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入選
♦ 文/莊柏揚(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陸客自由行夯 伴手禮周邊店面漲2成6」、 「爭中客觀光商機 台商返台蓋飯店」、「兩岸文創展 陸商瞄準台灣動漫軟實力」。如今,上述這類新聞在兩岸高度交流下的台灣社會早已司空見慣,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對岸緊密相連,不論是進出口貿易或是產業合作,都展現出高度關聯性。但回首過往,卻因政治因素在兩岸之間形成一堵厚重高牆,無形中阻礙雙方人民的交流與互動。慶幸,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變遷和人權法治思想的普及,政府當局遂在西元1987年頒布解嚴令,為台灣開啟新的一條路,促使兩岸交流日益熱絡。
隨著兩岸教育政策的轉變,現今漫步在各大學校園時,常能看見來自各國的交換研習生,而其中來自對岸的學生更是屢見不鮮。透過與班上來自重慶和北京交換生的相處,我不僅認識了他們從小生長的環境和家庭教育方法、學習面對相同事件擁有更國際化的觀點,也發現許多雙方在用詞上的差異,甚至開始嘗試使用他們慣用的「通訊軟體」和「網購平台」。當我了解彼此的生活型態和價值觀差異後,才終於知道,或許是因為中國人口的龐大,相對之下競爭較為激烈,進而造就他們積極進取、對事情時常展現高度企圖心且不輕言放棄的態度。我想,這應拜兩岸頻繁互動所賜,才能有這機會彼此交流並自我反思,在相互激盪下產生更多不一樣的火花。
身為一名商學院的學生,我對於中國大陸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經貿事務隨著中央領導人和政策的轉變,每年以令人瞠目結舌的成長率蓬勃發展感到相當振奮和欽佩,而近年來這當中更有許多成功的創新企業家正透過演講的方式改變你我的思維。前陣子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我參與了由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先生」來台舉辦的「從夢想到成功創業」青年論壇,在這短暫的一個半小時內,他分享了自己創業的心路歷程、面對失敗時的態度以及成功者應具備的人格特質,其中當他分享其在創業初期經歷過種種挫折時,如何靠著過人的意志力和樂觀的態度堅持下去,令我為之動容也給予未來的我不少啟發。最終,這場論壇不僅達到行銷創業基金的目的,同時也鼓舞許多時下年輕人勇於挑戰自我,追尋那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創業夢。
另外,在兩方政府努力協調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觀光產業,從開放陸客旅遊團迄今,配合兩岸越來越密集的直飛航班,每年來台的陸籍觀光客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無形中也逐漸改變台灣旅遊業的樣貌。從前,在熱門觀光景點常看見許多台灣家庭攜家帶眷一同出遊,而如今看到更多的卻是一團團由領隊揮旗帶領的陸客,這儼然已成為兩岸高度交流下共同織出的一幅獨特景色。除此之外,近四年來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的風氣也日益興盛,還記得有天晚上我走在台北寧夏夜市的路口,遇到一位前來問路的中年男子,他的口音略帶點大陸腔調,當時心想既然有這難得的機會,何不帶領他一同體會台灣道地的夜市文化呢? 於是在對方欣然同意下,我便開始扮演著小小導遊的角色,沿路耐心介紹各式台灣獨有的夜市美食和遊戲,而對方也熱情地與我分享大陸的美食,經過交談後得知他來自上海,趁著十一長假期間來到嚮往已久的台灣旅遊。那次的經驗使我至今仍難以忘懷,同時也引頸期盼兩岸後續能夠消除更多的旅遊限制,使更多陸客有機會體驗寶島之美。
然而,一件事情必有其正反兩面,在雙方互動日益頻繁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出現。比如說:當政府決定簽屬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時,有人擔憂過度的開放將阻礙國內弱勢產業的發展,因此部分民眾決定上街表達反對的訴求;而當政府決定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時,有學者擔心會影響台灣學生的教育資源、擠壓人民的就業環境;當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時,有人擔心這將導致台灣旅遊品質下降等……。面對這些不同聲音的產生,我們應秉持著尊重和包容的態度審視自我,並提出具體有效的方法,化解彼此的異議,這樣才是身為民主公民應有的表現。
過去海峽兩岸長期分治與對峙,彼此不僅陌生、疏離,且意識形態差距也非常大,但隨著解嚴令的頒布,政府逐漸開放台商到大陸進行投資和建設,與對岸人民接觸的機會也大大增加,現今進入21世紀e世代的我們,對於兩岸的交流互動不再陌生,取而代之的則是感到相當習以為常。教育方面藉由交換研習生做更深入的文化體驗;經濟方面透過更多民間的論壇交流和官方的協議簽署,促進整體經貿產業發展;旅遊方面則是透過更寬鬆的政策吸引人潮,增進彼此在觀光產業上的效益。面對兩岸高度交流帶來日常生活中的巨大變化,我們不但要以更寬廣的胸襟接納來自各方的意見,更要把握每一次能相互學習的機會,以期能透過他們的眼睛開拓視野,看見更大更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