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5期】台灣中醫北京開業

洪鴻

                      (網路圖片)

「我是聽鄰居介紹才知道這個診所的,說這裡都是台灣醫生,服務非常好,所以我就來了。」

一位年長的阿姨告訴筆者,一個療程6次,她已經來了3次,她說:「這裡不像大醫院,看病要排很長時間的隊,這裡的醫生會幫我們安排好時間,基本上能夠按我們的要求來排,非常自由。還有,這裡的醫生態度特別好,就像是家裡人,在這裡看病心情就是不一樣,讓人舒服。」

果然,筆者在邁進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南街19號的天承金象中醫診所時,不大的候診室裡不時地熙攘這來就診的人。人員雖多但不擁擠,候者有座、有茶、有書報讀。每人等候時間大約在15至20分鐘。出診的5位醫生盡職盡責,微笑著送出和迎進每一位就診者。診所裡繁忙有序,笑語盈耳。
 

這裡看病不排隊
 

一來到天承金象中醫診所門口,筆者就被這面朝街、小而精緻、東西走向的診所門面所吸引,斗大的綠色隸書體「天承金象中醫診所」幾個大字,鑲嵌在門楣之上,奪目而又溫馨。與此比鄰的是「金象大藥房」,兩者渾然一體,沿街長達30多公尺,顯得大氣整潔、乾淨利索。
 

進入門廳,幾平方公尺見方的地方,被花籃擁擠著。門廳左邊,是天承金象中醫診所的配藥房,藥房往裡是診所院長謝茂源和另一位醫生的診室;門廳右邊,是診所最大的房間,亦即診所前臺和候診大廳,再往裡,就是其他醫生的診室和診療室。
 

在候診大廳環顧四周,只見當天出診的幾位醫生簡介被製作成一件件擺件,擺放在前臺的案臺上,以供來者閱讀瞭解,擺件上的內容大致包括醫生照片、資歷、主治科目等,讓人一目了然,可對號掛診。前臺值班的護士不停地忙碌,為來診者掛號登記、詳解問答。筆者發現,當護士小姐一時忙不過來的時候,總會有不出診的醫生過來幫忙,給每位前來就診或諮詢的人端上一杯熱騰騰的茶。一切都那麼井然有序,那麼有條不紊。
 

這一刻,筆者怕自己的出現攪亂了這個忙碌中獨靜的世界,儘管在來之前與院長謝茂源約好了時間,但眼前醫生們忙碌的身影、就診人靜待的安逸,讓筆者不忍打擾。於是,筆者只好也在等待中擬醫生一般「望聞問切」。
 

有魚不怕池塘小
 

來自浙江的薛先生長年在北京,由於工作原因落下了難好的頸椎病。薛先生是來金象大藥房買藥時無意中發現這裡的中醫診所的,故進來試試。薛先生對筆者說,他有兩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這裡的醫生全是台灣人,對於台灣他特別的熟悉,他家裡就有親屬在台灣;二是沒想到昔日多次求診的老毛病,這次真的有了好轉機,過去抬臂都有點困難,在這裡就過了4次藥物薰蒸和推拿治療,眼下已經能夠抬起胳臂了。薛先生當場試給筆者看了幾下。
 

就在附近居住的陳大伯和老伴謝阿姨,是診所的常客了。陳大伯說,有一次正趕上他肚子疼,以前也出現過,是個老毛病。於是,他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讓吳大夫給看了看,吳大夫非常熱情,把完脈後,邊和他聊著天就把方子開好了。後來陳大伯吃了吳大夫給開的5副藥,肚子就好了,到現在都沒再犯過。「這不,我老伴這兩天胳臂酸得有點抬不起來了,我就帶著老伴過來了。」
 

聽了不少前來就診人的敍說,筆者感覺這裡的診所雖小但很有內容,可謂「有魚不怕池塘小」,且特色很明顯,但凡來看過病的人都誇台灣醫生,不僅醫術高明,對待病人有那種服務至上的理念。
 

座館都是台灣人
 

在北京天承金象中醫診所,目前坐診的有11位醫生,全部來自於台灣。年長者已近古稀,年輕的亦已出校門幾載並有臨床經驗。他們均擁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大部分是中醫藥醫學博士,全部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中醫師資格。其中,6人常駐北京,5人於北京、台灣兩地出診。目前每天的就診人數在20至30人之間,每人就診時間預計在10至30分鐘。
 

2002年,在兩岸醫學界開始恢復並熱絡交流之際,在台灣已有幾十年臨床經驗的醫生謝茂源、藍忠仁、曾天德、張賜興等人,為了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中醫學,遂前往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高校進行深造,攻讀中醫藥碩士和博士學位。在研習期間,他們又結識了一批年輕的如林俊生、井慧如、曾仁宏等台灣同學。漸漸地,在不斷的交流和交往過程中,他們彼此志趣相投,心有靈犀,都希望能夠在大陸發揚光大中華傳統中醫學。
 

如今,診所從試營業至今,謝茂源帶領著他的台灣醫師團隊,恪盡職守,熱忱滿懷。不僅如此,作為診所院長的謝茂源更感肩上的責任重大,為切實把診所經營好,為患者服務好,一心一意地在北京天承金象中醫診所看診服務。而其他幾位在台灣有診所的醫師們,也竭力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北京出診。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理念,發揚中醫人性關懷,讓現代化的中醫走入每一個角落。
 

