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期】《我不是潘金蓮》到底在講什麼故事?

03文編/林素卿

《我不是潘金蓮》(I Am Not Madame Bovary)是導演馮小剛改編自劉震雲同名小說的一部電影。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圍繞一個「告」字,從縣級法院官員到縣長、市長和省長的撤職風波和政治風雲的變幻。

這是一部明寫當代「潘金蓮」告狀,實諷大陸官場生態的故事。官場的環環相扣、官場的腐敗無能、官場的荒誕、官員的無奈,在劉震雲的小說裡沒有分毫回避,卻解剖得入木三分。 Continue reading

【第142期】台北清代織錦「榮歸」河南故里

1937年抗戰爆發,這批原屬當時河南博物館的織錦輾轉多地,終於遷移到臺灣,最後由台北歷史博物館收藏。

1937年抗戰爆發,這批原屬當時河南博物館的織錦輾轉多地,終於遷移到臺灣,最後由台北歷史博物館收藏。

採訪/桂娟

「衣錦榮歸——清代織錦珍品特展」近日在河南博物院舉辦。抗日戰爭期間因避戰禍輾轉流離、闊別故里79年的52件清代織錦,又回到了它們的出發地。

這是繼2016年年初「盛世風華——兩岸唐三彩交流展」之後,河南博物院與台北歷史博物館聯手舉辦的又一文化交流活動。

河南博物院創建之初,收藏一批清代織錦,色彩斑斕奪目,異常名貴,當時被編為「月字型大小」。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批織錦與當時河南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的其他文物一起走上了漫漫南遷路。之後,由於時局變幻,這批織品從漢口、重慶輾轉多地,又於1949年遷移到台灣,1956年被台北歷史博物館收藏。 Continue reading

【第142期】台北故宮「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在大陸首次展出

「乾隆潮」潮玩大展以台北故宮博全的圖片為藍本,通過新媒體的方式來展覽展現。

「乾隆潮」潮玩大展以台北故宮博全的圖片為藍本,通過新媒體的方式來展覽展現。

採訪/蘇萬明

取材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實物展品的乾隆主題新媒體藝術展——「乾隆潮」潮玩大展1月20日首次在大陸展出,以多媒體手段生動再現乾隆皇帝及清朝的部分歷史。

據介紹,展出按主題分為時光廊道、顏色之樹、鏡花水月、三希空間等單元,於1月20日至5月7日在青島市展出。 Continue reading

【第142期】「文化創意」也是產業

 

文創是台灣的優勢產業,正好和大陸新創產業發生關聯和互補,成為兩岸經濟合作交流的重要領域。

文創是台灣的優勢產業,正好和大陸新創產業發生關聯和互補,成為兩岸經濟合作交流的重要領域。

採訪/潘清

「從吹糖人到剪紙,再到刺繡,海峽兩岸擁有許多歷史悠久的民間手工藝術。我們希望將在地民俗文化與時尚流行相結合,通過提供創業機會吸引年輕人回鄉,令這些沒落的手工藝術得到傳承。」剛滿18歲的台灣學子陳昱維說。

陳昱維是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系一年級學生。2016年11月底在上海舉行的「兩岸青年匯——文創先鋒力」活動中,他和另外三位夥伴組成的兩岸團隊憑藉「尋百工振興創意工房」的創業提案獲得了冠軍。 Continue reading

【第141期】「無悔」陳明忠獲評北京「青閱讀」年度人物

陳明忠先生因《無悔:陳明忠回憶錄》一書獲選為「青閱讀」的「年度人物」。(資料照片)

陳明忠先生因《無悔:陳明忠回憶錄》一書獲選為「青閱讀」的「年度人物」。(資料照片)

文編/林素卿

大陸《北京青年報》「青閱讀」,每年都會透過網路,票選出「年度好書」與「年度人物」,2016年4月由大陸三聯書店出版的《無悔:陳明忠回憶錄》不但被票選為「2016年度好書」,陳明忠本人被評為「2016年度人物」。

