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9期】翻轉白色巨塔的暗面!

支持醫、護人員維護勞動權益
「逃離」做為專業的一種出路
這個屬於勞動者的五月,醫護人員的權益成為勞工遊行的議題。(網路圖片)

1993年上映全球熱賣的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台詞:「Life will find the way」,人與自己創造的巨獸在侏羅紀公園裡的生存競爭歷程,如今竟與台灣醫療人員的困境相符。在這個屬於勞工的五月天,一向安然在白色巨塔看守病床照顧患者的白衣天使與白袍醫生,也走上了街頭,爭取屬於自身勞動權益的「基本保障」。

經由媒體揭露與長庚護士對CNN等國際媒體的投書,台灣醫護人員「無止境、無定量」畸形工作現象逐一曝光:吊著點滴與罹癌護士無法離開工作崗位的「病人照顧病人」以及實習醫生「過勞死」等等,是何等駭人聽聞!惡劣的工作條件果然進一步促使醫護選擇的職業流動,如醫生在兒婦內外科別的「四大皆空」與醫美科別的興盛(如皮膚科),又如護理師護士公會調查全國約有23萬人領有護理師執照,卻僅約13萬多人實際執業,更遑論新進護士一年內高達五成八的離職率。
生命果然找到了他們的出路,逃離血汗醫院成為醫護人員的主要選項,然而醫護人力減少的結果將是整體醫療品質的下降,留在崗位的護理人員面臨更繁重的工作,以署立台東醫院為例,該院累計欠院內護士4千多天的積假,平均每個護士被醫院積欠將近1個月的休假。當國際媒體勝讚台灣健保制度創造質精量好的醫療服務,卻忽奇蹟是怎麼以血汗堆疊而成,忽略這群醫護人員長期在體系中犧牲。
白色巨塔的陰影下
按照一般勞動供需市場邏輯,當勞動力不足時,資方應當會提高薪資,讓不足的人力缺口得以補足,然而從醫院經營者的角度,只有醫生、醫療設備與器材才是具有生產能力的「工具」。相對於醫生,護理人員卻是醫院眼中的「消耗財」,主要原因是醫護人員薪資結構,以一個護士月薪4萬元計算,其中一部份來源是健保給付,包含每年給約200億的住院護理費與其他雜項60多億元,9萬多名護理人員平均每人每月可得24千多元,不足的薪資就成為醫院的「人事成本」。
為了提高帳面的獲利,當然是從最有「彈性」的人事成本進行調整,也導致醫護人員的勞動力市場跳脫了供需邏輯,即便是發生人力荒時,提高薪資與改善工作條件永遠是醫院經營者口袋裡最後一個方案,最先被提出來討論的都是「延長護校學生實習年限」、「護理人員一年內離職的高額違約金」等等荒謬可笑的方案。即便是當下要為護理人員加薪,也不是從個別醫院的財務結構去增加人事成本,補充人力與提高薪資,反而是採全民買單的方式另外編列預算來支應,即便是國家提高了對護理人員的薪資補助,卻未對實際用人支薪的醫療院所進行人事的管理,這筆全民買單的加薪預算,最後流到護理人員手上的可能只是少數,而多數卻是會留在醫院的口袋裏頭。
醫護人員面臨的困境,醫界常將其歸因為健保制度的大屋頂,亦即健保採取總額制,限縮了醫護人員所得可分配的總額,對於這類說法最有利的反擊是保費的支出卻是年年呈現增加的趨勢,甚至為了讓保費收入提高,增加醫療支出也修訂了二代健保,這些每年成長的支出卻成為大型醫院獲利的保證,在健保制度討論當中,往往侷限在討論如何增加保費收入,卻沒有辦法規範醫院在支出與獲利面的行為,形成數個大型醫院相互競爭市佔率的商業競賽,國家在醫護人員「合理」的待遇與工作條件上,經常只能無力地道德勸說。
組工會來自主捍衛醫療品質
這個屬於勞動者的五月,除了上街抗議油電雙漲對生計劇烈地影響外,醫護人員的權益也再次成為勞工遊行的議題。我們樂見醫護人員為了保障病人的醫療品質,反對各種的畸型班表、反對一個月超過240以上小時的醫療工時、反對健保體制造成醫院畸形的營利取向。而醫護人員透過集體力量向國家要求:護理人員擺脫勞基法84-1條規定的責任制工時,受雇的醫生能納入勞基法對勞動工時的基本保障,在勞動條件急遽惡化的今天,這也只是最小的一步而已,而且還是醫、護不同調的一步。
當護理工會組織起來的同時,卻還未見受雇醫生工會的討論,其因之一雖然是受雇於醫院的醫生在身份上尚未完全適用勞基法,但更重要原因卻在於臺灣的社會情境創造了醫生作為社會賢達與專業等身份的印象,在所得分配上也是較高的一群,在醫療體系當中也有可能從基層醫師逐層往上爬升成為醫院的管理者,這使得醫生要卸下社會給予的光環,自覺地承認自身是從屬為大型醫療資本所雇用的勞動力更形困難,從現實當中除了少數醫生願意承認自己是「醫療工人」外,多數醫生仍與醫院口徑一致地批評健保給付的不合理,只願意改革健保制度而不願挑戰醫院對於醫護勞動者集體的剝削,雖然在這場勞動權益維護的過程中可以維護自身權益,但卻可能喪失社會對其的尊敬。
並非是五月才讓勞動者有上街團結的條件,同樣的,也不是勞基法就能完整的保障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從而保障病人的權益;醫護人員的工會組成了也並不代表做為勞工的一方就此擺脫資本的束縛、從而走進美好新世界。落實合理工時,降低「醫病比」、「護病比」不能只仰賴國家進行勞動檢查與醫療管控,必須在醫療的現場由醫療工人集體的、有意識的來進行捍衛病人的權益、捍衛自身專業所能提供的醫療品質,也就是組織工會後進一步的團體協商權與罷工權。只有團結的醫療工會團體再不完全依賴國家調節機制下對於醫療財團進行抵抗,這個白色巨塔所形成的陰暗面才能有翻轉的一日,而顯然地對於那天的到來,在這個五月,醫護人員邁出了微小而且還只是有可能性的一步。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6期】部長先生,別鬧了!

