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50期】123,到大陸去上班

大陸成台灣民眾島外工作首選地

不覺曉

總體來看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
失業率高位徘徊,薪資水準低都是目前
台灣民眾高意願赴島外工作的主因。

4月2日,台灣「yes123求職網」公佈了一份《人才出走調查》的統計報告,報告顯示在調查的2547人中,其中有高達93.3%的上班族願意前往島外工作。而在島外工作的地區選擇上,大陸成為上班族首選(23.8%),其餘台灣民眾熱衷前往的國家與地區包括美國(14.5%)、日本(12.9)、香港(5.7%)等。

當然,大陸成為受訪民眾工作的首選地,除了台灣當前的工作環境不佳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也是主要原因。從台灣當前的工作環境來看,經濟不景氣可謂首當其衝,在2012年經濟勉強「保1」的情況下,今年台灣地區經濟的預增長估計雖然在3.65%,但仍然充滿着許多不確定的因素。

另外從就業與薪資情況來看,這兩方面並未因經濟的復甦而有所改善。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3月底公佈的數據顯示,2月份台灣失業率為4.24%,較1月僅上升了0.08個百分點,其中以持有高學歷的失業情況最為嚴重,3月中旬台灣爆出的「雞排博士」便可窺見這部分就業群體所面臨的困境;就薪資來說,兩岸薪資發展態勢完全不一樣,雖在整體薪資水準大陸尚不如台灣,但近幾年來大陸工資上漲速度卻超越了台灣,而台灣薪資不升反降。總體來看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失業率高位徘徊,薪資水準低都是目前台灣民眾高意願赴島外工作的主因。

島內經濟因素所造成的就業環境差是台灣民眾島外就業的重要推力,那麼大陸為何又能成為台灣民眾島外工作的首選地,這可從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兩方面來看。就大陸經濟發展來說,近幾年由於受制於全球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加之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雖然經濟增長速度雖略有下降,但仍處於穩定的高速發展階段。在經濟穩定發展的影響下,大陸仍是世界各國各地區首選的投資地區,由此大陸各行各業所顯示出的投資與發展熱度也是一直是保持穩定,那麼其帶來的就業機會相比台灣來說要多得多。此外,大陸包括投資、生產、消費等整體經濟環境近些年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也是台灣人選擇來大陸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就兩岸關係的發展來說,當前兩岸所實現的全方位、多層次、大交流格局,已為台灣人來大陸置業與就業等都提供了眾多便利條件。如單就台灣人赴大陸就業來說,大陸還提供了許多促進措施,如放寬台灣人在大陸就業崗位限制、簡化台灣人大陸就業的手續、協助用人單位解決好台灣人的社會保險等諸多問題。在大陸經濟穩定高速發展的同時,眾多有針對性的就業促進舉措,也極大地解決了台灣青年就業困難問題。

以上兩岸經濟性因素促使台灣人赴大陸就業意願提高確實有著重要影響,但更要看到其背後的民間互信。兩岸歷史上曾一度隔絕,由此帶來的情感割裂讓彼此一段時間以來有著不信任與猜疑。但是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兩岸共同努力,求同存異,通過彼此交流,不斷累積互信,增加共識,這才有了當前兩岸關係持續向好發展局面,同時也才有台灣人赴大陸就業的強烈願望。民間互信是兩岸關係發展最根本性的保障,因為只有兩岸在彼此理解與信任的基礎上,兩岸和平發展才有動力。台灣人願到大陸就業,一方面是兩岸民間互信的一個重要體現,同時這又反過來會擴大兩岸互信的基礎。

由此來看,台灣人將大陸作為其島外就業的首選地,其中有台灣當前就業環境不佳導致的推力,同時也有大陸經濟發展的誘因,但更重要的是兩岸民間互信為台灣人赴大陸就業帶來了動力。所以兩岸應更加珍惜當前的和平發展局面,同時也應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加快推進兩岸關係,從而更好地為兩岸人民服務,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多更大的福祉。(來源:華夏經緯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50期】大齡台生「陳一捏」創業

就是要與眾不同

陳偉仁為了克服自身疾病而迷上中醫,
赴大陸習醫是為了給自己圓夢。(網路圖片)

福建中醫藥大學裡一處不大的房間裡,幾張按摩椅和按摩床,再加上簡易的辦公桌椅和堆滿醫書的書架,以及牆壁上懸挂的摘自乾隆《樂善堂全集》的書法作品,基本上就是這家並不起眼的推拿館的全部家當。
比較獨特的是,除了有絡繹不絕的病患之外,推拿館還有40餘名科班的大學生常來此「拜師」學藝,被稱為「陳一捏」的老闆居然也是一個還沒走出校門的大學生。

