等提出了《簡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得到胡適等的支持。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說明,現在大陸使用的簡化漢字,不是49年後才有的,民國年間乃至以前,已開始有了的。1949年後,大陸採用的簡化漢字,其實是這個工作的繼續。
在分斷之中尋找共通之處
「裸婚時代」透過愛情悲歡所反映的大陸社會現狀,
以及青年所面臨的處境,不正與台灣極其雷同。(網路圖片)
|
人到了一個與原來生活環境相似的地方,會在這個地方尋找特別或不一樣之處;反之,人到了一個與原來生活環境差異甚大的地方,則會在這個地方尋找熟悉或雷同之處。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陸生來台之後的情況。看陸生在社群網站上的留言,會發現他們特別注意台灣與大陸不一樣的地方,就算差異再微小,細心的大陸同學總會有驚人的觀察。同樣的,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接觸之後,往往也會在社群網站上留言,指出大陸同學與自己有哪些差別。
關於美元
![]() |
燃燒中的美元。(網路圖片)
|
美元所以會成為國際上的共同貿易支付單位,有複雜的歷史原因。這關係到20世紀,英國勢力逐步從全球衰退後,(包括二戰後的歷史過程),美國取而代之的過程。自然,這和美國的強勢有關,它的GDP全球第一(中國的8-10倍),科技也最強。
■ 張方遠
![]() |
台灣人不願意面對冷戰早就結束了。(網路圖片)
|
2012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一,這段時間以來,台灣社會集體的情緒既沸騰又焦慮,從馬英九的勝選、Makiyo毆傷計程車司機、鳳飛飛的逝世、新台灣之光林書豪在NBA的崛起,再到瘦肉精、禽流感的入侵。似乎這個冬天的陰雨不斷,也影響了台灣社會集體情緒的波動。
■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 |
小金門海邊遙望廈門(網路圖片)
|
1966年,我在台灣考上清華大學。入學前的暑假先去成功嶺「軍訓」8周。從立正、稍息,一直學到班作戰。大三暑期,我抽籤抽到步兵種,就到鳳山的步兵學校受訓了12周。學習了從班到連、營的軍事作戰知識。
各種與步兵有關的火器,從槍到炮,差不多都實彈打過了。
■ 張方遠
![]() |
輿論認為2012年大選是「九二共識」的勝利,但「九二共識」不該只是要求大陸讓利的「工具」。(網路圖片) |
2012年年初的大選,由於投票前夕張榮發、王雪紅幾位企業家表態支持「九二共識」,使得選舉主軸搖身一變成為「九二共識」的認同之爭,江丙坤甚至將雙英對決定調為「九二共識」公投之戰。
■ 張方遠
![]() |
陸生來台交流 ( PeoPo 公民新聞 )
|
有學者將2011年稱為「陸生元年」,因為2011年開始有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四年制大學,目前人數約有近千名(不含交換生),以北部為例,淡江大學有78位,輔仁大學有54位。這一批來台就讀本科的大陸學生,不僅人數多,年紀又輕,幾乎都是九○後,而且散布在台灣全島各個區域。
有別於過去只能停留半年的交換生,他們將長時間(至少四年)、深入、廣泛地接觸與認識台灣的方方面面。
兩岸的民間交流,不只表現在來台陸生人數的增長,同時也表現在大陸來台觀光客的人數。光以2011年為例,大陸觀光客就高達178萬4,185人次,較前年增長了9.41%。兩岸分治60餘年的時間,近年來台灣社會與大陸民眾密切且頻繁的接觸,可謂一大盛事。不只是在觀光產業,而是台灣各個領域、產業、區域、階層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大陸民眾。
因此,已經習慣來自歐、美、日、港澳等地觀光客的台灣民眾,應該要開始調整心態,面對台灣社會新的轉變。
中國傳統的待客之道就是「賓至如歸」,希望客人來到這裡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裡。台灣面對來自歐美日等地區的旅客早就習以為常,甚至開大門招徠這些地區的學生,大學還「貼心」地廣設英語授課課程,希望博得他們的尊重與好感。但是在面對大陸民眾的時候,內心總是卡著疙瘩,不知是自傲還是恐懼,總之那扇心扉就是難以完全敞開。
過去「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財大氣粗的台灣旅客幾乎被其他「先進國家」列為拒絕往來戶;過去台灣旅客或商人在大陸撒錢不手軟,也給台灣人換來「呆胞」的謔稱。對現在的台灣人來說,很難接受別人稱我們為「呆胞」,甚至「台巴子」一詞在台灣還引起軒然大波,一個負面的稱呼,讓台灣人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中)。
為什麼台灣人不喜歡被人叫「呆胞」或是「台巴子」?無不就是希望別人尊重我們,不要輕視我們。問題是,當我們要求別人尊重之時,為何沒有想過也要尊重別人呢?
