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7期] 尋找風雷 紀念台大保釣運動40周年

張方遠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龔自珍,《己亥雜詩.一二五》

過去一段時間裡,從美洲、大陸到台灣,有數場大型活動紀念40年前以台、港等中國學生為主體,發生在北美大陸的保釣運動。事實上,40年前包括師大、政大、成大在內的台灣學生,以台大校園為領頭羊,同樣也發起了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當年的參與者,很多已經成為今天台灣的高官、學者,而當時討論的諸如主權、統獨、留學等議題,至今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忘記40年前在台灣島上所發起的那一場運動。

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不可以低頭

1971年4月12日,香港德明校友會在台大校園內貼了第一張保釣海報,標誌著台大保釣運動的展開;隔日,大學論壇社在當時的農經館(今哲學系館)屋頂掛出五.四運動口號「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的大布聯。「運動」之所以成形,必須要有「組織」來領導,如同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組織了「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並且利用《科學月刊》的聯絡網互通有無,4月20日台大保釣委員會正式成立。同年「六.一七大遊行」是台大保釣運動的高潮,遊行隊伍至美、日大使館前抗議。

釣運轉為校園學生民主運動

當時學生對釣魚台問題的政治討論(通常是對於政府的批評),經常遭台大校方禁刊。基於此,台大學生的運動對象,由美國、日本轉為國民黨政府與台大校方。1971年11至12月,台大學生在校園內連續舉行了「言論自由在台大」與「民主生活在台大」座談會,以及「中央民代應否全面改選」辯論會,台大的保釣運動便延伸為校園民主運動。

台大保釣運動方向的轉變,初期是在政治思想上的分歧,或許可視為1980年代台灣「黨外運動」的根源。後來更有了國家認同的分歧,主要是由1972年12月兩次的「民族主義座談會」(大學論壇社主辦),並由此引發了延續至1973年的「民族主義論戰」。當時哲學系的教師陳鼓應與王曉波,反對帝國主義及其對中國的侵略,另一方則是攻擊陳、王為「中共的同路人」。雙方的交鋒形成光復後校園內第一次的統獨大論戰,最後逼得黨國與校方聯手,以「台大哲學系事件」鎮壓收場。

愛國必先愛民

面對國民黨當局對學生愛國的民族熱情,以及熱衷政治參與的鎮壓,學生體悟到「愛國必先愛民」,並身體力行。一方面因為對釣運的反省,一方面是左翼思想的蔓延,同時還有政治上的威脅,學生們開始走出校園,面對人民、關心基層。此後,各種服務性社團與活動紛紛成立。其中以1970年10月成立的「台大慈幼會」最為典型,其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代表此時台大學生的思想主軸。其他的服務性社團還有「光啟學社」、「幼幼社」等,台大學生也組織了「百萬小時奉獻」、「台大社會服務團」等的大型活動,走向農村、走向工廠、走向高山(原住民)、走向都市最陰暗的地方(雛妓)。

台灣反抗與左翼傳統的再現

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以及白色恐怖氣氛的彌漫,學生們事實上無法在政治上有更積極的行動突破。但是在「思想」上,卻已見到突破冷戰與內戰限制的曙光。與美國釣運相較,台灣釣運在「歷史接榫」的角色上更為明顯,自日據時期至光復初期,台灣人民的歷史即一部「反抗史」,面對現實的不正義,台灣人民的反抗精神相當昂揚。經國民黨的鎮壓後,1950-60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運動漸為消沉。自保釣運動以降,台灣的反抗與左翼傳統再度體現,上接日據時期,下開1970-80年代的「黨外」時期。因此,台灣也可說是在歷史具有「承先啟後」的角色與意義。

不要讓歷史批判我們是頹廢自私的一代

我們除了去認識40年前台灣學生為中國尋找「風」與「雷」的艱辛過程之外,是否也能傳承他們的壯志豪情──「不要讓歷史批判我們是頹廢自私的一代」?



