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6期] 荷清苑書簡 關於 40年前海外「保釣運動」的歷史意義(1)

吳國禎

很多年輕的朋友或也瞭解到,40年前,在海外發生過由臺灣、港澳留學海外的學生以及華僑學界所發動的保衛釣魚臺運動,及其後續的「中國統一運動」,「保南沙運動」,做為當年參與者,我至今仍然感到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40年後,我們就更能從歷史的脈搏,把這個運動的性質看得清楚了。
首先,它是一個上續中國近代知識份子,振興中華的運動。通過這個運動,把分隔離了20多年的兩岸歷史淵源再度續接起來。以李我焱,陳恒次,陳治利,王春生,王正方 5人衝破兩岸的阻絕,到訪大陸的義舉為標誌,開啟了重新續接兩岸自1949年後斷裂的聯繫紐帶。而周恩來總理接見這些來自臺灣的海外學子,夜深長談6小時,更成為歷史的美談。 歷史說明,兩岸關係阻絕的破冰者,不是別人,而是我們海外的臺灣留學生。其後的「中國統一運動」則更加深入地耕耘了兩岸關係的發展。歷史說明,兩岸關係的開拓者,不是別人,也是我們海外的臺灣留學生。海外的臺灣留學生通過這個運動,開始瞭解了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大陸。自然,海外的這些運動,無疑地也對臺灣那時的「黨外運動」,起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這對後來臺灣島內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40年後,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到這個運動,不僅關係到釣魚臺的保衛,也關係到兩岸關係的發展,關係到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深遠意義。
70年代海外臺灣、香港、澳門留學生和華僑學子們,這一段可貴的史跡,應完整無缺地成為臺灣歷史的一部分,兩岸關係歷史的一部分,中國近代史的一部分。
近年,兩岸清華大學獨具慧眼,認識到這個運動所遺留下來文獻、資料的歷史價值,並啟動了收集和保存的工作。做為這個工作的參與者,我特別要提及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在這個工作上的戮力。現在,應該可以說,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保釣資料、文獻和當事人口述歷史的工作,已經巍然可觀。與之有關是,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還和當年的保釣朋友配合,出版了《春雷》系列文集—《崢嶸歲月、壯志未酬》兩大冊。如今,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還成立了「保釣歷史文獻收藏研究中心」。我們期待這個工作能更上一層樓,使得清華大學的保釣中心能夠成為:大陸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對外有關政策的諮詢參謀機構;海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一個平臺;而對外言,是一個聯繫海外僑界的紐帶。近來,臺灣到北京參訪的朋友開始有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參觀這個「中心」。同時,大陸的年輕研究生也有開始來研究這段歷史的。 這些都是非常難能可貴。臺灣的朋友別忘了,到了北京,一定要去清華大學參觀這個「中心」啊!
70年代海外的「保釣運動」及其後續的種種運動,前後延續有10年多。說這個運動是「偉大」的,或也不為過,因為古今中外的學生運動鮮有如此規模的,更鮮有此長時間的跨度。然而,我們也必須瞭解到,運動雖然偉大,但不等於說,參與者也是偉大的。這完全是兩回事。參與此運動者,更多的說只能是平凡的,雖然在歷史的機緣中,有意識,無意識地做出了時代所賦予的角色。自然,每個人在運動中的所得,所思,乃至所失,所悔,也必然是會有的。所以,我們可以聽到,所謂的「老保釣」,至今對當年運動的印象,觀點,看法乃至評價總是很不一樣的。我在下封信中,就簡要說幾點我個人的看法,給大家參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