別讓空間規劃術淪為土地炒作的幫兇

衛德所

讓年輕人打包住去新市鎮

                           (網路圖片)

        攸關台灣未來四年的大選甫剛落幕,新內閣隨即無縫接軌上路,而主掌台灣居住與國土政策的內政部新任部長李鴻源,接任部長一職後,對於選前沸沸揚揚的社會住宅議題,提出以國土規劃手段來解決臺北都會區的居住壓力,企圖拉開一個新的場域來重新看待臺北都會區的居住問題。
        李部長新提出的住宅政策,除選前既定五處社會住宅及合宜住宅仍繼續興建,另外為鼓勵年輕人和中等收入戶搬離台北市區,遷往中壢以北等郊區,將以空間規劃手段配合貸款政策,一方面以現有與興建中的路網與捷運系統,配合完整生活機能配套的新市鎮,創造舒適的居住條件,另一方面將以二年無息貸款等方式作為誘因,創造都會區居民外移的條件。

為建商覓地的新市鎮規劃
        李部長從人口集中居住的現象出發,認為只要在都會區周邊擴大住宅供給,自然就能創造人口均衡分配的條件,從而自然形成房價的平衡機制;這樣的構想在台北都會區發展的歷史上並非沒有先例,從最早以中山高速公路作為與臺北市之間聯繫道路而規劃的「林口新市鎮」、倚靠捷運路網與土地重化為手段建構的「淡海新市鎮」、以二高與大學城為發展要件的「三峽大學城」,這些曾經蔚為顯赫一時的新市鎮計畫,換來長時間在寒風中長草的閒置土地,或是等待主人入住的超建空屋,已是失敗新市鎮最血淋淋的教訓。
        對於台灣新市鎮失敗的檢討,往往停留在城鎮之間的交通聯繫。過去新市鎮開發的思維是以低廉的土地與住宅價格,吸引人口進住後帶動地方繁榮,進一步透過稅收手段豐富地方建設的「引鳳築巢」模式。對臺北都會區周邊新市鎮開闢的失敗,往往聚焦在缺乏導入城鎮間公共交通運輸,常以香港開發新區的方式作為對比,港人是以捷運路網與基礎生活設施先行,帶動人口入住的「築巢引鳳」模式。
        必需要指出,一般討論膠著在公共運輸與新市鎮開發建設程序上孰先孰後的「雞、蛋」形式問題。然而真正的問題卻是台灣土地普遍私有化,政府大型造鎮開發計畫的終端為民間財團接手的住宅產品開發,形成土地炒作的利潤空間;遷居新市鎮的現實卻是民眾必須負擔通勤的費用,同時進入建商所建構的賣方市場,任其宰割;耗費了時間與金錢卻換不到工作餘暇的生活品質,只因在比較利益法則上,為市區高房價逼迫才得遷往新市鎮居住。若不解決土地私有與交通費用額貴的雙重問題,新市鎮的開發只是以國家資源為建商在都會區邊緣提共一個新牟利選項,讓建商在市區與新市鎮的土地炒作上都豐收。