台生創業新舞台
 

在天承金象中醫診所的宣傳單上,有這麼一句話算是診所的開診方向——「發揚中醫人性關懷,全面性治療的精神,融入現代醫學細心診斷,現代化進補的思維,讓現代化的中醫走入每一個角落。」顯然,這個帶有台灣韻味的句子,至少道出了天承金象中醫診所的心裡話。
 

這家中醫診所不是只有病人才能踏入,而是要讓有需要的人、讓已有潛在問題尚未有疾病表現的人,都能對自己的健康把關,最後讓中醫師配合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壓力來源、不同心情情緒、不同生活條件,運用藥物、針灸、藥物薰蒸、食療相結合,讓人身體各部平衡,自然百病不侵,結果能夠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過上好日子。
 

對於診所未來,謝茂源如實講道,遠的還沒作更多打算,許多變與不變因素都得與兩岸關係大環境相連接。不過,眼下他們能做的,就是把這個診所在做好就診的前提之下,變成一個平臺,既為台灣在大陸求學的台生提供一個可以實習、進修、臨床的場所,還可讓有志於在大陸發展中醫事業的台生們,找到合適自己成長的舞臺。

本文節錄自《台生在大陸的創業故事》,2011,台海出版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開家沒有菜單的咖啡館

許巧娜
吳香佩是臺灣雲林麥寮人,英文名Atila,也是她在廈門咖啡店的名字。

這個幽默的台灣女子確實有魔法。

她有一種能讓人親近的氣質,跟她聊天很自在,在她面前,套用一句網路流行語──不開心「神馬」(什麼) 的都是浮雲,統統拋去!

吳香佩是臺灣雲林麥寮人,英文名Atila,也是咖啡店的名字,店不大,30來平方公尺的樣子。

 Atila,有客到!」一踏進吳香佩的咖啡館,入耳就是這樣一聲清脆的招呼,原以為是店員,沒想到卻是店裡的顧客,「店裡面的每個客人,都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
難怪,迎面一股家的溫馨味道。
創業:夢想照進現實
3年前,在臺灣一家貿易公司上班的吳香佩還是一名標準白領,每天和不同的客人做生意打交道,規律卻乏味。3年後,吳香佩毅然辭了工作,和朋友一起策劃在廈門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館,繁忙卻充實。
這一切,源於若干年前、少女時代的那一個夢想。
 「我在讀中學的時候,曾經和兩個好朋友有過一個夢想,就是開一間名字叫『三個女人』的咖啡館……」
因為好友學業、工作的關係,這個夢想一下擱淺了十幾年,突然要去實現了,卻選在廈門這樣一個離鄉背井的地方,這讓吳香佩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這就是緣分吧,做貿易的時候,我到過廣州、去過深圳,卻始終覺得廈門人的真誠和直接才是我想要的。」當然,在店還沒有開起來之前,吳香佩也遇到了這樣那樣的麻煩。
「比如,我很多臺灣朋友都跟我講,去大陸幹嗎?我的家人也覺得,一個人到大陸會有多危險?可是,人生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你不去嘗試,怎麼知道到底自己要走的路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也有朋友從網路下載一些台商的失敗案例傳給她,要她打退堂鼓,但是她在看完了這些「前車之鑑」後,覺得別人失敗的第一原因是「不合法」,因為這邊的法律和台灣不同,所以後來到廈門時,她全部按照標準程序申請和操作,儘管複雜,卻很順利。
即使朋友和家人一致投了反對票,吳香佩仍然帶著所有的積蓄隻身來到廈門,直到一起合夥的朋友在咖啡店即將開業之前臨時抽股,她的樂觀與堅持又一次受到嚴重的打擊,「那天晚上我真的睡不著了,覺得非常失落」。
只是,不到24小時,樂天派吳香佩又一次通過「自我建設」堅持了下來,「我可以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咖啡館,換個角度想,這樣也不錯啊!」
「現在在台灣,有很多人想來大陸發展,但傳統觀念上覺得這邊不大安全,尤其對女生來說,所以當初家人不是很支持。」可吳香佩認為,在ECFA簽署之後,會有更多人想過來,「誰敢跨出去誰贏」。
Atila,就這樣開起來了,雖然小巧,卻像店裡的咖啡香一樣,在生活的重重壓力下磨出獨特的品味,初嘗微苦,回味醇香。
特色:有時跳舞
吳香佩的店很有特色:你能吃到什麼菜,不僅要看運氣,還要看老闆娘的心情,因為店裡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功能表,所以想吃什麼,只能高喊一聲:「老闆娘,今天有什麼吃的?」
然後你就會看到各種「驚喜」出現在面前,不管是層層疊疊的石頭三明治,還是清爽獨特的楊梅茶、香酥脆口的杏仁瓦片……絕難重複,重點是經常還能得到免費招待的待遇。這樣做生意的,恐怕天底下找不出第二個人來吧?
 「做點心本來就是我的愛好,能讓來的客人分享到我做的菜,就是一件開心的事。」吳香佩堅持用最好的食材、最好的配料,因此從大清早的採購食材到開業時間煮咖啡、做西餐到打烊收工,一個人忙得跟陀螺似的,但她卻甘之如飴,「體力上可能會很累,但是精神上很充實,這就是我想要過的生活,所以可以撐得下來」。
店裡面另外一個很有特色的東西,是櫃檯上的那個看起來普通的小貓撲滿。
「到我店裡面來的客人,如果每歎一聲氣,我就會跟他們收一塊錢,扔到撲滿裡,再捐給慈善機構。」吳香佩有點淘氣地搖了搖撲滿,「來我這喝咖啡的人,就是要開心享受生活,怎麼還可以想起不愉快的事呢!」
這時候,吧台上一位妹妹接過話「我們早就把香佩姐當成『知心姐姐』了,有什麼不開心的,往這邊一倒,哪裡還有氣可嘆?」
從撲滿那清脆的回聲來看的確如此。
突然就想起一部從未看過卻記住了名字的香港電影《有時跳舞》,現實生活如此機械繁瑣,曾經的夢想也淪為一杯杯即沖即飲的即溶咖啡。只有那些真正愛生活的人,才會保留著一顆「咖啡心」吧。
收穫:每天都在成長
用吳香佩的話說,正因為Atila打一開始就不是以賺大錢為目標,也沒有定下過什麼宏大的商業目標,所以現在看起來,反而每天都是進步,每天都在成長,這也讓吳香佩更加有成就感。「開店幾個月以來,我交到的朋友,比我幾年來交的朋友還多,這才是我真正的收穫。」
上個月,吳香佩的店裡來了一位先生,這位先生告訴她,其實早在3個月前他就發現樓下新開了一家咖啡廳,但心裡沒把握,給自己「下命令」說3個月後這家店如果還撐著的話就進來看看……於是,很自然的,他成了老主顧。
像這樣的因緣巧合的故事在店內時常上演──本想過來看書的客人,結果跟吳香佩聊了幾個小時;懷孕的顧客突然一段時間消失了,後來打來電話說生了個小baby;店裡播放的音樂是一個來廈門出差的澳大利亞人特意幫她挑的;甚至店裡食物的價錢,也是客人給她提供參考價……
「有時候我會覺得,這是老天安排讓我有自己的咖啡屋和自己的經營方法。」吳香佩說,因為都是她DIY的「私房菜」,想到什麼準備什麼然後再做什麼。
在吳香佩看來,最好的是人跟人的那種感覺,這是屬於真情流露的部分,而廈門這座城市,人情味還蠻濃厚的。
現在,吳香佩的咖啡館已經逐步走上正軌,她時常會把客人在bbs上對店裡的評價,通過網路發回臺灣,讓關心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也能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就感,家人和朋友也逐漸改變了看法。
 「特別是那兩個女生,都想來看看我替她們完成的這個夢想!」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3期】學醫在廣州 就業在廣州

