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與眾不同
![]() |
陳偉仁為了克服自身疾病而迷上中醫, 赴大陸習醫是為了給自己圓夢。(網路圖片) |
福建中醫藥大學裡一處不大的房間裡,幾張按摩椅和按摩床,再加上簡易的辦公桌椅和堆滿醫書的書架,以及牆壁上懸挂的摘自乾隆《樂善堂全集》的書法作品,基本上就是這家並不起眼的推拿館的全部家當。
比較獨特的是,除了有絡繹不絕的病患之外,推拿館還有40餘名科班的大學生常來此「拜師」學藝,被稱為「陳一捏」的老闆居然也是一個還沒走出校門的大學生。
台灣大學生陳偉仁的創業基地——樂善堂推拿館,就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2010年,44歲時考進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本科專業的陳偉仁,身上有台灣來的「標簽」,頭上滿是花白頭髮,並曾因此數次被誤以為是傳道授業的老師。「別看我頭髮白,可是我的心態年輕,還是二三十歲的心態啊!」果真,「年輕」的陳偉仁用逗趣的開場白,引來笑聲一片。
老師們認為,偉仁是大學生創業模範,值得全校學生學習;同學們覺得,老陳不僅是開玩笑中的「阿伯」,更是值得欽佩的「老學長」。福建中醫藥大學骨科專業的小林,在樂善堂實習近一年,他認為老陳學長之所以是榜樣,「除了跟他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更重要的能夠動手實踐,讓專業知識有所實用」。這個「阿伯級」的台灣大學生究竟開了個什麼樣的推拿館,有如此多的「專業」好評和病患訪問量?
選擇走上中醫的道路,選擇就學期間創業成立樂善堂,陳偉仁笑談都是「意外」。
20多歲時還在部隊服役,老陳無緣無故半邊身體突然麻痹,行動不便,去許多台灣大醫院求醫問診均查不出病因。一次偶然機會,嘗試中醫治療後,沒幾個療程就徹底恢復了健康。「這次的變故,讓我對傳統中醫文化打心底折服了,並決心學好中醫。」於是,老陳開始在台灣學習經絡按摩和推拿等中醫技藝。
隨著近年來兩岸交流日益熱絡,老陳産生到大陸讀書的念頭:「中醫的根在大陸,許多傳統醫書都很精妙,裡面不少方子可以直接用。」在台灣創辦國術館的過程中,老陳熱衷收集大陸出版的各種中醫書籍,目前已經積攢了1000多本,儼然一個小小的「中醫書庫」。這也最終促成老陳下定決心報考福建中醫藥大學,並在2010年正式成為一名「超齡大學生」。
「閩台之間交通方便,語言和風俗習慣又差不多一樣,來到這裡很適應。」到學校不久,老陳很快與師生打成一片。有次老陳看到某位同學打球扭傷了腳,「看他一瘸一拐的,就幫他推拿幾下,配了點我的藥膏,很快把他的腳給治好了。」老陳説,沒想到這幫忙居然幫出了名氣,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師生碰到腳崴手扭、跌打損傷,都來找他推拿。
於是,老陳重操舊業,把曾經在台灣開辦的國術館複製到學校,碰巧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落成,其創業項目獲審核通過,並得到5000元的福建省「千名大學生創業扶持計劃」項目資助金支持,樂善堂推拿館遂順利開業。
每天,陳偉仁與他的「弟子們」都忙得不可開交。來兼職學習的都是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在校生,專業不同、興趣相同,大家課餘時間聚集這裡,跟著老陳學習推拿按摩,研究藥膏調配,相互切磋手法。而看病的患者,有本校師生和家長,也有周邊慕名而來的群眾。
樂善堂做得很有特色,陳偉仁的推拿手法比較獨特,融入了台灣的傳統推拿理念和推拿技能,醫治過跌打損傷的患者,都反映效果不錯。因為推拿手法了得,大家送他「陳一捏」的外號。
此外,在陳偉仁創辦「樂善堂」的帶動下,福建中醫藥大學創業孵化中心,已入駐10個創業項目,台生項目有2項,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台生有意申請創業項目,學校方面也正在積極落實。
來福建尋找傳統中醫文化之根的陳偉仁,在閩台教育文化交流「孵化」之下變身「陳一捏」,讓這位大齡台生很是感慨:「閩台淵源深厚,中醫文化同根同源,希望兩岸能夠進一步擴大中醫藥交流,攜起手來弘揚傳統中醫文化。」(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