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4期】新農村建設:醫療安養篇(二)

貴州實現村村建成標準化衛生室
                             (網路圖片)

       大陸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貴州省,今年以來,共投入8.24億元安排建設了16,480個村衛生室,到年底全省將實現由基本沒有村衛生室到所有行政村都有標準化村衛生室的重大跨越。

       貴州省政府針對農村急缺村衛生室的現狀,從2008年起,每年安排省財政專項資金2億元,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設計、設置科學、佈局合理的要求,修建診斷室、治療室、藥房、值班室四室分開的標準化村衛生室。從2008年至2010年,貴州連續3年投入6億元,新建成1.2萬所標準化村衛生室。

       在加大硬體投入的同時,貴州不斷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近兩年,共爲鄉鎮衛生院招收了650名擬從事全科醫學的「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對530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助理)醫師開展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與此同時,貴州省啓動實施全省鄉村醫生中專學歷教育專案,到2013年將使93%的村醫取得中專以上學歷。


       村醫待遇也明顯提高,貴州省政府還印發了《關於提高村醫補助的意見》,在崗村醫的人均月收入預計能達到1810元,比2010年增加780元。在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地區,先期將符合條件的村醫全部納入保險範圍,並按有關規定給予補助。(新華社貴陽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新農村建設:醫療安養篇(一)

不斷創新中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新華社專訪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
農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證( 新華社 張錳攝 )

        中國大陸擁有13億人口,基本醫保制度覆蓋全體城鄉居民,這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項任務重、難度大的工程。爲減輕群衆的看病負擔,中國大陸在2008年毅然開始推進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時至今日,在推進醫保覆蓋面上取得的成績,已令國際社會矚目。

        以下,為本報編輯部根據新華社記者採訪大陸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的談話內容,所整理出來的醫改專題報導。

基本醫保制度,如何實現全民覆蓋?

        建立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構築社會安全網是醫改的重要內容,在醫改中處於基礎和核心地位。目前國務院所推行的醫療改革,是以城鎮職工醫保、新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保爲主體,以城鄉醫療救助爲內容,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爲補充,構成了全民基本醫保制度的框架。

        改革兩年多來,政府加大投入資助農民、城市中「一老一小」、大學生以及流動人口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保,中央還專門投入資金解決近800萬破産企業的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同時,醫改也不斷提高醫保報銷水平,改進支付方式,方便群衆結算,增強了制度吸引力。

        目前,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了95%以上的城鄉居民,參保人數增加到12.95億人,與2008年相比增加1.62億人。其中,新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8.32億人,增加1700萬人;城鎮居民醫保全面推開,參保人數達到2.16億人;職工醫保參保人數達到2.47億人。

擴大覆蓋面,如何使保障水平不降低反而提高?

        兩年多來,新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保的政府補助標準增幅很大,從2009年的每人每年80元(人民幣,下同)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2011年再次提高到200元。

        老百姓從醫保中得到的實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住院報銷比例由2008年的48%(新農合)、54%(城鎮醫保)提高到今年的70%左右;

二、是提高最高支付限額。2010年90%以上的統籌地區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當地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左右。2011年達到6倍以上且均不低於5萬元;

三、是普遍開展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門診統籌,既保了大病又兼顧了小病。截至2011年9月底,超過90%的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統籌地區開展了門診統籌;

四、是大幅提高農村兒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保障水平。困難家庭患兒看病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由40%提高到90%,2萬多名「兩病」患兒受益,補償資金達到3.26億元。

經濟困難家庭,高額醫療費用如何解決?

        醫療救助在全民基本醫保制度中是最後一道「安全線」。這兩年醫療救助資金大幅增加,2011年已籌集資金178.5億元,比2008年增長88.1%;中央財政投入130億元,比2008年增長一倍多。

        救助對象不斷擴大,從低保家庭、五保戶逐步覆蓋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救助水平也明顯提高,2010年每門診人次、住院人次醫療補助水平爲185元和1751元,分別比2008年提高了29%和43%。

        當然,目前醫療救助的水平與人民群衆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對醫療救助的投入,加大救助力度,完善救助政策,築強老百姓看病就醫的最後一道「安全線」。

醫保制度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爲了讓群衆看病報銷更方便、更便捷,大陸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創新。例如,推廣「就醫一卡通」,實現統籌區域內醫藥費用即時結算。目前已有18個省份開展省內異地就醫即時聯網結算,一些地方也在探索跨省「點對點」聯網或委託結算,減少了群衆「跑腿」、墊資的麻煩。