排除底層社會的住宅政策
        目前在李部長整套造鎮的論述中還存在著許多矛盾,不談遠大的產業與居住空間結構性調整的國土計畫,光是一個生活的圖像便是矛盾不已。如果是讓生活工作都在新城鎮,勢必得削弱現有都會核心區的機能,創造多個通勤在半小時之內的「生活鎮」。然而部長又提及以快速道路聯繫讓看似不便的城鎮具有與中心都會連結的可能,那通勤時間勢必以1小時起跳,如此通勤時間配合台灣普遍長工時的生活形態,非但無法提升居住品質,甚至也無法帶動新市鎮的商業消費。新市鎮充其量也只不是規劃的話術,一如房地產廣告總將兩旁雜亂的街景粉飾。
        新市鎮居住人口勢必無法逃避與都會核心的聯繫,主要並不是生活機能的問題,而是整體產業對都市活動的塑造,在都會區有兩種人最為多數,一種便是具專業知識的白領受雇勞動者,另一種便是服務於多數都市活動人口的服務業人口,從食衣住行到環境清潔,都有這樣低薪的底層勞動者在支持,知識勞動者的工時往往冗長,因而在生活上更需要底層勞動者支持,而臺北都會區目前仍保持著一定混雜的都市環境,提供前述兩種不同職能的人口相互支持,也正是這樣的混居使得臺北得以創造自豪的「夜市」文化,顯出有別於歐美的城市活力。
        城市多元人口的包容性,不能是以經濟能力來篩選,正是因為都會區才提供了主要的工作機會,才使得多數人願意選擇居住在擁擠的都會區當中,也只有在通勤時間短、工作相對穩定(甚至有多筆收入)的環境當中,才使社會底層有一絲翻身的希望。用貌似平價的新市鎮住宅把城市中經濟弱勢與年輕人遷出,只會降低兩者在都市工作的機會,也將會是新市鎮衍生更多的問題,甚至淪為標籤化地區。

關鍵還是土地問題
        李部長在公共工程委員會任職期間,曾經提出不少有創意的政策構想,在回應合宜住宅、現代住宅等等這些看似具有社會住宅樣貌卻是借屍還魂的國宅政策,提出以整體區域規劃角度來審視居住區塊的配置,跳脫既有思考框架的作法誠屬難得,然而卻無法挈中要害。無論是現行的住宅政策或是國土規劃均有意或無意地迴避土地私有化、土地利益為私人壟斷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土地的不當炒作讓住宅問題成為社會的沈苛。
        當李部長拋出新市鎮示範區構想,建商馬上便回應在不損及人民財務,地主與建商擁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願意支持,此舉無異是捍衛既有的土地炒作獲利。若真正要讓住宅價格低廉、通勤交通成本降低,不能僅是依賴現有的規劃構想,必須要有釜底抽薪之計,特別是讓土地價格與住宅價值脫鉤,特別是保有公有土地的調控能力,如地上權住宅、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都是可行的選項。在住宅的布局方面,也不應當是以快速道路連通作為主要的取捨,應當是以捷運等快速的大眾運輸路網為布局的依據;此外,為了降低民眾於新市鎮居住到都會區工作的通勤成本,核心都市更應該責無旁貸的負擔起進城工作人口的交通費用。
        過去台灣空間規劃,至多都是空間形式的模仿,甚少碰觸土地私有制這個核心的議題,因而也創造出資本對於土地的貪婪與抬價的市景,如果只談規劃而不談土地作為一種公共資源運用的可能,這個新出爐的住宅政策,也只不過是重蹈過往新市鎮失敗的路子,美其名是國土規劃,然而終究還是一場鬧劇,而這場鬧劇最終的承擔者還是背著沈重房貸的人民,這是未來十年、二十年台北都會區的生活樣貌嗎?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6期】為了被剝奪的幸福 達悟人驅逐核廢惡靈