台灣大學生陳偉仁的創業基地——樂善堂推拿館,就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2010年,44歲時考進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本科專業的陳偉仁,身上有台灣來的「標簽」,頭上滿是花白頭髮,並曾因此數次被誤以為是傳道授業的老師。「別看我頭髮白,可是我的心態年輕,還是二三十歲的心態啊!」果真,「年輕」的陳偉仁用逗趣的開場白,引來笑聲一片。

老師們認為,偉仁是大學生創業模範,值得全校學生學習;同學們覺得,老陳不僅是開玩笑中的「阿伯」,更是值得欽佩的「老學長」。福建中醫藥大學骨科專業的小林,在樂善堂實習近一年,他認為老陳學長之所以是榜樣,「除了跟他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更重要的能夠動手實踐,讓專業知識有所實用」。這個「阿伯級」的台灣大學生究竟開了個什麼樣的推拿館,有如此多的「專業」好評和病患訪問量?

選擇走上中醫的道路,選擇就學期間創業成立樂善堂,陳偉仁笑談都是「意外」。
20多歲時還在部隊服役,老陳無緣無故半邊身體突然麻痹,行動不便,去許多台灣大醫院求醫問診均查不出病因。一次偶然機會,嘗試中醫治療後,沒幾個療程就徹底恢復了健康。「這次的變故,讓我對傳統中醫文化打心底折服了,並決心學好中醫。」於是,老陳開始在台灣學習經絡按摩和推拿等中醫技藝。

隨著近年來兩岸交流日益熱絡,老陳産生到大陸讀書的念頭:「中醫的根在大陸,許多傳統醫書都很精妙,裡面不少方子可以直接用。」在台灣創辦國術館的過程中,老陳熱衷收集大陸出版的各種中醫書籍,目前已經積攢了1000多本,儼然一個小小的「中醫書庫」。這也最終促成老陳下定決心報考福建中醫藥大學,並在2010年正式成為一名「超齡大學生」。
 
「閩台之間交通方便,語言和風俗習慣又差不多一樣,來到這裡很適應。」到學校不久,老陳很快與師生打成一片。有次老陳看到某位同學打球扭傷了腳,「看他一瘸一拐的,就幫他推拿幾下,配了點我的藥膏,很快把他的腳給治好了。」老陳説,沒想到這幫忙居然幫出了名氣,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師生碰到腳崴手扭、跌打損傷,都來找他推拿。
 

於是,老陳重操舊業,把曾經在台灣開辦的國術館複製到學校,碰巧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落成,其創業項目獲審核通過,並得到5000元的福建省「千名大學生創業扶持計劃」項目資助金支持,樂善堂推拿館遂順利開業。
 

每天,陳偉仁與他的「弟子們」都忙得不可開交。來兼職學習的都是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在校生,專業不同、興趣相同,大家課餘時間聚集這裡,跟著老陳學習推拿按摩,研究藥膏調配,相互切磋手法。而看病的患者,有本校師生和家長,也有周邊慕名而來的群眾。

樂善堂做得很有特色,陳偉仁的推拿手法比較獨特,融入了台灣的傳統推拿理念和推拿技能,醫治過跌打損傷的患者,都反映效果不錯。因為推拿手法了得,大家送他「陳一捏」的外號。

此外,在陳偉仁創辦「樂善堂」的帶動下,福建中醫藥大學創業孵化中心,已入駐10個創業項目,台生項目有2項,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台生有意申請創業項目,學校方面也正在積極落實。

來福建尋找傳統中醫文化之根的陳偉仁,在閩台教育文化交流「孵化」之下變身「陳一捏」,讓這位大齡台生很是感慨:「閩台淵源深厚,中醫文化同根同源,希望兩岸能夠進一步擴大中醫藥交流,攜起手來弘揚傳統中醫文化。」(來源:福建日報)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9期】大陸「體制內」的台灣人


陳經超:有被接納的感覺

■  鄭璜

廈門是大陸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經濟的
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也是大陸對台
發展的重點城市。(網路圖片)


陳經超是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教師,台灣台中人。台籍教師並不新鮮,但他是教育部所屬高校,也是福建省事業單位錄用的首批編制內的台灣教師之一。