[犇報‧第27期] 關於 40年前海外的「保釣運動」的歷史意義(2)

吳國禎

一、「保釣」運動雖然源於保衛國土之愛國行動,然而其所涉及之範疇,則遠不止於單純的愛國情愫。「保釣」運動以及隨後的「中國統一運動」,觸發了港臺留學生一個思考:做為一個留美知識份子,在其所處的時代,面對自己的故土,留學地乃至世界應持抱何種立場。此種思考,以及引發的一種覺悟,覺悟到知識份子不應只是有知識之人,而應是對故土、世界的發展有諸多道德責任。此就個人而言是一個世界觀塑造的過程,而就當時一代留學生而言,則是一種人文思潮的覺醒。如果我們回顧當時的港臺社會的本質,以及這群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世界觀言,「保釣」運動實則為一思想解放之運動。海外的「保釣」運動所借鑒於大陸「文革」的,更多的是一個知識份子所應具有的道德良知。這些道德良知為古今中外歷代進步力量所揭櫫、所繼承。因此,我們應充分肯定這種進步的道德觀,世界觀。經過這場運動、時代的人應珍惜當年的此種獲得。

二、「保釣」運動所宣示的道德觀、政治觀、社會觀不僅對華人社會有所衝擊。此種剖析、批判大大增廣了人們對臺灣社會問題本質的認識。臺灣自七十年代以降至今,整個政治格局有了巨大的變化,其所伴隨之群眾自我覺悟與「保釣」運動所宣示的進步思潮是緊密相通的。「保釣」運動亦充分肯定臺灣社會一脈相承的人民性、進步性的思潮傳統。當年周總理以其敏銳的歷史洞察力說,「保釣」運動是海外的「五四」運動。這是對「保釣」運動高度的概括。無疑地「保釣」運動雖然發生在海外,但確是臺灣現代史上一個重要的劃時代的歷史事件。

三、「保釣」運動學生首先架起兩岸已阻絕二十多年的聯繫管道。證諸當年臺灣社會的「戒嚴」統治、白色恐怖,此誠為破天荒之舉,此種膽識只有年青的一代,學生才有,亦只有他們才能推動歷史之前進。當我們看到今日每年有上百萬臺灣人前去大陸,對比當年留美臺灣學生得冒被吊銷護照,上黑名單以及連累在台家屬之危險,「偷偷摸模」去大陸,不禁感歎世事滄桑。人為的阻絕兩岸交流是違反歷史的,然而這在當時的條件下,卻彼扭曲成「合理的現實」——反共的必需。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固然兩岸交流有了很大進展,但我們不能說上述的扭曲心態已經不存在。相反地,此種心態陰影尚且有相當市場。

四、 「保釣」運動的留學生來大陸參觀遊覽,通過自己辦的小刊物,大量介紹了大陸自1949年以後社會變革新的各種情況,立場鮮明地歌頌大陸自1949年以後,社會變革的各種情況,立場鮮明地歌頌自49年以來在西方包圍下,自立更生建設家園的動人事蹟。雖然由於多種原因,這些報導多具有從善良願望出發,帶有強烈美化大陸的色彩,但這些對比於當時臺灣乃至西方在長期反共,反華宣傳下,普遍造成的對大陸強烈扭曲的印象的衝擊,自亦有其歷史作用。例如,在留學生中為大陸「侵略」朝鮮「平反」。我們應歷史地看這個問題。當時,「保釣」運動留學生對於生疏的大陸是抱著認真的態度去瞭解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當時海外臺灣人社區中要求臺灣進行政治改革的尚有其它團體,包括主張「臺灣獨立」的。「保釣」成員所與之不同的是,他們看到了臺灣問題的本質,將臺灣的前途與兩岸關係聯繫在一起,因此主張人為隔絕兩岸的藩籬應該拆除。這些40年後,均為歷史所證明。



