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2015年 第五屆《兩岸犇報》青年徵文獎 得獎作品

【龍脈相傳.共創未來】

由《台聲雜誌》(大陸)與《兩岸犇報》(台灣)所聯合舉辦的「龍脈相傳‧共創未來」青年徵文比賽已堂堂邁入第五屆,今年的徵文主題為「兩岸新視界」,感謝所有青年朋友與讀者們的支持,獲獎同學將由主辦單位邀請參加暑期「創意中國研習營」活動並同時進行頒獎,透過走訪北京、杭州兩地週邊的最新文創熱點,並參與研習課程,深入瞭解大陸文化創意產業的脈動。本屆「兩岸新視界」徵文活動的得獎優秀作品將陸續在本報刊出,希望讀者們喜歡,並給予參賽同學鼓勵。

優選一:一場生命教育的領悟
優選二:創造不一樣的新世代
優選三:直面民族復興中的新兩岸關係

【第104期】一場生命教育的領悟

♦ 文/洪琳茹(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

五環外的給力人生

001皮村位居北京最邊緣,是典型城中村,因生活成本低廉成為進城打工族的落腳處、北漂的暫居之所。從城市管理者角度而言,城中村缺乏規劃治理,大量供臨時住所的擁擠建築、缺乏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各省混雜人流使城中村被貼上貧窮與治安問題標籤。

然而城中村也是當代最富有生命力的社會景觀,村子裡每天有人懷著失望離去,卻馬上又有一批懷抱著希望闖蕩江湖的人,像潮水般湧來。

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間,筆者前往位在北京皮村「工友之家」所創辦的打工子弟學校—同心實驗學校擔任美術老師。即便回台多時,腦海不時浮現當時的生活光景。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創造不一樣的新世代

♦ 文/陳泓宇(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微電子工程系)

003以前對北京的印象多半來自地理課本,課堂上老師總會描述,因為霾害的關係,每當空汙嚴重時常常伸手不見五指,天空是灰色的,街道是灰色的,連路樹也灰頭土臉,整個北京的色調是單薄的灰。

參加了幾次兩岸交流營後,總算得以一窺大陸面貌。我第一次踏足北京,走過了故宮,798藝術村,後海等知名景點。北京給我的第一眼感覺是個人口爆炸的大都市,層層上疊的高架橋,地鐵或車道上總是塞滿了人和車,或許是因為常常堵塞的原因,馬路上充斥著喇叭刺耳的鳴笛聲,北京的大馬路,人走在上面覺得急躁焦慮,這跟臺灣有很大的不同。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直面民族復興中的新兩岸關係

♦ 文/吳懿純(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002去年此時,也正是我大二的那年,我在一門「影視翻譯」的課堂上認識了一位來自大陸農業大學外文系的交換學生-張煒育。其實不難想像一般台灣學生對來台陸生的態度,多半為帶著有點不敢明言的排斥,這種微妙的氛圍就像雖然台灣學生和大陸學生口中講的都是中文,但你聽了就會知道是不一樣的,一旦這種發音間的差別被聽出來了,在台灣學生的心中,彷彿一道雖稱不上「敵我關係」但卻也著實分辨出「你我」的牆便頃刻間築起。於我而言,這道牆代表的是兩岸歷史上的一道傷疤、一道兩岸難解的結。由於自身對兩岸歷史的認知,我並不排斥陸生反而更想跟他們交流。煒育來交換的那一學期,我們兩個建立起一段長存至今的美好情誼。來自海峽兩岸的我們,儘管生活在這麼不同的政治體制以及社會環境下,其實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像是,我們都愛周杰倫,我們都為美國影集瘋狂。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大陸平凡人家的奧運印記

時間突然變得以七年記。七年前,北京舉辦了一屆盛大的夏季奧運會,再往前七年,北京申奧圓夢莫斯科。站在今天,在過七年,北京和張家口已經完成冬奧使命。21年,幾乎佔據了生命的四分之一。兩屆奧運會,如何潛入大陸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是,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冬奧會如何分享改革發展紅利

奧林匹克運動專家、國際排聯終身名譽主席魏紀中日前接受大陸媒體新華社專訪時表示,北京 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將切實踐行「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三大理念。

魏紀中認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跟此次辦冬奧會有所不同。如果說2008年奧運會在2001年提出申辦的時候,還是希望能夠通過奧運會來促進改革發展的話,那麼2022年冬奧會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讓更多人分享到改革發展的紅利。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舉辦冬奧會,歸根到底是一項民生工程

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冬奧會成功,是中國大陸在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對奧林匹克運動有著深層理解的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劉敬民表示,「北京攜手張家口舉辦2022年冬奧會,是城市發展的客觀需要。舉辦冬奧會,說到底是一項民生工程,會讓好處真正落到老百姓身上。」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盛世危言:當「忠烈祠」變成「神社」

 

 文/石佳音(中華琉球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久米孔廟平安符

久米孔廟平安符

李扁二朝推動的「去中國化」,實質就是「再殖民化/再皇民化」,使臺灣人民認同昔日的殖民者,並從日本帝國主義的視角看待中國和自己。馬英九雖已在位7年,但因他的「外省原罪意識」早被李登輝訓練到病入膏肓,患有嚴重的道德殘障,察覺不到這種自輕自賤作法的不當。因此,馬不但延續台獨教改(課綱微調幅度太小、做得太遲,且馬根本無心堅持),也放任在野的綠營不斷炒作反中、仇中意識。去年的太陽花、九合一,以及今年的反課綱微調,就是台獨推動「再殖民化」工程的成果。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