台生吳俊寬的從醫路

謝聰璇

廣州中醫藥大學 (網路圖片)

冬季的廣州,明媚的陽光照在過往行人的臉上,有著平日裡難得見到的溫暖和慵懶。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中西醫結合醫院裡,卻躍動著台灣醫生吳俊寬忙碌的身影。由於天氣忽冷忽熱,感冒等呼吸道病人急劇增多,讓他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

從媒體編輯到中醫系學生

也許你不曾想到,10年前,吳俊寬畢業於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系。成為一名出色的編輯、出版家或是記者,曾經是全家人對他寄予的期望,而在工作兩年後,他選擇來大陸學習中醫,開始人生第二次起跑。很多人都在擔心,這晚了許多年的起跑,他能順利到達終點嗎?

提起當初為什麼來大陸學醫,吳俊寬說,一切都是機緣巧合。由於從小體弱,為了調理身體,1998年他在台北參加了一個中醫傳統整復研習班,碰巧遇到廣州中醫藥大學前往台灣進行學術交流,使他萌生來大陸學中醫的念頭。不想這一念頭剛一提出,就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主要原因在於:當時他已經25歲,工作前景相當不錯,若來大陸繼續念書畢業後已經30歲了,學歷又不能得到台灣的承認。在他父母看來,此時開始學中醫,就是一條不歸路。他父母甚至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反覆試圖說服他別來大陸。

在廣州,由於年紀偏大、又是工作後重拾學業,比起同年級的同學,吳俊寬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把功課學好。而他的求學路卻超乎大家想像般的順暢。得知他是台灣來的學生,周圍的老師、同學給予他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大學二年級,他遇到生命中的「貴人」——知名糖尿病專家李賽美教授。這名台灣學生的勤奮好學給李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欣然發出邀請:「到我的門診來見習怎麼樣啊?」隨後幾年,吳俊寬堅持每個週六下午跟隨李教授出診,除了抄方、問診,遇到一些疑難雜症,他也會跟李教授交流請教。這一跟就是8年,直到他考上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工作,從未間斷過跟隨李教授出診。

師友與貴人的相助

從來廣州求學到畢業工作,吳俊寬說,自己的運氣特別好,總能遇到很多熱心人。在醫技科班的時候,醫技科的潘瑩瑩老師曾經手把手、一個圖一個圖地教自己如何看B超;找工作的時候,身邊的老師、同學給了很多幫助,像同樣來自台灣的莊曉玉師姐、著名的中醫學家郭興伯老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所的院長對吳俊寬尤為器重,將他留在中西醫結合醫院,使他能夠學有所用。

