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期】兩岸戲曲人攜手推動崑曲國際化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新版崑曲《醉新花》中,「羅密歐」化身為崑曲中的「巾生」,而「茱麗葉」則變成「閨門旦」。

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新版崑曲《醉新花》中,「羅密歐」化身為崑曲中的「巾生」,而「茱麗葉」則變成「閨門旦」。

文/孫麗萍

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化身崑曲舞台上亦正亦邪的「巾生」,「茱麗葉」則變成敢愛敢恨的「閨門旦」——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新版崑曲《醉心花》即將登陸上海大劇院演出。這部被譽為東方「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創新之作,見證了兩岸戲曲人齊心協力推動古老崑曲煥發青春、走向世界的努力。

將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愛情故事搬上崑曲舞台,這是台灣製作人林愷的創意。他迅速召集了兩位創作人: 一個是台灣鬼才導演李小平,一個是獲得大陸編劇最高獎——曹禺獎的80後天才編劇羅周。

李小平和羅周每一次靈感碰撞都令人期待。此前,他們為大陸「崑曲王子」張軍量身定製的原創崑曲《春江花月夜》,將唐代詩人張若虛「孤篇壓全唐」的長詩轉換為舞台上浩浩渺渺穿越時空、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在上海連演不衰,創下票房紀錄。

隨後,兩人又為張軍打造了崑曲《我,哈姆萊特》。該劇在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首演,大放光彩,又受倫敦南岸藝術中心邀請回到莎翁故鄉演出,驚豔了英國觀眾。

儘管以才華著稱,羅周在拿到這一創作委約時也有些忐忑。一番苦思冥想後,羅周終於理清了創作思緒:並非以崑曲複製莎士比亞,而是以羅密歐茱麗葉的愛情故事為一個母題,然後用中國的戲曲去表達全人類共通的對愛情的理解。

於是,最終呈現在舞台上的崑曲《醉心花》,仍是較為傳統的四折戲,填詞作曲依照傳統崑曲格律,唱詞、念白皆古樸規範,將莎翁愛情經典融入傳統崑曲語境之中,毫無非土非洋、不中不西的違和感。

此番在上海大劇院演出的《醉心花》,經過為期兩個月閉門打磨,更加嚴謹。導演李小平認為,「傳承與創新缺一不可,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好、更遠。《醉心花》的創新不是『莽撞』的,是在嚴格遵循曲牌格式基礎上進行的適度創新創造,在實踐中張揚崑曲之美。」

《醉心花》可以說是以愛情為主題,與莎翁進行的跨時空對話。

《醉心花》可以說是以愛情為主題,與莎翁進行的跨時空對話。

羅周說,《醉心花》沒有引用一句莎士比亞的台詞。在這部崑曲中,少年姬燦與少女嬴令的愛情,有著與羅密歐茱麗葉相似的命運,但一切情感和語言表達都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纏繞而生。例如,嬴令不是一個懷春的西方少女,反而有些與「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相似,有著敢愛敢恨的剛烈與決絕。

「我們無需努力證明崑曲也可以演繹莎士比亞,那樣反而是對崑曲價值的弱化。」羅周說,與其說這部崑曲是對莎士比亞名著的模仿,不如說是中國當代戲曲人以愛情為主題、自信地與莎翁進行跨時空對話。實際上,東西方對話的價值不在相似,而在差異。她希望用東方的方式、崑曲的方式、中國人理解愛的方式,去演繹一對中國年輕人的愛情悲劇,去捕捉悲劇中綻放的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