        其次,是推進付費方式改革,探索實行按病種、按人頭付費和總額預付等。吉林長春、四川成都等地正在探索醫保付費「談判機制」,以遏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減輕患者看病負擔。另外,還有創新醫療保障經辦管理服務,一些地方委託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服務,取得良好效果。

        最後,是探索基本醫保制度城鄉統籌改革,天津、重慶、寧夏以省爲單位,以及40多個城市實現了基本醫保制度的城鄉統籌。基本醫保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由點到面的格局正在形成。同時,商業健康保險也得到了積極的發展。2010年商業健康保險保費達到677.5億元,比2008年增長15.7%。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3期】中國十年扶貧開發成績突出


貧困人口減至2688萬人
貧困地區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網路圖片)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1116日發表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指出,十年來,中國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態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白皮書指出,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物價指數的變化,全國農村扶貧標準從2000年的865元人民幣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人民幣。以此標準衡量的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從2000年底的9422萬人減少到2010年底的2688萬人;農村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
        白皮書顯示,貧困地區經濟全面發展。貧困地區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色優勢産業快速發展,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從2001年至2010年,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從2658元人民幣增加到11170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7%;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123元人民幣增加到559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8.3%。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1276元人民幣,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1%(未扣除物價因素)。上述資料的增幅,均高於大陸地區平均水平。
        白皮書指出,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大陸政府不斷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面改善這些地方的生産生活條件。從2002年至2010年,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新增基本農田5245.6萬畝,新建及改擴建公路里程95.2萬公里,新增教育衛生用房3506.1萬平方公尺,解決了5675.7萬人、4999.3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到2010年底,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飲用自來水、深水井農戶達到60.9%,自然村通公路比例爲88.1%、通電比例爲98%、通電話比例爲92.9%,農戶人均住房面積24.9平方公尺,農戶使用旱廁和水沖式廁所比重達88.4%。貧困地區農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
        白皮書還指出,貧困地區社會事業不斷進步。農村義務教育得到加強,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到2010年底,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715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7%,接近大陸平均水平;青壯年文盲率爲7%,比2002年下降5.4個百分點,青壯年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到2010年底,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參加新農合的農戶比例達到93.3%,有病能及時就醫的比重達到91.4%,鄉鄉建有衛生院,絕大多數行政村設有衛生室。貧困地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得到加強。
        白皮書顯示,貧困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從2002年至2010年,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施退耕還林還草14923.5萬畝,新增經濟林22643.4萬畝。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飲用水水源受污染的農戶比例從2002年的15.5%下降到2010年的5.1%,獲取燃料困難的農戶比例從45%下降到31.4%。(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3期】帶著土地進城

戶籍制度改革  (網路圖片)