2002年即將從台灣大學農學院畢業的陳經超,萌生了到大陸發展的念頭。「這還要感謝台大非常自由的氛圍,很多老師會將自己在大陸看到的情況說給學生聽,並告訴我們大陸巨大的發展前景。」當時,台灣大學和北京大學同一天招考碩士,到底考哪?他還真是掙扎了一番。「我在北大校園逛了9天之後,被那裡的人文氣息打動了。」

開始幾年,陳經超每次回台灣,親友問得最多的就是「你為什麼去大陸」,如今,親友見到他都說「你怎麼這麼有遠見」。

其實,陳經超在大陸的求職經歷並非一帆風順。200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他面臨就業的壓力。「當時,大陸沒有相應的政策,台生在大陸找工作有些尷尬:不僅進事業單位和國企無門,連台企都傾向於招錄本地學生。」

為了就業,他在東盛科技實習了近一年時間。2005年,又考取了北大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專業的博士。由於此前找工作的艱辛,就讀博士期間,他特別關注全國各地的就業資訊和相關政策。這期間,陳經超注意到福建省2009年5月出台了針對取得內地全日制普通高校學歷的台灣學生的就業新政策:像他這種情況的台籍畢業生,在福建可以進入事業單位、高校工作,並獲得事業編制,同時享受與大陸畢業生一樣的待遇。

「雖然,廈門離台灣最近,雖然已經在大陸生活了8年,但是直到廈大面試時,我才第一次踏上廈門的土地。一到,我就感受到了濃濃的鄉情。街頭巷尾飄來的閩南話自然不用說,廈門的蚵仔煎更是再熟悉不過的小吃。」

去年博士畢業後,陳經超還收到了北京一所著名大學的邀請,但他最終選擇了廈大。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福建省出台的新規中,明確規定「台生在福建省內就業與內地普通高校畢業生在工資福利、社會保險、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這在大陸是首創,讓我有種在體制內被接納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沒有真正融入這裡生活的人是不會明白的。」

陳經超說,如今,他算是在廈門真正生根落戶了。一度給他帶來困擾的台籍身份,正在逐步變成獨特資源。比如他與其他老師正在合作的一項涉及兩岸的課題研究,可隨時往返兩地的「特權」大大方便了工作的開展。 (來源:福建日報)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9期】308咖啡館的思鄉夢

台商徐氏兄弟的大陸創業故事 

■   吳曉 齊會龍 王清

2012年8月的一天中午,我們走進了安徽合肥308咖啡館,環顧店內,簡單的裝飾中透著一種與眾不同的格調。落座後,店主徐善謙和徐善偉給我們每人端來了一杯咖啡,在濃郁的咖啡香味中,我們聆聽著這對來自台灣的徐氏兄弟講述他們到合肥創業的故事。

咖啡館是在2012年7月2日開業的,它的名字就如同它的裝飾風格一樣簡潔,哥哥徐善謙給我們說起了這個名字的由來:「這個店面在商場的編號是308,所以取名308咖啡館,簡單又好記,而且很方便顧客找到。」

兄弟倆的家在台灣台東。「我們的根在安徽,來合肥創業主要是為爺爺圓夢。」徐善謙說,爺爺是安徽六安毛坦廠人,1949年離家遠赴台灣,雖然人在台灣,但是始終念念不忘故鄉。上個世紀80年代,兩岸開放探親後,爺爺就馬上回老家尋親,找到離別幾十年的家人。親人猶在,思鄉情更切,這次探親回去後,爺爺更加難以割捨故鄉的親人,三年之後,從校長一職退休之後就帶著妻子回鄉安度晚年。

「回到老家之後,爺爺始終想著為故鄉做點什麼。但是由於自己年紀大了,兒女在台灣都有自己的事業等原因,這個心願就一直難以實現。」徐善謙從小跟著爺爺來到大陸,深知爺爺的這份故鄉情和遺憾。2012年3月,他帶著剛服完兵役,對咖啡情有獨鍾並一直考慮自己創業的弟弟徐善偉,來到合肥開設咖啡館,幫爺爺實現願望。

原本學習工業管理專業的徐善偉,對咖啡情有獨鍾,大學畢業後,曾經在台灣多家知名奶茶咖啡店學習。但是,咖啡店在台灣處於飽和狀態,2008年,在哥哥徐善謙的建議下,徐善偉來到合肥尋找開店的機會,但是一到合肥,他覺得很不習慣,而且認為咖啡店在合肥沒有好的發展前景。在合肥待了不到三天,徐善偉就去了上海。