達悟族人無分老少,都參加了20日全島驅逐核電惡靈的活動。(圖片:希婻‧瑪飛洑 提供)

        1974年,原能會將蘭嶼劃定為核廢料垃圾場。自1982年蘭嶼的「國家放射性廢料第一貯存場」接收了10,008桶核廢料起,核廢料以每貨櫃228桶,每週一航次的速度輸入蘭嶼。貯存場動工時,世居蘭嶼的達悟族人以為這只是一座能帶來工作機會的罐頭工廠,直到1987年,達悟族長期被欺瞞的憤怒爆發,展開驅逐「蘭嶼惡靈」的行動。

        幾十年過去,核廢料場持續對居民生活所帶來危害,不僅影響了人的健康,更使族人們賴以為生的番薯、芋頭等農作物都連同土地一併遭受污染,進而危及了族人的工作權。去年中研院研究報告指出,蘭嶼周遭微量放射物質數據連續3年異常升高,恐有輻射外洩疑慮,然而這樣的訊息,達悟族人並沒有被告知。為此,達悟族人於2月20日發起,歷史上第四次在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前的「驅逐惡靈」行動。島上500多名的達悟人身著傳統服飾,聚集在貯存場前,提出核廢料桶應在檢整完畢後立即遷出,以及永不續租土地的訴求。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6期】堅決反對進口美國瘦肉精豬牛肉!

捍衛全民健康權!
                   (網路圖片)

        2007年8月由於美國政府的施壓,當時執政的民進黨負責推動了「瘦肉精解禁」的政策,這項政策由於遭到養豬戶及全民一致反對而作罷。五年之後,在醫學界未曾進一步提出安全保證的情況下,同樣的戲碼再次上演,不一樣的只是這次的執行者換成了執政的國民黨。

        以前的執行者現在變成了裝腔作勢的反對者;以前的反對者如今變成了支支吾吾的執行者,台灣的政黨輪替了,但這兩個政黨都在美國的霸權壓力下,隨時準備出賣全民的健康和自主性!
        我們基於以下不變的理由,堅持反對瘦肉精解禁,反對美國牛肉及豬肉進口。
        一、瘦肉精會危害人體健康,或退一步說,瘦肉精的安全疑慮至今未獲完全去除。目前雖然二十幾個國家容許微量的瘦肉精,但這些國家主要是肉品的出口國,而禁用瘦肉精的150多個國家主要是肉品進口國,也就是說,賣方說無毒,買方說有毒,而我們台灣斷沒有理由站在賣方立場,大喊無毒。
        二、美國要向台灣強迫進口使用瘦肉精的牛、豬肉,比本土未使用瘦肉精肉類的價格,便宜了一半,一旦開放進口勢必衝擊全台一萬多養豬戶的生計,打擊本土的畜牧業,造成社會不安,我們反對這種只圖利美國、卻傷害本土畜牧業者的不公平貿易條件。
        三、瘦肉精的管制是根據台灣的內部法規,如今美國直接扮演太上總統府,逼農委會、衛生署修改規定,讓瘦肉精解禁,是嚴重干涉內政的行為,我們在此提出嚴正的抗議。
        四、馬英九政府標榜的「親美」政策,我們認為那都是過去冷戰反共時代的舊思維–依靠美國對抗大陸。如今兩岸局面已從過去的對抗變成和平發展,執政者應調整「親美」政策,還全民基本健康權,並且應該珍惜兩岸得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大環境,停止對美軍購,將兩岸間的和平紅利用在廣大勞動人民的社會福祉上。
共同聲明單位: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中國統一聯盟、夏潮聯合會、中華基金會、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台灣二林蔗農事件文化協會、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6期】反毒美牛 捍衛全民健康

