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杜宇
2014年11月中國大陸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首次提出「雨水逕流總量控制率」指標,指導各地建設「海綿」城市,以從源頭緩解大陸城市內澇(淹水)的現象。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度衝擊開發」,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淨化」逕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乾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並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海綿城市建設實現了城市建設理念的新突破,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組織排放逕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海綿城市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放逕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建設海綿城市對於緩解大陸各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遇到的內澇問題,削減城市逕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海綿城市建設雖然在中國大陸剛剛起步,但對於新型城鎮化建設來說,卻是一個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