在台灣,「大陸妹」不只是甜萵苣家喻戶曉的「代稱」,同時也是具有地域歧視色彩的蔑稱,通常還帶有性服務工作者等情色含意。許多民眾不只在小吃店會點一份「大陸妹」,也稱大陸配偶為「大陸妹」。除此之外,隨著大陸來台人數的增加,台灣街坊耳語將大陸人稱為「阿六(陸)仔」,甚至還有更為卑劣的數字密碼「426」的蔑稱,類似的用語可說是愈來愈盛行。
儘管有人是「說者無意」,但「聽者有意」,更何況有些人根本是「故意」。台灣人總是自豪於台灣的「文明」程度,希望別人接受我們、正視我們、尊重我們,但是在此之前,更應該先學會尊重別人,不要再使用類似歧視、輕視、偏見式的語言。
香港從1998年開始招收陸生,至今已經14個年頭。遺憾的是,去年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還以「民主牆」的方式,貼出攻擊陸生的海報,浸大學生們表達「我討厭來自大陸的你們」、「我們不要浸大內地化」,訴諸的就是「文明vs.落後」的封閉式截然二分。其實,「文明vs.落後」的刻板印象並非絕對的,它只是熟悉環境與陌生環境有所落差導致的表象,因此由這種表象而出現的傲慢或自卑心態大可不必。
我們到其他地區旅遊、工作或是求學,總是在文化震撼之餘,也希望在當地找到些許「家的感覺」。同樣的,大陸同學來到台灣,不再是短期半年的走馬看花,他們不只是需要熱情,更需要的是尊重、理解與溫暖,如同他們也在尊重與理解我們。台灣同學希望大陸同學使用「臉書」,台灣同學也可以試著使用「人人」與「QQ」;大陸同學可以在「YouTube」找到新鮮資訊,台灣同學同樣也可以在「PPS」或「優酷網」找到娛樂滿足。
總而言之,在這個兩岸快速交流的時期,大陸民眾睜大眼睛想要認識台灣,台灣也應該調整心態,放下歧視、偏見與「感冒」,不只待之以熱情,更要學習相互尊重與理解,打造真正友善、溫暖的交流環境。
我們迎接了西元2012年以及中國壬辰龍年的新年,在此開春之際,衷心地祝願這一年是「友善元年」。
■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 |
伊朗末代皇帝巴勒維
|
70年代,我在美國留學時,交了不少中東地區的朋友(留學生),包括伊朗,還有巴勒斯坦、黎巴嫩的。伊朗產石油,當時的政權是巴勒維國王,這個國王政權和美國的關係很好(不像現在的伊朗政權和美國是死對頭),就送了不少學生去美國學習石油工業。
■ 張方遠
大選活動至今,似乎熱鬧有餘,內涵不足。儘管12月舉辦了兩次總統候選人、一次副總統候選人的辯論,但三組候選人的民調變動不大,表示他們的舌粲蓮花並沒有感動台灣選民。
與四年之前相比,友善的兩岸民間交流環境,可說是這四年最大的進展。兩岸民間的接觸與交流,不只迅速,而且熱絡。老實說,雖然台灣民眾對大陸多少存有偏見與歧視,但是兩岸在就學、就業、經商等環境,確實是友善許多。
呵護這個友善的兩岸交流環境,並讓它茁壯,應該是我們選擇下一任領導人的重要標準。當然,代議式民主是當前台灣政治的遊戲規則,同時影響著社會、經濟、民生、安全等內部發展,因此候選人常說的「讓我做看看」,就顯得過於兒戲了。一個候選人在選舉期間的言行,其實可以看出其當選後的作為,以及施政的方向與品質。對此,民進黨蔡英文團隊在若干方面受人質疑、說不清楚,讓人民無法安心,值得進一步放大檢視。