據了解,《無悔:陳明忠回憶錄》的繁體版早先已在台灣出版,此次簡體版的問世,也引起了大陸許多閱讀大眾的關注。而陳明忠本人之所以能夠被評為「年度人物」,也許就像「青閱讀」對年度人物的推崇所說:「因為他們可以在亂世中堅持自我,成全自我。」 Continue reading

【第141期】兩岸戲曲人攜手推動崑曲國際化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新版崑曲《醉新花》中,「羅密歐」化身為崑曲中的「巾生」,而「茱麗葉」則變成「閨門旦」。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新版崑曲《醉新花》中,「羅密歐」化身為崑曲中的「巾生」,而「茱麗葉」則變成「閨門旦」。

文/孫麗萍

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化身崑曲舞台上亦正亦邪的「巾生」,「茱麗葉」則變成敢愛敢恨的「閨門旦」——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新版崑曲《醉心花》即將登陸上海大劇院演出。這部被譽為東方「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創新之作,見證了兩岸戲曲人齊心協力推動古老崑曲煥發青春、走向世界的努力。 Continue reading

【第133期】山東曲阜公車國有化:55公里1元人民幣

02文編/于子

聖人故鄉

山東省曲阜市是魯國故都、孔子故里,總面積896平方公里,人口64萬,轄12個鎮街,475個自然村。雖然僅是一個縣級市,但曲阜卻打造出大陸路網密度和公車線路最為密集的城鄉公共交通系統,最遠自然村距離城區55公里,坐完全程僅需票價一元人民幣。 Continue reading

【第132期】近三十年兩岸影視產業的發展與展望

文/張卓如

台灣的文化部長鄭麗君於日前在近400位資深演藝人員出席關懷演藝人員基金會舉辦的中秋餐會表示,為提振台灣影視音產業,明年文化部預算成長17%,是歷史新高,將推出整體影視政策,鼓勵業者與資深藝人合作向文化部報名申請補助金。台灣演藝人協會常務理事江彬也呼籲老三台不要再購買韓劇、日劇,要多支持台灣本土藝人及戲劇。常務理事長江彬也呼籲,希望「老三台」(指台視、中視、華視)應該把買韓劇的錢拿來發展本土戲劇,讓「台灣的演藝界重新站起來!」。不過,一般的台灣民眾將此視為老生常談。今日,台灣的電視劇之所以被陸、韓、日劇佔據,除了政府未大力贊助之外,台灣的電視界本身競爭力不足,也有很大的影響。綜觀這近三十年兩岸影視產業的發展,可以借鏡之處不少。 Continue reading

【第130期】一線牽兩岸,紙鳶迎風揚

文/張卓如

2每年過了重陽節,東北季風大起的傍晚,在台灣新北市中和區四號公園創意廣場,就會看到有一個普通人高的嫦娥風箏在高空上飛著,風箏的主人成熟地操作著捲線器,為它掛起甜甜圈和彩球。當一線在外,看風箏冉冉升起,遨遊在晴空,彩球隨風旋轉,感受到大自然的動態。在這一剎那間,不禁感到舒暢闊達,就好像自己飛上青天一樣的快樂。尤其是看到自己親手製作的風箏,無形中掀起了一陣創作的優越感。據了解,該創意風箏的主體是主人向中國大陸有風箏之鄉的山東濰坊訂購的,其餘則是出自本身做西裝的裁縫手藝。 Continue reading

【第129期】從「張士超」到「感覺身體被掏空」

文編/江郎

2016年1月演唱《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哪裡了》的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因調皮的歌詞與嚴肅的曲風形成強烈的對比而走紅網絡,被網友稱作「2016年第一首神曲」。7月27日,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又推出《感覺身體被掏空》,馬上在網路上成為網友追捧點讚的話題。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