2012年春節期間, 徐善偉來到合肥看望爺爺,他發現和四年前相比合肥大變樣了。「年初,大年初五就來了,從飛機上往下看,他就已經動心了,因為都是高樓大廈,一下來又看到沃爾瑪,星巴克,我帶他去萬達廣場,裡面什麼都有,他覺得合肥消費潛力巨大。」哥哥徐善謙覺察到弟弟動心了。春暖花開的三月,兄弟倆又一次一起來到合肥,尋找合適的店面,經過一番對比之後,他們確定了咖啡館的位置,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裝修出他們心目中到咖啡店。

「開這個店,我們沒有跟家裡要半分錢。一塊木頭,一個板子都是我們自己跑。」徐善謙說,兄弟倆來合肥開店創業,完全靠自己。為了節省開支,兄弟倆自己設計裝修圖,自己找工人、買材料。「我們可能比當地人都知道哪可以買到最便宜的裝修材料。」哥哥徐善謙打趣地說。對於咖啡店,兄弟倆傾注了很多的心血,因為他們想做到最好,店內的裝飾佈置,他們就經過了一遍遍的改進。

經過4個月的心血付出,308咖啡店2012年7月正式開業了。如今,兄弟倆既是咖啡館的老闆,也是咖啡館裡僅有的兩名員工,兩人分工合作,把咖啡館打理的井井有條。弟弟徐善偉原本就對咖啡有濃厚的興趣,還有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主要負責煮咖啡,招呼客人;哥哥徐善謙曾在合肥讀書,對當地的情況比較熟悉,則負責外聯工作。

來到合肥好幾個月,兄弟倆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徐善謙說,從新朋友那裡,兄弟倆學到了不少東西,其中通過網路為咖啡館做廣告,讓308咖啡館受益不小。咖啡館個性化的經營理念贏得學生和年輕上班族的喜歡,他們喝著咖啡,上著網,在微博上介紹308,漸漸地308咖啡館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人氣越來越旺。
兄弟倆的爺爺今年80多歲,如今常年生活在合肥,他會不定期前來咖啡館坐坐,安靜地看著兩個孫子研磨咖啡,也時常叮囑兩個孫子經營要誠實守信。「看到合肥的發展,讓我感覺到他們的消費能力很驚人。我們看好這個市場,看好這座城市。」徐善偉說,就是爺爺不嘮叨,兄弟倆也會踏實經營他們的咖啡館,他們看好合肥的市場,打算長久在這裡做下去。
   (來源:海峽之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台灣果農在閩種植「甜蜜」事業

 ■ 陳毅聰 藍智偉 張羽

大陸的水果消費市場大,引起許多
台灣果農赴陸發展「甜蜜事業」
的夢想。(網路圖片)

「新的一年,我要再來改進蓮霧種植技術;等到技術成熟的時候,我還會將技術與大家一同分享,把周邊農戶帶動起來。」新年伊始,台灣果農蔡平全在福建漳浦向我們道出他的新年計劃。

今年50多歲的蔡平全,是有著幾十年種植經驗的老果農。10多年前,蔡平全隻身來到漳浦縣,從養殖牛蛙、種植青棗起開始在大陸的創業歷程。如今,蔡先生將家從台灣安到了漳浦縣盤陀鎮,為的就是能夠全身心照料那些心愛的檸檬樹。
 
元旦假期,在蔡先生的果園裡,他向記者展示了檸檬從發芽、受粉到開花、結果的全過程。説起檸檬,蔡先生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

經過多次考察,蔡平全發現漳浦的氣候非常適合台灣檸檬的生長需求,「你看我的檸檬長得又大又圓,汁又多!」蔡平全一邊帶領我們參觀他的果園,一邊介紹採摘工序。

不過,後來蔡平全也發現兩地種出的檸檬有些許差異。「台灣檸檬一年四季都可以不間斷結果、採摘,個大皮薄汁多。而這裡檸檬一年只能收穫一季,個頭會小一點。」

為了能夠潛心鑽研台灣檸檬的種植技術,前兩年,蔡平全將家安在了漳浦。「檸檬富含維他命C,常吃可以養顏美容,營養價值高,用途廣泛,而大陸的水果市場又非常大,商機無限。」這讓蔡平全下定決心,將檸檬種植從台灣「移到」漳浦。

「大陸的水果消費市場大,我現在種的檸檬有160多畝,年産量超過30萬斤。」蔡先生説,經過18年的努力,他的檸檬種植事業已經開花結果,開始收穫了,而且漳浦種出來的青檸檬比台灣的更好吃。

