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期】「小城故事多」作者莊奴在重慶離世

莊奴與妻子鄒麟

莊奴與妻子鄒麟

採訪∕陳舒、黎華玲、劉恩黎

用最詩情畫意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不哀號,不悲傷——這是著名詞作家莊奴先生的獨子黃浩然送給父親的最後一件禮物。10月15日上午,細雨濛濛,本就有著「霧都」之稱的重慶,更添了一絲朦朧。在沙坪壩區新橋安樂堂的門口,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正赴這場與莊奴先生的「最後之約」。台階拾級而上,百合花、鈴蘭、白玫瑰依次鋪開,悼念儀式現場的大螢幕上滾動播放著莊奴先生作詞的經典歌曲。

黃浩然表示,父親本就是個喜歡熱鬧的人,想用這樣「喜喪」的方式與他告別,想必他應該會滿意吧!這場離別,沒有眼淚,宛如一曲悠綿的歌。 Continue reading

【第136期】六年來大陸成功營救兩艘被劫漁船船員

被索馬里海盜綁架獲救的台籍輪機長沈瑞璋。(新華社)

被索馬里海盜綁架獲救的台籍輪機長沈瑞璋。(新華社)

文編/吳松山

今年10月底被索馬里海盜劫持四年的阿曼籍台灣漁船「NAHAM3」,經多方努力倖存的26名船員平安獲救的消息傳來,引起台灣各界高度關注。各大主流媒體紛紛以頭條的方式報導了這個消息。其中台籍輪機長沈瑞章也與妻女在廣州團圓,並且平安回到台灣。同時,船上9名陸籍船員,以及16名來自菲律賓、印尼、越南、柬埔寨的船員也一同獲釋。可惜的是,包括台籍船長在內有3名船員在被劫持期間不幸身亡。 Continue reading

【第136期】外籍船員回憶與中國船員一起被劫持的日子

索馬里海盜被中國大陸護航編隊特戰隊員抓獲。

索馬里海盜被中國大陸護航編隊特戰隊員抓獲。

文編/林素卿

一周以前,33歲的菲律賓籍船員巴爾貝羅認為自己將在索馬里渡過餘生;一天以前,一頓終於「像樣的午餐」讓巴爾貝羅感到,自己的「新生」確確實實開始了。

4年半,1600多天的與世隔絕,「活下來已是幸運!」10月22日,在從索馬里海盜手中被解救的當日,巴爾貝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了一位聯合國工作人員的電話給家人報了平安:「終於等到這一天!」 Continue reading

【第136期】新華社專訪「海上無盜計畫」成員:解決索馬里海盜問題的根本是和平與發展

「海上無盜計畫」成員斯蒂德接受新華社訪問。(新華社 潘思危 攝)

「海上無盜計畫」成員斯蒂德接受新華社訪問。(新華社 潘思危 攝)

文編/吳松山

「海上無盜計畫」成員約翰.斯蒂德在阿曼籍臺灣漁船船員被解救之後,於肯亞首都接受陸媒新華社專訪時表示,解決索馬里海盜問題的根本是推進索馬里和平進程與國家重建。

「目前,索馬里海盜仍扣押著一些外國人,包括一些伊朗船員和肯亞人。各方也在開展營救工作,」斯蒂德說。 Continue reading

【第136期】索馬里海盜式微,但隱患猶存

文編/林素卿

根據國際海事局公佈的2015年度報告顯示,索馬里海域該年未發生任何海盜襲擊事件,但潛在風險並未完全消失。

近些年來,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諸多國家在索馬里海域等地持續打擊海盜、展開護航行動;與此同時,索馬里東北部地區局勢趨向穩定,經濟有所恢復,這些因素使猖獗一時的索馬里海盜日漸式微。 Continue reading

【第136期】大陸海軍打海盜紀實

今年8月由海盜送出的照片證明26位船員皆活著。

今年8月由海盜送出的照片證明26位船員皆活著。

文編/吳松山

中國大陸海軍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為商船護航已超過七年。海軍遠洋護航是中國大陸首次使用軍事力量赴海外維護利益,保障大陸國際貿易運輸通道安全。

從東亞出發的遠洋航運的主幹道之一是經蘇伊士運河前往歐洲,而亞丁灣正是駛向歐洲的必經之路。中國大陸與歐盟貿易的90%以上依靠海運,這條線路成為大陸商船能夠選擇的最便利航道,到北非國家的航運也數這條線路最優。  Continue reading

【第136期】〔汪爺爺說故事〕台灣老地圖裡的故事(上)

文/汪毅夫

我要向各位展示和介紹的3種台灣老地圖,乃是制作於清代雍乾年間的繪本,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為了講述的方便,我從這3種老地圖中攝取了6個局部圖片,依講述次序編為圖1—圖6。

圖1

圖1

這3種老地圖都標有「諸羅縣」和「彰化縣」之名。如圖1中標明:「諸羅縣城,離彰化縣一百里。」我們知道,彰化建縣始於雍正元年(1723),而諸羅縣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奉旨改名為嘉義縣。據此,其制作年代可知矣。繪本不同於刻本,刻本可以印刷多次,而原版的繪本乃是孤本,從雍乾年間至今,保存了200多年的孤本,則其價不可知也。

端賴現代攝影技術和覆制技術的進步,我們有了這3種台灣老地圖的高仿複製件。從學術角度看,它們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在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裡,阿Q翻牆跳進尼姑庵的園子裡偷蘿蔔,被老尼姑逮著了。阿Q說:「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麽?」 Continue reading

【第136期】〔青衫客視角〕奧運國族主義(下)

2008年的北京奧運文/王睿

說起奧運國族主義,傳統上是被套用在前蘇聯、東歐、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選手的政治概念,這會讓人回想起冷戰時期一些「政治干預體育」的往事。就經濟角度來看,物質條件或資本積累較不足的國家,由於財力、設備、福利和保障的欠缺,其選手必須極大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意志克服熬練過程中的艱難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族主義作為一種集體歸屬感,就成為驅動這些窮選手高揚意志的最大能源。再加上資本主義陣營在全球地位的壟斷態勢使然,社會主義國家在奧運會這種難得跨越冷戰壁壘的全球化場合中,必然藉機透過其選手的表現來較勁,以提高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地位或影響力。也就是說,越窮越弱的國家,其奧運選手表現的群性就越高,所背負的國族主義壓力也就越大。反過來說,越是強大富有的國家,其奧運選手的個性表現較為凸顯,畢竟奧運會不是這些富強國家展示國族主義的唯一舞台,其選手們對於奧運會的認同也傾向於競技運動本身。 Continue reading

【第136期】〔方遠觀點〕歷史的重量:秋祭後的若干雜想

方遠觀點文/張方遠

今年「五○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在豔陽和暴雨中順利結束。今年的秋祭對我而言特別有意義,因為現場來了幾位母校的師友,自覺地追索這一段被湮沒的歷史,並且以不同的形式來「補課」。我的母校,不明就理的人多半以為它與曾經的黨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事實上,草創初期的幾位要角,投入了反抗殖民統治,並且與光復初期地下黨人之間有著難以言明的複雜連結,恰恰是戰後台灣政局的縮影。然而,這所低調置身於半山腰上的學校,正如這座小島一樣,始終回避著自己與歷史的關係。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