不以土地換戶籍的中國城鎮化新嘗試

        重慶市自去年8月啓動了龐大的戶籍制度改革,計劃在未來10年實現一千萬農民從農村戶籍轉變爲城鎮戶籍,實現農民變市民。一年多以來,已有260萬農民工自願轉戶進城。

        然而,即使在自願的基礎上,改革最初也並不順暢。儘管重慶大量的改革前調查表明,農民變市民不宜和放棄土地掛鈎,但爲符合現行法律規定,重慶也曾做出「土地三年過渡期」的規定,即「轉戶農民最多3年內繼續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農房的使用權和收益權」。這一規定使大量農民仍然有疑慮,轉戶積極性並不高。
        去年9月初,作爲大陸地區「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重慶及時調整政策,規定「轉戶農民在土地處置上可以選擇繼續保留、按規定流轉或退出土地。國家對農民各種補貼和優惠政策予以保留,標準不降。」
        農民轉戶不與土地掛鈎,不強制農民退地,轉戶積極性得到明顯的啟動和釋放,日均轉戶人數增至6000餘人。這成爲重慶戶改平穩推進的關鍵,也爲中國的城鎮化提供了有益嘗試。
        在中國大陸近年的城鎮化進程中,按照現行的制度設計,農民通常需要退出土地才能獲取市民身份、市民待遇。但近年來隨著農村土地附著權益的增加和農民將土地作爲保障的需要,很多農民不願意放棄農村土地,甚至出現激烈的「土地維權」。
        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辦公室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農民已經開始由「一窩蜂進城」變爲「有選擇進城」,選擇的重心在於是否保留農村戶籍福利的核心──土地權益。
        去年年初,一項針對350名重慶農民工的抽樣調查發現,願意退出承包地、宅基地及住房進城的只有三成左右。重慶開縣2009年對有轉戶意願的兩萬多戶農民入戶調查顯示,要求保留土地的占到66%。
        開縣是重慶市農村人口最多的縣,其「農民轉戶進城心態分析」表明,農民轉戶進城有「三怕」:一怕失去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收益等附著在土地上的利益;二怕進城後就業生計無保障甚至成爲城市貧民;三怕離鄉離土斷了「根」。
        開縣縣委常委趙遠坤介紹,他在1992年至1993年任漢豐鎮黨委書記時,當地農民熱衷於購買城鎮戶口,鎮上3000元一個的非農戶口在一年時間裏就賣出了一萬多個,但是現在「三怕」決定了大量農民不願意放棄土地來換取城市身份。
        土地問題專家、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劉俊認爲,在以前城鎮化進程中,農民轉戶是以失去農村土地爲前提的,農民交出自己的合法財産權益後,才能換得市民身份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這不合情理,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
        農民願不願放棄土地轉戶進城,實踐最有發言權。截至今年7月重慶全市轉戶達兩百萬人時的一項統計表明,僅退出60畝宅基地,且多爲廢棄之地。如今,「帶著土地進城」的農民能從土地上獲得收益,土地成了轉戶進城農民擯棄「三怕」之憂的法寶。
        據重慶市統籌城鄉辦公室統計,當地農村居民的21項戶籍福利政策中,最具「含金量」的9項均與有沒有土地直接相關,包括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等9項。
        銅梁縣鴻雁村農民劉秦義算了一筆賬。「我家有4.5畝耕地、退耕還林地3畝多,種糧直補每畝每年90多元,退耕還林補貼每畝245元,家裏光是每年獲得政府補貼就有1100多元。」劉秦義說,「我家土地都流轉出去了,每年租金有3000多元,我怎麽捨得放棄這好幾千元的收入。」
        在石柱縣悅崍鎮茶山、南埡村,接受訪問的30多位農民都認可能「帶著土地進城」。茶山村村民冉其鋒從2004年起在石柱縣城打工,還買了一套80多平方公尺的商品房。在今年3月,冉其鋒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全部轉爲城鎮戶口。冉其鋒說,雖然進了城,他在農村的土地租金和補貼每年還有2500多元。他和妻子轉戶後都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孩子也在縣城中學上學,既享受了市民待遇,農村權益也沒有丟。
        不少專家認爲,土地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的核心,重慶兩百多萬農民「主動進城」的實踐本身就證明,不以「土地換戶籍」,保留農民土地權益,符合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有助於維護農民的權利。
        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洪說,重慶將戶籍與土地脫鈎的戶改做法,爲大陸戶籍制度改革摸索出了一條道路。但目前戶籍制度改革的實踐與相關法律仍存在衝突之處。作爲大陸地區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慶市,在選擇農民進城土地處理路徑時可以先試先行,但這一做法要試圖向全國推廣,仍需對相關法律進行調整。(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3期】新農村建設經濟篇──經濟篇


 一個貧困縣農民的「金融賬本」
  當地政府協助貧困村豬苗發放 (網路圖片)

老柵子村村委會主任喬慧不到50歲就已是滿頭白髮,面容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很多。不過讓他驕傲的是,三個孩子都已經大學畢業,在赤城縣城和北京等地上班。但是,他也因爲孩子的學費,欠了信用社和親友「好幾萬元貸款」。

北京毗鄰的河北省赤城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農民正在用各種「草根辦法」解決自己的日常金融難題。勤勞樸實的農民訴說著他們的家庭賬本,也訴說著對未來美好日子的向往。

