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期】近三十年兩岸影視產業的發展與展望

文/張卓如

台灣的文化部長鄭麗君於日前在近400位資深演藝人員出席關懷演藝人員基金會舉辦的中秋餐會表示,為提振台灣影視音產業,明年文化部預算成長17%,是歷史新高,將推出整體影視政策,鼓勵業者與資深藝人合作向文化部報名申請補助金。台灣演藝人協會常務理事江彬也呼籲老三台不要再購買韓劇、日劇,要多支持台灣本土藝人及戲劇。常務理事長江彬也呼籲,希望「老三台」(指台視、中視、華視)應該把買韓劇的錢拿來發展本土戲劇,讓「台灣的演藝界重新站起來!」。不過,一般的台灣民眾將此視為老生常談。今日,台灣的電視劇之所以被陸、韓、日劇佔據,除了政府未大力贊助之外,台灣的電視界本身競爭力不足,也有很大的影響。綜觀這近三十年兩岸影視產業的發展,可以借鏡之處不少。

1980年代老三台戲劇的風光

兩岸無線電視台的開播,大陸方面北京電視台於1958年開台(中央電視台前身);台灣的電視則有1962年台視的開台;1969年中視的開台;1971年華視的開台,即俗稱的「老三台」。

自此,三台在黃金八點檔時段,莫不絞盡腦力製作戲劇,以爭取收視率。當時和中國歷史文化相關的戲劇很受到影迷的歡迎。台灣的中影就拍攝不少和中國歷史文化相關的電影,如描寫戰國時期田單復國的《還我河山》等。而「老三台」所拍的《包青天》、《西螺七崁》等皆曾是受觀眾歡迎的戲劇。而由香港演員潘迎紫所演《一代女皇》在中視一播出,馬上把在華視熱播的瓊瑤的經典愛情劇打敗。瓊瑤也曾說:我從來沒輸這麼慘過,因為《一代女皇》收視率高達8成,人人回家都要看這齣。當時劇組人員根據該劇的典故去寫詞,成為《一代女皇》的經典歌詞。最後一句就是:「兩面評價在人間,女中豪傑武則天。」1993年重拍的《包青天》,其主題曲《新鴛鴦蝴蝶夢》也是用了大量的詩詞,捧紅了黃安。當時,除了港星,香港拍的古裝武俠劇,歷史劇也一度風靡整個台灣,1987年香港亞洲電視製作的大規模的劇集《滿清十三皇朝》不但在香港十分走紅,1988年引進台灣時,創下錄影帶高出租率,可見優質的戲劇,不乏市場。

1987年大陸引進第一部台灣電視劇《戰國風雲》;1990年代老三台電視劇在大陸各省熱播,眼見台灣電視劇在中國大陸市場受到歡迎,台灣電視製作業者在考量經濟因素與戲劇美學雙重因素下,紛紛「登陸」。而中國大陸壯麗的山河景致與歷史遺跡提供絕佳拍攝環境,台視的《八千里路雲和月》為第一個赴大陸拍攝的節目。並在香港亞洲電視以粵語播出,是第一個在香港播出的台灣社教節目,後因政治力的介入,於1995年停播。

當時兩岸的合拍劇由台灣主導,1993 至1994年,投資比重大約為台灣製作公司每集出資30至40萬,中國大陸每集出資 8 萬。直到 1990末期,兩岸交流局勢逆轉,台灣電視市場大幅衰退,無以提供充裕的電視製作環境。因此,台灣電 視製作業者逐漸轉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為重心,對中國大陸的合作需求從初期的「利用資源」至後期轉趨「依賴市場」。兩岸影視互動於1990 年代末期達巔峰,卻也是台灣優勢遭逆轉的關鍵期。這期間,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中國大陸歷史劇進入台灣。

優質的大陸歷史劇造成台灣的三國熱 

1993《有線電視法》開放有線電視,1996 年中國大陸歷史劇也隨有線電視進入台灣。中視在該年2月間推出晚上十一點播出的大陸劇場,播出1990年大陸製播的電視劇《唐明皇與楊貴妃》(原名《唐明皇》);中視從大陸中央電視台購入《三國演義》也是當年熱播節目。

大陸解放軍支援三國演義拍攝。(中央電視台提供)

大陸解放軍支援三國演義拍攝。(中央電視台提供)

《三國演義》是大陸的中央電視台根據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改編,並把小說裡光怪陸離地的部分刪除,全劇共分5部84集,劇中多數場景逼真、宏大,是當時電視界的大製作。為拍攝該劇電視劇動員了解放軍官兵飾演劇中的士兵,動用群眾演員40萬人,建成影視基地兩座──無錫影視基地和涿州影視城。於1990年開始製作,1994年播映,耗資1.7億人民幣。光是赤壁之戰的船就造了半年,結果一把火燒掉。