[犇報‧第26期] 保衛釣魚台 釣魚台問題應寫入教科書

張方遠

自3.11日本大地震、海嘯與核災三合一大災難發生以後,台灣民眾立即展現對日本的無比愛心。截至4月1日為止,台灣政府與民間對日本捐款高達100億日圓,超越美國捐款99億日圓,高居世界第一。大陸的中國紅十字會則向日本紅十會提供2,600萬人民幣的人道援助,大陸政府除捐輸物資外,甚至自行雇車隊運輸物資至日本災區。同為日本鄰邦的韓國,截至3月27日,已募集對日捐款213.4億韓元,這是韓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海外災害援助捐款。兩岸與韓國對日的援助工作,至今尚未停歇。

就在舉世關注日本災情,而台灣、大陸與韓國同時對日伸出援手之時,日本文部科學省在3月30日公佈明年春季使用的初中教科書審定結果,包括地圖上的標記在內,7冊教科書都把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列為日本領土;也將韓國主張擁有主權的獨島(日稱竹島)列為日本領土,檢定合格的4冊地理教科書也全都將獨島作為日本領土。日本現行的8冊公民教科書中有3冊提到釣魚台和獨島,6冊地理教科書中有2冊記載獨島,而在此次修訂的新版教科書中,則是大量增加這兩地篇幅。據了解,韓國為此事傳喚日本駐韓大使武藤正敏,表達強烈抗議;台灣外交部亦發表抗議聲明,只是未見於媒體報導。
今年是海內外中國人發起保衛釣魚台運動40周年,由世新大學、新竹清大圖書館主辦、中華保釣協會協辦的紀念活動於4月9-10日在台北隆重舉行。會中通過《2011保釣宣言》,主張:(一)設立釣魚台公園;(二)釣魚台列入教材;(三)保障漁民捕魚權;(四)捍衛我們的領土。老中青三代保釣人士,為了實現第一點目標,於4月10日傍晚聚集於台北林森公園岳飛銅像「還我河山」下,鄭重呼籲台北市政府將之命名為釣魚台公園。公園命名與更名,涉及與當地居民協調與溝通,並且沒有地緣關係,難度較高。若真要設立公園,應設在直接使用釣魚台漁場的宜蘭縣,或是籲請政府逕指定釣魚台列嶼為國家公園,更有宣示主權之效。
事實上,今日青年學子對保釣運動缺乏參與熱情,主要問題還是在於不了解釣魚台主權問題與爭議。「認識台灣」世代與「九年一貫」世代,有人認為釣魚台是日本的,甚至有人主張先否定中國大陸對釣魚台主權宣稱,再來與日本爭奪主權。有鑑於此,《2011保釣宣言》的第二點主張,應當是燃眉之急。按美國政府的說法,美國僅移交釣魚台的行政權給日本,並未移交主權,但日本仍然不斷增加教科書中釣魚台的篇幅。而實際擁有主權的台灣,更應在教科書之中加入關於釣魚台的說明,除了向下一代傳達釣魚台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之外,更透過此舉向日本政府展現我們捍衛領土主權的強烈意志。
無論從「地理說」、「地質說」、「發現說」、「使用說」等角度來看,釣魚台在國際法上的領土主權屬於我國是毋庸置疑的。而在1941年台灣與琉球同為日本佔領,兩地為釣魚台發生歸屬權之爭,東京法院在1944年將釣魚台判決為台北州所有,更加證明釣魚台主權屬台灣。當前中學社會科分為歷史、地理與公民三科,歷史科應增列中國人發現與使用釣魚台之史料,並記載釣魚台主權爭議之歷史因素,表明釣魚台與台灣應在1945年同時「光復」;地理科應說明釣魚台與台灣島處於同一大陸棚上,按國際法釣魚台當屬我國所有;公民科則應強調日本長期霸佔釣魚台,嚴重影響漁民生計,學生與民眾都應認識此問題,且一致團結對外。
歷史教育學者早已指出,教科書對認同與記憶的重要性。扁政府在教科書大動「去中國化」土木時,社會科審定委員會召集人也表示教科書是國家意志的展現。為達捍衛領土主權之效,必須是民眾對釣魚台主權均有一致且正確的認知。因此,吾輩願意在此呼籲當年的保釣熱血青年馬英九,正視釣魚台主權爭議的內外問題,將釣魚台主權證明寫入中小學教科書之中!