2008年李賽美教授到台灣參加學術交流,對吳俊寬的父母及朋友這樣說的,「吳俊寬學中醫已經比別人少走了10年的路」。讓當年執意反對他來大陸的父母倍感欣慰。

10年前,父母反對吳俊寬來大陸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不知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如何。當時,正值台灣當局拋出「一邊一國」,兩岸關係緊張化。母親在他出發前塞給他200元美金,以備不時之需。
 
台生優惠政策的受益者

從2005年,大陸提出了台灣學生同等收費、獎學金、就業等一系列惠及台灣學生的優惠政策,和很多台灣學生一起,吳俊寬成為了政策的受益者。同等收費後,他的學費由每年3800元美金調整為8000元人民幣,每年省下近2萬元人民幣,而他每年都能拿到台灣學生獎學金,減輕了家裡的負擔。就業門檻的降低,為台灣學生在大陸就業帶來機會,很多台灣學生在大陸找到了工作。 

吳俊寬的課餘生活非常豐富,他多次參加全國台聯和廣東省、廣州市台聯舉辦的各類活動:台灣學生絲綢之路夏令營、湖南張家界之旅、雲南文化交流之旅、在穗青年台胞夏令營等活動,有關各部門對台灣學生的關心讓他不僅體驗了大陸的大好河山、認識了很多台灣的朋友,也感受到大陸對台胞的熱情和善意,並和台聯結下了深厚友誼。
 
兩岸未來一定會更好

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台灣朋友選擇來大陸投資、創業,甚至把家安在了大陸。2007年,廣州市台聯創辦台商沙龍活動,研究生剛剛畢業的吳俊寬一參加活動,馬上受到台商們的熱烈歡迎。

由於兩岸醫療體制存在差異,在穗的台商在看病就醫方面難免遇到一些問題。作為一名醫生,又是台灣老鄉,吳俊寬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信任,無論是自己生病,還是企業員工遇到醫療問題,很多台商都會在第一時間向他尋求幫助。

對於未來兩岸發展的前景,吳俊寬依舊很有信心。當年父母的顧慮已經成為家人的「笑談」,父母每隔一兩年都會來一次廣州看看吳俊寬。當年反對他來大陸的同學有的也在躍躍欲試,打算來廣州投資。兩岸直航後,吳俊寬往返台灣更為便利,「早上在廣州喝早茶,中午在台灣吃午餐」的夢想已成為現實,吳俊寬相信,「只要有平等、寬容的心態,相互交流瞭解,兩岸關係一定會越來越好」。

「廣州的早茶、廣州的美食、廣州的溫泉」,如果台灣有朋友來廣州,吳俊寬說,自己一定要好好向他們推薦一下廣州的特色和便利。在廣州生活了10年的他,見證了廣州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讓他體會最深的,還是廣州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每天周圍為生活忙碌的人們,讓他覺得這種發展節奏「比起台北,一點都不差」。

提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很堅定地表示,將來會繼續在廣州發展。在廣州10年,這裡有自己的恩師,自己的朋友、同事,吳俊寬已經習慣了廣州的生活,融入了廣州的生活。每週5天出診,週六到李賽美教授門診跟診,偶爾幫台商朋友提供醫療方面的諮詢,他每天的安排幾乎都是滿滿的。

「當醫生就是要聽取病人的病痛,然後給予建議」,對每一個病人,吳俊寬要求自己給予「微笑、傾聽、鼓勵」,提醒病人應該注意的問題,制定最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如果治療後未能取得效果,他還會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帶上病人去請教有關方面的專家。很多病人對這個溫和、耐心的台灣醫生讚賞有加,不少還和他成了朋友。有個60多歲的腫瘤病人,每隔幾天都會來醫院看門診,吳俊寬定期給他開中藥,幫他調理胃口、扶正氣血,老伯從此記住了吳俊寬,每逢過節,就會過來找他聊天。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老伯給吳俊寬送來了一盒月餅。還有的病人治療後覺得效果不錯,把吳俊寬介紹給了自己的親人,成了他們的家庭醫生。

今天的吳俊寬,已經成了一名「新廣州人」。找幾個朋友喝喝早茶,跟同事一起去廣州東漖吃龍舟飯,他的廣州生活非常精彩。寄語正在廣州求學或是將要來廣州求學的台灣師弟、師妹們,吳俊寬給出自己的建議:「眼光要放長遠一點,多參加社會活動,多些交流,讓自己儘快熟悉、適應環境,找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2期】柿子紅了

台灣青年詹明潤的果園

詹明潤在仙遊種植甜柿,取得事業愛情雙豐收。

從福建莆田的仙遊市區出發,沿著盤旋的山路行駛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就來到了雲霧繚繞的社硎鄉慶豐農場,這就是臺灣青年詹明潤和他的夥伴管逸緯編織田園夢想的地方。
 
從技術員到老闆
  
詹明潤畢業於臺灣大學農經專業,畢業以後的第一份工作是推廣肥料。2007年9月,詹明潤以技術人員的身份應聘到福建莆田仙游鍾山鎮的一家名叫「滙豐生態」的臺灣甜柿農場工作。經過考察,詹明潤覺得仙遊的山區非常適合臺灣甜柿的生長。他想,做技術員畢竟還是為別人打工,而有一片自己的農場就不一樣了,就這樣,他說服臺灣的父母把家裡的土地租給別人種,自己準備在仙遊開創一份新的事業,並邀請自己的鄰居兼好朋友管逸緯和他一起創業。同樣是農經專業畢業的管逸緯就這樣也來到了仙遊。當時他們一邊打工一邊考察,準備成立自己的農場。

