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期】中國工業自強之路

從洋貨遍地,到「世界工廠」;從模仿西方,到自主創新,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工業化進程。圖為高樓林立的深圳蛇口工業區(2010年8月21日攝)。

從洋貨遍地,到「世界工廠」;從模仿西方,到自主創新,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工業化進程。圖為高樓林立的深圳蛇口工業區(2010年8月21日攝)。

文編/吳松山

1911年,美國紐約至加州舉行了飛行比賽,其國內鐵路建成長度遙居世界之首;德國軍事演習首次出現飛機;英國開始實行醫療和失業義務保險……20世紀初,西方強國均是先進的工業國家。其時中國,歲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槍聲終結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把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

然而,君主專制制度的覆滅並沒有給當時貧弱不堪的中國帶來根本性變化。為改變現狀,孫中山先生寄望於實業救國,試圖通過修鐵路、建港口、冶鐵、制鋼、造船廠等「致中國於富強之境」。但囿於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條件,這些發展規劃只能淪為紙上談兵。

孫中山雖然提出了「平均地權」的主張,但並未徹底解決中國工業化的根本問題,即農民的土地問題,因而也未能解決工業化所需的勞動力、資本、原料和市場等諸多要素問題,導致中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無法實現。

孫中山當時指望通過引進外資發展中國工業的設想也不切實際。在沒有強大的民族工業、沒有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時候,要想既有效利用外資發展經濟,同時維護國家主權和社會穩定,是不可能的。

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寄託了他振興中國的美好願望,但直至他1925年逝世,這些設想也未能實現。

而今,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孫中山當時提出的構想多已變為現實——從洋貨遍地到「中國製造」,從模仿西方到自主創新,從一窮二白到工業大國。100年間,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工業化進程,它是中國走向現代文明的縮影。

以造船業為例,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提出大力發展造船業,並描繪了「年可造各種船隻200萬噸」的遠景。如今,中國大陸已躋身世界第一造船大國,造船業年完工量超過6000萬噸,占世界市場的43.6%。

被史學界稱為「中國第一廠」的江南造船廠,其前身是創建於1865年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是清朝末年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產物。

從1865年到1949年,江南廠整體發展很慢,船的吃水、速度、機器製造依然落後,上世紀60年代又遭遇「文革」。江南真正走上快速道是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這30年要遠遠超過之前100多年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江南廠加緊技術改造,培養人才,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江南廠從1萬3千多名職工,發展到今天在長興島的數萬名職工;從以前年產50萬噸的目標,到現在年產早已超過500萬噸;固定資產從10至20億元到如今的100至200億元。(人民幣,下同)

與江南造船廠一樣,很多中國大陸企業在改革開放以後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大陸統計局資料顯示,1978年中國大陸工業增加值僅有1,607億元,到2010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增至160,030億元,增長近百倍。

2009年,中國大陸工業生產總值首度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大陸地區已有44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行列,而在2000年,世界500強名錄中還只有8家大陸企業的名字。

大陸擁有獨立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核科技創新體系和核燃料循環產業體系,能擺脫美國的核訛詐。 (新華社 黃宗治 攝)

大陸擁有獨立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核科技創新體系和核燃料循環產業體系,能擺脫美國的核訛詐。 (新華社 黃宗治 攝)

今天的中國大陸,正行走在新型工業化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上。中國大陸工業的快速發展不僅使陸企獲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的推進,全球500強企業紛紛進入大陸設點開工廠,共用發展機遇。

大陸經濟專家認為,計劃經濟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為國民經濟奠定了基礎,使大陸由農業國逐漸轉變為工業農業國。大陸工業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即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走市場經濟道路,解決了計劃經濟時期效率低和不惠民的問題,而參與國際分工使大陸工業走上了世界文明發展的大路。

因此,中國大陸的工業化進程是一個壓縮式過程,把西方國家兩三百年的工業化過程壓縮在30年中,其素質和品質肯定不高。如果能做到更節能、更環保、更精緻、更惠民,中國大陸工業將上一個台階。

中國大陸工業某一些行業和領域過去一段時間的快速擴張,不惜代價,用最便宜的土地、最低的工資、最低的環境標準和最辛苦的工作,通過大量的資本、資源投入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將自己的相對優勢發揮到極致,在國際競爭中佔領生存空間。雖然這種發展途徑使大陸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不可持續且代價太高,下一步必須轉型升級。

如今,躋身「工業大國」的中國,把未來發展的重點轉向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擺脫「大而不強」的窘境。專家表示,工業大國主要靠規模取勝,而工業強國則需在效率、技術、品牌、管理等方面具備綜合優勢。

大陸專家認為,關鍵在於創新。通過創新,不僅可以普遍提高中國大陸工業的素質,解決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問題,還可拓展發展空間。過去大陸工業發展大量靠模仿,或是創新性模仿,但現在隨著自身技術水準的提高,跟發達國家技術差距越來越小,必須通過自主技術創新來提高工業的發展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