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與台灣到底有什麼關係? (四)
■ 吳雙雙
靖國神社的廣場上,有16幅浮雕,每一幅都是日軍對外侵略戰爭的圖像。
這裡面有1908年日本已經殖民台灣多年後,出兵攻打台灣東部阿美族部落的戰役「七腳川事件」。日軍攻打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攻打熱河長城的「九一八事變」,也通通刻在上面,炫耀戰功。
靖國神社與台灣到底有什麼關係? (四)
■ 吳雙雙
靖國神社的廣場上,有16幅浮雕,每一幅都是日軍對外侵略戰爭的圖像。
這裡面有1908年日本已經殖民台灣多年後,出兵攻打台灣東部阿美族部落的戰役「七腳川事件」。日軍攻打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攻打熱河長城的「九一八事變」,也通通刻在上面,炫耀戰功。
靖國神社與台灣到底有什麼關係? (五)
■ 吳雙雙
台灣人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天底下也沒有把加害者與受害者供奉在一起的道理!靖國神社的荒謬之處,更在於,竟把被迫接受日本殖民政府徵召上戰場而戰死的台灣青年,也合祀到靖國神社裡,和侵略台灣的日本軍人、國際法庭判定的A級戰犯等人,一起被膜拜。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華戰爭全面展開。隨著日軍在大陸戰場的擴大和深入,勞動力極為缺乏,日本政府於是開始在殖民地台灣徵召青年充當軍伕,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台籍日本兵」。
軍伕並非軍人,台灣軍伕是協助日本軍人在戰場上搬運糧食、武器,以及打雜的傭人,地位極低。當時台灣人諷刺日軍內的排列順序為: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與軍伕。軍屬、軍伕還在犬和馬之後。軍屬,日文意指被日軍徵用的民間人士,比如翻譯、護士、少年工、俘虜收容所監視員等等。
根據1973年日本官方自己的統計,1937至1945年,派出的台灣軍人軍屬軍伕,總計有20萬多人,其中戰死的有3萬多人。這3萬多人,其中包括約8千名由原住民青年組成的「高砂義勇隊」。
由於靖國神社拒絕公布真正的合祀名單,所以到底有多少台灣人被合祀到靖國神社中,無法得知。但據學者估計,約有2.8萬台籍日本兵被無端合祀。
靖國神社與台灣到底有什麼關係? (六)
■ 吳雙雙
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光復。台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迄今已經快68年了,但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仍然不斷在盤旋。
日本政府不僅不願意面對這段殖民和侵略的歷史,日本的右翼團體還經常以招待台籍日本兵倖存者的方式,參拜靖國神社,作為軍國主義的宣傳。這包括我們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和台聯黨在內。
這真是「台灣人的悲哀」!
靖國神社與台灣到底有什麼關係? (七)
■ 吳雙雙
1970年代,日本戰爭的賠償問題開始在國際社會突顯出來。有關台籍日本兵的賠償,以及被莫名其妙合祀到靖國神社等問題,一一浮現。
早在1977年,受害的台籍日本兵,就曾組團赴日本進行法律訴訟,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但當時日本法院的判決是,殖民地台灣人不是日本人,所以不能和日本軍人一樣享有同樣的賠償。
1990年,霧社事件60周年之際,台北街頭發起群眾遊行,高舉「莫那魯道精神不死」的標語,要求日本政府「認錯、道歉、賠償」。
2003年,原住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連同台灣124名原告,向日本大阪法院控告「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違憲」。2005年9月30日,大阪高等法院判定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屬於「公」的性質,參拜行為違憲,違反日本憲法政教分離的原則。盡管如此,日本的政治人物,仍然前僕後繼的繼續參拜靖國神社。這無疑顯示出,日本的右翼勢力,不僅沒有被消滅,軍國主義更企圖死灰復燃。
22萬人高喊核電歸零
家長帶著孩子,在前導車上呼喊口號。
|
■ 蔡坤成
3/11福島核災兩週年前夕,由上百個民間團體串連主辦的「全台廢核遊行」,從3/9下午開始,分別在台北、台中、高雄、台東等地,同步展開廢核遊行。