親情借貸

在龍門所鎮龍頭山山腳下,村民正趕著小馬車把從鎮上買回來的大米運送回家。這裏是朱家廟村,進村道路蜿蜒崎嶇。村支部書記倪文泉說,全村183戶人,村民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驢和馬。
朱家廟村的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300元,是貧困縣裡的貧困村。老倪說村民大多靠種玉米和馬鈴薯獲得一些微薄收入,然而「村民靠天吃飯,地多不打糧」。
倪文泉說:「對於村民來說給兒子娶媳婦也是件頭疼事,因爲如今女孩都要求男方家庭在縣城買房,一套80平方公尺的房子就得30多萬元,農民種這些地的,哪裡弄這麽多錢去啊?」
喬慧說,孩子上大學也是農民的一大難處。孩子考不上大學發愁,考上了也發愁。動輒上萬元的學費和每月近千元的生活費,對年均收入一千多元、處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
然而,對於子女上學和結婚這樣的大事,除了有助學貸款,親戚朋友也都會伸出手幫襯一把。也許是因爲有樂觀的預期,喬慧就是靠親友的幫助和信用社的貸款才挺過來的。
互助金與細胞工程
銀行點覆蓋率低,農民貸款困難是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缺失的一個真實寫照。在龍門所鎮上,沒有任何一家銀行點。縣扶貧辦副主任韓志生說,只有在縣城才有銀行分支機搆,在鄉鎮一級都沒有網點。
倪文泉說:「從銀行貸款也很困難,銀行連農民的土地抵押也不要,不會輕易給村民放貸。」
韓志生說,農民從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也面臨困難。爲了解決農民借貸難題,赤城縣近年來啓動了一種新型的村級農村互助資金。互助金規模一般爲30萬元,國家財政向每支互助金撥款15萬元至20萬元作爲啓動金,由當地村民自願入股成爲會員,之後便可進行短期、小量的借貸,借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每戶最大貸款額度在4000元以內。目前全縣已有20多個村設立了村級互助資金。
韓志生說,互助資金給村民提供了方便,但是互助金的運行和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一是資金缺乏專業管理人才,二是資金規模小,不能滿足村民的借貸需求。
赤城縣人口約29萬。根據縣扶貧辦提供的資料,全縣貧困人口高達8.5萬,貧困人口比例達29%。面對艱巨的扶貧任務,縣裏近年來正著力開展「細胞工程」以幫扶困難民衆。所謂「細胞工程」扶貧就是對貧困村進行點對點的幫助。
韓主任說,扶貧不是大扶貧,而是精確的扶貧,要讓幫扶工作實實在在惠及貧困農民。朱家廟村是貧困村,「細胞工程」今年將爲該村提供15萬元資金用於購買馬鈴薯種子。除了大戶以及常年外出務工的村民,其他村民平均每畝田能分到約300斤馬鈴薯種子。
韓主任說,「細胞工程」會根據各村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今年總計將在35個貧困村展開,將惠及1500戶農家,每戶平均能獲得約2000元的補貼,此幫扶專案將持續五年。在2002年至2010年間,「細胞工程」共計扶持了132個貧困村。
發家致富
爲全面治理風沙和水土流失,改善京津周圍生態環境,大陸政府於2000年在張家口和承德地區開始了爲期十年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河北省也於2002年底實現全省禁牧。當地居民生活一度十分困難。但是也有不少人,在逆境中走出一條致富路。
龍門所鎮北村村民張光亮家曾是個養羊大戶,養了15年的羊,最多的時候曾達200多隻,靠養羊的年收入近6萬元。由於赤城縣和張家口市近年來基建工程多,張光亮在禁牧之後用早年積蓄買了一輛鏟車,還雇了一名司機,基本上每天都有活幹,目前僅此一項每年收入就有10多萬元。
此外,他還租了20來畝地,並種上了中藥材黃芩。「再過兩年,地裡的黃芩就成熟了,到時候也能給賣好幾萬元!」
雕鶚鎮下虎村全村正是依靠黃芩脫離了貧困。村委會主任豐玉林說,退耕以後,村民們在山坡上種上黃芩,每畝增收1000元,現在中藥材價格上漲,收入可觀。過去村民要挑水吃,電壓不穩,現在不僅通了公路和自來水,還安上了變壓器,各種電器都能用了。
爲了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縣委縣政府目前正在著力發展旅遊業。根據規劃,赤城縣將分別打造地質科考、溫泉療養、戶外運動以及森林避暑四大品牌,還將修建一條通往北京城區的高等級公路,屆時,北京到赤城縣的行車距離將縮短約40公里。
喬慧所在的老柵子村所處的黑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是森林避暑度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了還上貸款,老喬借助森林公園的地理優勢,發展「農家樂」旅遊,用政府補貼和借款修建了農家旅店,起名「喬家大院」,目前正在裝修。喬慧說,目前老柵子村已有七家農家院。
他說:「我們這裏本來收成就不好,還有退耕還林任務。好在這些年退耕還林見了效果,草多了,水也多了,山上更綠了,現在村民都把希望寄託在旅遊業上。」
(新華社「行走中國」)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2期】甘肅白銀:給受污染的土地「洗澡」

                                              ■  聶建江攝(新華社
        在甘肅白銀市四龍鎮民勤村東大溝,工人把摻雜了化學試劑的受污染土壤埋入改良工程淋洗池中。

        甘肅白銀市投資650萬元對白銀市四龍鎮民勤村東大溝的65畝土地進行重金屬污染土壤改良。這項技術採用化學淋洗的方法分離污染土地中的重金屬元素,使其達到可耕種土地標準。白銀是甘肅省重要的工業城市,20世紀670年代以來,當地工業企業將污水排入四龍鎮東大溝的小河中,村民長期用河水澆灌土地,導致部分耕地受重金屬污染而棄耕。







