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9期】大追蹤:「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六)

五一假期看房忙

參觀者在第四屆西部(銀川)房•車生活文化節上查看樓盤資訊。

4月29日,第四屆西部(銀川)房•車生活文化節開幕,豐富的樓盤資訊和特價優惠吸引了不少銀川市民前往看房。共有38家房地產商攜帶48個樓盤參展。

(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9期】大追蹤:「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五)

乍暖還寒──大陸房價何去何從?

一家房地產公司的工作人員從新房促銷海報旁經過。

3月大陸住宅成交剛回暖,4月局部市場又下跌:近段時間,房市「寒流」和「暖流」交匯湧動,步入房價走向「微妙期」,引發各方關注。

持續調控下的房市出現哪些新變化?今年房價會否再現「大起大落」?在經濟增速回落背景下,房市調控面臨什麼考驗?

(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9期】大追蹤:「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四)

從買不起房到租不起房──大陸多地房租大幅上漲

自去年底以來,大陸多個城市房租持續上漲,個別地段價格更是翻番。從買不起房到租不起房,房租的大幅上漲成為許多中低收入者的「切膚之痛」。專家呼籲,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房屋租賃市場的管理,一方面加大公租房等保障房供應量,另一方面對困難租房群體進行補貼,確保租房客「租得起房,住得上房」。

多地房租大幅上漲

在武漢東亭這片區域的房屋租賃價格普遍集中在1200元(人民幣)到3500元(人民幣)。銷售員小王說,房租自去年以來一直在漲,10月份後有過一輪大漲。「之前2000元的房子現在都漲到3000元了,不到一年就漲了一半。」

在武漢一家網路公司工作的黃培最近一直在光穀周邊物色租房。他說,2009年光穀一個單間月租金大約是300元,現在已普遍在800元以上,兩居室的價格基本上超過2000元。即使是舊房,配套設施差點,月租金也漲了近兩倍。

相對來說,中心商業區的房租上漲最快。武漢新華路附近一室居的小單間,月租普遍在1800元以上,最高的達到2800元,比年前漲了近800元。

畢業兩年多的唐國富就租住在武漢市中心。2年間,房租從1000元漲到了1500元,雖然覺得漲得太快,不過他咬咬牙還是接受了。可沒想到,最近房子續租,房東再次漲價到2000元,小唐無奈搬到了城郊。

與武漢一樣,去年底以來,多個城市住房租賃價格大幅上漲。其中,北京、上海、鄭州、濟南、昆明等地尤為明顯。

低收入者生活壓力加大

房租的上漲,最先感受到壓力的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25歲的甘煬,2009年大學畢業後進入武漢的一家小公司上班。去年為了「躲避」屢屢上漲的房租,他已換了三次房子。

同時,他的工作也因房租的上漲而受到「牽連」。為了不「啃老」,他只好選擇租住在比較偏遠的城郊。每天早上6點起床,再坐2個多小時的公車。他常常因睡眠不足,上班打瞌睡,而被主管批評。

不斷上漲的房租讓辛苦攢錢的「剛需們」看不到「新房夢」。畢業4年的孫浩明說,原本打算賺錢了就買房結婚。可現在不僅房價漲得快,就連房租也漲了不少,存錢買房現在看來根本不可能實現。

相比而言,農民工群體更加「傷不起」。今年23歲的李夢波,6年前從湖北農村來到武漢打工,做過搬運工、洗車工等。「剛來武漢時,雖然工資不高,但房租也只要兩、三百元,還能節餘一點,現在一個月的工資付了房租就吃不起飯了。」小李說。

轉「購」為「租」導致租房需求旺盛。

由於房市的不穩定,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許多原本出手買房的人轉向觀望,並轉「購」為「租」臨時過渡,導致近一年來租房需求持續旺盛。

武漢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龍炳煌認為,房屋租賃市場的管理漏洞是導致租金無序上漲的重要原因。由於房屋租賃市場自由化程度較高,未形成統一的交易場所和買賣合同,有關部門很難全面掌控具體資訊。同時,多地已實施的《商品房租賃管理辦法》也只是規定「房屋租賃期限內未經承租人同意,出租人不得擅自縮短租賃期限、增加租金」,並未詳細對價格制訂標準、監管程式等予以明確。

龍炳煌建議,應對大學畢業生的租房困難給予重點關注。有關部門可以考慮在大學生畢業後的三五年內,直接給予他們一定的貨幣補貼,幫助他們渡過一時的難關。(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9期】大追蹤:「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三)

揚州:獎勵購房為哪樁?

