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期】〔汪爺爺說故事〕台灣老地圖裡的故事(上)

文/汪毅夫

我要向各位展示和介紹的3種台灣老地圖,乃是制作於清代雍乾年間的繪本,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為了講述的方便,我從這3種老地圖中攝取了6個局部圖片,依講述次序編為圖1—圖6。

圖1

圖1

這3種老地圖都標有「諸羅縣」和「彰化縣」之名。如圖1中標明:「諸羅縣城,離彰化縣一百里。」我們知道,彰化建縣始於雍正元年(1723),而諸羅縣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奉旨改名為嘉義縣。據此,其制作年代可知矣。繪本不同於刻本,刻本可以印刷多次,而原版的繪本乃是孤本,從雍乾年間至今,保存了200多年的孤本,則其價不可知也。

端賴現代攝影技術和覆制技術的進步,我們有了這3種台灣老地圖的高仿複製件。從學術角度看,它們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在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裡,阿Q翻牆跳進尼姑庵的園子裡偷蘿蔔,被老尼姑逮著了。阿Q說:「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麽?」

「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麽」,能叫出他的名字,他就能答應你;叫的不是他的名字,他當然不能答應你。「他的名字」說的就是「名從主人」的意思。

「名從主人」是人名、也是地名使用的公認原則。過去英語單詞Peking和Armoy分別指稱中國地名北京和廈門,違反了「名從主人」的原則。遵從原則的做法是採用國際認可的漢語拼音方案拼寫為Beijing和Xiamen。

圖2

圖2

台灣少數民族的語言屬於「有音無字」的語言。台灣不少地名是台灣少數民族命名的,用閩南語或客家話的同音字來標註這一類地名是台灣老地圖常用的方法。例如「傀儡山」(見圖2),用的是閩南語「傀儡」(音讀「嘉禮」)來標註台灣少數民族語命名的「加嘮」,基本合於「名從主人」的原則。又如「貓裡」(見圖3),以及後來改用了的「苗栗」,用的是客家話而不是閩南語同音字,指代的則是台灣少數民族對該地的命名。

台灣的更多地方是由閩南移民或客家移民直接命名的。例如圖4裡的「花矸嶼」。在閩南話裡「花矸」指花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流行的閩南語歌曲《酒矸倘賣無》裡的「酒矸」就

圖3

圖3

是酒瓶。

圖3裡有「貓裡隘」,圖5則有「阿罩霧隘」等。在台灣老地圖裡,用「隘」做後綴的地名還真不少。

據連橫《台灣通史》,「隘」是明鄭時期鄭成功的參將陳永華的發明。陳永華力倡開發台灣內山,為避免與內山台灣少數民族發生武裝衝突,設關卡為界,派兵丁防守,此類關卡就叫做「隘」。清代台灣當道諸道諸公也力主開發台灣內山,設立了撫墾局,也設立了更多的「隘」。從台灣老地圖裡「隘」的分布可以看到撫墾局的勢力範圍。

 

圖4

圖4

圖2有「傀儡山」「瑯嶠社」之名,又記傀儡山「生番共二十七社於雍正二年歸化」、瑯嶠社「生番共十八社於雍正二年歸化」。

查《清實錄》,「雍正二年(1724)二月三日」條下記:「台灣鳳山縣加走山土官加率雷等,率領八社生番,傾心歸化,每社歲輸鹿皮五張,以代貢賦」;「雍正三年(1725)三月十九日」條下記:「台灣山後七十四社生番,先後輸誠歸化,齊獻土物戶冊,願附版圖」。

《清實錄》裡的「加走山」即「傀儡山」。「加走山」「傀儡山」皆從當地台灣少數民族命名的「加嘮山」而來,閩南語音「嘮」有走、溜走的意思,《清實錄》裡故譯「加嘮山」為「加走山」;閩南語音「加嘮」近於「傀儡」(嘉禮),故有「傀儡山」之名;地圖上「生番二十七社」和《清實錄》裡「八社生番」,係大、小社總數和與大、小社歸併後的總數之別;至於瑯嶠「生番共十八社於雍正二年歸化」事,應包括於雍正三年所計歸化總數「台灣山後七十四社生番」。

圖5

圖5

瑯嶠「生番共二十八社於雍正二年歸化」事在150年後被提起並用於同日本鬼子的外交鬥爭。同治十三年(1874)2月,日本借口琉球海難難民在台灣遭台灣少數民族殺害,出兵台灣,是為「牡丹社事件」。同年5月13日,台灣道夏獻綸到龜山日本侵略軍駐地同日軍首領西鄉從道中將交涉,指出:「瑯嶠十八社歸化為中國所管,載在《台灣府志》,最為可憑。貴中將謂久聞非中國版圖,所憑甚多,不遑枚舉,請略舉一二顯示。」並將帶去的《台灣府志》一本,內開瑯嶠十八社係屬歸化生番,交其閱看。當時到台幫辦防務的欽差大臣沈葆楨也在奏章裡記述:(日軍首領)「仍堅以生番非中國版圖為詞。即將帶去《台灣府志》,檢出內載生番各社歲輸番餉之數,與各社所具切結,令其閱看,反變羞成怒。」夏獻綸、沈葆楨所說《台灣府志》,為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1774),該書記「瑯嶠歸化生番」共「一十八社」。

台灣老地圖所記「歸化」可以同《台灣府志》所記「歸化」相呼應。當時,清廷大臣誤稱台灣少數民族為「化外之民」,幾乎釀成外交上的重大失誤。

圖6

圖6

今天向各位展示和介紹的3種台灣老地圖都標示有兵力的分布,包括陸路和水師的分界,各標、協、營、汛的駐地和巡防範圍等。如圖6記:(新莊街)「千、把輪防一員,安兵四十五名,四十裡至八裡岔」;又記:(南泥汛)「把總一員,安兵四十五名,四十裡至八裡(岔)」。

在今天看來,用今天的話來說,這3種台灣老地圖是當年軍、政共用的地圖,應當設置密級。(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