據主辦單位統計,全台回報參與遊行人數高達22萬人,北部遊行人數超過10萬,南部超過7萬,中部超過3萬,東部2千。以北、中、南、東全部參與人數統計,此次為歷年來人數最多的反核遊行。
此次遊行,提出五大訴求:1. 停止追加核四預算;2.停止核四裝填燃料;3.停止危險核電,核一二三儘速除役;4.核廢立即遷出蘭嶼,全面檢討核廢政策;5.政府落實「用電需求零成長」政策。另外特別針對,2/25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宣布核四爭議交付公投解決的辦法,主辦單位表示,政府不應逃避責任,309遊行就是真實的民意展現,人民也很清楚,一個具有重大瑕疵的公投制度,是絕對不可能解決核四爭議的。廢核訴求如此清楚,請政府莫再使用政治語言、打迷糊戰,立即回應主流民意,直接停建核四。
全台各地人數創新高
台北場遊行當天,還未到集合時間,民眾就源源不絕而來,擠滿了凱達格蘭大道,群眾外散到中山南路上。台北遊行由核電災民大隊做前導出發,除了北海岸受核一、二廠威脅的石門、金山、萬里…等地的居民,以及此次遊行焦點「核四廠」的貢寮居民外;還有深受核廢料影響超過20年以上的蘭嶼達悟族也現身其中。遊行途中,有各個民間團體,在定點舉行活動宣講核能災害。遊行人數出乎意料的多,整個博愛特區被遊行人龍團團圍住。台中場廢核大遊行,則走上台中台灣大道,抵達市府廣場後,上千人跳起反核哈林搖,廣場上巨型LED電視牆亮出寬60公尺、高40公尺,號稱全台最大的反核旗。高雄場遊行在凹仔底公園集合遊行,最高潮是遊行民眾在「3、2、1!倒!」口令指揮下,集體「路倒」,象徵核災發生時無人可倖免。而在全台遊行結束後,台北場接力繼續在凱道上舉辦晚會,各種論壇及夜宿活動,隔天一早在凱道上進行反核健康操,和升起巨幅反核旗的活動。
核四廠是可見且立即的危險
自福島核災以來,台灣社會對核能所造成的災害的危機意識越來越強,而從去年年中以來,不少藝人在公開場合宣揚反核立場,也是不停地催發民眾對此議題的關切,而在此次遊行之前更是有多位藝文界人士、公眾人物挺身反核,拉台反核遊行的氣勢。核四廠從一開始計畫興建以來,就面對在地居民的抗議,尤其在1986發生車諾比事件後,更是展開廣泛的反核運動,整個90年代核四廠的預算和興建案就在立法院裡歷經過多次的朝野攻防。直到1999年才動工,2000年政黨輪替,陳水扁宣佈暫緩核四工程,停工110天後,又開始興建。此後的核四廠興建,就發生多次追加預算、工程延宕、轉換承包、採購弊端、施工專業不足…等等問題。而過程中,也時常傳出施工品質堪憂的事件,原能會對台電開出的違規疏失,自2007年至2012年2月間,至少有15項重大違規,包括逕自變更工程設計、圍阻體牆混凝土及結構剪力筋不當鑿除與截切等。而這5年內,核四廠還發生7次淹水,按照官方宣布目前廠房建設已近完成,一旦申請裝填燃料獲准,將有近一年的啟動測試。面對這一座拼裝且品質堪慮的核四廠,民眾的危機感是強烈的。尤其北台灣地狹人稠,就有三座核電廠,一旦有任何意外都會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核廢料是反核四不反核能需面對的問題
除了讓人無法信任的核四廠外,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核能電廠運轉後所產生的核廢料處理問題。目前,我們需要坦承的面對一個現實,即對於核廢料我們是束手無策的。現行的核一、二、三廠皆已經近運轉30年以上了。目前政府並無法解決最終儲置廠的問題。而日前才傳出,台灣的高放射核廢料都貯存在核一、二、三廠內,共一萬六千三百四十三束,較原始設計容量九千五百六十二束,多出近一倍,存量密度世界第一。現在只能採取提高存放密度的手段,來存納使用過的核燃料棒,而如此一來也將增加碰撞的危險。
另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是,目前設置在蘭嶼的核廢料儲存場,自1982年設場以來,島上居民意識到政府的欺騙後,從1988年的第一場歷史性的示威「220反核廢驅逐惡靈」運動開始,歷經多年的抗爭,雖已停止核廢運送以及獲得官方確定遷場的承諾,但目前何時能遷出,依舊遙遙無期。根據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的選定需要5年,場址選定後整個處置場從施工興建到啟用,還需要花5年的時間。接下來,由三艘郵輪密集運輸島上的核廢料桶,需要花4年才能將蘭嶼的核廢料完全運出去。最後蘭嶼貯存場拆廠、除役,也需要耗費4年的時間。總結來說,達悟族人要完全揮別核廢料,最快也需要18年的時間。但是最終處置場址能否確定,最後還要經過當地公民投票決定,又更增添了選址上的困難。 一位達悟青年阿拉恩在遊行結束後,在電視節目中表示,反核遊行不是一場嘉年華,而是一場戰鬥!我看著它(核廢料)一起長大,誰聽見我們的聲音,我們是最可悲的一群。
期待更進一步的發展
