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9期】專題:中國大陸兩會面面觀──台灣人在兩會

台籍代表汪毅夫:和台灣同胞一起為共圓「中國夢」而奮鬥

築夢成為兩會熱點
大陸的兩會日前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
和政協委員聚集一堂,共商國是,規劃未來。今年的兩會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因此備受世界矚目,而「中國夢」這一議題也將再次
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新華社圖表,北京,2013年3月5日)

「我剛剛度過63周歲生日,在人生最後一個工作崗位上,我會繼續努力,和島內台灣同胞一起,為共圓『中國夢』繼續奮鬥。」台灣籍全國人大代表汪毅夫對於「中國夢」有著特別深刻的體認,這與他的家世不無關係。

汪毅夫說,曾祖父汪春源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台灣省籍進士,「那年,我的曾祖父和另外兩名台灣舉人來北京參加會試。其間,聽說清政府準備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要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他們異常痛苦和悲憤。康有為先生在文章中說他親眼看見『台灣舉子垂涕而請命,莫不哀之』。」

「他們三位台灣舉人聯合了兩個台灣京官,一同向清廷上書,抵制割台。後來,這件事被稱為台灣的『公車上書』。」汪毅夫說。

在呈文中,幾位台灣讀書人沉痛地寫道:「今者聞朝廷割棄台地以與倭人,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

「曾祖父後來留在了大陸,每年的清明節那一天都特別難過。」汪毅夫說,「先人的屈辱和痛苦傳承下來,那段歷史在我心中留下極深的印跡。在我的生活、工作和研究中,思鄉懷土之情貫穿始終,我的許多研究凝結了我對先人、對故土的悠悠思念之情。」

汪毅夫說,他的祖父在台灣即將光復時非常高興,為接收台灣積極提供了很多建議。「再到我的父輩,叔叔汪慕恒曾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對台灣同胞的利益非常關心。」早在1990年,汪慕恒教授就在政協會議上呼籲重視保護台商合法權益,還引起了台灣媒體的關注。
  
「我還必須努力工作,為了什麼?為了實現我們的『中國夢』。當年,大好河山說割讓就割讓,說沒了就沒了。我們再也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汪毅夫說
(新華社)

 


【犇報‧第49期】專題:中國大陸兩會面面觀──台灣人在兩會

鄭建邦委員:希望設立專門基金支持台灣文創青年「登陸」

「台灣許多從事文創產業的青年人希望『登陸』發展,我們能否比照『海歸』相關政策,並設立專門的基金,扶持他們在大陸圓夢?」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3月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他告訴記者,民革中央此次以黨派名義準備的提案有50多份,其中涉台提案占了9份,而有關兩岸青年交流就有2個,不少建議涉及扶持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和創業。

「我們在兩岸青年交流工作中發現,因為島內經濟不景氣和市場狹小,台灣有很多年輕人覺得機會少,能力無法施展,而希望到更廣闊的空間求發展,大陸恰恰提供了這樣的天地。」鄭建邦說。

據悉,民革中央此次的相關提案正著眼於解答這個問題。具體建議包括:希望大陸有關部門儘快建立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建立資訊平台和固定的就業資訊管道,提供職業諮詢、指導和推薦;出台較為完善和有針對性的扶植政策,引導和幫助台灣青年。

據瞭解,民革中央與歌華集團去年在北京創辦了「兩岸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服務基地」,旨在探索適用於台灣文創青年精英落戶大陸的運轉模式。(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農民工過春節

各地迎來春運返程高峰                  

2月15日,旅客在成都火車站站前廣場等待進站。
春節假期最後一天,成都鐵路局管內學生流、務工流、
探親返鄉客流驟增,預計發送旅客60萬人,迎來節後
返程客流高峰。為了應對客流高峰,成都鐵路局增開
臨客48列;同時,作為出川門戶,成都火車站在進站、
候車、乘車的關鍵環節增派人員,及時為旅客提供服務。
(新華社照片 / 胡志強 攝,成都,2013年2月15日)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農民工過春節


春運路上的孩子們                        

2月15日,一名小朋友在四川達州火車站外等待進站。 
春節假期最後一天,四川達州火車站迎來客流高峰,
不少跟隨在外務工的父母回家過年的「小候鳥」,
又與父母一起踏上節後返程路。
(新華社照片 / 鄧良奎 攝,成都,2013年2月15日)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農民工過春節──春運篇 (一)

