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5期】方遠觀點──友善從相互尊重做起

張方遠

陸生來台交流 ( PeoPo 公民新聞 )

        有學者將2011年稱為「陸生元年」,因為2011年開始有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四年制大學,目前人數約有近千名(不含交換生),以北部為例,淡江大學有78位,輔仁大學有54位。這一批來台就讀本科的大陸學生,不僅人數多,年紀又輕,幾乎都是九○後,而且散布在台灣全島各個區域。
         
        有別於過去只能停留半年的交換生,他們將長時間(至少四年)、深入、廣泛地接觸與認識台灣的方方面面。
         
        兩岸的民間交流,不只表現在來台陸生人數的增長,同時也表現在大陸來台觀光客的人數。光以2011年為例,大陸觀光客就高達178萬4,185人次,較前年增長了9.41%。兩岸分治60餘年的時間,近年來台灣社會與大陸民眾密切且頻繁的接觸,可謂一大盛事。不只是在觀光產業,而是台灣各個領域、產業、區域、階層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大陸民眾。

        因此,已經習慣來自歐、美、日、港澳等地觀光客的台灣民眾,應該要開始調整心態,面對台灣社會新的轉變。

摒棄歧視,學習相互尊重

        中國傳統的待客之道就是「賓至如歸」,希望客人來到這裡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裡。台灣面對來自歐美日等地區的旅客早就習以為常,甚至開大門招徠這些地區的學生,大學還「貼心」地廣設英語授課課程,希望博得他們的尊重與好感。但是在面對大陸民眾的時候,內心總是卡著疙瘩,不知是自傲還是恐懼,總之那扇心扉就是難以完全敞開。

        過去「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財大氣粗的台灣旅客幾乎被其他「先進國家」列為拒絕往來戶;過去台灣旅客或商人在大陸撒錢不手軟,也給台灣人換來「呆胞」的謔稱。對現在的台灣人來說,很難接受別人稱我們為「呆胞」,甚至「台巴子」一詞在台灣還引起軒然大波,一個負面的稱呼,讓台灣人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中)。

        為什麼台灣人不喜歡被人叫「呆胞」或是「台巴子」?無不就是希望別人尊重我們,不要輕視我們。問題是,當我們要求別人尊重之時,為何沒有想過也要尊重別人呢?

        在台灣,「大陸妹」不只是甜萵苣家喻戶曉的「代稱」,同時也是具有地域歧視色彩的蔑稱,通常還帶有性服務工作者等情色含意。許多民眾不只在小吃店會點一份「大陸妹」,也稱大陸配偶為「大陸妹」。除此之外,隨著大陸來台人數的增加,台灣街坊耳語將大陸人稱為「阿六(陸)仔」,甚至還有更為卑劣的數字密碼「426」的蔑稱,類似的用語可說是愈來愈盛行。

        儘管有人是「說者無意」,但「聽者有意」,更何況有些人根本是「故意」。台灣人總是自豪於台灣的「文明」程度,希望別人接受我們、正視我們、尊重我們,但是在此之前,更應該先學會尊重別人,不要再使用類似歧視、輕視、偏見式的語言。

調整心態,迎接友善元年

        香港從1998年開始招收陸生,至今已經14個年頭。遺憾的是,去年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還以「民主牆」的方式,貼出攻擊陸生的海報,浸大學生們表達「我討厭來自大陸的你們」、「我們不要浸大內地化」,訴諸的就是「文明vs.落後」的封閉式截然二分。其實,「文明vs.落後」的刻板印象並非絕對的,它只是熟悉環境與陌生環境有所落差導致的表象,因此由這種表象而出現的傲慢或自卑心態大可不必。

        我們到其他地區旅遊、工作或是求學,總是在文化震撼之餘,也希望在當地找到些許「家的感覺」。同樣的,大陸同學來到台灣,不再是短期半年的走馬看花,他們不只是需要熱情,更需要的是尊重、理解與溫暖,如同他們也在尊重與理解我們。台灣同學希望大陸同學使用「臉書」,台灣同學也可以試著使用「人人」與「QQ」;大陸同學可以在「YouTube」找到新鮮資訊,台灣同學同樣也可以在「PPS」或「優酷網」找到娛樂滿足。

        總而言之,在這個兩岸快速交流的時期,大陸民眾睜大眼睛想要認識台灣,台灣也應該調整心態,放下歧視、偏見與「感冒」,不只待之以熱情,更要學習相互尊重與理解,打造真正友善、溫暖的交流環境。

        我們迎接了西元2012年以及中國壬辰龍年的新年,在此開春之際,衷心地祝願這一年是「友善元年」。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