2008年7月,詹明潤和管逸偉包下了社硎鄉的300多畝山地,2009年1月1日成立了慶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詹明潤擔任總經理,管逸緯則擔任公司銷售部經理,一起負責果場的經營。告別繁華的大都市,詹明潤和管逸緯就這樣開始了在深山創業的生活。

詹明潤說,當時仙遊種植甜柿的台商大多集中在鍾山鎮,那裡的自然條件比較好,但是也因為這樣,土地炒得比較熱,價錢比較高。於是他們就找到了社硎這塊土壤相對貧瘠、不被人看好而租金便宜的山地,進行投資。做出這樣的決定,當時他的心中也有很多的擔心和猶豫。但是因為自己的選擇還是經過了深思熟慮,而且有著農業世家的專業知識,他對自己相當有信心。而且在臺灣,自己只能經營30畝的農場,而在大陸,自己的農場規模達到了300畝,是臺灣的10倍,可以真正大展身手,開創一番事業的。

雖然和小管在臺灣都出身農業世家,但是剛來到仙遊還是不能適應。因為在臺灣,他們的農場跟住所是分開的,他們是居住在城市,而在這裡,農場在遠離城市的深山,他們只能住在農場,完完全全地變成農民了。

好在有創業的夢想支撐著,他們很快就適應了新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農場的生產管理中。學農業出身的他們把臺灣精緻農業的理念運用到了農場的管理中。為了讓甜柿更好地吸收營養,他們開車下山買來黃豆、花生殼等製作成有機肥,他們把甜柿當成自己的孩子,每天細心照看著。甜柿怕霜凍,他們就每天登記著溫度,在霜凍之前排出採摘日期:資金不足,人手不夠,他們承擔起大部分的重活累活,果園就在他們的辛勤努力下慢慢地改變著。
 
有付出有收穫
  
經過將近一年的精耕細作、辛苦勞作,終於到了收穫的季節。

2009年的深秋時節,是詹明潤和他的夥伴在仙游臺灣農民創業園裡自主創業後收穫果實的第一季。收成之後,他們又努力地為這些果實打開市場。成熟的臺灣甜柿呈現漂亮的金黃色,又香又脆,口感極佳,不必經過脫澀處理就可以直接食用。甜柿在臺灣也屬於「貴族水果」,大個兒的甜柿一個重量就有1斤左右,每斤售價七八元到十幾元人民幣,比福建本地的柿子價格高出許多,但是詹明潤認為好的東西經過推廣大家會慢慢接受,他並不擔心市場前景。

漫山遍野的柿子紅了,靜靜地躺在白色的套袋裡等著收穫、上市。可是在詹明潤看來,這只是小小的收穫,他的心中有更為遠大的目標。

詹明潤所說的「花禦所」、「次郎」、「富友」全是臺灣甜柿的優良品種,這些品種成熟的時間各有不同,可是每個品種都只有40天左右的採摘時間。在他的規劃中,他要在果園不同的區域種下這些品種,這樣在甜柿收穫的季節,他們可以從每年的9月到12月都有甜柿上市。可是要達到這樣的結果,至少需要5年的堅持。

生產之餘,詹明潤和管逸緯把山居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農場的空地上種上了各種蔬菜,還種了牧草,放羊養鵝,完全是一種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他們的住所就在農場邊上的山坡上,雖然外表看過去很簡陋,但是整潔的房屋設備齊全,他們還用心地闢出了娛樂室、泡茶亭,可以看出來他們是用心地打理著自己的生活,顯然是慢慢地融入了這個偏僻的山區。
 
創業在大陸

在農場有一個沿著山勢搭出來的一個涼亭,主人把這裡佈置成茶室的樣子,親切地把它稱為「發呆亭」。平時可以在這裡泡茶聊天,透過寬大的窗子,可以眺望整個農場。

詹明潤談起了山居生活的點點滴滴。他說,現在基本每天早上六點半,他們要和工人一起上班,晚上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只能與安靜的大山作伴,過著早起早睡的「老人」生活。他說這種生活剛開始是有點難受,慢慢地就習慣了山裡的安靜。為了豐富業餘生活,他們在山上建立起簡陋的撞球室、卡拉0K室、茶室,兩個人閑下來的時候就一起打打球唱唱歌,想家的時候就上網和家人聊天,喝喝從家裡帶來的高山茶。

回望兩年多來創業的歷程,詹明潤感慨,他和臺灣的同學已經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當他的同學們還在享受大城市的繁華的時候,他們在深山創業。當他們來到仙游創業的時候,同學們笑他們是瘋子,而當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他的不少同學們面臨事業的危機,他們卻收穫了創業的喜悅。

對於年輕人來說,夢想永遠在前方。詹明潤說,果園也許只是他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站。對於未來,他沒有特別具體的規劃,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來到大陸才實現了他的創業夢想,未來他會把事業的根紮在大陸。他說如果有可能的話,他要在東北的大連這座他心目中最美的城市置業生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1期】「雕刻時光」咖啡館