山西農民工的歸鄉路
 
43歲的張隨旺和妻子已經在外地打工十年,今年「轉戰」到山東聊城做室內裝修工作。談起十年回家路,他說,像今年這麼輕輕鬆鬆回家過年還是頭一次。

 「聊城到太原的車票是大家一塊團購的,太原回臨汾的票是兒子網上給我訂的,我都沒操心。」張隨旺笑著說,今年買票省心省得都感覺不到「春運味」了 。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近兩年來,中國大陸春運鐵路購票方式採用「多管齊下」,有網路、電話、超市連鎖網路、代售點等,大大緩解了旅客的買票難問題。

特別是在農民工購票方面,今年進一步降低門檻,原則上10人以上即可申請辦理農民工團體票。太原火車站工作人員李靜說,今年她經辦的團體購票,最多的有200人,少的只有6、7人,目的就是方便農民工兄弟。

此外,中國大陸各地火車站購票窗口的位置點也紛紛前移。在太原,太原鐵路局將售票窗口延伸到了廠區、學校和工礦企業等地,讓旅客能夠零距離購票。一位河南籍富士康員工說:「以前去火車站排隊既耽誤工作,也不一定能買到。今年不出工廠就能買上回家的票,真是方便了。」

「軟體」上提升了,「硬體」上也改善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火車站、長途客車站完善了母嬰候車室的設施,大大緩解了旅途中年輕父母「甜蜜的煩惱」。

從旅客的感受來說,儘管春運形勢依然嚴峻,但是相比過去春節回家的囧相百出,現在越來越便利,也越來越感覺有尊嚴。

目前,中國大陸高鐵通車里程已躍居全球第一,達到1.3萬公里,不僅提高了旅途的舒適性,也大大縮短了旅途時間。去年12月26日,作為中國大陸「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道之一的京廣高鐵全線投入運營,北京到廣州的旅途時間縮短8個多小時。同時,山西省首趟高鐵動車車票開售,太原到北京的時間縮短到2個多小時,兩地越來越「同城化」。

山西商人喬志強對此深有體會。他說:「以前從北京到太原要擠8、9個小時,現在開通了高鐵,票多了,環境衛生了,時間也省下來了。」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農民工過春節──春運篇 (二)

看問題:網路難解農民工春運購票難

一年一度的中國大陸春運,官方網路售票系統面臨點擊高峰的考驗。然而,對那些上網困難的農民工來說,網路仍難以幫助他們解決購票難的困境。

2013年農曆春節40天春運期間,旅客流量超過34億人次。在各種運輸工具中,價格較低、適合中長途旅行的火車,一直是很多人第一選擇。資料顯示,中國大陸鐵路官方售票網站12306.cn高峰時每秒有20萬人同時上線,一天內共有1700萬人次登錄,日點擊量高達15億次,一些熱門線路車票在20秒內全部售罄。

網路購票的火爆對於一些還未「觸網」的農民工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從四川農村到湖北武漢打工的張永強夫婦這些天一直在為買回家的火車票發愁。張永強住在武漢郊區,來一趟火車站買票需大概3個小時。他所住的村子很偏僻,也沒聽說有車票代售點。

對於網路購票,張永強憨憨地笑著說,「我們打工的哪有電腦,我都這個年歲了,大字不識幾個,也不會上網,更沒聽說過還有什麼『網銀』了,家裡也沒什麼知識人,沒人幫我們在網上買。」

由於網路和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大陸旅客開始在網上搶購火車票,人們在社交網站上分享網上搶票的心得,提供各種版本的搶票攻略。但這些對張永強這樣的農民工來說,卻顯得有點殘酷。2011年底大陸已超過2.5億的農民工數量。這一龐大的返鄉群體因為不懂得「高科技」的訂票方式,而無法享受網路售票帶來的便利。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農民工過春節──春運篇 (三)

春運中的「正能量」
 

為不識字的農民工免費訂票

在合肥,陶文政把自己的板栗小攤改造成了一個「訂票屋」,上面掛著「為不識字的農民工免費訂票」的橫幅,受到附近不少農民工的歡迎。

中國大陸其他城市的公共服務資源也投入幫助農民工訂購火車票的隊伍中。重慶市圖書館和新疆市巴州、庫爾勒市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都開通了網上的購票通道,幫助農民工訂票。