早在1998年,蔡先生就將青棗種植技術引到漳浦進行推廣,有效帶動了漳浦青棗種植産業的發展。十幾年來,蔡平全不僅把當地一些品質差的果樹苗木改良成優質果木,還把先進的種植技術傳授給當地的農民。

採訪即將結束時,蔡平全用他種植的檸檬榨汁,調製出一杯特別的飲品讓大家品嘗。蔡先生説,「這種飲品酸中帶甜,就像是他的水果種植事業一樣,有起有落,有付出也有收穫,酸酸甜甜味道特別的好。」

迎來新的一年,他期待自己的水果種植事業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和突破,能夠帶動當地的農戶一起擴大種植規模,將水果種植這個「甜蜜事業」做得更好。「大陸相繼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這大大增強我在大陸創業的信心。」蔡平全説。

(資料來源:中新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一個人在北京打拼的精彩

 ■ 王棟

越來越多台灣青年加入「北漂一族」的行列,
台灣歌手康康也曾以歌曲演繹北漂打工的心情。
(網路圖片)

「四五月份的北京,真的是很漂亮呀!到處都是紅的、綠的、紫的,各種顏色,這些在台灣很難看到的。」辛永森用他那「台灣式」普通話聊起了對北京的第一印象。

在來北京不滿一年的時間裡,辛永森幾乎把北京遊覽個遍,在交談中,他處處透露出對北京的好奇和對自己「北漂」生活的體悟。

辛永森1984年出生在台灣高雄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是家裡的長子,上面有兩個姐姐。

在採訪中,辛永森的健談、樂觀和平實,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並沒有過多的談論自己遇到哪些困難,更多的是用輕鬆的口吻,談到自己用怎樣的努力獲得第一份工作,怎樣度過艱苦的部隊生活,以及怎樣為父母在老家高雄買一處房産。
  
告別「新鮮人」 每天學習8小時英語

2009年,辛永森剛好畢業找工作,那時恰恰是台灣經濟最低迷的時候。「台灣當時真的是百業蕭條,就是台大(台灣大學)畢業的學生都很難找到工作。」

辛永森在大學期間是非常努力的,辛永森說,自己曾一個學期打過5份工,還因為過度勞累,一度造成自己的臉部神經失調。

作為一名職場「新鮮人」(剛剛踏入到某一領域的新人),辛永森感覺剛剛從學校出來,與找到第一份工作之間的距離特別大。談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時,辛永森感觸良多。

據他介紹,當時他在應聘一家網站的技術崗位時,主管要求他的TOEIC(一種衡量職場英語水準的考試)成績達到800分,但辛永森大學時學的外語專業是俄文。面對巨大的差距,辛永森逼著自己在一個月時間內,每天學習8個小時英語。

辛永森説,這就像攀登一個懸崖,你過了這個懸崖,就和別人不一樣了,就不會再是「新鮮人」了,「當中的差距就是這麼大」。

辛永森目前是台灣一家電信公司在大陸的外派人員。據他透露,目前北京分公司只有6人,每個人都要承擔設計、測試、行銷、售前體驗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我每次都會用最大的努力來儘快做好每一項工作」。
 
緣分到了 也會考慮留在大陸
  
在一路打拼過程中,每一個年輕人都會渴望愛情。在辛永森被現在的公司外派到北京之前,辛永森其實特別猶豫,因為捨不得在台灣的那個心儀的女孩。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是因為那個女孩的父親在大陸做生意,她也可能來大陸發展,才使他下定決心轉攻大陸。

辛永森說,自己和那個女孩雖然身在海峽兩岸,但彼此還是會經常通E-mail和明信片聯繫,他們仍然是無所不談的好朋友。

當辛永森被問及,有沒有可能在外派結束之後繼續留在北京打拼?如果在大陸遇到心儀的女孩,是否會留下來?他告訴記者,因為自己的工作性質,他很可能會在外派工作三年之後返回台灣,但倘若真的能在大陸遇到自己的緣分,「可能會留下來吧!我不會有什麼地域上的要求。」