新瓶裝舊酒
去年(2011)12月3日第一場的總統候選人辯論,蔡英文講了一句經典台詞,她「提醒」馬英九說:「我們在選的是2012總統,不是2008年的總統,站在你面前的是蔡英文不是陳水扁」。這句話其實很狡猾,只說出了現象,沒有說出背後的本質,刻意迴避了自身團隊的問題。
自蔡英文競選團隊成形以來,過去因阿扁下台而鳥獸散的「扁家軍」陸續歸隊,這些人包括了阿扁在黨中央的左右手吳乃仁、「子彈在總統身上」神祕微笑的邱義仁、扁辦主任林德訓、扁辦副祕書長馬永成、阿扁文膽林錦昌,以及陳其邁、張景森等等。這些人在扁案的大雪球中多少扮演了一定角色,而他們在蔡團隊雖沒有「總指揮」、「總督導」等響噹噹的稱號,卻都是重要的關鍵成員,例如林錦昌負責審定蔡的選舉文稿,邱義仁與吳乃仁「雙仁」被媒體封為蔡的「頭號軍師」。
因此,以目前蔡陣營的競選幕僚來看,是個「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的團隊。「扁家軍」會不會藉蔡當選而班師回朝,重回過去八年的惡夢?這是主帥蔡英文必須交代清楚的要事,不是一句「重要的是領導人」或「競選團隊不等於執政團隊」就能簡單含糊而過。
空心菜的「萬年政綱」
綜觀近來蔡陣營的選戰主軸,不是「三隻小豬」,就是「組頭風波」,或是「嘸採工月曆」柿子大戰,蔡英文的實際政見在哪裡呢?讀者諸君是否還記得去年夏天一連幾場《十年政綱》發表記者會呢?為何記者會過後,很少聽到蔡本人再提起「對下一代承諾」的《十年政綱》?
《十年政綱》號稱要打破舊思維,但以「民主篇」為例,小英規劃「國會減半,選制改革」。不要忘了,當年執政的扁政府與該黨「聖人」的裡應外合,目的是要讓民進黨成為國會最大黨。2005年修憲,國、民兩黨為夾殺小黨,聯手促成立院席次減半,採用日本並立式兩票制。通過新選制後的第一次立院選舉,民進黨大敗,卻又說要進行「國會改革」。只要民進黨在立院不是多數,就要「國會改革」。從阿扁到小英,立院照著他們的口號在轉變,變了這麼久,國會問題也不見好轉。
《十年政綱》說來說去,就是「追還黨產」、「國會改革」、「轉型正義」與「反九二共識」,與過去的主張有何兩樣,捉刀學者也是同一批人,厥為「萬年政綱」。
台灣做好準備了嗎?
話說回來,以台灣特殊的歷史發展與地位,兩岸關係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牽一髮動全身。蔡的兩岸態度,從她任陸委會主委,主張將陸配取得公民權的時間上修到11年、主稿兩國論、從世界走向中國、先反對後延續ECFA,再到「一中各表」可納入「台灣共識」、成立「兩岸對話小組」、否認九二共識,哪一個才是蔡心中真正的想法呢?
我們不妨再看看《十年政綱》,「兩岸經貿篇」開宗明義指出「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並為兩岸關係設下「促進台灣之國際貿易與產業經濟」的前提。對蔡來說,「國際」的潛台詞是「美國」,「台灣共識」其實就是封閉式「反中親美」的「蔡英文共識」。
簡言之,蔡仍延續了民進黨的舊路線,而且扁家軍正摩刀霍霍等待復辟。台灣的選民是否已經做好兩岸關係倒退,重回對抗、敵視、壁壘、仇恨的老路,而要揚棄好不容易建立起來友善的兩岸交流環境呢?