而天津青年姚亮則召集近80名志願者組團,通過電話和網路為農民工兄弟們「搶」票。志願者們通過先期走訪和公佈熱線電話的方式收集農民工訂票資訊,訂到票後再通知農民工到就近的取票點領取。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農民工過春節──經濟篇 (一)

春節前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有所增加
 
根據新華社報導,因受到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今年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有所增加。   

大陸經濟研究部門分析,宏觀經濟的波動是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增速趨緩等因素影響,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尤其是出口導向型企業資金鏈趨緊。同時,建設領域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也有所增加。

根據報導,近年來中國大陸加大了保障企業工資支付工作的力度,如在全大陸範圍普遍推行「兩金三制」——即在建設領域和容易發生拖欠的行業建立工資保證金、在近年來發生工資拖欠較多的市縣探索建立欠薪應急周轉金,實行建築總承包企業負責解決分包企業欠薪制度、行政司法聯動打擊欠薪逃匿制度和地方政府負總責制度。

同時,在平時加強針對建築施工等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排查和監控,對拖欠工資的投訴案件及時受理;在重點時間節點進行專項檢查。

總體上看,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總體呈下降趨勢。具體可表現為「三下降」: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的欠薪案件逐年下降,涉及欠薪問題的勞動爭議案件逐年下降,因欠薪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逐年下降。但根本上仍然面臨著企業違法成本低、法規不健全等困難。

根據大陸《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對用人單位拖欠工資的行為,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照應付金額50%以上1倍以下的標準計算,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顯然,如此低廉的違法成本難以有效震懾欠薪的企業。另一方面,在欠薪相對嚴重的一些領域,例如建築行業,很多施工企業強調工程款按照工程進度撥付的特點,不依法按月發放工資。  

因此,該報導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強立法,儘快制定《工資支付保障條例》,進一步明確工資必須由直接用人的單位按月支付以及工資保證金等支付保障措施。 此外,還應著力加強地方政府的監管責任和勞動監察、勞動仲裁力量。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農民工過春節──經濟篇 (二)

春節的農民工「爭奪戰」

中國大陸「人口紅利」極待升級
   
2013年1月29日,由上海起飛的「農民工專機」MU2445次航班平穩降落黔西南州興義機場。

在外打工7年,這是24歲的貴州安龍縣農民陳仕龍第一次乘坐飛機回家,而由家鄉政府補貼的機票自己只需支付600元,與火車票的價格相當。

現在當地工業園區加速發展,需要技術人才,春運期間推出惠及返鄉農民工的措施「聚集人氣」。

春運啟幕後,隨著大量農民工集中返鄉,各地吸引和挽留農民工的「人才爭奪戰」也悄然打響。

在中國大陸傳統勞務輸出大省四川、重慶、河南等地,以往地方政府想盡辦法幫農民工外出打工,如今卻設法把返鄉過年的農民工截留一部分,以確保當地不出現「民工荒」。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2012年15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不少專家認為這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經開始出現,必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佈的報告認為,從2010年至2020年中國大陸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

作為勞動力輸出大省的河南,2012年農村富餘勞動力約為3200萬,留在省內工作的農村勞動力已經大於赴省外工作的人口。人口專家表示,中國大陸人口紅利「拐點」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目前勞動力的緊缺,而是亟需將人口紅利升級至人才紅利的一個標誌。

近年來,大陸沿海一批生產企業內遷,東西部工資收入不斷縮小。中西部作為勞務輸出的主要地區對勞動力,尤其是技術型人才需求旺盛。隨著國際經濟形勢下滑,東部地區以輕工業為首的勞力密集型產業受到影響,工人的待遇和勞動條件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同時,隨著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一些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帶動生產要素的流動,導致中國大陸出現結構性的人口紅利消失。

根據麥卡錫全球研究所調查資料顯示,到2020年中國大陸技術人才短缺預計將達到約2200萬人。

專家表示,中國大陸目前面臨的勞動力缺乏是有效勞動力和技術型勞動力的缺乏。因此,如何讓更多農民工成為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