(資料來源:你好台灣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8期】閱讀小貼士

面向台胞開放的專業資格考試

根據大陸國台辦網站公告,目前已開放台胞報考專業證照考試項目為:律師、醫師、註冊會計師、報關員、珠寶玉石品質檢驗師、一級註冊建築師、二級註冊建築師、經濟、會計、衛生、電腦技術與軟體、品質管理、翻譯、拍賣師、執業藥師、棉花品質檢驗師、註冊資產評估師(含珠寶評估專業)、房地產估價師、房地產經濟人、造價工程師、註冊諮詢工程師(投資)、註冊稅務師、統計、審計、價格鑒證師、社會工作者、國際商務、土地登記代理人、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企業法律顧問、註冊安全工程師、勘察設計領域的註冊結構工程師和註冊土木工程師(岩土)等30餘項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

此外,台灣同胞還可以在福建省參加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凡在福建省直接從事工程、經濟、農業、衛生等相關專業技術工作,且未達到大陸法定退休年齡的台胞,符合一定的專業工作年限及相關要求的均可以申報評審工程、經濟、農業、衛生系列相應級別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資料來源:國務院台灣辦公室。相關應試訊息可參閱各省人事考試局網站。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7期】台灣人創業在平潭

「海峽號」的68海浬 

■  張建忠


 
平潭素有「千礁島」之稱,由126個島嶼、702座岩礁組成,
陸地總面積309平方公里。主島海壇約267平方公裡,
為福建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因地扼台灣海峽要衝,
與台灣新竹港相距僅68海裡,是大陸距台灣最近處。(網路圖片


「大陸將在平潭打造台灣人的第二個生活圈,在這邊居住與生活的模式跟台灣差不多。我們想一定有商機會出現,所以就過來了。」在台灣做進出口貿易的朱麒鼎,已經「蹲點」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快一年了。

與朱麒鼎一樣,來平潭3個月便開出一家台灣食品展示店的台商蘇涒愷,對選擇在平潭發展也有一個直白的理由:這裡離台灣很近,坐船才兩個半小時就可以到台灣,非常方便。


在平潭一條繁華的道路上,朱麒鼎的「小城故事」台灣精品店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一座兩層的小店,面積並不太大,不過,取名於鄧麗君歌曲《小城故事》的店招、店中陳設的地道台灣精品,還是吸引著路人的目光和顧客的光臨。

走進「小城故事」,朱麒鼎引領著記者參觀他的小店。從台北到平潭,他把台北101購物中心5樓裡的「小城故事」複製到了平潭,「雖然現在還沒有把台灣『小城故事』最經典的台灣20個縣市伴手禮推廣過來,但也希望通過初步展示,能吸引更多大陸經銷商推廣台灣貨。」

蘇涒愷的展示店開在一片民房裡,主營台式火鍋料與調味品。記者來到他的店裡時,不時有客人上門問詢,看來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平潭,除了冠捷科技園、協力產業園等重大涉台項目外,更多的是像朱麒鼎這樣的台灣中小企業業主,抱著「提前進場,想把這場球打好」的心態,來到平潭尋找機遇。

「未來平潭的發展性很大,也許只要一年的時間,口岸可能會開放,小額貿易市場會形成,給台商的優惠政策也會更多。」朱麒鼎的判斷也許可以從數字中得到佐證:從2010年起,實驗區按照「三年投入1000億元,基本具備開放開發的條件」的規劃安排,今年實驗區擬投入600億元人民幣進行最後衝刺。

「現在,平潭的道路、基建、園林綠化等都以相當快的速度建設。」從去年初平潭島與內陸相連的第一座大橋——平潭海峽大橋通車,到今年初「海峽號」平潭至台中的海上航線常態運作,讓朱麒鼎感到「提前蹲點,紮根下來」的必要。目前,他批發與零售的台灣小商品都是從台灣至廈門入關,再轉運至平潭。

近來,籌備成立平潭台商協會,成為朱麒鼎、蘇涒愷等60多位進駐平潭的台商關注的事情。平潭台商協會籌備委員會總召集人李雲輝向中新社記者透露,平潭台商協會計劃今年10月前成立,就是要搭建政府與台商溝通的橋梁。

平潭儼然已是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與熱土。2009年10月,「祖國大陸─台灣島最近距離68海浬」(相當於125公里)的石碑在平潭揭碑;當下,平潭全面實施獲大陸國務院批准的《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加快開放開發,建設「兩岸同胞共同家園」。

隨著「海峽號」航班往返兩岸,更多的台商融入平潭,平潭與台灣的距離由「天涯」化為「咫尺」。談及對平潭的選擇,誠如朱麒鼎所說:永遠在場外看,也就永遠了解不到場內的精彩。 (中國新聞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7期】平潭:兩岸共同家園的「實驗田」

