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大陸平凡人家的奧運印記

時間突然變得以七年記。七年前,北京舉辦了一屆盛大的夏季奧運會,再往前七年,北京申奧圓夢莫斯科。站在今天,在過七年,北京和張家口已經完成冬奧使命。21年,幾乎佔據了生命的四分之一。兩屆奧運會,如何潛入大陸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是,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從農民到農家樂老闆

劉素英一家住在崇禮縣黃土嘴村,這裡距離張家口市50公里,離萬龍滑雪場3公里。7月31號傍晚,全家把晚飯時間提前了一個多小時,5點就吃完,然後守著電視。等來喜訊的那一刻,她激動地把兩個月的小外孫舉過了頭頂。

14年前,劉素英還是個地道的農民,聽到首都北京能辦奧運會的消息,打心裡有些驕傲。但她的生活沒有因為250公里之外的京城醞釀的大事而有什麼變化,她依舊每天種地,養牛,放羊,一家四口住在蓋了20年的平房裡,東邊的牆還是土坯的。日子安穩,卻也沒什麼新的機會。

後來,萬龍滑雪場建成,2003年舉辦了崇禮國際滑雪節。村幹部開始天天找她和村民們做工作,鼓勵他們開農家樂,但是劉素英並不大情願——這地方那麼偏遠,誰會來呢?琢磨了很久,覺得光靠種地也不是個事,她索性豁出去了。2004年,40歲的劉素英在自家院子蓋了6間客房,算是創了業,但是房子蓋好雪季也快結束了,這第一個年頭她只掙了幾千塊(人民幣,下同)的燒煤錢。

從第二年開始,客人越來越多,現在每個週末都客滿,今年又蓋了個小二層樓,外牆貼了瓷磚。現在她的農家樂一共有23間房,雖然一年燒煤就要花掉1萬多,但還是能掙五六萬。

劉素英勤快能幹,這規模不小的農家樂幾乎都是她在打理,不過丈夫和兒子也都是吃的滑雪這口飯——她丈夫在雪場當保安,熱愛滑雪的兒子已經當了6年滑雪教練。

劉素英心目中的體育明星是郎平,她丈夫喜歡看各種體育節目,奧運會的時候熬夜都要看,如今24歲的兒子更是以體育為職業。北京和張家口要一起辦冬奧會,他們一家自是非常興奮——既能在家門口看到高大上的賽會,還能有更火的生意。

她計畫著把新蓋的樓再裝修裝修,好更吸引城裡人,尤其是打北京過來的客人。最近幾個週末她家客人都很多,不少是北京來的回頭客。申奧成功的第二天,她早已沒空回味昨天,忙著給客人擇菜做飯。

劉素英的女兒在北京,但她並不常去,最近一次已經是前年了,一是家裡生意忙,二是太折騰。從黃土嘴村坐大巴到北京要4個小時,去張家口市區也得快1個小時。不過,高鐵就要修起來了,那時候去趟北京看閨女可就方便多了。

從打工仔到連鎖飯店老闆

14年後,劉威仍然記得薩馬蘭奇宣佈北京申奧成功的那個晚上。「我當時在做蛋炒飯,飯店裡20多個客人盯著吊在頂上的那個30多寸的電視上。結果剛一宣佈,所有人就都站起來歡呼,我興奮得差點把飯鏟子都扔了!」

那年劉威23歲,是他正式成為廚師上灶的第二年。像大部分農民工一樣懷揣移居城市的夢想,他從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十家堡鎮何家村到省城長春打工。那年,他每月賺不到1千塊,和六個同事共用一室,所幸夢想不曾擁擠。北京申奧成功恰恰在那年夏天讓他熱血澎湃,他很難講清楚那種興奮來自哪裡,也許是年輕人總盼著能趕上點「大事」。後來,他想過去當志願者,甚至「妄想過當火炬手」。

不過最終,他還是選擇踏實地當好鐵板燒廚師。2005年春節之後,他到北京一家飯店打工,待了8個月,那是他在時空上距離北京2008年奧運最近的一段時間。

回到長春之後,他在一家鐵板燒店入股,從打工仔變成股東,擁有了80平方公尺的房子、一輛摩托車,也結了婚。

燦爛的焰火綻放在鳥巢上空的那個夜晚,劉威陪著懷孕的妻子看了奧運會開幕式的全程直播。他很喜歡張藝謀的這個作品,尤其是那段太極拳。作為武術愛好者,他評價那天的表演「氣勢磅礡、行雲流水」。奧運會的那段時間,劉威很忙,一天要工作12個小時,但還是天天抽空看點直播重播。

那年11月,女兒出生,劉威更忙了,但還是堅持每週至少三次到武館、游泳館、健身房鍛練,每次兩個多小時。一個健康的身體,對於創業來說太重要了。

2009年,劉威開始自己開店,生意越做越紅火,現在在長春開了三家,還開到了北京、瀋陽。每年夏天,他都會組織員工到一些農村小學捐贈圖書館和體育器材。

7月31號早晨,劉威7點半準時起床,半小時室內晨練,之後邊吃餛飩邊刷朋友圈,每一屏都會有申冬奧的消息。北京聯合張家口申奧,他前年就知道了,不過這次心情比14年前平淡些。上午,他在店裡佈置好工作,然後驅車開往四平處理一個外接單子,在路上他從廣播裡聽了成功的新聞。

傍晚6點,他的手機推送了申奧成功的消息,他還是有些欣喜——這次是為自己。他開始盤算在冬奧會前把連鎖店同時開到北京和張家口,還要設計一些冬奧主題的創意菜。

從文藝小青年到愛鍛練的大學老師

2001年7月13日北京第一次申奧成功的時候,李陽在家鄉蘭州的中學剛上完高一,是個喜歡看體育比賽,也愛電影和音樂的文藝小青年。那是那個暑假她最深的記憶之一,馬路上司機們狂按喇叭都沒讓她覺得討厭,反倒是一起激動起來。

後來,她在學校組織過奧運知識競賽,「為了準備題目,我爸媽還幫我一起查資料,一家人為奧運忙碌著,其樂融融」。

2008年夏天,她在蘭州家裡過暑假,電視完全成了奧運頻道,從早到晚,除了拳擊,別的項目她都看了,還接待了一個家在外地的同學來看開幕式。暑假過後,她跟著奧運的腳步來到北京攻讀碩士研究生。與奧運「擦身而過」她有點遺憾,其實本來想要當志願者的,但是有事耽擱錯過了申請期限。

轉眼又是七年,李陽從北京南下上海,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當了一名教師。她對體育的喜愛從過去的看變成了玩,從過去的明星變成了健康。自上大學開始,從跳舞、跑步到游泳、羽毛球,她嘗試了很多運動項目,最近還愛上了壁球。在流汗的過程中學會堅持、獲得健康——李陽覺得,這是奧運和體育帶給她最大的變化和財富。

2013年底得知北京再次申辦奧運會,李陽沒有像14年前那樣澎湃的情緒了。她依然期待,但更多了理性,因為「我們不需要再把奧運會視為塑造國家形象的工程了」。

7月31號傍晚,她還是守著電視等結果,她以為自己不會太激動,結果聽到國際奧會主席巴赫宣佈「北京」的時候,竟然「還是非常激動」。

李陽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兩次在自己的國家遇上奧運會。七年之後,她想要去北京看一場最喜歡的男子短道速滑比賽,當然,如果能當上志願者,就更彌補了當年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