                              (網路圖片)

5月7日,揚州市財政局、房管局聯合發出通知,今年7月1日起的一年內,該市個人購買成品住房將獲得房屋合同價款4‰—6‰的政府獎勵。

揚州房產新政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熱議和猜測:有人認為,當前正處於房地產調控關鍵期,揚州新政很可能與大陸的國家調控精神相悖;還有人猜測,揚州新政也會像佛山、蕪湖新政一樣,很快被撤銷……

揚州推出這一新政究竟出於怎樣的考量?

揚州市的《關於對個人購買成品住房進行獎勵的通知》,對購買成品住宅的揚州個人,按購房面積進行獎勵:90平方公尺及以下的,給予所購房屋合同價款6‰的獎勵;對90平方公尺至120平方公尺的獎勵為5‰;對120平方公尺至144平方公尺的獎勵為4‰。

所謂「成品住宅」,也就是老百姓一般所說的「拎包入住」的「精裝修房」。去年江蘇省政府曾發文,明確要推成品住宅建設,要求到2015年,蘇南地區成品住宅新建率達到60%,蘇北地區達到40%,其目的在於通過成品住宅的開發減少二次裝潢垃圾量。

然而,在具體銷售過程中發現,老百姓並不願意購買成品住宅。原因在於成品住宅相較於毛坯房,價格更高,因此在支付相關契稅方面負擔更重。所以才相應的推行優惠鼓勵政策。

新政的可信度引發網友猜測

揚州新政一推出,立刻引發各界關注和熱議,尤其是關於揚州政府是否出手救市的質疑聲沸沸揚揚。人們紛紛猜測這一新政很快將被撤銷。

揚州為何選擇此時推出新政?「圍觀」的網友們紛紛議論,一些瞭解情況的人士則表示,這與當地房市的現狀關係緊密。

據揚州市房管部門統計資料,從剛剛過去的「五一」成交來看,揚州市區住宅三天共成交45套,遠低於去年「五一」三天的297套的成交量。今年3月份,受首購房貸政策鬆動、季節性因素等影響,剛性需求有所釋放,揚州房市銷售呈現階段性回暖。然而進入4月份以來,揚州房市再度步入慢銷狀態,新推出的建案中,不論是高端產品還是普通專案日均銷售僅1-2套。

根據大陸房地產專家表示,通過資料對比可以看出,揚州的房地產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這種泡沫是長期積累形成的。

揚州新政是否挑戰宏觀調控政策底線?

近期,大陸國務院有關負責人一再強調,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決不讓調控出現反覆。在這樣的背景下揚州推出獎勵購房新政,是否有挑戰大陸中央政策底線的嫌疑?

「365網」宏觀研究院院長李智表示,從推動節能環保的這個角度來說,揚州新政本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針對投資投機的從「緊」調控仍未動搖。去年底以來,相繼有佛山、成都、蕪湖的房產新政被叫停,其主因是這幾個城市新政放寬了優惠範圍,除了「剛需」外,也覆蓋投資和改善人群。假如政策對一地開口,那麼其他城市有可能會很快跟進,將逐步瓦解調控政策的效力。

南京東凱置業總經理包天雷表示,揚州新政推出的背景讓它具有特殊敏感性,當前房市正處於調控的關鍵期,通過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讓房價回歸合理價位。揚州新政並不是只針對首購族的「剛需」,而是不論大小,只要是成品房都有優惠,這實際對改善性、投資性購房者都是利多。因此,又與調控政策相悖。

不斷增加的庫存和下滑的土地成交量,將使一些地方政府擔憂房地產行業會持續下行,因此還會將不斷試探調控政策底線。(新華社電)

百度一下吧
 

「剛性需求」

相對於彈性需求而言,指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理論上剛性需求曲線是一條直線,即需求不受價格影響。最好的例子是食鹽,人們不會因為食鹽促銷而多吃,多消費。具有剛性需求的商品多是生活的必需品,且不具備可替代性。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9期】大追蹤:「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二)