■吳國禎
![]() |
朝鮮前線山區的婦女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煮土豆( 網路圖片 )
|
朝鮮戰爭(台灣稱為韓戰)發生在1950年的下半年,至今已有60年了。當時的參與(戰)者,也幾乎都凋零了。然而,這場戰爭對於半世紀以來的中國、海峽的兩岸以及朝鮮半島今天的局勢仍影響深遠。也因此,近來透過電視、網路,很多人也在回顧,探討這場戰爭。
現在的一種說法是,發動戰爭的是金日成。這個可能性固然不能排除,但也不能說,如果他不發動這場戰爭,中國就可以安枕無憂了。這個假定無法證明。但二次大戰後的歷史說明,美國不甘心於它失去大陸這個地盤,這才是根本。60、70年代的越戰就說明這點了。就是說,即使沒有朝鮮戰爭,越戰也是不能避免的。這兩場戰爭的根本是中美兩國的軍事較量。朝鮮戰爭,中國是直接參戰了,而越戰中國或只能說是「間接」的參戰。
當美軍從仁川登陸成功,順利往北方挺進,越過38度線時,周恩來就透過印度向美方說明,中國不能無視美軍進抵鴨綠江邊。當時,麥克阿瑟憑藉美軍的實力,根本不把中國看在眼裡。他也沒料到中國的「農民部隊」(他就這麼稱呼中國的軍隊)會出兵。等到美軍發現中國的志願兵時,他們已被彭德懷的部隊所分割、包圍,斷了退路,面臨被殲滅的危險。當時的美軍是機械化的,並且掌握了制空權,而中國志願軍從武器、裝備、到後勤都相差很遠。長津湖戰役,如果不是在這種極度反差的條件下,美軍恐怕就滅頂了。兩軍後來在38度線附近形成拉鋸戰,著名的上甘嶺之仗,美軍也沒取得戰果。最後,雙方打成平手,不能再戰了,只得簽訂停戰的協議。
這一戰,雙方的損失都很慘烈,而中國志願軍的損失更大,很多的不僅是戰死,並且是凍死(那年朝鮮半島的氣溫特別低)。美國人曾非常吃驚地發現,整連的中國軍人為了埋伏,居然被凍死了,而沒有出現潰逃或自亂陣腳的。朝鮮戰爭對以後中美關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才剛成立政權的國家,居然能和世界一流的強國打成平手!而之所以有這樣的戰果,中國人真的就靠著一股「不怕死」的精神。朝鮮戰爭、越戰,中國人固然損失很重,但是,沒有這兩場戰爭,我們現在後來的人,今天大約是不能如此安枕的。我們不應苛責毛澤東,在和美國人較量這點上,現代的中國人應該感激他的。
美國人對戰爭也有反思的。但問題是反思什麼?他們反思的是他們的人死了多少(不該死那麼多)、損失了多少,而不是反思對方死了多少人、毀壞了多少環境(越戰時,美軍大量破壞越南環境)。美國人的命才值錢。伊拉克戰爭就是這樣,布希一句話說是「打錯了戰爭」。不知道那些無辜的老百姓的冤魂如何能超脫?真是「撒向人間都是怨」。
第二次大戰後,美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美國對外發動戰爭,還得再打下去,雖然每次打後,總不缺高官出來說,打錯了!他們怎會打錯呢?他們只會顧及打得順不順、成不成而已,與他們事先想的一樣與否而已。如果他們打贏,就不會這樣說了。只是,它是吸取了教訓,不敢和中國再硬打了。
美國真有很多人(不是個別,而是占多數)相信他們是在為維護世界的自由、和平和正義而戰的。至今,還有很多人相信他們當年可以打朝鮮、越南……,因為它們都是邪惡的。和美國不一樣的,都是落伍的、有問題的,這真是可怕的宣傳!
一個問題:一個高喊和平,嗓門最大的國家,它的軍工、武器的出口全世界第一(發戰爭財,勸人打架,比第二位的俄羅斯高出很多,不成比例。)並在全世界到處駐軍(說是保衛和平!)。這不是絕大的諷刺嗎?!美國是不能讓世界和平的。世界不打仗了,美國的軍火商就得喝西北風。而這些軍火商就控制著美國的政策,控制著戰爭的發動權。
朝鮮戰爭,美國當時是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打的。雖然參戰國家不少,但多是些小國,像英國等,參戰的人數都不多。大陸入聯合國後(1971),就要求聯大把那些說中國是「侵略」的檔案都刪去。
當然,不論正義與否?爭戰是殘酷的。同樣的,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戰爭,一如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