《三國演義》電視劇的演員質樸,有職業素養,演甚麼像甚麼,可以說是藝術家,故把劇中主要人物都演得形神兼備,而每個主要人物,也有歌曲的搭配。

此外,劇情安排並不會有「狗尾續貂」之感。例如,貂蟬的退場機制處理的恰到好處,並搭配由大陸歌劇舞劇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萬山紅插曲《貂蟬已隨清風去》,堪稱是藝術的傑作。

在《三國演義》擔任貂蟬演員陳紅替身歌妓所呈現的曼妙舞姿。(中央電視台提供)

在《三國演義》擔任貂蟬演員陳紅替身歌妓所呈現的曼妙舞姿。(中央電視台提供)

這部《三國演義》電視劇, 也跟日本合作過,在赤壁之戰前後的蜀軍武將頭盔,就很類似日本武士的盔甲。所以,在1995年日本NHK的BS2也完整播出了此劇,而且裡面人物的日文配音也很講究,如其中為孫夫人配音的岡本麻彌為日本有名的女性聲優歌手。該劇隨後也在歐美等地陸續播出。所以,該劇可說是經典中的經典。除了有錄影帶、DVD的發行。後來又有發行的國際精編版,可看到每一段故事的來龍去脈,及當時中央電視台未播出的部分。

《三國演義》國際精編陳紅呈現的貂蟬退場畫面。(中央電視台提供)

《三國演義》國際精編陳紅呈現的貂蟬退場畫面。(中央電視台提供)

1996年,中視一直把《三國演義》當作是強棒,該劇自7月初在晚上十一點的大陸劇場以半小時播出後,因觀眾迴響熱烈,便從十一點的冷門時段轉至黃金八點檔,並重新再從首集播出,一次播出一個小時。但新上任的中視董事長強調以台灣自製劇為主,短期內不播大陸劇。影片及業務等部門頻頻被約談,號稱大陸有史以來最大手筆的製作─《三國演義》成了老三台在90年代最後的大陸劇。於是,在黃金八點檔播出不到一個月又被趕到晚上十一點的冷門時段。歸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力的介入、台灣演藝人工會抗議,其播出動機之一,是企圖拿該劇來打華視的《關公》,為了抗衡華視還緊急把劇情跳到關羽的部分,影響到觀眾收視的權益,兩面不討好。.

當時,想趕上三國熱的《關公》是一部於1996年7月31日至10月15日每週一至週五晚上八點於華視播出的台灣電視劇。也是根據中國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改編,全劇共54集。這部戲幕後推手(監製)是華視節目部經理陳剛信(1997年後轉任民視總經理)。也赴大陸取景,並動員當地人力拍攝,號稱動員一萬兩千人次的臨時演員,八千多匹的馬匹,台灣及香港知名演員一百餘人,即使是些配角也都由紅極一時的演員來飾演;後製以林進德用閩南語講古方式呈現故事大綱。堪稱台灣近年所見最後大手筆的戲劇製作。華視節目部在成立外銷組之後,便積極想把該劇打入包括大陸在內的海外市場。但該劇飾演的演員,和主要人物形神不符,演技流於做作,劇情託以神怪,如「月下斬貂蟬」一段,堪稱是該劇的敗筆。至今,很少被喜歡三國的觀眾提起。

《關公》的主角由電影明星勾峰飾演。(報紙翻拍)

《關公》的主角由電影明星勾峰飾演。(報紙翻拍)

大陸歷史劇,在老三台消失後,在有線電視,則有很大的進展。1995年電影明星劉曉慶出演她的首部電視劇武則天從16歲演到82歲,衛視中文台播出後取得了很高的收視。近年在第四台播出,贊助廣告不斷,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1998年由大陸的中央電視台籌劃四年改編中國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電視劇,在海峽兩岸也受到不錯的歡迎。

《水滸傳》電視劇重現小說中八百米宋式商業步行街—宋代紫石街原址場景。(中央電視台提供)

《水滸傳》電視劇重現小說中八百米宋式商業步行街—宋代紫石街原址場景。(中央電視台提供)

 

其他像標榜歷史正劇1999年的《雍正王朝》、2001年的《康熙王朝》曾掀起萬人空巷的追看熱潮 ,並在東南亞地區掀起一陣古裝歷史正劇的風潮。前者更在台灣播出時也創造了大陸電視劇在台灣的最高收視紀錄,但因其劇情離正史記載較為偏離,引起國學大師錢穆的學生楊啟樵先生在《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一書中的諸多批評。

千禧年後兩岸影視的交流與發展 

台灣的電視界在90年代,逐漸朝本土化及去中國化發展。歷史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標榜本土的鄉土劇,即講閩南語之現代生活的戲劇或古裝劇,許多台灣演員不會說閩南語的,也只能硬學。該鄉土劇不僅淪於媚俗、灑狗血,最令人詬病是拖戲。相對於日韓精緻、甚至十幾集就搞定的戲劇,國際的競爭力明顯不足。

