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期】《我不是潘金蓮》到底在講什麼故事?

03文編/林素卿

《我不是潘金蓮》(I Am Not Madame Bovary)是導演馮小剛改編自劉震雲同名小說的一部電影。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圍繞一個「告」字,從縣級法院官員到縣長、市長和省長的撤職風波和政治風雲的變幻。

這是一部明寫當代「潘金蓮」告狀,實諷大陸官場生態的故事。官場的環環相扣、官場的腐敗無能、官場的荒誕、官員的無奈,在劉震雲的小說裡沒有分毫回避,卻解剖得入木三分。

什麽叫腐敗?腐敗並不僅僅是貪贓枉法、貪汙受賄和搞女人。最大的腐敗,是身在其位不謀其政。比這更腐敗的,是像小說裡的人物刁成信這樣的人,身在其位而妨礙其政。但更大的腐敗是,常務副市長刁成信明明在妨礙其政,卻奈何不了他,在制度上只能由上一級的省級單位處理。

02小說《我不是潘金蓮》的女主角叫李雪蓮,上過高中的鄉村婦女。二十年前,她與在縣化肥廠開貨車的前夫為了「合法化」意外懷上的二胎而「假」離婚,誰想領了離婚證後,前夫很快娶了別人,概不承認「假離婚」一事。

為了討回公道,李雪蓮在縣法院打了官司,輸了。不服鬧到了市裡,被拘留了一周。出來後本打算找前夫討回這一句話的理,不想反被前夫諷為「潘金蓮」。

李雪蓮一怒之下上了北京,陰差陽錯間進入了正在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人民大會堂,冤情被某位聽會的國家領導人秘書得知,最終結束並影響了從縣到省相關各級官員的政治前途。

接下來的二十年,李雪蓮的告狀沒有停止,因為前夫並沒有得到任何懲罰。二十年後的一年,當地的官員在勸阻雪蓮告狀時激化了矛盾,雪蓮本已打算在那一年放棄,又不惜帶病上京,最後竟以前夫意外離世的消息而黯然停止。

至此處,李雪蓮告狀的故事已經講完,但只是小說的鋪墊部分,真正的故事主角是史為民。他是涉及李雪蓮事件被撤職的20年前的縣長。

史為民被撤職後,返回老家以賣秘傳「連骨熟肉」為生,肉每天只煮兩鍋,排隊之人買完為止。然後固定每周三與好友打麻將,過著逍遙的日子。

小說中以文字記載了這肉有多香。一口肉到嘴,馬上知道這「連骨熟肉」的好處。它鹹裡透香,香裡透甜,甜裡透辣,辣裡又透爽和滑;滋味不但入到肉裡,也入到骨頭裡;吃過肉,敲骨吸髓,滋味也絲毫不減。

一次老史去東北吊唁,回程至北京正值春運,著急買不到火車票回程去趕當周的麻將局,便出一招,在北京火車站舉出一張寫著「我要申冤」的紙片,遂如願,順利被倆協警押上了返程的火車……

這就是僅3000字左右的小說正文。神來之筆還有,李雪蓮最後走到了北京郊區的一片桃林準備上吊,被這片桃園採摘園的主人勸了下來,說「你要真想死,也幫我做件好事,去對面山坡上,那裡也是桃林,花也都開著,那是老曹承包的,他跟我是對頭」。

01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導演馮小剛捨棄大信息量的寬銀幕,用有限制的圓形來呈現畫面,在大陸國產電影中是第一個。

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畫幅隨著女主角李雪蓮所處的空間而變化,當她在自己日常生活的鄉村時,畫面是遮幅的圓形;而當她來到北京時,畫面就變成了正方形;直到影片的末尾,才恢覆成常見的寬銀幕。雖然不同畫幅間的轉換進行得非常巧妙,這一形式還是對觀眾的習慣有不小的挑戰。

當馮小剛提出用圓形畫幅拍攝《我不是潘金蓮》時,除了范冰冰和攝影師,所有人都表示了反對,因為大家都擔心它會損失很多可以利用的銀幕空間。但在馮小剛看來,圓形畫幅「看似是限制,其實是在放大細節」,他舉例說道:「如果遠方走來一個漂亮的姑娘,你是願意在大面積空間裡看到她呢,還是願意用望遠鏡看呢?寬銀幕中看起來有很多信息和細節,但圓形更能突出細節。

事實上,劉震雲原著小說中充滿了荒誕,形式也很不講道理。而馮小剛的電影中每一個細節都是真實的,又都是荒誕、可笑的。電影荒誕、冷幽默的形式與內容達到了統一,所以整個劇組最後接受了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用圓形畫幅。

在創新的形式之下,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內容更加引人深思。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因為一起假離婚案,因為前夫一句「你就是潘金蓮」,踏上了長達十年的告狀之路。一個看似瑣碎的原因,一個其實不占理的告狀,卻因為錯綜複雜的原因,最終造成了荒誕的局面。

但在這荒誕之中,滿滿的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真實生活。這一種幽默,與此前的「馮氏喜劇」截然不同,不是抖包袱抖機靈撓癢癢式的逗人發笑。用馮小剛的話說:「喜劇有三種,語言的、行為的、事情背後道理的。而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就是這種拐著一點彎的幽默,過去的電影裡我們很少這樣做喜劇,擔心觀眾接受不了,但現在我發現,觀眾遠比我們更幽默。」

確實有很多事情,如果不是我們親眼看到,都會覺得荒誕無比,不可思議,但它就是生活的真實。在這部電影裡,李雪蓮遭遇到的是對她的忽視,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真的很缺少對個體的人的關心。

為「潘金蓮」翻案

不管是原著小說,還是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這個故事所賴以發生的社會背景,似乎是建立在對「潘金蓮」這個名字的「污名化」認知上。但是,小說原著作者劉震雲在接受談話節目訪問時,卻為「潘金蓮」翻案,他認為如果我們把潘金蓮放到歷史上,或者放到今天這個歷史長河裡來看,她一定是一個壞女人嗎?

劉震雲說,當故事角色李雪蓮說「我不是潘金蓮」時,雖然是用社會上流俗的「不道德」標簽來認定潘金蓮。但是施耐庵其實是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女性從來沒有過的一個形象,這個形象就是反叛的性格,而這正是潘金蓮。

劉震雲認為,中國從先秦以來,由於父系社會的關係,男女在「性」上是非常不平等。男人可以妻妾成群,但是女人只能從一而終。潘金蓮就是對這種「性」不平等的反叛,從藝術形象來講,她是第一個反叛的,不管是在《水滸傳》,或者《金瓶梅》,這種反叛可以用四個字概括:潘金蓮在「性」這個方面,她應該是一個「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