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期】美國巴爾的摩市的宵禁:「拯救格雷們」還有漫長的路

♦ 文/齊紫劍

4月29日,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人們在被縱火的一家藥店附近參加抗議活動。(新華社/法新)

4月29日,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人們在被縱火的一家藥店附近參加抗議活動。(新華社/法新)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政府5月3日提前解除在全市範圍內實施的宵禁,自4月28日起爆發的大規模抗議以及騷亂暫時平息,人們等待對受控員警的審判。

這起由員警暴力執法導致黑人青年格雷死亡案件,使美國的種族矛盾和衝突達到又一個「高峰」,波及多地,刷新記錄。如何「拯救」可能與格雷有類似命運的人群引人矚目,也標注了其漫長的道路。

巴爾的摩騷亂期間,一位黑人母親當街責打自家的「熊孩子」,阻止其參與,被媒體曝光後成為網路紅人並被稱為「年度母親」。事後,這位母親解釋其當時行為時說,「他是我唯一的兒子,我不想讓他成為弗雷迪•格雷」。

這個廣受關注的「責打」,出於一個母親的理智與情感,她面對的現實,是當地執法者經常對黑人「有罪推定」的傲慢與偏見。黑人作家、學者史黛絲•巴頓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說,「這位黑人母親向美國發出的資訊是:我將教導我的黑人兒子不要抵抗白人至上,這樣他能活下來。問題是這並不能保證她的兒子和類似的人就能活過童年。事實是,無論黑人孩子怎麼表現,他們都有被殺的風險,因為黑人青年常不被視為無辜或值得保護」。

種族歧視在美國並不鮮見。《巴爾的摩太陽報》去年秋天公佈的調查顯示,過去4年,當地涉及警察施暴執法、侵犯民權的有關案件中,有百多名受害人勝訴或庭外和解,而「庭外和解」的受害人被禁止公開發聲。據統計,這座城市4年間用於相關和解費用和法律費用分別達到570萬美元和580萬美元。

法庭「禁聲」,或許能讓對抗在沉默中被掩蓋一時,卻避免不了隨時可能爆發的衝突。事實上,去年轟動一時的弗格森案大陪審團的宣判結果,已再次使美國司法體系深受質疑和抗議。哈佛大學4月29日發佈的調查顯示,近半數美國年輕人表示不信任目前的司法系統,其中一個實質問題在於,在表面的「程序公平」下,往往掩藏著背後的「道義不公」和「種族歧視」。

當年,馬丁•路德在領導黑人民權運動時就曾宣導以非暴力抗議來對抗不公平待遇。人們注意到,此次巴爾的摩騷亂發生後,包括很多黑人在內的市民在對抗議示威活動表示同情的同時,明確反對打砸搶燒的過激行為。這反映出他們對「拯救格雷們」這條路如何走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認知,主張在伸張正義訴求與維護社會秩序間保持微妙但重要的平衡,即「拯救生命」不以「毀滅生命」為代價,「爭取權利」不以「破壞權利」為目的。

最新發生的格雷案,事關生命、正義與權利,它也再次表明,美國社會追求種族平等、尋求公平正義的鬥爭和努力遠沒有結束。今年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塞爾馬遊行「血腥星期日」50周年。影片《塞爾馬遊行》主題曲《榮耀》獲今年歐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創作者和表演者萊金德獲獎時說,「我們說塞爾馬是現在,是因為以正義為名進行的鬥爭就是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