民間團體赴AIT抗議

       【本報訊】222上午,由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等數十個民間團體發起的拒絕美國瘦肉精牛肉進口行動,前往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 AIT)抗議。

        對於近日以來美國政府持續施壓,要求台灣當局開放含瘦肉精牛肉進口的蠻橫行為表達不滿。

       民眾現場高喊捍衛全民健康基本人權、反對美瘦肉精牛肉進口、支持本土畜牧產業等訴求。現場演出的行動劇,生動的表現了美國含毒的豬、牛張牙舞爪,吞噬台灣民眾健康。最後由美在台協會官員出面接受抗議書,在場各團體代表表明,不要忽視台灣人民強烈的反對民意。

       台灣社會反對美國含瘦肉精牛肉進口的民意高漲。日前宜蘭縣政府已率先宣布,一旦政府解禁讓含瘦肉精的肉品輸台,縣內學校機關將一律禁止採購美製肉品。到現場抗議的勞動黨新竹縣議員高偉凱表示,藥就是毒,不應該不顧台灣民眾健康,讓有含培林的牛肉進入台灣。上個禮拜新竹縣議會的臨時議會也已通,若中央政府通過進口,新竹縣也將全面禁止美製肉品在縣內販售。
       勞動人權協會會長羅美文表示,早在2007年美國政府就已要求台灣當局進口含培林的美牛,當時執政的民進黨也是有意開放,但在強烈的民意反對下才阻擋成功。如今朝野對換,美國政府又再次強行推銷含瘦肉精牛肉進口台灣。羅美文進一步認為,今天到美國在台協會抗議,就是要批判美國自稱是自由、人權國家,但卻是藐視最基本的健康人權,強迫別人接受不健康的肉品,把進口含培林肉品,當作重啟TIFA貿易協議的談判條件,這是不自由、不對等的談判,干預台灣內政的表現。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共同召集人、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則把美國對台軍購和美牛事件做連結,表明美國一直以來對台灣予取予求。如今兩岸之間走向和平發展已經是最大的共識和民意,而和平發展的紅利,是要用來嘉惠廣大的台灣民眾,不應該再讓美國在軍購上,甚至是毒牛肉進口上綁架台灣民眾,犧牲台灣利益。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別再霸凌那些漂泊的身影

反對噴水驅趕遊民  
遊民透過鏡頭訴說如何在城市角落裡輾轉

        去年10月,臺北市議員應曉薇在市議會質詢時讚許北市公園路燈管理在公園裡「灑水」間接造成驅趕遊民的效果,更說出「誰把水灑到遊民身上就發給獎金,因為這些遊民實在太糟糕了」,引發社會大眾的譁然。

        隨後並控訴這是某些政黨傾向的選舉打壓與操作。而她則繼續堅持應該要立法解決遊民問題,以安置為立法精神,讓他鄉遊民回家、促進年輕遊民就業。

        然而遊民並非自願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者,遊民代表的是台灣社會就業不穩定、中高齡失業、社會安全瓣失靈的現實。許多遊民仍有工作意願,只是他們的收入非但偏低且不穩定,無法負擔市區高漲的房價,甚至是有一餐沒一餐的在過。遊民並非是社會當中的異類、是犯罪者的代稱,相反的,卻是整個社會矛盾最無奈的承擔者。
        在這些遊民的對立面,應議員的言論充分透露有家可回的一般市民對於遊民的恐懼與排斥,這樣的言論並不是以照顧幫助遊民為出發點,而是著眼於該地區的房地產利益。臺北市遊民人數最多的萬華地區,同時也是地價成長最遲緩的地區,這擋人財路的帳、有礙環境觀瞻的怨氣,就成為這些光明正大、理直氣壯霸凌遊民的理由。
        主張底層勞動者人權的「台灣當代漂流協會」與長期支持遊民的「遊民行動聯盟」,透過讓遊民自己攝影紀錄生活的方式,在今年1月份舉辦了「窮忙年代」攝影展。遊民們透過鏡頭訴說自己是如何在城市的角落裡輾轉,是怎麼樣的努力地找尋自立生活的尊嚴與轉機,卻是怎麼樣也無法擺脫「窮忙」的命運。
        從遊民的鏡頭望出來的美學,直接真實的控訴了社會對於貧窮者直接無情的壓迫。
        而對於遊民的處置,並非通過對待罪犯式的安置處分,必須適切的讓他們在必須流落街頭時得以短暫棲身。特別是從住宅政策出發,不以收入能力來作為門檻,讓社會住宅以及相適應的社會扶持網絡得以建立。這是眼前可以緩解因為就業不安定而被拋向街頭的遊民現象,然而長期必需要面對的,正是整個社會發展所衍生的貧窮問題,以及掩蓋在驅趕遊民之後,那種霸凌貧窮的意識型態。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南方城區,恩仇瞬時即逝

