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國際聯盟為何對「伊斯蘭國」束手無策

♦ 文/鄭斌

6月初,應法國外長邀請,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國際機構的代表在法國巴黎參加了打擊「伊斯蘭國」部長級國際會議。與會代表支持伊拉克政府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被占領土的緊急行動方案,並提出了一些進一步打擊該組織的建議。

分析人士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近來接連遇挫,表明它們並未找準問題關鍵,甚至可能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故意拖延懈怠。因此,國際社會要取得對「伊斯蘭國」的最終勝利,需要作好長期鬥爭的準備。 Continue reading

【第99期】日本與歐盟首腦會晤的「溫差」現象

♦ 文/馮武勇 劉秀玲

五月底,日本和歐盟領導人舉行定期首腦磋商。雙方表示將加快日本和歐盟的戰略夥伴關係協定(SPA)談判,並在安保、反恐、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加强合作。

從會後發表的共同聲明看,日歐在自貿協定、地區安全等問題上表現出明顯「溫差」和不同偏重。  Continue reading

【第99期】美國幫派槍戰的社會頑疾

♦ 文編/江英士

美國德州韋科市警方近日以參與組織犯罪的罪名對170名幫派分子提出指控。前一天,當地多個摩托車幫派之間爆發槍戰,造成9人死亡和至少18人受傷。

這一事件使人們對美國社會的幫派有了進一步瞭解,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國的公民社會存在的無法迴避的頑症。 Continue reading

【第98期】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公布美國人權報告

♦ 文/聶曉陽 施建國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5月在瑞士日內瓦對美國人權狀況進行審查。結果顯示:美國自上一次審查以來行動寥寥,所涉主要人權問題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本加厲。

2010年11月美國首次接受審查時,各國就其人權狀況提出240條建議,美國承諾履行其中171條。然而,4年多來,美國在保障人權方面履行的承諾和取得的進展「微乎其微」,有些問題甚至更為嚴重。 Continue reading

【第98期】美國巴爾的摩市的宵禁:「拯救格雷們」還有漫長的路

♦ 文/齊紫劍

4月29日,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人們在被縱火的一家藥店附近參加抗議活動。(新華社/法新)

4月29日,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人們在被縱火的一家藥店附近參加抗議活動。(新華社/法新)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政府5月3日提前解除在全市範圍內實施的宵禁,自4月28日起爆發的大規模抗議以及騷亂暫時平息,人們等待對受控員警的審判。

這起由員警暴力執法導致黑人青年格雷死亡案件,使美國的種族矛盾和衝突達到又一個「高峰」,波及多地,刷新記錄。如何「拯救」可能與格雷有類似命運的人群引人矚目,也標注了其漫長的道路。 Continue reading

【第98期】美國「亞太再平衡」是個偽命題

♦ 文/柳絲

最近,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卡特完成了首次亞洲之行,並拋出美國「亞太再平衡」新階段的「豪言壯語」;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拉丁美洲時還隔空「關切」亞太。

這些言行的「合拍」絕非偶然,因為歐巴馬和卡特都說「亞太攸關美國未來」。從2009年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首次提出「重返亞太」構想,到2011年歐巴馬亮出「轉向亞洲」戰略,再到2012年美國前國防部長闡釋「亞太再平衡」,又到卡特的「『亞太再平衡』新階段」,可謂是美國在亞太戰略上的「四連跳」。 Continue reading

【第98期】安倍的傲慢與美國政客的「健忘」

♦ 文/支林飛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4月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發表演說。70年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那場侵略戰爭,給亞洲國家和美國帶來巨大災難和創傷,安倍對此並未作出「深刻反省」,更不用說使用「道歉」這個詞了。

安倍訪美期間,從美國部分國會議員,到媒體,再到民間,要求安倍對日本戰爭罪行以及強征「慰安婦」行徑明確道歉的呼聲不絕於耳,但安倍置若罔聞,甚至文過飾非。

安倍所站之處,正是1941年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發表對日宣戰的講臺。美國是二戰時期遭受日本戕害的主要受害國之一。珍珠港事件,仍是日本留在美國身上的一道永久傷疤。  Continue reading

【第98期】戰爭法案會把日本帶到何方?

♦ 文/藍建中

5月17日,在日本沖繩縣那霸市,反美軍基地的抗議者在集會上手舉「不要邊野古新基地」的標語。(新華社/歐新中文)

5月17日,在日本沖繩縣那霸市,反美軍基地的抗議者在集會上手舉「不要邊野古新基地」的標語。(新華社/歐新中文)

5月,日本安倍內閣通過了11個與安全保障法制有關的法案,包括將《自衛隊法》《周邊事態法》等10個修正案打包的《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和新制定的能夠對其他國家軍隊提供後方支援的《國際和平支援法案》。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倒退。法案的出爐,意味著日本自衛隊「專守防衛」的職能被徹底廢棄,戰後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出現重大轉變,憲法根基也受到嚴重動搖。  Continue reading

【第97期】透過大選看英國政治四大趨勢

♦ 文/張建華

圖為英國媒體BBC直播2015年英國大選投票結果,首相卡梅倫獲得連任。

圖為英國媒體BBC直播2015年英國大選投票結果,首相卡梅倫獲得連任。

隨著英國大選結果出爐,被視為「二戰以來最難預測」的大選塵埃落定,執政的保守黨獲得國會絕大多數席次,首相卡梅倫連任成功。

觀察人士認為,此次選舉呈現出英國政治碎片化、選民右傾化、外交退縮化、決策自主化等鮮明特徵,不僅有可能進一步改寫英國傳統政治格局,甚至可能影響英國的國際地位與戰略走向。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