 ■  閔傑 

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
   規劃示意圖。(網路圖片)

 68海哩,是福建平潭到臺灣新竹的直線距離,成為大陸到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台海關係緊張時,解放軍聯合軍事演習在平潭進行。而今後,在大陸國務院已經批准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中,這裡將成為創新兩岸合作模式的「先行先試」地區。
    
       從去年3月1日開始,直航海峽兩岸的第一艘高速客滾船「海峽號」開始常態化運行,每週二、四、六往返福建平潭至臺灣台中,實現「朝發夕歸」的夢想。「海峽號」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創新了台海兩岸的運輸模式,鋪設了一條兩岸共同家園的回家之路。」福建海峽高速客滾航運有限公司總經理葉華陶對記者說。

  「平潭綜合實驗區的開發建設,一切都是圍繞構建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這個最根本的核心來開展一切工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東榮對記者說,「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五個共同」模式,將是平潭綜合實驗區與大陸現行的台商投資區、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和國家級新區的最大區別。

「第二生活圈」起步

  臺灣居民免簽入島,商品免檢免稅,同時使用人民幣和新臺幣,臺灣電視在此落地,臺灣人在此定居甚至參與管理。去年2月,在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新聞發佈會上,許多新鮮概念首次進入公眾視野。

在剛滿50歲的台商李雲超身上,完全看不出「知天命」的保守心態。

    作為最早進入平潭的台資房產開發企業,伴隨著平潭綜合實驗區概念的出爐,他的家族企業也立刻啟動了新的戰略轉型:深耕平潭作為臺灣人「第二生活圈」的概念,打造臺灣文化廣場,其中的亮點就是創造一個地道的「臺灣夜市」。

  「夜市是臺灣人的驕傲」,說起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方式,李雲超侃侃而談,「這裡有各種創新的臺灣小吃,從雞排、紅豆冰、鐵板燒到蚵仔煎,還包括各種彩妝、潮T和飾品,成為流行的彙集地。這裡亂中有序,比百貨公司人氣還旺。」

  近十年來,大陸許多大城市都曾出現了不少主打臺灣概念的商業街,但大多口碑不佳、無疾而終。究其原因,李雲超認為,很難做到原汁原味,加上定價很高,長期下去就會夭折。在其他大城市無法複製的臺灣夜市,卻最有可能被移植到平潭,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海峽號」的通航,「兩個半小時就到了,運輸食材的冰塊都還沒融化」。 在李雲超看來,作為兩岸往來最便捷的通道,平潭必將成為一個樞紐,「臺灣夜市形成後,最起碼會有兩三百戶臺灣居民定居在這裡。十年內,這裡一定會成為一個臺灣人的相對集中區」。
 
 新一輪改革「實驗田」

  為了吸引地道的臺灣攤商進駐夜市,李雲超預留了100套住宅與商鋪進行捆綁出租,以優惠的價格增加對優質臺灣品牌經營者的吸引力。「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放水養魚』,通過讓利吸引攤商,對於政府來說也是如此」。

  而在福建省的表述中,平潭開發要做到對臺灣「放地、放權、放利」。

  「平潭距離新竹最近,我們首要的就是和新竹地方政府探討緊密的戰略型合作,已經得到他們的積極回應。」在《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中,中央對平潭賦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涉及到通關模式、財稅、金融、土地和對台交流方面,但每一個具體的改革細則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平潭完全有可能成為兩岸合作交流的創新模式,是一個突變種,也是一個營造出來的優良種。這裡會是一個未來的新寶島,既有臺灣的新鮮元素,又融合了大陸的本土元素,在這裡對接之後形成一個全新的體制。不能太OVER(過頭),也不能不夠OPEN(開放)。」在平潭生活多年的李雲超對平潭模式有自己的理解。

「這需要兩岸多方面的共同智慧,賦予平潭島最大的自主權,與臺灣開展各方面的合作實驗。」陳東榮說,在國務院批復的《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標誌,就是要在我國新一輪深化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承擔起特殊的使命。

  正如此前深圳之於全國經濟改革的意義,「我們願意為全國新一輪體制機制創新和深化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的改革,承擔一定的改革風險。如果未來平潭能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率先出臺一些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改革舉措,那樣的意義遠比搞一個實驗區更重大。」陳東榮對記者說道。 (本文摘自《中國新聞週刊》2012年第8期)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6期】高雄父子的廈門「牧」歌

林靖東

台農自有休閒農場。(網路圖片)