「房鬧」事件頻發的反思

            (網路圖片)

日前,杭州、寧波接連上演「房鬧」事件,部分預售屋的買者拉起白布條,要求開發商退房或是補償因為房價下跌所造成的損失。杭州更是從5月3日至5月5日接連發生3起同類事件。

杭州之所以變成「房鬧」事件比較突出的城市,主要是因為杭州新房打折力度明顯高於其他城市。在杭州,6折7折出售的項目並不罕見,甚至8折降價出售難度依然很大。90平方公尺的新房,優惠幅度可能超過50萬元(人民幣)。

這一切都是調控前杭州房地產泡沫過多的後遺症。投資性需求撤場,僅僅憑藉剛性需求難以支撐,房價大幅下滑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買屋者的既得利益遭受較大影響,因此向開發商討說法,雖然於情可憫,但於法無依。

事實上,類似杭州這種買屋者「維權」風波在去年底部分專案開始大幅降價時就已經屢見不鮮。在2011年的10月到11月間,北京、上海、南京、蕪湖等地就有八處建案出現了買屋者要求退房、「維權」引發的嚴重糾紛。

大陸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對於頻發的「房鬧」現象,在堅持「契約精神」的同時,也要看到購房者在議價方面先天的弱勢地位,看到開發商在推高房價方面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開發商不能以「契約精神」為由推開一切責任。處理「房鬧」問題,不能單單考慮法律因素,還要有道義和情感上的考量。

將「房鬧」問題的解決寄託在企業自身的道義上無疑有些理想化。從監管著手,徹底理順房地產銷售環節的種種弊端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健康的房地產市場需要健全的制度,更需要理性的消費者和誠信的商家。

房價下跌刺激很多原先的買屋者「房鬧」,這是市場的陣痛。但這種疼痛,卻能讓更多人認清「投資房產有風險,入市購房需謹慎」的道理。(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9期】大追蹤:「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一)

大陸房價調控成果初顯 ── 但未竟全功
  

                         (網路圖片)

一方面是很多城市新建的商品房價格下降,一方面卻又是「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的房價雖然有所回跌但依然在高位;一方面是一些銀行下調首次購屋房貸利率,使得許多房產市場回暖,一方面卻又是開發商紛紛「以價換市」卻難改生存困境;一方面是部分剛性需求者開始購房,一方面卻又是改善型需求者持幣觀望……

在大陸有關部門實施「史上最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兩年來,時下的大陸房市圖景雖然有些複雜,但總體趨勢正在向調控目標靠近。

4月下旬公佈的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與上月相比,3月份大陸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型住房)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6個,持平的城市有16個,上漲的城市有8個。去年同期,價格下降的城市有38個,持平的城市有3個,上漲的城市有29個。

此外,3月份,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降幅進一步擴大。全大陸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均超過一、二月之和,一線城市成交量強勁回升,多個二、三線城市成交量有所回升。

官方的判斷是,3月份房價總體上繼續呈下降態勢,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成效繼續顯現。從資料看,大陸房市是在往調控的方向上走,但是距離調控的目標還差距很遠。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依目前形勢看,只要限購政策不放開,房地產市場反彈的可能性不大,再加之自住型需求陸續入市,因此也不會出現大跌的現象。整體分析,今年房地產投資和銷量將平緩回落。

房地產調控一直是大陸的一大難題,「越調越漲」的怪圈曾長期以來困擾百姓和政府。從去年年初開始,大陸政府運用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調控房地產業,政策可謂「嚴厲」。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廖英敏認為,所謂房地產價格的「合理水準」就是要讓房價與居民收入相適應。房地產專家也普遍認為,調控政策還應該要持續下去,讓各界都形成房價下降的穩定預期,這樣房價才能接近「合理水準」。

當然,大陸政府打出房地產「重拳」也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多家房地產上市公司淨利潤開始亮紅燈、土地市場不景氣影響地方經濟和財政收入、經濟增長速度溫和回落等。此外,房地產投資一直扮演大陸經濟增長支柱角色。
  