台生在北京創業的故事

張向

「雕刻時光」咖啡館鼓樓店。


背包旅行,跨海峽的愛情,濃郁的咖啡,美味的蛋糕,藝術或是閒情的書,電影院裡找不到的電影,意味深長的音樂,一隻曬太陽的貓等等,等等。在「雕刻時光」(sculpting in time)」這間特別的咖啡館背後的故事裡,你幾乎能夠設想到一切以上提到的元素。


「雕刻時光」咖啡館的男主人莊松烈是台灣人。

「雕刻時光」咖啡館開在北京理工大學旁邊,這是一對大學畢業的年輕夫妻莊松烈、李若帆所開的第二家咖啡館。莊松烈是台灣人,妻子李若帆是湖南人,當初萌發開店的念頭緣於他們相識在旅途新疆的恬靜而宏偉的自然景色。再加上平時生活離不開喝咖啡的習慣,有咖啡、有書和喜歡音樂,過一種恬靜自然生活的念頭。

靜謐美麗的心靈旅途

位於北京理工大學附近、在北京已饒有名氣的「雕刻時光」咖啡館。店牌綠地白字,簡潔、明快,無造作招搖之感。沿著一級級的台階攀延,二樓便是充溢著縷縷書香、咖啡香的人文咖啡館。沉浸在輕慢的背景音樂中,放眼看去,牆上成排的書架,排滿了來自各地的中外圖書雜誌以及電影、哲學、文學、廣告等等書籍,室內陳設清雅而明淨,無論是牆上的飾物還是圖畫,桌椅錯落有致,於隨意之中透出精緻,彌漫著家庭般的愜意與散淡。在這裡,只要消費一杯咖啡,伴著樂曲,一本好書在手,你會覺得美好時光在此留駐。因為不是周日,咖啡館裡客人不多,靠窗的一個清秀的女孩在靜靜讀書作筆記,也有一對情侶在甜蜜私語,還有的在電腦前瀏覽上網,由於靠近學校,大多數學子喜愛光臨此地。正在欣賞瀏覽之際,咖啡館的老闆莊松烈前來接待我們。

來自台灣雲林的莊松烈,1993年從台灣的高中畢業後,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就讀,朋友們都親切地叫他莊仔。談起創辦咖啡館的初衷,源於莊仔的愛情之旅。

大三那年的暑假,莊仔去新疆旅遊,在車廂邂逅北京服裝學院的三名女生,於是四人同行,新疆歸來,愛情的種子也結果了,湖南姑娘李若帆走進了莊仔的生活。有感於新疆時而靜謐美麗,時而恢弘壯闊的景色,再加上平日生活離不開咖啡的習慣,因而萌發了開家咖啡館,裡面有家的氣氛,有書、有音樂,過一種輕鬆、恬靜、快樂生活的念頭。
 
書本、咖啡、夢飛翔

1997年12月28日,莊仔雙喜臨門,咖啡館開張、與心愛的姑娘李若帆共結連理。咖啡館取了個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名字「雕刻時光」──來自蘇聯導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所寫的電影自傳的書名,寓意記錄時間流逝的過程,時間會在人生旅途留下痕跡。開咖啡館的情感也是源自於此,讓時間,人和情感在此駐留,能互相交流和彼此瞭解。莊仔說,「雕刻時光」是我和若帆共同的孩子,我們為它傾注了父母之愛,備嘗養育的艱辛。第一家咖啡館開在北大小東門和清華西門之間的成府街小區,毗鄰京城學人之中頗有名氣的學術書店「萬聖書園」,日漸營造出一種人文氛圍,在「雕刻時光」咖啡館,不僅有書可讀還有咖啡和藝術電影可品賞。終於,「雕刻時光」以它的濃濃的人情味揚名京城。

隨著中關村的建設步伐的加快,「雕刻時光」所在的地區已規劃為高科技園區,面臨搬遷,莊仔和太太多方尋覓,終於在魏公村理工大學南門,選定了新址開業。據莊仔介紹,新咖啡館要比北大附近第一家「雕刻時光」面積大一些,不僅有書、有電影、有音樂,還將會有一個時光跳蚤市場,賣些好看的棉布、瓶瓶罐罐和一些工藝品,還可以拿舊貨來交換。

問起莊仔想念家鄉嗎?莊仔坦言,常常想起,每年他都要回去看看,但他不會留下。當問及莊仔今後會一直留在北京嗎,他真誠地點頭,告訴我們,從1993年來北京電影學院讀導演系時起,就喜歡北京,特別是北京厚重的文化底蘊。讀書期間,常常騎上自行車,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8年過去了,北京更加充滿魅力,古老而現代,談及今後的發展,莊仔還要兼顧自己的專業做電影和為台灣的一些電視台拍一些文化、人文、民俗的專題片,當然還要在北京再開幾家「雕刻時光」,讓更多的北京人知道「雕刻時光」,此時的莊仔顯得真誠而有主見,充滿活力和夢想。這使我想起在留言簿上讀到的一位同學的留言:「曾在那個冬夜,叩響老雕光的木門,又在這個初夏,在綻放紫羅蘭的夏日正午,愛上新的雕光。雕刻時光──夢飛翔的地方!」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9期】創業大西北

台灣學生小邱的西安故事

許朝陽

咸陽中醫藥大學(網路圖片)

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海峽兩岸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學子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跨越海峽,在大陸各地高校求學深造。其中一些臺灣學子在學成之後選擇了留在大陸創業發展。

來自高雄的邱威齊是在陝西就讀較早的台生之一,如今是陝西省咸陽中醫學院在讀研究生。在做好學業的同時,邱威齊還投資參與西安玉山膠粘製品有限公司。身兼雙重角色,往來於學院和公司,每日要處理各種繁雜的事物,但對於習慣接受各種挑戰的邱威齊來說,感覺到的卻是人生的充實和進取。

一般來說,台生在大陸求學,優先考慮的是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而對於西部內陸城市,則很少考慮。那麼是什麼讓邱威齊捨棄繁華的大都市,而首選在古城西安這個內陸城市,而且還能留下來開創自己的事業呢?