在廈門,說起台農鮮奶,幾乎是無人不識,無人不曉。為此,台農(廈門)農牧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三旗,還得了個「牛魔王」的雅號。
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台農還有個「內當家」、總經理助理吳健福。他是吳三旗的長子,也是家中的獨子,可能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他習慣性地稱呼父親為「我們董事長」。

倔強孩子 叛逆成長
 

1995年,吳三旗輾轉從高雄來到廈門創業。在風景秀麗的同安北辰山,他買下200畝山地,養起了乳牛乳羊。台農的事業不斷壯大,到1998年5月,牧場合併了同安鮮奶加工廠,養、產形成了產業鏈。
 

這一年,14歲的吳健福從高雄的初中畢業,尊父命來到廈門,在同安28中(現在第二外國語學校)繼續自己的學業。
 

一邊是大都市高雄,一邊是廈門遠郊同安;一邊是從小到大熟悉的土地,一邊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吳健福,內心的不滿可想而知。於是,他憤而反抗,甚至用自閉的方式倔強抵抗父親的「霸道」。
 

四年後,吳健福回到台灣服兵役。軍中生活並沒能改變他的倔強性格,服完兵役回廈門,吳健福正式接手台農的生意,卻又數次因為工作上的問題與父親意見相左,為此父子二人常常鬧得兩敗俱傷。2007年,吳健福在一次爭吵後,再次「出走」台灣,為了磨煉自己,他甚至還應聘到電力公司當維修工,用做「苦力」的方式,來認識社會,認識自己。
 

「在台灣工作的那段時間,我才真正長大了。」吳健福坦言。他慢慢沉澱下來,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審視父親,這時他才發現,父親扛起這樣一副重擔,真的是很不容易……
 

跨海戀情 瓜熟蒂落
 

經過歷練,23歲的吳健福,以一個熟男的心態,重新回到台農。處理起與父親的意見分歧,他顯得成熟多了;對待「臺灣模式」與「大陸模式」的不同時,他也平和多了。
 

當時,一段跨海的美麗戀情,也正在孕育並慢慢走向成熟。
 

吳健福的那個她,在高雄衛校讀書,兩人的相識,只因偶然的「滑鼠輕輕一點」。
 

那是2005年,吳健福回台灣渡假,用朋友的「即時通」聊天,他隨便點擊了個叫「布丁」的女孩,沒想到緣分竟然因為這隨意的一點翩然而至。
 

 然而,女孩在高雄,他在廈門,兩地戀情對熱戀中的人來說真的是一種煎熬。平均3個月吳健福要回一次台灣,每個月的電話費要花掉3000多元人民幣,即使是這樣,那些歷歷在目的感動瞬間,還是讓他們執著地守護著對方。
 

而當年的那個倔強小男孩,也長大了,他細心地呵護、寵愛著自己的女孩:在她生日那天他親手做玫瑰,只為她的甜甜笑臉;她喜歡小丸子,他就給她畫小丸子;他在電話裡告訴她自己沒時間去台灣,卻在她生日那天「偶遇」在台灣街頭……
 

吳健福的用心,換來了女孩的真心回報。2010年,女孩大學畢業,毅然安家到了廈門。「她比我還適應這塊土地,我經常開玩笑說,她留在這裡我回高雄好了。」吳健福樂呵呵地說。
 

都市牧歌 且走且吟
 

「父親負責銷售,我負責生產。」經過多年磨合,這一對台農父子已經找到了最佳「合作模式」。
 

「要問台農的事情,找他,他很熟悉。」吳三旗談起兒子,言語間有掩飾不住的自豪之情。

現在的台農,已經開始在探索發展休閒農業的多元經營之路:假日,都市人可以選擇離開城市,到台農農場釣魚、燒烤、露營、跑馬,甚至還可以摘果子和擠牛奶,體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把台灣休閒農業成熟的經驗移植到廈門,這是很多台灣人的夢想,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鮮有成功的案例。這其中,有一方面原因是「一日遊」在大陸還不是十分盛行;另一方面,台商也在慢慢摸索一條適用於大陸人「口味」的休閒農業之路。
 

「我們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大心血。」吳健福說,現在農場對市民免費開放,更主要的是,為了讓公司的客戶在節假日有個地方可以休閒。
 

現在,台農還在醞釀一個大的發展計畫。吳健福說,父親正在四處考察,準備找500畝地,養上1000頭牛、2500頭羊,其餘的地方建設成休閒農場,讓台農的事業再往前邁進一大步。(資料來源 : 海峽導報)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