根據資料,目前台灣總核能發電量約佔全部發電量的20%,未來的30年內現有的核電廠也將面臨除役,相較於其他國家核能發電所佔的高比例,台灣有條件實現核電歸零,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存且尚無解決方案的核廢料。309廢核遊行,破紀錄的參與人數,展現了台灣民眾反對核能發電的強大民意,就如同反核旗上寫的「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核災造成無法解決的危害,捲動了台灣社會的危機意識。從自身的安危出發,誠然是無法否定的,但我們需知道在現有的社會發展型態下,核電歸零的目標實踐,不能只是積極表達意見而已,雖然我們當下要做的最重要是喝住它!(核能),但進一步也是要質問我們自身,反省當前社會的生活樣貌,從而決定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發展道路?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
立即停建核四,藍綠停止「公投」操弄
■ 韓多魯
農委會前,台灣農村陣線
宣講反核理念。 |
台灣時間下午五點四十三分,台北盆地邊緣的山腳斷層發生規模7.0級的強烈地震,導致台北市、新北市境內多處民房倒塌、橋樑斷裂,在金山與萬里的兩座核能發電場的冷卻水供應系統斷電,備用的發電機組也因地震毀損,反應爐爐心熔毀接連發生爆炸,台灣當局已經宣布撤離核一、核二兩座發電廠周邊半徑20公里的居住人口。
由於多處道路因地震毀損、且逃離的市民湧入各聯外道路、機場,造成疏散的速度緩慢,整個台北盆地的居民非但沒有辦法逃離地震的恐慌,甚至已直接暴露在輻射感染的威脅之下,市區不少地方因逃難已發生災民打死災民的情形。台灣當局已經緊急宣布將行政等各政府部門遷往高雄市…
預言式災難的集體焦慮
3月9日的台北街頭,張揚著反核大旗的隊伍,10萬多人把整個博愛特區團團圍住,同時間、位於台中、高雄等都會區的市民,也在街頭集結,浩浩蕩蕩的展開一個全島串連的反核遊行,共計全島約有20萬人共同參與,也是台灣近幾年少有的遊行規模。
這場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綠盟)所發起的反核遊行,打著「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的口號,提出包含「停止追加核四預算」、「停止危險核電,核一二三儘速除役」、「核廢立即遷出蘭嶼,全面檢討核廢政策」等口號,要求終止核四運轉的程序與無止盡的資金投入,並且拒絕不安全的核電廠與沒有去處的核廢料持續影響台灣居住與生態環境。然而就在遊行啟動的前兩週,行政院長江宜樺拋出以公投方式解決核四問題的議題,除了引發朝野一陣「公投議題」攻防外,也使得這場遊行更引人注目,當然綠盟也立即以「核斃(何必)公投,直接停建核四」回應,不願落入鳥籠當中。
但無論是直接廢核還是公投停建核四,當下台灣社會對於核能問題隱然不再一如過去為求經濟發展無條件地支持核電,相反的,還有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發起「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號召不少藝人、明星投入反核的行列,顯然台灣島內有不少企業家也憂心著核災對經濟影響的不確定風險,甚至可以說是對台電核安管理的不信任,但無論如何,一如許多遊行參與者指出的,核災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一旦發生了,也許有些人能躲得遠但還是有人根本走不了,但誰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藍綠政客的「鳥籠」
反核所號召的巨大反對聲勢,若從政黨的關係來看,2000年民進黨上台前,反核與黨外運動、民進黨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但從民進黨執政後到下台後的這10年間,反核運動雖然仍擺脫不了民進黨的陰影,但已非過去那般的緊密。此間在反核議題上的主客關係已非綠營說了就算數,遊行前民進黨曾一度將國民黨所拋出停建核四公投定位為對馬英九的不信任投票,但這樣的言論隨即就自行「下架」。反核遊行的主辦方雖然與民進黨還維持一定關係,但是在議題的自主性上已不容許個別政黨藉此揩油。
就民進黨而言,反核過去總是聯繫著公投,然而連著幾年大選綁公投的政治算計後,台灣島內的公投實踐已體現兩個不能:不能真正反映民意,不能擺脫政黨操作。國民黨在反核四的議題上拋出公投,看似奪回了核四興建的議題主導權,但還是迴避作為立院多數黨政治責任,還是操弄了公投,不能擺脫政黨算計;無論未來兩黨在核四公投門檻上的討價還價結果為何,公投顯然已不能回應全台近20萬上街反核民眾的聲音。
過去是民進黨拿手的公投議題,現在則為國民黨所用,雙方的戰場從停/續建核四的決策較勁轉變為投票動員的政治算計,這無疑也會使整個社會反核的輿論往公投議題上集中,然而將政策決定權交由公民去議決,表面上是鼓吹「直接民主」、「公民自主」,實際上卻是「政治卸責」與「民粹動員」,說到底把核能安全與國家能源政策拿來作公民表決,是再荒謬不過的事情!