日劇與韓劇不僅以大手筆及考究的歷史劇,受到台灣觀眾的歡迎。充滿都會流行感與浪漫愛情元素的現代戲劇,在內容上彌補台灣戲劇類型的空缺,使得年輕觀眾群在以中年人為主的家庭倫常戲之外,找到另一種更有趣、更精緻的選擇。這也使台灣的電視界逐漸朝此發展。第一齣偶像劇是2001年於華視頻道播出的《流星花園》,劇本改編自已累積廣大讀者群迷的日本漫畫《花より男子》,從表演、場佈到拍攝等細節創造出新型態生活化的戲劇格式,在華人地區引起熱潮。隨著《流星花園》2003 年登陸日本衛星,在偶像團體F4領軍下在日本掀起一股繼韓流之後的熱潮。

2000年以後台灣新崛起的偶像劇,多年來在東南亞外銷市場頗受歡迎。這群新一代台灣電視劇生產者在深受日本與韓國流行文化影響下,藉由在地化日本流行文化再製而成台製偶像劇。因為台灣電視市場與籌資條件下降,因此在資金、市場不如人的劣勢下,希望透過合製合拍向中國大陸集資,以跨國流通影音產品之姿打入亞洲流行文化市場。但此時,中國大陸地方保護主義高漲,限制合拍劇、扶持國產劇為主。到北京賣台灣電視節目生意已不好做,未來兩岸合作成為一場「大賭注」。同年,200多個合拍劇只批准兩部,創下有史以來最「嚴苛」紀錄,製作單位紛紛表態「不去大陸了」。

但是中國大陸除了歷史劇、古裝劇、民初劇都不乏佳作,唯獨偶像劇、都市劇始 終是「死穴」。便改以試圖集結港澳台的文化整合力,以激發出更多元的電視劇產品。2008年,「合拍劇不得登上黃金檔」的禁令終於解禁,大陸與台灣合拍的電視劇經大陸主管部門核准後,可視為大陸生產的電視劇(國產劇)播出和發行。到了2010《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簽署後,兩岸電影市場交流較以往更加熱絡,無論是台灣影片進入中國大陸,或是兩岸合拍影片的數量都較以往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但自2014年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後,被對岸認定台獨分子的戴立忍等藝人及導演遭到封殺後,兩岸的交流趨緩。

現今台灣拍攝歷史劇的困境 

台灣公共電視於2007年10月推出的歷史戲劇《亂世豪門》,耗資5千萬。它是在2005年,台灣公共電視決議拍攝以1895年台灣抗日乙未戰爭為主的大型電視劇。因題材敏感與製作困難,因此決定交由擁有同題材電影劇本的電影導演萬仁參與。而前期作業則是以電影轉換電視劇本的方式進行。為了兼顧收視與品質,劇本最後融合真實歷史事件與虛構的家族人物情節,即具有「大時代」及「大家族」兩種劇情型式來表現。據該電視劇團隊表示,《亂世豪門》最終理想為希望能達到《雍正王朝》、《德川家康》、《明成皇后》、《大宅門》及《喬家大院》等知名戲劇的劇作品質與內涵。

因台灣已久未拍攝歷史劇,所以在服裝道具上都有很大的困難。場景方面,連一條清朝的街道都沒有保存,台北植物園內的清代布政使司衙門也是殘缺拼湊出來的,而中影文化影視城不但蕭條,而且破落不堪,不符合現代影視的製作。雖然大陸各影視城都曾大量拍過中國歷史連續劇,尤其是清朝部分比重更多,但是完全找不到閩南式的台灣建築,缺乏紅磚紅瓦及街道,就不能表現百年前的台灣衙門、台北城的城門及城牆、豪宅與街道的氣味。劇組遂選擇曾經拍攝過「鴉片戰爭」、「無極」、「英雄」、「大宅門」等戲劇的浙江橫店影視城為拍攝主景,事先花兩三個月時間置景,並花費大量人力與經費去改景,以鋪陳出「老台灣」的場景。台北城樓與部分街道,選擇拉到浙江象山影視城拍攝。基隆淡水打狗砲台則在象山海邊重新搭設。

《亂世豪門》將台北城石坊街的繁華重現。(電視截圖)

《亂世豪門》將台北城石坊街的繁華重現。(電視截圖)

所以,台灣現在的影視圈,最缺乏的就是像南韓經驗一樣,由政府協助完成的影視城,包括完整後製的大影視城。比較不容易拍古裝大戲、歷史大劇。因此,台灣現在需要一個影視園區,可以完整呈現3、4百年的台灣史,帶動影視觀光產業,還有文化教育功能,像是學校戶外教學等。值得台灣政府及台灣影視界人士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