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7期] 關於 40年前海外的「保釣運動」的歷史意義(2)

吳國禎

一、「保釣」運動雖然源於保衛國土之愛國行動,然而其所涉及之範疇,則遠不止於單純的愛國情愫。「保釣」運動以及隨後的「中國統一運動」,觸發了港臺留學生一個思考:做為一個留美知識份子,在其所處的時代,面對自己的故土,留學地乃至世界應持抱何種立場。此種思考,以及引發的一種覺悟,覺悟到知識份子不應只是有知識之人,而應是對故土、世界的發展有諸多道德責任。此就個人而言是一個世界觀塑造的過程,而就當時一代留學生而言,則是一種人文思潮的覺醒。如果我們回顧當時的港臺社會的本質,以及這群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世界觀言,「保釣」運動實則為一思想解放之運動。海外的「保釣」運動所借鑒於大陸「文革」的,更多的是一個知識份子所應具有的道德良知。這些道德良知為古今中外歷代進步力量所揭櫫、所繼承。因此,我們應充分肯定這種進步的道德觀,世界觀。經過這場運動、時代的人應珍惜當年的此種獲得。

二、「保釣」運動所宣示的道德觀、政治觀、社會觀不僅對華人社會有所衝擊。此種剖析、批判大大增廣了人們對臺灣社會問題本質的認識。臺灣自七十年代以降至今,整個政治格局有了巨大的變化,其所伴隨之群眾自我覺悟與「保釣」運動所宣示的進步思潮是緊密相通的。「保釣」運動亦充分肯定臺灣社會一脈相承的人民性、進步性的思潮傳統。當年周總理以其敏銳的歷史洞察力說,「保釣」運動是海外的「五四」運動。這是對「保釣」運動高度的概括。無疑地「保釣」運動雖然發生在海外,但確是臺灣現代史上一個重要的劃時代的歷史事件。

三、「保釣」運動學生首先架起兩岸已阻絕二十多年的聯繫管道。證諸當年臺灣社會的「戒嚴」統治、白色恐怖,此誠為破天荒之舉,此種膽識只有年青的一代,學生才有,亦只有他們才能推動歷史之前進。當我們看到今日每年有上百萬臺灣人前去大陸,對比當年留美臺灣學生得冒被吊銷護照,上黑名單以及連累在台家屬之危險,「偷偷摸模」去大陸,不禁感歎世事滄桑。人為的阻絕兩岸交流是違反歷史的,然而這在當時的條件下,卻彼扭曲成「合理的現實」——反共的必需。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固然兩岸交流有了很大進展,但我們不能說上述的扭曲心態已經不存在。相反地,此種心態陰影尚且有相當市場。

四、 「保釣」運動的留學生來大陸參觀遊覽,通過自己辦的小刊物,大量介紹了大陸自1949年以後社會變革新的各種情況,立場鮮明地歌頌大陸自1949年以後,社會變革的各種情況,立場鮮明地歌頌自49年以來在西方包圍下,自立更生建設家園的動人事蹟。雖然由於多種原因,這些報導多具有從善良願望出發,帶有強烈美化大陸的色彩,但這些對比於當時臺灣乃至西方在長期反共,反華宣傳下,普遍造成的對大陸強烈扭曲的印象的衝擊,自亦有其歷史作用。例如,在留學生中為大陸「侵略」朝鮮「平反」。我們應歷史地看這個問題。當時,「保釣」運動留學生對於生疏的大陸是抱著認真的態度去瞭解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當時海外臺灣人社區中要求臺灣進行政治改革的尚有其它團體,包括主張「臺灣獨立」的。「保釣」成員所與之不同的是,他們看到了臺灣問題的本質,將臺灣的前途與兩岸關係聯繫在一起,因此主張人為隔絕兩岸的藩籬應該拆除。這些40年後,均為歷史所證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