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大陸高鐵兩位開拓先鋒

♦ 文編/江英士

從2008年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開通,到現在高鐵里程達到1.6萬公里,7年間,中國大陸高鐵飛速發展。

高鐵「中國速度」的煉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大陸媒體採訪了陳應先和劉友梅兩位大陸高鐵的拓荒者,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大陸高鐵快速發展之因。 Continue reading

【第100期】專題:中國大陸的「海綿城市」計劃

編按

「海綿城市」一詞首次出現於2012 年4月在深圳召開的「2012 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海綿城市」的概念類似國際間各城市在推動的「低度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概念,但是強調全面將城市內所有人工不透水鋪面,改變為透水透氣鋪面,所以是永續人類必走的道路。近期,台灣民間所提出的「海綿台灣」概念就是從「海綿城市」的理念出發,期望逐步擴大至全臺灣。

隨著兩岸這股「海綿城市熱」,本期「當代中國」特別為台灣讀者介紹中國大陸「海綿城市」發展的現況,或可作為台灣發展「海綿台灣」的借鏡。

大陸頒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安徽試點建設「海綿城市」緩解「逢雨必澇」
大陸財政部: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
破解內澇、減少水面源污染:海綿城市是出路
海綿城市建設應避免誤區

 

【第100期】大陸頒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 文/杜宇

2014年11月中國大陸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次提出「雨水逕流總量控制率」指標,指導各地建設「海綿」城市,以從源頭緩解大陸城市內澇(淹水)的現象。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度衝擊開發」,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淨化」逕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乾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並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Continue reading

【第100期】安徽試點建設「海綿城市」緩解「逢雨必澇」

♦ 採訪/馬姝瑞

安徽省為緩解城市內澇、減少城市逕流污染,試點嘗試「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建設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等,建構新型的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海綿城市」 突破了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物與小區、綠地與廣場、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等各種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充分考慮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和城市水安全的問題、水文條件的差異性、規劃指標及項目操作的可行性,並綜合利用滲、滯、蓄、淨、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從而建構起新型的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Continue reading

【第100期】大陸財政部: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

♦ 採訪/申鋮、韓潔

根據大陸發佈的《關於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具體補助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數額將按城市規模分別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人民幣,下同),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對採用公共私營合作模式(PPP)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  Continue reading

【第100期】破解內澇、減少水面源污染:海綿城市是出路

♦ 文編/吳松山

近日第三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的召開,「海綿城市」一詞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海綿城市」即是在第一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提出來的理念。隨著城市的水短缺、水生態的破壞,以及城市的內澇越來越嚴重,人們開始質疑城市是造成水危機的源頭。大陸媒體「中國網」專訪大陸國務院參事仇保興,他在第三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表示:「城市本身是應對水危機的解決之道,水的問題可以通過建設海綿城市來應對和解決。」  Continue reading

【第100期】海綿城市建設應避免誤區

♦ 文/魏英傑

眼下,「海綿城市」可算是一個熱詞。去年10月,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大陸住建部專門頒布了一份厚厚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今年4月,大陸國內16個城市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獲得大陸中央財政補貼。無疑對今後城市規劃布局、環境保護具有深遠意義。  Continue reading

【第99期】《綠色中國專題系列二》遼寧省生態修復工程追蹤

編按

四年前(2011年)遼寧省啟動「青山工程」並設立了一個中短期的目標,預計經過5到10年的努力,通過建立法規、政策推動、工程化治理,使已被破壞的山體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通過嚴格執法,使違法破壞山體、濫占林地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通過編制青山工程規劃,進一步規範礦山開採及其他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通過工程圍欄、舍飼圈養牛羊,實現荒山綠化。

按照遼寧省政府的規劃,到今年(2015年)遼寧省要實現鐵路、公路(一級以上)兩側,大中型水庫庫區、水源保護區、居民集中居住區可視範圍內礦山及其他已破壞山體的生態環境基本得到治理,實現植物覆蓋;30%的荒山實現工程圍欄,「小開荒」全部實現退耕還林。遼寧省還計畫在2015年前完成荒山封育400萬畝,實施工程圍欄1.6萬公里,全省現有的160萬畝「小開荒」也要在2013年內全部還林還草。

本期綠色中國系列二推出「遼寧省生態修復工程追蹤」專題,以瞭解當前大陸生態修復工程的前景,並檢驗遼寧省「青山工程」的各項進度是否落實。 Continue reading

【第99期】《綠色中國專題系列二》遼寧「綠增塵减」初見成效

♦ 採訪/徐揚

「以前春天一颳風,屋子裡的土有銅錢那麽厚。」家住遼寧鐵嶺遼河邊上的村民孫軍說,現在樹多了,河裡的葦子、蒿子長得跟人一樣高,颳風土少多了。

近年來,「綠增塵退」的生態轉變,許多遼寧人看在眼裡,深有感觸。遼寧省氣象局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發現,全省非農田高植被覆蓋區面積正逐年增加。2014年植被覆蓋面積達到67975平方公里,與2006年相比增加10103平方公里。這相當於增加了1.5個還多的上海市的面積。 Continue reading

【第99期】《綠色中國專題系列二》在石頭堆上種出樹來:遼寧朝陽青山工程植樹見聞

♦ 採訪/吳簫劍、張逸飛

遼寧省朝陽市是「十年九旱」之地。去年(2014年)夏天,在遼寧省63年一遇的大旱中,朝陽受災首當其衝,降雨量减少80%。光禿禿的麒麟山頭寸草不生,大片裸露的岩石,重重壓在每一個朝陽人心頭。植被破壞,環境惡劣,這是朝陽難以言說的痛。種樹,成了朝陽人迫切的願望。

今年3月,我們趕往朝陽,沿路是尚未化凍的大地,東北的寒氣還在負隅頑抗,而朝陽卻抓緊春天來臨之前的短暫時間,為一場規模浩大的植樹戰役做著最後的準備。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