[犇報‧第26期] 荷清苑書簡 關於 40年前海外「保釣運動」的歷史意義(1)

吳國禎

很多年輕的朋友或也瞭解到,40年前,在海外發生過由臺灣、港澳留學海外的學生以及華僑學界所發動的保衛釣魚臺運動,及其後續的「中國統一運動」,「保南沙運動」,做為當年參與者,我至今仍然感到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40年後,我們就更能從歷史的脈搏,把這個運動的性質看得清楚了。
首先,它是一個上續中國近代知識份子,振興中華的運動。通過這個運動,把分隔離了20多年的兩岸歷史淵源再度續接起來。以李我焱,陳恒次,陳治利,王春生,王正方 5人衝破兩岸的阻絕,到訪大陸的義舉為標誌,開啟了重新續接兩岸自1949年後斷裂的聯繫紐帶。而周恩來總理接見這些來自臺灣的海外學子,夜深長談6小時,更成為歷史的美談。 歷史說明,兩岸關係阻絕的破冰者,不是別人,而是我們海外的臺灣留學生。其後的「中國統一運動」則更加深入地耕耘了兩岸關係的發展。歷史說明,兩岸關係的開拓者,不是別人,也是我們海外的臺灣留學生。海外的臺灣留學生通過這個運動,開始瞭解了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大陸。自然,海外的這些運動,無疑地也對臺灣那時的「黨外運動」,起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這對後來臺灣島內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40年後,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到這個運動,不僅關係到釣魚臺的保衛,也關係到兩岸關係的發展,關係到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深遠意義。
70年代海外臺灣、香港、澳門留學生和華僑學子們,這一段可貴的史跡,應完整無缺地成為臺灣歷史的一部分,兩岸關係歷史的一部分,中國近代史的一部分。
近年,兩岸清華大學獨具慧眼,認識到這個運動所遺留下來文獻、資料的歷史價值,並啟動了收集和保存的工作。做為這個工作的參與者,我特別要提及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在這個工作上的戮力。現在,應該可以說,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保釣資料、文獻和當事人口述歷史的工作,已經巍然可觀。與之有關是,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還和當年的保釣朋友配合,出版了《春雷》系列文集—《崢嶸歲月、壯志未酬》兩大冊。如今,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還成立了「保釣歷史文獻收藏研究中心」。我們期待這個工作能更上一層樓,使得清華大學的保釣中心能夠成為:大陸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對外有關政策的諮詢參謀機構;海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一個平臺;而對外言,是一個聯繫海外僑界的紐帶。近來,臺灣到北京參訪的朋友開始有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參觀這個「中心」。同時,大陸的年輕研究生也有開始來研究這段歷史的。 這些都是非常難能可貴。臺灣的朋友別忘了,到了北京,一定要去清華大學參觀這個「中心」啊!
70年代海外的「保釣運動」及其後續的種種運動,前後延續有10年多。說這個運動是「偉大」的,或也不為過,因為古今中外的學生運動鮮有如此規模的,更鮮有此長時間的跨度。然而,我們也必須瞭解到,運動雖然偉大,但不等於說,參與者也是偉大的。這完全是兩回事。參與此運動者,更多的說只能是平凡的,雖然在歷史的機緣中,有意識,無意識地做出了時代所賦予的角色。自然,每個人在運動中的所得,所思,乃至所失,所悔,也必然是會有的。所以,我們可以聽到,所謂的「老保釣」,至今對當年運動的印象,觀點,看法乃至評價總是很不一樣的。我在下封信中,就簡要說幾點我個人的看法,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