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期】從「東方紅一號」到火星探測:大陸航太工業的發展

中國大陸建立起獨立自主、完整的航太科技工業體系,圖為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虹灣區地區。 (新華社)

中國大陸建立起獨立自主、完整的航太科技工業體系,圖為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虹灣區地區。 (新華社)

文編/魏三多

2020年,中國大陸探測器將赴火星。根據大陸航天局的資料,大陸火星探測任務立項後,將在2020年前後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步實現繞火星的探測和著陸巡視。

目前,探測器能夠在火星上著陸的有美國和俄羅斯,但實現著陸巡視的只有美國。如果大陸能一步到位實現著陸巡視,將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大陸航太科技集團的專家就表示,大陸的火星探測形式在國外是沒有過的。這體現出大陸在空間技術創新發展中的「首創精神」。

1970年4月24日,伴隨著噴薄而出的熊熊烈焰,大陸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而今,隨著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大陸真正意義上邁入深空探測。這是大陸航太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建立獨立自主、完整的航太科技工業體系的最好證明。

火箭研製、載人航太、嫦娥探月、空間交會對接……大陸航太發展史上每一個從「零」到「一」的突破,都浸透著航太人的汗水。從原理樣機、方案論證到技術驗證,從電腦前沒日沒夜的歸零、調試、計算,到漫漫戈壁灘和發射場忍受著極端天氣的奮戰……大陸已故航太專家謝光選曾感慨,任務的研製歷程猶如一次「長征」。

大陸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可靠的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在海南文昌首飛;用於未來載人空間站、北斗導航、火星探測等重大工程的發射任務,目前大陸高度最高、體積最大、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長征五號」,則於去年下半年成功首飛。

嫦娥四號任務全面啟動,嫦娥五號進入決戰階段,北斗導航系統加速全球組網,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發射對接,高分三號衛星、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以及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探測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空間科學新型衛星等多項重要航太任務也逐一實施中。

中國力量:今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2017年漢諾威工業展上,參觀者在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展台體驗虛擬現實設備。  (新華社 單宇琦 攝 )

中國力量:今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2017年漢諾威工業展上,參觀者在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展台體驗虛擬現實設備。
(新華社 單宇琦 攝 )

探索太空是途徑,開發、利用太空才是目標。大陸航太走到現在,很大的一個轉變就是應用空間資源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如,以高分、風雲、海洋、資源為代表的遙感衛星,在農業、林業、減災、交通、氣象等領域廣泛應用,通信衛星形成了穩定高效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導航定位衛星步入了產業化的發展軌道。

專家表示,下一階段,隨著軍民融合和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與資本參與到商業航太領域,將加快把大陸航太技術、產品和服務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