從長遠來說,唯有房價回歸合理水準,把房地產市場過多的泡沫擠出來,才能保證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所以,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是實施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最終目標。大陸專家建議,在控制投資投機需求、防止房價反彈的同時,加大保障性住房和中小戶型住房建設力度,鼓勵中低收入者入市購房,才能保證房地產投資和成交量維持在一定水準。(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2012海南博鼇亞洲論壇(四)—兩岸與會者呼籲金融合作「提速」「破限」

博鼇亞洲論壇側記之二
近40位海峽兩岸經濟界、企業界領軍人士和知名學者4月3日在博鼇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上,就兩岸金融合作議題展開對話討論,呼籲兩岸加快合作步伐,擴大金融開放領域。

「兩岸經濟合作合則互利,分則兩弊。目前,大陸和台灣經濟已分別跨入『十二五規劃』『黃金十年』時期,兩岸企業應把握時機共同應對全球市場競爭。」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復說。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兩岸經濟面臨的全球挑戰和衝擊越來越相似,「雙方經濟越來越像同一個貨幣區面臨的問題」。他建議,雙方在貨幣政策上加強溝通、增加協調,在貨幣政策制定過程中適當考慮對方的重大關切。「兩岸在各種國際場合可以共同發聲,一致對外總比單獨對外要好」。
這一呼籲立即得到了台灣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陳樹的回應。他說,兩岸貨幣政策對話機制應該提高層次,借由互動機制促進兩岸資本市場溝通和合作。
兩岸巨額貿易帶來巨大清算需求,而儘快簽訂貨幣清算機制也成為與會者的一致「呼聲」。
台灣財團法人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洪讀表示,兩岸金融政策領域的開放步伐跟不上業者需求,需要迎頭趕上。尤其需要放寬對銀行、證券、保險業種種投資限制,加快解決雙方企業界迫切需要的兩岸貨幣清算問題,才能開啟兩岸金融合作新紀元,為制度化的經濟合作創造更大的利基。
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表示,兩岸簽訂貨幣清算機制後由兩岸的銀行來直接結算,而非繞經香港,不僅可以減少匯兌損失,還能夠擴大在台灣的人民幣離岸業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非常有力的舉措。這就像兩岸通航從中停香港到三通,讓兩岸經貿人員往來受益良多。兩岸金融合作為什麼不能儘早直航呢?(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2012海南博鼇亞洲論壇(三)—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 軟著陸成為政策選擇

博鼇亞洲論壇側記之一
博鼇亞洲論壇發佈的《新興經濟體發展2012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與全球經濟增長的下行步伐一致,以中國大陸、阿根廷、巴西、印度等11個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呈現出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壓力持續等趨勢。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說,2010年11個經濟體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是8.4%,去年降到7.2%,今年預計將回落至6.8%左右,「明顯地看到整個新興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在下降」。
雖然中國大陸出現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很小,但不排除其他個別國家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新興經濟體發展2012年度報告》指出,2012年,新興經濟體發展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發達經濟體持續的經濟低迷很可能導致全球總需求的進一步下降,從而影響各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在軟著陸的過程中,新興經濟體中應對最好的是中國,而這主要得益於貨幣政策。」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說。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在博鼇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大陸經濟正處於軟著陸的過程中。
關於軟著陸和硬著陸的政策選擇問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不同的經濟體面臨各自不同的經濟形勢,選擇也會不同,新興經濟體的政策選擇是軟著陸。
周小川說,如果國內經濟問題很嚴重,就需要採取一些較為嚴厲的措施來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使市場信心恢復。比如土耳其、辛巴威、波蘭和玻利維亞等國家經歷過惡性通貨膨脹的時期,美國在上世紀經濟大蕭條時期,就需要較強的政策幫助經濟恢復。但中國大陸的情況並不是這樣,所以不需要如此嚴厲的措施。
「對於中國大陸和其他的一些經濟體而言,政策目標是逐步使通貨膨脹率降下來,實現軟著陸。」周小川說。
但周小川認為,從技術上來講,各國面臨很多複雜情況,需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周小川說,自2010年以來,中國大陸綜合運用數量型和價格型宏觀政策工具,適時上調利率,同時也使用了一些數量型工具。但考慮到全球流動性過多,過多依靠利率工具也可能導致資本流入過多。所以要平衡不同的貨幣政策工具。
張宇燕認為,必須注意到新興經濟體各國的實際情況和面臨的問題不一樣,「軟著陸」對不同的國家含義也不同,所以新興經濟體使用政策的差異也會非常大。
對於減少新興經濟體資本輸入和資本外流之間的不平衡問題,周小川說,其中一個辦法是利用貨幣政策工具。但是中期和長期而言,做法是通過金融市場改革和一些結構性的政策來減少這種不平衡。
「部分國家還將面臨較高的失業率,同時物價反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如何在促進就業保增長與防通膨之間進行抉擇,加大了相關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難度。」張宇燕說。(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2012海南博鼇亞洲論壇(二)—亞洲和世界繼續分享「中國紅利」