一個夏日的午後,在邱威齊的陪同下,我參觀了他所投資的公司,聽他講述在西安求學和創業的經歷。邱威齊告訴我,小時候歷史、地理課程中關於大陸幅員遼闊、名勝古跡眾多、充滿神秘的西部的描述,讓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懷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嚮往,以及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愛,他因此報考了咸陽中醫學院。剛到這個陌生的城市,心中也曾有過茫然。大陸學生的刻苦勤奮,授課老師的敬業奉獻,使他深受鼓舞,如饑似渴地學習專業知識。經過3年多的學習,他不僅感受到中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也決定留在古城西安繼續深造——攻讀咸陽中醫學院的碩士學位。

採訪中能感覺到,邱威齊是一個未雨綢繆的人,遇事總能比別人想得長遠一些。聽他說,島內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而大陸有廣闊的市場,以及舅舅在上海的投資經歷,都讓他受益匪淺。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一邊完成學業,一邊在西安開始創業。

經過仔細考察,在親戚朋友的大力資助下,邱威齊投資了50萬元,加盟西安玉山膠粘製品有限公司,擔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儘管隔行如隔山,但對於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的邱威齊來說,也並不是什麼難事。「公司起初銷路不暢、資金短缺、競爭對手多,自己曾經也有過動搖,但是還是堅持了下來。公司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終於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目前產品主要供應世界五百強之一的比亞迪汽車公司及西安西電公司等西安本地企業。」小邱說。

邱威齊說:「公司這麼多年的發展壯大,歸根結底,最重要的一點是得益於大陸給予廣大台商的優惠投資政策和良好的服務環境。」多年來,作為台資企業,更是受到了陝西省台辦、陝西省台灣同胞聯誼會以及西安市各級政府的關心和照顧。各級政府部門多次視察公司生產,協調和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工商、稅務等視窗服務熱情,辦事高效,讓邱威齊和他的工作團隊感到非常滿意。

「一個成功的公司應該包括更多的內涵,而不是單單追求經濟效益。」邱威齊說。公司還注意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通過開展系列活動,關心身邊員工身心健康,增加公司回饋社會的責任感。每年公司都要組織員工開展一次外出活動,爬山、拔河、吃烤肉、舉辦篝火晚會;每逢節日,公司都要舉辦慶祝活動,領導和員工共同分享節日喜慶,讓員工感到公司的溫暖;每年春節前夕,公司都要組織聚餐會,回顧一年裏取得的成就,展望新的一年。公司還特別關心公益事業,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公司都組織員工為災區同胞捐款捐物,從而體現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生活中的邱威齊,帶著一副近視眼鏡,說話溫文爾雅,給人的感覺性格頗為內向。不過他卻說自己的性格動靜皆宜,在學業和工作閒暇之際,他特別喜歡到大陸各地旅遊參觀。正所謂「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大陸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風景秀麗的自然風光,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麼多年,邱威齊不但遍覽了陝西各地名勝古跡,還遊歷了其他眾多省份,也在旅行中認識了許多大陸朋友。在邱威齊看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一門學問,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以誠相待,聚餐、打牌等,都是增進感情很好的方式。說到對陝西人的印象,小邱說,陝西人淳樸、善良、不排外,而且待人特別熱情,自己已經完全融入了這裏的生活,儼然成了半個西安人了,大西北已成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如今,隨著進一步加大「西部大開發」的力度,許多台商已經開始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大舉西進。同樣也為廣大台生創造了大顯身手的舞臺,許多類似昆山的大陸城鎮,已成為台資企業聚集、創業、壯大的熱土。相比隨著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的不斷密切,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像邱威齊一樣的台生在大陸學習工作,創業發展。

節錄自《台生在大陸的創業故事》,台海出版社,2011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8期】用鏡頭張揚「八○後」的另類

在昆明創業的台灣女人

陳茜
Body Body 攝影工作室作品 (網路圖片)

