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期】轉變和成長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入選

♦ 文/莊柏揚(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陸客自由行夯 伴手禮周邊店面漲2成6」、 「爭中客觀光商機 台商返台蓋飯店」、「兩岸文創展 陸商瞄準台灣動漫軟實力」。如今,上述這類新聞在兩岸高度交流下的台灣社會早已司空見慣,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對岸緊密相連,不論是進出口貿易或是產業合作,都展現出高度關聯性。但回首過往,卻因政治因素在兩岸之間形成一堵厚重高牆,無形中阻礙雙方人民的交流與互動。慶幸,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變遷和人權法治思想的普及,政府當局遂在西元1987年頒布解嚴令,為台灣開啟新的一條路,促使兩岸交流日益熱絡。 Continue reading

【第113期】十面霾伏:京津冀的霧霾危機與治理之策

早些年大陸的京津冀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為內蒙古等地吹來的沙塵暴所苦,所以居民聞「風」色變;近年,沙塵暴問題獲得控制,而霧霾卻替補而來,使得該地區的居民現在是天天盼「風」來。面對嚴重的空氣污染,京津冀地區除了「坐等風來」之外,是否也有更多公共政策的制定、產業的調整與轉移、城市發展的新規劃等方面的應對之策呢?本期當代中國就大陸的霧霾問題,為讀者提供最新的資訊。

【第113期】京津冀如何同心協力整治霧霾

♦ 文/趙晶

近期,京津冀一體化相關規劃方案陸續頒布。本就引人注目的主題,恰巧被置於一個看似突發事件的背景下——北京市首次發佈重度霧霾污染紅色預警,更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對京津冀區域協作前途的關注。

關於京津冀發展,有專家認為生態環境建設是最短的一塊短板和最大的一個瓶頸。愈演愈烈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三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京津兩市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大量落後產能需要尋找出路,包括特大型陸企首鋼在內的一些重化工企業近年大部分陸續搬遷到了河北省,加上固有的鋼鐵、水泥、玻璃等重污染產業的龐大產能,河北被公認為造成霧霾的「元兇」。全球鋼鐵產量「中國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的坊間笑談,道出了河北經濟結構轉型之難。 Continue reading

【第113期】直指霧霾「禍首」,天津的揚塵治理

♦ 文編/吳松山

兩百一十二平方公里,是個什麼概念?它是目前天津各類施工工地的總面積。

面積如此之大的施工工地,讓離北京僅100多公里的北方重鎮天津,飽受揚塵的侵襲。

2014年,經過顆粒物源解析,揚塵對天津PM2.5和PM10的貢獻率分別為30%和42%,在所有來源中排在首位。特別是在春季,由於氣候乾燥,同時處於工程施工和綠化作業高峰期,揚塵對PM2.5和PM10的貢獻甚至可以分別達到約46%和60%,構成天津霧霾的「禍首」。 Continue reading

【第113期】京津冀核心六市將建立重污染應急聯動機制

♦ 文編/吳松山

京津冀核心區域的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滄州六市將率先試點開展空氣重污染預報會商和應急聯動,並逐步擴大到京津冀全境。

全球聖嬰現象仍在持續,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不斷發生,採暖期燃煤污染排放成倍增加,極易引發空氣重污染,今冬明春啟動最高級別應急措施的概率極高。

未來將率先在北京、天津、廊坊、保定、滄州、唐山六市,建立應急聯動長效機制,在空氣重污染時,共同啟動最高一級的應急減排措施,以遏制大範圍、長時間的嚴重污染過程。 Continue reading

【第113期】荷清苑書簡:圓明園

♦ 文/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北京西郊,地處北京大學以北、清華大學以西有個曾在歷史上有過盛名,今日且顯得異常寧靜的地方,這就是圓明園。

北京西山一帶,歷史上就是低窪的沼澤地帶,因其近有水遠有山,從元代開始,便有王公貴富人家在此建園。滿清入關以後,覺得城內的紫禁城枯味索然,便開始在西山一帶大興土木。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興建,一座集古今中外園林藝術之大成的圓明園終於建成。圓明園規模宏大,號稱有四十景、八十景的,皆是有仿效江南風光,有托意古詩,有宗教(禪宗、佛、道等)韻味,以及西洋雕刻特色的園林建築。清朝初年的幾位皇帝遂以圓明園為生活中心,康熙、雍正等皇帝皆壽終於此,可見圓明園還是當時的政治中心。 Continue reading

【第113期】盛世危言:獨台的起源

♦ 文/石佳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從1971年10月25日(紐約時間)臺北派出的中華民國代表團退出(實際上是被逐出)聯合國,直到1973年2月國民黨開始整肅臺大哲學系師生,這個黨完成了從「統一」到「獨臺」的轉變。看懂這個轉變,才看得懂此後40餘年國民黨如何一步步地背離中國與統一,靠向臺獨,在阿扁當政時高度「綠化」,直到如今連「中國」兩個字都扛不起,甚至不惜以粗暴手段「廢止提名」反臺獨的洪秀柱。 Continue reading

【第113期】靦腆的台灣同學會會長:華僑大學台生林湐蒝

♦ 作者/記者:程朔、通訊員:蔣碧輝

出生在廣州的台灣人

林湐蒝,1995年生,來自台灣高雄市,現在華僑大學就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林湐蒝的父親是台灣高雄人,林媽媽是廣州人,20多年前,林爸爸與好友一同到廣州創業,從事五金業生產和銷售。那期間,林爸爸與一位廣州姑娘相識、相愛,並在廣州組建了家庭,並養育了愛子林湐蒝。這一對年輕的父母一直忙於工作,只有湐蒝一個子女,這樣的獨子情況在台商群體中並不很多見。至今,由於父母基本都是在廣州生活,一家人除非節假日才會回台灣,所以湐蒝也只是節假日中才回台灣見到祖父祖母和堂兄弟姐妹。 Continue reading

【第113期】尋根之旅:談兩岸美食

♦ 文/葉蔚南

【編按】葉蔚南,葉榮鐘次子。葉榮鐘(1900-1978)字少奇,彰化鹿港人。日據時期「台灣文化協會」重要幹部,《台灣新民報》通信部長兼論說委員、東京支局長,櫟社成員。光復之初,任「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總幹事,任職省立台中圖書館編譯組長兼研究輔導部長,1946年參加「台灣光復致敬團」。二二八事件中,參與「台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等工作。事件後,任職彰化銀行。著有《少奇吟草》、《半壁書齋隨筆》、《台灣人物群像》、《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近代台灣金融發展史》,等書。葉榮鐘的祖父葉光炳於1850年,隻身由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石獅渡台到鹿港投奔遠房族親,是為開台祖。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