專業不是真相的保護殼
真正應該對核四或核能安全負起責任的,並非是政治人物而已,當然還包括整個興建與支持核四運轉的台灣電力公司與背後的經濟部。台灣核安之所以長年遭到質疑,正是因為從興建到營運的不透明,以及屢屢追加的天價預算;甚至面對民眾質疑時,動輒以電價上漲、導致限電等來恫嚇民眾,對於核安也屢屢以專家保證、三級品管來回應。這些一層一層的外衣逐漸被反核團體所揭穿之際,卻鮮見擁核的專家學者再為核四辯護。
過去核電建設主要是賴美國所提供的技術與設備,在台灣還沒能培養出相關核能知識與控制人才的年代,核電廠分別由美國的幾家企業所包辦,如奇異、西屋等,在國內則是由蔣氏家族所掌握的工程顧問公司來承作相關工程。於是乎,從核電在台灣落地的第一天起,就標誌著帝國主義與威權統治的烙印,時至今日即便普世對核電已有別於過去的擁護,然而台灣壟斷核電知識的小圈圈依然存在,而且始終將核電與經濟發展劃上高度等號,但卻從不正面回應核電安全的問題。幾次核安事故以及國際對電廠安全評估的結果,都證實台灣的核電廠營運能力、核電廠的確大有問題,也是核電在台灣無法取得民間信賴的原因。
過去依賴專家核電的結果,我們在台北這個人口密集的大都會周邊擺放了兩顆不定時炸彈,影響北海岸、墾丁沿海的生態環境;也需要不停的進口鈾燃料、製造核廢料送往蘭嶼威脅達悟族的生活環境。專家從沒有告訴我們這些廢料到底對人體有什麼影響,一如歌手陳昇所說「核廢料這麼安全放總統府就好了!」,專家一心所想應該是如何為經濟發展添加柴火,好讓電力供應資本家的工廠、以及一條條把人送到工作地點的捷運、高速鐵路,卻始終無法交代台灣的電力發展規劃與乾淨綠能的藍圖,甚至無法提供一個永續發展的能源策略,而台灣就這麼被核能糾纏近40多年仍無法開脫。
反核一二三四武
回頭看這條崎嶇的反核之路,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期間雖一度停工卻又宣布復工,在其執政的8年期間,也未訂定減核或廢核的相關規定,這幾年又在選舉前後持續地操作反核四的議題,在立場上的搖擺性可見一斑。況且,當綠盟提出停建核四,並且要求核一二三儘速除役的訴求下,民進黨卻將主要的反核論述與動員集中於核四停建單一方面。當在民間社團已然拒絕公投停建核四選項後,該黨卻仍然規劃相關的公投宣講計畫,很明顯與民間社團出現落差,隱隱約約是一種技術上反核,然而實質上不一定反核的立場。
非核家園的宣示,不應當只是局限於興建中的核四廠,對於核一二三廠的提早除役也應當有所回應。蔡英文於去年選舉提出的2025非核家園宣示,充其量只是反了一個核四,而對於運轉中的各核電廠,還仍有10多年的營運期,這並不是一個直接的非核家園,而是一個以拖待變的減核計畫罷了。因此,反核不能以公投來達成、不能不去除專家壟斷的核能知識、不能倚賴民進黨搖擺的立場!