        在昆明,陸陸續續生活了將近5個年頭,從青澀的少年懷著不安的心來到這裡,學習、生活、待人處事,這種種的一切,讓我一點點地成長,內心有著一些感觸……


昆明‧昆明
        經歷了4年的大學生活,畢業後整理行裝回到台灣,本想繼續平淡地工作、生活,可是想念昆明的念頭總是在我的內心有些蠢蠢欲動。
        這幾年離開父母的日子絕對不好過,尤其回到家的那種感覺,很溫暖,自己有了一個溫暖的港口停泊、休養生息、儲備實力。「學習」——繼續在生活中學習,為自己的生存能力充電。在臺灣工作的那段時間,和同事相處中,我似乎更加意識到自己在昆明繼續發展的優勢,果敢決定轉戰昆明,暫別父母溫暖的依靠,重新開始,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
        看著窗外,眺望半個昆明,遠遠地還能隱約看到西山還有溫柔的「睡美人」,覺得昆明真是個既動人又驚人的城市。
被創意包裹的人生
        早在2003年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它的發展才蹣跚起步不久,似乎百業
待興,而今卻已高樓林立,成為了中國西南地區承接東南亞板塊的重要貿易港口,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跟著它一起前進。
        在學生時代,我花了很多時間到處走走看看,讓自己增長見識。從臺灣到香港、從北京到廣州、從昆明到西雅圖——似乎每個城市都有一些共同點,在旅行中漸漸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見證昆明這個城市的蛻變,自己深深感受到責任的重大。
        回到昆明以後,我選擇了艱辛的創業之路。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考察整合自己的專業審美能力,成立了BODYBODY攝影圖片室,以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的經營理念,攻佔昆明攝影市場。做創意產業憑的就是熱情和思想,在公司起步的艱難歲月裡,在簡陋的出租房裡籌備、策劃、辦公,但每天都有精彩的靈感呈現,那是一段快樂的時光,是被創意包裹的人生。
重新制定遊戲規則
        這種依靠特色的思路給我帶來了些許成績。國內近年來攝影市場蓬勃發展,不少大型影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體現出影樓市場的繁榮與前景。生活水準的提高使得大眾審美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以前小打小鬧的小型影樓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單純的大場面、大製作的大型影樓也不能滿足逐漸成熟的80後社會主流的個性思維。
        思想越來越開放的新一代,個性、時尚、獨特成為了大家追捧的目標。而且隨著新一代年輕消費族群的新消費模式,攝影工作室的形成越來越受到這一群體的青睞。重新制定市場遊戲規則的機會來了!靠自己敏銳的審美觀察和判斷力,我的BODYBODY攝影工作室,朝著獨特的「創意人體」攝影領域進攻,發展獨特的個人專業人體攝影、時尚制定個人攝影等項目。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憑著經營自己的理念,懷抱著美好的夢想,我們的業務漸漸開展起來了。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我們靠著自己的特色吸引了大批客戶,業務逐漸擴大。從2008年開業至今,我們的獨特內容吸引了到處尋找「獨特」的朋友們。這樣特殊的風格也發展出如商業廣告、平面媒體、雜誌報紙、公司企業等眾多的拍攝合作內容。合作的大宗客戶已有雲南的知名企業柏聯集團、實力地產、中國《普洱》雜誌、中國《雲南》雜誌等。客戶對我們的高度評價,使我們信心大增,對發展前景充滿希望。
「獨特」經營理念
        不過,小小的成功並沒有沖昏我們的頭腦,對於年輕的我們,盲目地急速擴大,在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的大環境下,很有可能使自己陷入窘境,業務量的過快上升,參差不齊的技術人員增加、流水線的作業,都可能導致我們品質的迅速下降。對此,我們認準一個道理,穩步經營才是逐漸壯大最好的方法。事實證明,我們穩穩地渡過了金融風暴,實現了穩中有進。
        誠然,我們也清楚地意識到,在這短短的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才只是開始,我們還有很多經驗要學習、要摸索、要嘗試……
        20093月,對「獨特」這一經營理念,我們又有了豐富和發展。我們從中發展出另一項內容:整體形象策劃。為此,我們成立了MINI整體形象工作室,大至公司、企業做形象規劃,小至個人形象設計,籌畫出更為專業的服務專案與內容。逐步做成更細緻化、更規範、更專業的服務內容來服務我們的客戶。
        泰戈爾曾說,當上帝在創造女人的時候,她卻變成了一位藝術家,在她的包裡裝著畫筆和調色盒,所以女人才會那麼美麗,女人的生命才會那麼繽紛。文化創意產業已逐漸成為全球貿易重要的組成部分,相對其他產業,其增長速度十分明顯。目前,美國和英國的創意產業是全球的主體和主要出口部門,每年的增長介於5%和20%之間。在蓬勃發展中的中國大陸更是如此,「創意經濟」為就業、教育和投資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與城市的陽光同時出現
        選擇創業,對於很多女性來說也許太艱苦了,可是創業的女人每天的清晨與城市的陽光同時出現,肩上撒滿陽光,步履輕盈。她們的臉上永遠透著自信的光芒,他們活得很精彩。我想這是我要追求的目標。創業隨時會遇到風險,給創業的女性極大的挑戰和壓力。創業的女生特別能吃苦、能經受挫折,要經過許多磨難,韌勁比男人還強。她們深知人生就是與挫折較勁,是一場戰鬥,一次挫折就是一次失敗,但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也許在這個繁忙而現實的社會中,我懷抱著別人眼中的幻想尋找自己的一片天空。在這裡我自由地飛翔,不用被很多煩惱困惑,只一心向前,追逐我的夢。尋尋覓覓中,在昆明我找到自己的起點,並朝著夢想邁進,也希望來大陸求學的莘莘學子,能夠懷有赤子之心,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並努力達成。也同樣祝福大家美夢成真!
節錄自《台生在大陸的創業故事》,台海出版社,2011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