博鼇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綜述
亞洲站在新的發展起點
目前,亞洲經濟總量已占世界的30%以上,經濟增長對世界的貢獻率超過30%。論壇年會發佈的《亞洲經濟一體化2012年度報告》說,亞洲成為全球新興經濟體最為集中的地區,後發優勢和發展潛能進一步展現。在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中,亞洲經濟率先復甦,呈現較好的基本面。
在歐債危機陰霾尚未退去的背景下,今年的博鼇平台充滿了對亞洲經濟發展前景的樂觀預測,展示了亞洲的自信。
哈薩克總理馬西莫夫在開幕大會上說,亞洲大陸政治和經濟影響不斷加強,我們可以預期,21世紀將成為亞洲迅猛騰飛的世紀。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以什麼樣的理念指導亞洲經濟,成為各經濟體關注和思考的焦點。以色列央行總裁費雪(Stanley Fischer)說,對中國及亞洲而言,快速增長還有很大的潛力,從國際上看,中國和其他領先的新興經濟體,將在引領全球經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將承擔更多的責任。
轉型成為亞洲時代主流
肆虐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機,在給世界經濟注入諸多不確定性的同時,也使各經濟體更加感到順應變革、參與變革、推動變革的緊迫性。
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各經濟體以出口導向、投資驅動以及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投入為特點的增長模式,日益顯現出不平衡和不可持續性;亞洲地區經濟長期快速增長所產生的效益和財富,還沒有公平地惠及社會的所有階層,經濟增長還沒有充分帶動整個社會以及這個社會中的所有人的全面發展,亞洲地區各國各經濟體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在拉大,亞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面臨嚴峻的挑戰。
因此,尋求亞洲經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亞洲各國不約而同的追求。內生增長、互利共贏、包容兼蓄、和平發展等觀點,成為此次博鼇年會的「熱詞」,引起與會嘉賓和代表的強烈共鳴。
從各國領導人、學者、企業家的發言和論壇發佈的報告,可以看到亞洲對發展轉型共識開始形成。博鼇亞洲論壇理事長、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年會主題晚餐會上說,當前,靠出口主導型取得迅猛發展的亞洲國家,如果繼續走老路,其經濟增長必將受限。基於此,亞洲國家應一方面以本地區為市場,一方面不斷擴大國內需求。馬來西亞前總理巴達維在年會上說,給人們公平的分配、公平的醫療和教育,公平的發展機會,已成為政府強調的政策。
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在紛紛探索轉型路徑。伽藍集團董事長鄭春影說,企業要不斷提高研發能力,通過科技創新,把產品的品質提升到世界一流水準,提高滿足社會消費需求的能力。在企業內部,要為員工提供穩定、安全的工作環境,提供發展的機會,使員工的收入能滿足消費的需求。
亞洲和世界繼續分享「中國紅利」

博鼇年會傳遞出「中國擔當」的「路線圖」資訊:繼續促進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轉型是關鍵,改善民生是根本,改革創新是動力。

