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期】《獄中十九年——韓國政治犯的鬥爭》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獄中十九年封面-立體書影0810在民族分裂夾縫中被囚,徘徊在生死邊緣
目睹了被民族分裂齒輪壓碎的民族悲慘現場
十九年的牢獄生活
一場與思想轉向制度的鬥爭

主辦單位:人間出版社
時        間:2017/09/16(六)15:00~17:00
地        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主  持  人:呂正惠(人間出版社發行人)
與  談  人:曾健民(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
劉孝春(世新大學教授)
臧汝興(勞動黨副祕書長)
王武郎(勞動人權協會總幹事)

作者 徐勝 會到現場 Continue reading

【第157期】社評:世大運金牌,台灣人國族想像的雙重迷思

這幾天,隨著「中華台北」運動健兒的傑出表現,從大巨蛋爭議到開幕式反年改團體抗議,一路上前跋後疐的柯文哲總算是鬆了一口氣。雖然,相較於奧運,「世大運只是大學生聯誼」含金量有限,但是數十枚亮晃晃的獎牌所堆疊出來的自豪感,不僅成功的為柯P明年的競選連任做好鋪墊,也讓許多人頓生擠身「體育大國」的幻覺。對世大運金牌的渴望,映照出台灣人國族想像的虛妄,整個社會在乎的不是體育,也不是運動員的努力,而是主體性喪失的集體歇斯底里,是自上個世紀七〇年代台北國府退出聯合國中國代表席次之後,足足幾個世代台灣人如鯁在喉的憋屈。 Continue reading

【第156期】社評/新三不政策: 吳敦義新政綱刪除「和平協議」自廢武功

政治人物審時度勢、謀定而動是他的基本品質,但若凡事瞻前顧後,過度世故圓融,少了一點勇於擔當的血性,在關鍵時刻不能引領人民群眾走出困境,那就失去一位政治領袖應有的素質,注定要成為歷史的看客,職務再高、權力再大,也不過是聊備一格。日前,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以「革新,團結,重返執政」作為主題的新政綱草案,將馬英九主政時期「不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政策和「一中各表」寫入黨綱,並刪除前主席洪秀柱在「和平政綱」中倡議「積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可能性」的全數內容。此舉,非但阻斷兩岸進一步交流合作、對話協商的可能,也勢將引起深藍群眾和促統團體的疑慮,從而斷送國民黨振衰起敝與民進黨分庭抗禮的契機。 Continue reading

【第156期】遲來23年的好書:《獄中19年:韓國政治犯的鬥爭》

獄中十九年封面-立體書影0810文/劉孝春

1994年徐勝先生所寫的《獄中19年:韓國政治犯的鬥爭》一書,在日本岩波書店出版,筆者手中的是2001年,已經是發行第6刷的版本。這本出版至今已23年的著作,即將在今天的台灣出版,到底其意義何在?我們又應如何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及價值?

徐勝先生的祖父母於1920年代為求生存從貧困的朝鮮農村移居到日本的京都。眾所皆知日本帝國主義於1910年併呑朝鮮半島,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為止,朝鮮人民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奴隸,被剝削榨取,許多男性淪為奴工,女性則 Continue reading

【第156期】專題:自力更生—中國大陸的「完整工業體系」

高鐵的快速發展,也是中國工業製造的一項成就。圖為中車四方的動車生產車間。

高鐵的快速發展,也是中國工業製造的一項成就。圖為中車四方的動車生產車間。

編按
中國大陸是當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大陸擁有現代的工業體系全部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僅次大陸之後的是美國,占有94%左右,然後是俄羅斯,歐盟,日本等。由於「新中國」成立後面對外國的技術封鎖,建設一個絕對完整,不求外人的工業體系,就成了中國大陸最現實的選擇。本期當代中國為讀者介紹大陸的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工業成果。

【第156期】中國工業自強之路

從洋貨遍地,到「世界工廠」;從模仿西方,到自主創新,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工業化進程。圖為高樓林立的深圳蛇口工業區(2010年8月21日攝)。

從洋貨遍地,到「世界工廠」;從模仿西方,到自主創新,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工業化進程。圖為高樓林立的深圳蛇口工業區(2010年8月21日攝)。

文編/吳松山

1911年,美國紐約至加州舉行了飛行比賽,其國內鐵路建成長度遙居世界之首;德國軍事演習首次出現飛機;英國開始實行醫療和失業義務保險……20世紀初,西方強國均是先進的工業國家。其時中國,歲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槍聲終結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把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

然而,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並沒有給當時貧弱不堪的中國帶來根本性變化。 Continue reading

【第156期】大陸「完整工業體系」如何由大到強?

在世界製造業普遍面臨困境的背景下,「青島製造」穩健的經濟成績單,是「中國製造」砥礪前行的縮影。圖為青島市區風貌。(新華社 徐速繪 攝)

在世界製造業普遍面臨困境的背景下,「青島製造」穩健的經濟成績單,是「中國製造」砥礪前行的縮影。圖為青島市區風貌。(新華社 徐速繪 攝)

文編/吳松山

中國大陸工業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裡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大陸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都有。一個行業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已經形成。

然而,大而不強依然是中國大陸工業的現狀。近兩年,大陸政府提出加快完善消費品標準,反映了大陸對消費品質量的重視。去年大陸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倡的「工匠精神」,即是強調企業要精益求精,把好品質關才是王道。 Continue reading

【第156期】從「東方紅一號」到火星探測:大陸航太工業的發展

中國大陸建立起獨立自主、完整的航太科技工業體系,圖為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虹灣區地區。 (新華社)

中國大陸建立起獨立自主、完整的航太科技工業體系,圖為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虹灣區地區。 (新華社)

文編/魏三多

2020年,中國大陸探測器將赴火星。根據大陸航天局的資料,大陸火星探測任務立項後,將在2020年前後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步實現繞火星的探測和著陸巡視。

目前,探測器能夠在火星上著陸的有美國和俄羅斯,但實現著陸巡視的只有美國。如果大陸能一步到位實現著陸巡視,將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大陸航太科技集團的專家就表示,大陸的火星探測形式在國外是沒有過的。這體現出大陸在空間技術創新發展中的「首創精神」。 Continue reading

【第156期】大陸船舶工業體系的如何由大到強?

文編/魏三多

船舶與海工裝備作為興海之器,已成為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推進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手段。大陸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在大陸製造業體系中船海工業有望率先做強,通過技術、設計和金融服務三大創新,突破產業發展困境,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轉變。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