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7期] 尋找風雷 紀念台大保釣運動40周年

張方遠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龔自珍,《己亥雜詩.一二五》

過去一段時間裡,從美洲、大陸到台灣,有數場大型活動紀念40年前以台、港等中國學生為主體,發生在北美大陸的保釣運動。事實上,40年前包括師大、政大、成大在內的台灣學生,以台大校園為領頭羊,同樣也發起了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當年的參與者,很多已經成為今天台灣的高官、學者,而當時討論的諸如主權、統獨、留學等議題,至今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忘記40年前在台灣島上所發起的那一場運動。

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不可以低頭

1971年4月12日,香港德明校友會在台大校園內貼了第一張保釣海報,標誌著台大保釣運動的展開;隔日,大學論壇社在當時的農經館(今哲學系館)屋頂掛出五.四運動口號「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的大布聯。「運動」之所以成形,必須要有「組織」來領導,如同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組織了「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並且利用《科學月刊》的聯絡網互通有無,4月20日台大保釣委員會正式成立。同年「六.一七大遊行」是台大保釣運動的高潮,遊行隊伍至美、日大使館前抗議。

釣運轉為校園學生民主運動

當時學生對釣魚台問題的政治討論(通常是對於政府的批評),經常遭台大校方禁刊。基於此,台大學生的運動對象,由美國、日本轉為國民黨政府與台大校方。1971年11至12月,台大學生在校園內連續舉行了「言論自由在台大」與「民主生活在台大」座談會,以及「中央民代應否全面改選」辯論會,台大的保釣運動便延伸為校園民主運動。

台大保釣運動方向的轉變,初期是在政治思想上的分歧,或許可視為1980年代台灣「黨外運動」的根源。後來更有了國家認同的分歧,主要是由1972年12月兩次的「民族主義座談會」(大學論壇社主辦),並由此引發了延續至1973年的「民族主義論戰」。當時哲學系的教師陳鼓應與王曉波,反對帝國主義及其對中國的侵略,另一方則是攻擊陳、王為「中共的同路人」。雙方的交鋒形成光復後校園內第一次的統獨大論戰,最後逼得黨國與校方聯手,以「台大哲學系事件」鎮壓收場。

愛國必先愛民

面對國民黨當局對學生愛國的民族熱情,以及熱衷政治參與的鎮壓,學生體悟到「愛國必先愛民」,並身體力行。一方面因為對釣運的反省,一方面是左翼思想的蔓延,同時還有政治上的威脅,學生們開始走出校園,面對人民、關心基層。此後,各種服務性社團與活動紛紛成立。其中以1970年10月成立的「台大慈幼會」最為典型,其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代表此時台大學生的思想主軸。其他的服務性社團還有「光啟學社」、「幼幼社」等,台大學生也組織了「百萬小時奉獻」、「台大社會服務團」等的大型活動,走向農村、走向工廠、走向高山(原住民)、走向都市最陰暗的地方(雛妓)。

台灣反抗與左翼傳統的再現

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以及白色恐怖氣氛的彌漫,學生們事實上無法在政治上有更積極的行動突破。但是在「思想」上,卻已見到突破冷戰與內戰限制的曙光。與美國釣運相較,台灣釣運在「歷史接榫」的角色上更為明顯,自日據時期至光復初期,台灣人民的歷史即一部「反抗史」,面對現實的不正義,台灣人民的反抗精神相當昂揚。經國民黨的鎮壓後,1950-60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運動漸為消沉。自保釣運動以降,台灣的反抗與左翼傳統再度體現,上接日據時期,下開1970-80年代的「黨外」時期。因此,台灣也可說是在歷史具有「承先啟後」的角色與意義。

不要讓歷史批判我們是頹廢自私的一代

我們除了去認識40年前台灣學生為中國尋找「風」與「雷」的艱辛過程之外,是否也能傳承他們的壯志豪情──「不要讓歷史批判我們是頹廢自私的一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