泰國副總理吉滴叻表示,大陸政府下調今年經濟增速目標至7.5%。這一增速仍然是非常高的。他認為,這個調整不僅會使中國人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也會促進世界經濟的平穩發展。
大陸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分析,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率通常達到70%才穩定下來,而中國大陸去年的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增加一千萬城市人口;而每增加一名城市人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至少需要10萬元,這裡還不包括變成城鎮人口的消費升級。城鎮化、工業和農業現代化「三化」並舉,將是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以此不斷助推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乃至更長時間保持經濟適度較快增長。
尼爾森全球副主席里克•卡舍認為,中國大陸消費市場的擴大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幫助發達國家解決供應過剩問題。
目前,中國大陸是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是許多亞洲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亞洲重要的投資來源地,各領域交往十分頻繁。
外交學院副院長秦亞青說,中國把對亞洲國家的開放作為下一步擴大開放的重要方向,不僅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也將為其他亞洲國家注入發展活力,還有利於共同抵禦外來風險。(新華社電)
=======================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2012海南博鼇亞洲論壇(一)—站在全球的角度看亞洲

新華社專訪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
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左)與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就全球經濟走向、歐洲債務危機等問題進行對話。(新華社 侯建森 攝)
編按    
主題為「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的博鼇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於4月1日至3日舉行。本屆論壇有何特色?議題的設置有著怎樣的考量?亞洲經濟在變革世界中如何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未來論壇的發展目標是什麼?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就此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本報特摘錄如下: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亞洲

        「博鼇亞洲論壇歷屆年會的主題,既一脈相承,又緊扣當前經濟大勢和亞洲各經濟體最為關切的問題。」周文重說。
        當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依然動盪不安。在歐美債務危機的陰影下,全球經濟始終充滿許多不確定性。各大權威機構對於未來一年的經濟前景預測傾向悲觀。
        周文重總結認為,當前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表現在兩個問題上:一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在哪裡?美歐日發達經濟體作為傳統的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迄今尚未見到強勁復甦的曙光,而近年來開始扮演發動機角色的新興經濟體,作為全球增長的穩定的動力源,還遠未成熟;二是,全球治理結構以及國際貨幣體系如何演化?能否為全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穩定、合理和相對均衡的框架。
        「歐債危機給亞洲各經濟體提出了加強亞洲區域內經濟貿易投資合作的緊迫性,加快對外經濟合作關係多元化的緊迫性。」周文重說,在這樣一種經濟形勢和氛圍下,「變革」「轉型」「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成為關注重點。
變革世界中的亞洲:先行者、參與者、推動者 
        亞洲經濟如何在「變革世界」中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周文重認為,結構改造與調整,已經成為全球層面和國家層面的時代潮流。
        「此輪金融危機中,亞洲經濟成為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大,而遭受全球金融危機衝擊相對較小的地區。這奠定了亞洲有關經濟體在全球層面結構改革與全球治理進程中的有利地位。」周文重說,亞洲在這場全球變革大潮中,既是先行者,又是積極的參與和推動者。
        然而,周文重坦言,亞洲地區經濟長期快速增長所產生的效益和財富,還沒有公平地惠及到社會的所有階層,經濟增長還沒有充分帶動整個社會以及這個社會中的所有人的全面發展,亞洲地區各國各經濟體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在拉大,亞洲地區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環境、人口、資源與能源的制約因素也日益突出。國際經濟秩序不合理的扭曲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也給亞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帶來日益嚴峻的挑戰。
        在周文重看來,上述種種因素,形成了亞洲各經濟體在後危機時代邁向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巨大障礙。要清除這些障礙,只能依靠進一步的結構改革以及深化地區合作,共同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2012年起,博鼇亞洲論壇進入第二個十年。未來其發展目標和方向是什麼?博鼇亞洲論壇作為亞洲的重要視窗,又將如何加強亞洲與世界的溝通?
        「隨著全球經濟重心加快東移,隨著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異軍突起,博鼇亞洲論壇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壯大的機遇。」周文重說。
        他強調,準確把握亞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大勢、及時抓住亞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機遇,為服務亞洲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搭建一個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高端交流與對話平台,促進各國各地區的各界人士就共同關心的宏觀問題、以及具有共性的微觀話題,坦誠交流,凝聚共識,加強聯繫,促進合作,這是博鼇亞洲論壇今後的努力方向。
        周文重說:「只有站在全球的角度觀察和思考亞洲問題時,才能更準確更深刻地抓住問題的核心。今後,博鼇亞洲論壇在立足亞洲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將繼續秉承站在全球的角度看亞洲這個原則,策劃好組織好有意義有內涵的各種活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