2012/1/14選舉日的記事  

費沖之 

                              (網路圖片)

        島嶼南方一處喧鬧的早市路口,老翁騎著50cc摩托車在路中央停下,想拐過去的那條路在右手邊,但車頭一下子卻怎麼也轉不過來;「奈ㄟ停底咧路中央!」後面一個少年騎腳踏車,緊挨著老翁大聲斥喝。
        「我停底家昧賽咧!幹!」老翁別過頭去回嘴。少年很快地就繞過老翁向前而去,路旁鬧烘烘攤販叫賣隨即淹沒了老翁氣憤而無力的喃喃。
這個短暫的爭執在早晨薄霧中消逝,在浩蕩的歷史中不留下任何的痕跡。

        該不該轉彎?還是繼續向前?在這個傳統市場的十字路口上,似乎已經有了共同的答案。來自四面八方的攤商,背負著不同的人生故事:從無生路的農村而來、老闆西進關廠的黑手技工、倒閉的貿易商職員、在對岸失敗一無所有的台商…,不同的命運讓他們成了市場口攤商的一員,這些不寫在生鮮蔬果上的故事,通通匯集成幾支簡單的競選旗幟或海報。

        彼岸的「帝國」,從過去那個說是欠缺人道與經濟,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世界,一晃眼變成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成為主宰這群小頭家生命的國家。除了認了掌紋、八字、神佛這不可見又不可撼動的天命外,此生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對上了那個聽說是日夜覬覦著自己一方樂土的「敵人」。

        彷彿有種綠林好漢的氣魄,捍衛著自己的一方攤位、一台舊舊的小發財。電台裡頭說那隻無能偏安求降的狗皇帝,成天通敵且不知民間疾苦;電視政論節目說的更是簡單又通透,現此時咱們是被壞黨、壞人統治,要出頭天只有用選票賭氣魄。

        既然大方向的同仇敵慨如此明確,剩下的就是該怎麼選那一老一少的問題了。究竟是深耕地方的綠林好漢,還是老爹正身陷囫圇而代父出征要留一口氣的水滸少年?這可難倒了一向恩怨分明的好漢們。

        賣菜的阿美正在等去投票的丈夫回來替換,一面秤菜一面提醒客人記得去投票,說上回那區出來投的人太少,輸得冤枉。她摸了摸腰包最深處的內袋,印章跟身份證安安穩穩地躺著,記起她先生每次看到那位標舉「公平正義」的候選人都要再叮嚀她一次,爺爺給日本人統治、爸爸給車輪黨統治、好不容易終於是自己人當家作主,卻被外省狗擋下來,4年才有的一次機會不可以「青菜」;她又轉念想到那一老一少的難題,兩邊都有來請託,她都不想得罪,乾脆就給他們一人各一個戳吧!