【犇報‧第32期】社區「臨時集市」受青睞


                          ■  張馳  (新華社)
        市民在山東濰坊市區北宮東街一社區附近的「臨時集市」購買新鮮蔬菜。       
        為方便市民買到物美價廉的農產品,在不妨礙城市交通的前提下,濰坊市在市區一些居民社區開設「臨時集市」和「週末市場」,鼓勵農村種植戶進城銷售。由於省去了一些中間環節,農產品價格有所下降,受到市民歡迎。




 

【犇報‧第32期】生態立縣 換來青山綠水

寧夏彭陽交岔鄉秋景

                     王鵬 (新華社)(1016日攝)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境內溝壑縱橫,地勢複雜,昔日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面積的92%。近年來,該縣堅持「生態立縣」政策,採取生態移民、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治理生態,並結合果林種植、生態養殖等手段在恢復生態的同時讓當地人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該縣累計治理小流域96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12平方公里。總體治理程度達到73.4%,森林覆蓋度達到24%,基本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的治理目標。  




 

【犇報‧第32期】社會組織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網路圖片)

近年來,中國大陸社會組織廣泛參與了社會管理和服務,積極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維護公共利益,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形成了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

據大陸民政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44.8萬個,其中社會團體24.6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9.9萬個,基金會2311

目前社會組織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社會組織尤其是行業協會配合政府宏觀調控,在規範市場秩序、開展行業自律、制定行業標準、調解貿易糾紛等方面,已經成為市場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力量,為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統計,社會組織每年募集資金100多億元,用以減貧濟困、救災防災等;興辦民辦幼稚園803萬個,占大陸全國總數的62%,民辦高校640所,在校學生占全部高校在校學生總數的19.4%。
截至目前,社會組織提供了超過1000萬個專兼職工作崗位。民辦職業培訓機構2萬多家,每年培訓近1000萬新生勞動力,為提高就業者的就業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社會組織還是中國大陸民間對外交往的重要平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陸全國性社團已經在122個國際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在25個國際組織中擔任專門委員會領導職務,在92個國際組織中擔任理事。






【犇報‧第32期】中國大陸動畫創作

在本土文化中尋找「靈魂」

動畫片《大耳朵爺爺歷險記》(網路圖片)

        從民間藝術中尋找原型,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告別對日本、歐美動漫的模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動畫創作向本土文化中尋找創意。


        山西省以府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雕塑為原型的首部大型動畫片《大耳朵爺爺歷險記》,即將在中央電視臺央視動畫首播,隨後在海內外電視臺發行播出。
據介紹,這部52集的動畫片投資3600萬元,以「海內雕塑孤品」二十八星宿雕像為原型,以老子道德思想為主線,以「雙峰捧月」聞名的玨山為故事發生地,創作出一部天文神話動畫劇本。
二十八星宿既體現了中國的根祖文化,同時又被世界所熟知和接受,宣揚東方文化的同時,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央視動畫公司隨後將與澤州縣二十八星宿影視公司合作,通過挖掘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孔子回車等具有澤州地域特色的傳說和歷史精髓,製作動畫片。
近年來,從展示新疆風土民情的《阿凡提》到中國首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候選名單的《夢回金沙城》,都是將本土文化與動漫作品良性互動的結果。
但本土文化資源與動畫的結合,在中國大陸仍有待發展。10多年前,迪士尼公司成功地將中國古代民間故事《花木蘭》改編成商業動畫片。10多年後,夢工廠又將中國人所熟悉的「武術」和「熊貓」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打造出「會武功的熊貓」,電影動畫《功夫熊貓》在全球廣受歡迎。
中國動畫產業已有數十年的歷程,1957年至1989年曾是中國藝術動畫片繁榮時代,具有「創民族風格之路」、「中國元素」等特點。近年來,中國動畫產量到2009年增長到18萬分鐘,成為動畫生產大國。但由於缺乏原創性,動畫產業出現了產能與產值的嚴重不對等。
央視動畫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動畫事業部主任王英說:「問題的根源是尚未找到動畫產業發展的『中國模式』。」
「中國動畫產業離開本土文化將一事無成。」王英說,動畫內容需要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再造。東方文化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宇宙觀,是其鮮明的靈魂特質,東方文化為中國動畫產業提供獨特的發展土壤與美學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