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中美再現網路爭議

♦ 文編/吳松山

美國媒體日前披露,歐巴馬政府決心就所謂中國駭客入侵美聯邦政府人事電腦系統事件實施報復,但尚未就具體形式和手段作出決定。如果歐巴馬政府當真要這樣做,那麼美國將在網路安全問題上開創一個危險的先例。

《紐約時報》近日匿名引用一名美政府高官的話說,美國政府認為,駭客對美國攻擊的規模和野心如此之大,以致於應對傳統網路間諜案件的常規做法已不適用,因而考慮採用新的手段,包括外交抗議、經濟制裁或網路報復攻擊等,但政府內部也有人擔心這將導致網路衝突升級。

自今年6月初美國聯邦政府人事管理局宣佈遭受駭客入侵事件以來,美國媒體和政府掀起一場「中國網路威脅」的宣傳。儘管美國政府沒有公開點名,但一些美國政客和安全部門人員稱此次大規模個人資訊盜取的「幕後黑手」是中國政府。

耐人尋味的是,美國政府一方面決定不公開點名指責中國實施這次駭客行動,另一方面卻在緊鑼密鼓地謀劃對中國實施報復。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網路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但近年來卻屢屢炒作「中國駭客」事件,背後顯然有其他的目的。

有分析認為,「斯諾登事件」揭露出美國利用高科技肆無忌憚在全球進行情報偵聽和間諜活動,使美國自我標榜「自由正義捍衛者」形象一夕崩塌。因此,美國只有把自己裝扮成「受害者」才能奪回一點「道德制高點」。

事實上,網路空間是匿名的,跨國網路攻擊情況非常複雜。中美在加強網路安全方面擁有共同利益,兩國攜手合作比分庭抗禮更能取得成效。如果美國以主觀推定作為實施報復的依據,那將樹立一個危險先例,是一種網路霸權的體現。

網路空間需要的不是戰爭和霸權,而是規則和合作。因此,在網路安全問題上,摒棄動輒訴諸報復或制裁等行徑,才是尋求國際網路和平與公正秩序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