        又一個熟客站在攤子前挑菜,阿美連忙招呼著,她的攤子上的菜蔬跟其他攤位的生鮮瓜果一樣,最後都會變成餐桌上的菜餚。從張著要吃飯的口,一路溯源到城郊、再到更外圍的農村,一條條用物與金錢延伸發展的交易線,繁盛地鋪在城鄉之間。許多交易的網絡織起複雜的往來關係,在這些線路上的每一個小人物,都一直期待著出頭的可能,一如沿著鬧區兩旁透天厝各自懸掛誇張的市招,紊亂中張著一種活力,一種野草般的生命力。

        這樣的生命力曾靈敏地跟隨經濟的風向,沒有國籍差異地為不同的世界進行生產,那是一整代人引以為豪的奇蹟。然而,有那麼一個時刻,他們突然才意識到被世界遺忘了將近20年,蓬勃發展的一切突然停滯,薪水與收入就停在那個不上不下的尊嚴邊緣,一般日常的消費也就隨時在波動起伏中痛痛癢癢。

        他們發現歷史並不是按著自己的意志在走,那一整代的人突然像是停在路上一樣,他們相信的世界依然筆直地運作著,卻不再屬於自己的方向。

        小頭家的夢還沒有碎,然而他們卻都老了。在這個南方的城區,小頭家依舊相信是天命要他們勤奮一輩子,卻不再相信手中那一張紅紙圈上的人頭,可以給人生不同未來。他們只想用這一票免於對彼岸的恐懼,守住自以為的一片天地。然而這退卻的一步,終究也只是歷史中瞬時即逝的曲折,老的與小的在這場選舉中的紛擾,終究也只是爾後的一個嘆息,只是呼出那口氣長短的差異而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新店十四張的拆除現場

新北市政府為興建捷運環狀線,選在新店十四張開闢捷運站與機廠,除了新建設施外,還連帶開闢大面積的住宅建築用地。當地多數居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市府說可以安置的社會住宅還遙不可及,在那一片已經快要被建商預定的家園廢墟上,他們拿著為數不多的補償金,正要開始流離失所。(苦勞網 攝影:陳韋綸)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SOGO前抗議的印尼勞工

台灣的移工,特別是從事家戶照顧的「看護」是沒有休假的。因為有這些移工「全年無休」地付出,他們的主人才得以卸下沈重的家庭勞務與重症者的看護,但移工不是機器,誰來替他們跟雇主爭取一個完整的休假日?難怪他們要問:「WHERE IS MY DAY OFF!?」(我的休假在哪裡)(苦勞網攝影:陳韋綸)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土地正義花火,繼續燃燒!

生猛活跳

       農民集結凱道,拒絕問題重重的土徵條例。(攝影:陳韋綸)

        在近幾年內因土地徵收而影響生計與生活的一群農民,繼前年(2010717、去年716之後,上個月13日這天再次聚集在總統府前的凱道上,延續前幾次次捍衛土地正義、維護自己生存的家園土地的訴求。這一回合,他們的訴求是「土地徵收條例」修法的內容,並反對不當修法的程序。

推開那隻為所欲為的手
        「土地徵收條例」(以下稱土徵條例)是政府在興辦各類建設取得土地時最有力的法律條文,這部法代表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從人民的手上取得土地時,能減輕土地成本的支出。然而這部法在實行11年之間,衍生出許多的問題,包括中央或地方政府以各種法定的建設項目強行徵收農業土地,致使世世代代依賴土地為生的小農喪失生計之寄託。在失去社區家園後,在生活上賴以相互支持的鄰里社區社會網絡也隨之瓦解,淪為公共建設底下,被惡狠很拋棄的次等國民。
        國家以法令的方式取得建設所需要的土地,雖部分具有公益性質,但卻也有浮濫徵收的問題發生,如目前台灣工業區土地有多處閒置,但仍以「科技園區」之名,徵收農民土地作為科技產業生產製造之工業用地,更遑論在空屋率高居不下,仍通過區段徵收方式,不斷開闢大面積的住宅區,這些都是在土地徵收條例掩護下「合法又合理」的政府行為。
        正因有土徵條例的神功護體,以致於多數民眾對於自己的家園被徵收都只能被迫接受,而且所領取的補償不過是以公告現值至多加四成所計算的土地價格,與土地市價相去甚遠。也正因為這個制度諸多的漏洞與不合理,在台灣各地頻頻造成農民的抗爭,如中科四期的相思寮以及苗栗大埔等,農民與農地屢屢成為成為土徵條例底下的受害者,影響所及不止是一代人的流離失所,更大影響在於作為農業使用的土地不停的被「提領」,對於台灣農業發展產生了莫大的影響。正因為惡法以及隱藏在細節裡的「巧門」,使得國家攫取土地的行為,如一隻怎麼推也推不開的手,放肆地掏摸人民生活所依賴的土地資源。
揪出躲在細節裡的魔鬼
        從上一回農民齊聚凱道抗議不當徵收,要求土地正義後,民間各界就更積極與官方就土徵條例修法展開對話,特別是由台灣農村陣線(以下簡稱農陣)、捍衛農鄉聯盟等團體,邀集學者與律師研擬民間版的土徵條例,從民間的角度提出未來土地徵收的制度規則,並藉由民間版的修法內容來與行政院版相互比較,釐清兩造間意見上的差異,同時也試圖在不停溝通協商的過程中,讓土徵條例的修訂能提高對人民土地所有權益的保障。
        法律的制訂的利害關鍵,往往隱藏在許多文字上的細節,從而提供執行上的灰色地帶,在官方詮釋下造成人民權益之損失。因而農陣在土徵條例的修訂上高舉著幾個重要的精神,首先是強化「公益性」原則,在條文中增加公共利益之判斷的具體標準,使土地徵收的使用必須更符合公共利益。
        其次,就土地徵收的程序與管理方式提出修正構想,主要是將土地徵收審駁的事權集中於中央政府,抑制浮濫徵收;再者,民間版本中特別提出了幾項維護民眾參與權與權益保障的制度設計,包含徵收前的「聽證制度」(具有法律效力)取代現有「公聽會」(民眾意見由主辦機關參酌),在土地徵收價格上,由專業不動產估價師所查估的價格為準,並且需一視同仁保障被徵收土地民眾的居住權益。
        除了上述內容外,在民間版的土徵條例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特定農業區不得徵收」,確保優良農地的永續使用,等於是替台灣農業土地劃起一條防禦的紅線!透過進步的學者與律師的努力,揪出了許多原先條文中的漏洞,也讓民間版的條文能適切地回應社會普遍對於土地徵收過程中,官、民權力不對等的問題,也使得過去一旦啟動就無法中止的徵收程序,有了合法的煞車器。
土地正義的一齣假戲
        面對民間積極的修法要求,行政院版本的草案也進入立法院審議,看似回應了民間的要求,例如將徵收價格改為按市價徵收,但市價的調查卻又交由地方地政機關辦理,且每六個月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而徵收土地居民的居住保障,在政院版中,也以中低收入戶為主。除了前述內容的差異,政院版的修正內容也採納了民間版本在「公益性」上的內容,讓公益性成為未來土地徵收的審查門檻。
        在兩版本的異同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對於農業區的保護。民間版本力守的「特定農業區不得徵收」紅線,在政院版中雖明訂特定農業區不得納入徵收範圍,卻又以但書表明經行政院核定重大建設者還是得以徵收,等於是開了一扇後門,也賦予行政院一張所謂「重大建設」的徵地通行證,失去原保障優良農地的立法精神。
        條文內容上的差異並不足以引發民眾的憤怒,而執政的國民黨在這次修法的過程當中,拒絕與民間進行相關的協商,以仍有諸多爭議的行政院版在黨籍立委護航下未經委員會逐條討論即逕付二讀,在院會的最後一天進行表決。也使得12/13日這天,許多農民、關心農業的青年學生再次聚集凱道,表達反對惡質的修法內容與程序。農陣也在土徵條例修改通過後,表達嚴正的抗議,認為政院版土地徵收條例的修法無法杜絕浮濫徵收,而且連市價徵收的實施日期都還由明文規定由行政院另訂之,這也使得市價徵收的落實直接跳票,農陣直言這是行政院假修法、真騙票。
「土地正義,不容妥協」
        這回土徵條例修法的過程,看似是民間理想版本的失敗,但實質上透過如農陣等關心農業與農民的團體,也讓土地正義的實現打開了一些活路。雖然優良農地保護、市價徵收等民間的聲音在剛修正的法條中七折八扣,但這些保障人民與土地的基本精神也首次塗改了土徵條例的內容,的確該為奔走與參與的朋友們喝采。站在人民與其生活相聯繫的一方土地上,對於那些假公權力而隨意剝奪人民土地與生存權益的行徑,是不容許有一絲妥協的!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