核能的運用,在20世紀的歷史中是伴隨著戰爭而發展的。核電看似是核能的和平用途,但也不過是核軍火工業的副產品,台灣今日若能拒絕核電,也不過僅是拒絕了美國向外輸出的核能設備。然而,真正的非核家園不是只有拒絕核能的運用,而更應該提昇至拒絕以核武作為國際強權(也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依靠;亦即:單單反核四是最沒有建設性的,反核最起碼就是要反核「一二三四武」,反核也不能只是反核電、反核武,更要反對種種帝國主義挾核子武器對其他國家所造成的壓迫與威脅!
我在北京外語大學的同學
■陳佳圻(中正大學)
在北京各處的風景名勝遊玩,是許多
台灣學生最難忘的記憶,除了饒富特色 的景點,更多的是濃濃的人情。 (網路圖片) |
舒爽的晚風徐徐吹過,躺在草地上,大大地吸了口氣,我貪婪的享受著這片刻寧靜,世界靜的似乎只剩下我一個人,凝望著午夜12點的夜空,這是個有著牛郎織女點綴的夏夜,即使經歷了千萬年,銀河依舊盡忠職守的隔在他們倆中間。
但今晚的主角,是高掛一旁的又大又圓的明月,人們說,今晚有「超級月亮」,比平常的月亮大好幾倍,即便我並非為了賞月而來到此處,卻也被那黃澄澄又大又圓的月所吸引,凝視著月,思緒瞬間翻騰,腦袋裡的時鐘跑啊跑,時間似乎回到了一個月前,我想起了到北京當交流學生的那些日子,雖然短暫,但有一位女孩帶給我許多珍貴回憶,她的名字很美,與今天的夜空十分相襯,她就叫做明月。
「鄭明月?」,抵達北京外國語大學後,查看志願者名單上我的志願者名字,霎時覺得這個名字很可愛也很有趣,但想了想在稀有姓氏滿街跑的中國以物為名也是稀鬆平常的一件事情。在交誼廳等待的過程中,開始想象著這位素未謀面的女孩長什麼樣子呢?是什麼個性?會不會不好相處?等等之類的期待與幻想,正當出神之際,突然一個小小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妳好,我是鄭明月!」如孩子般真誠的笑容搭著一句親切的問候詞,酒窩溫暖的掛在兩頰旁,看著眼前的小不點我也露出了微笑,所有的猜測與擔憂瞬間煙消雲散。中午是我們獨自相處的時光,明月雖然給人一種單純純樸的感覺但卻沒有我想象中的害羞,我們共享著同一份午餐開始了第一次深入瞭解彼此的對話。
明月是個山東女孩,當我第一次得知的時候有點失禮的噗嗤的笑了,並非輕蔑而是出於有趣,我跟明月解釋在台灣人許多人對山東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一個老兵操著很重的山東腔在講話,直到這時我才知道山東人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腔。其實在玩笑之餘,我心底也暗暗感嘆著兩岸人民之間由於歷史因素而產生的隔閡及誤解,豈僅只於此呢?我津津有味的聽著明月介紹她的家鄉,那是一個座落在五嶽之首泰山山腳的小村落,養著許多雞鴨鵝,離市區很遠,高中時她總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去市區就學,這一點身為屏東鄉下孩子的我倒是很能感同身受,只不過高中時我為了方便到高雄求學則獨自搬去高雄居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交流那幾天的課堂中,坐在明月身旁,看著她滿滿的筆記及認真上課的神情,讓身為臺灣悠哉大學生的我深感慚愧,明月說由於一胎化政策,導致中國每個父母都更加殷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中國人口眾多人才濟濟的情況下,為了從幾百萬莘莘學子中脫穎而出無所不用其極,我才知道現今大陸的孩子與台灣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一樣處在很大的競爭環境之下,不論我們願意或者不願意,都必須面對這個隨時汰舊換新的社會。
到北京除了學習之外,這個昔日皇城對於熱愛歷史的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免不了到各處風景名勝古蹟遊玩,而明月與她的同學每天都很熱情的帶我們在北京到處轉、品嘗道地老北京的美食,除了玩樂以外,其實在過程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明月真誠地關心與無微不至地照顧,北海公園踩船游湖時擔心我太累堅持要讓她踩,中國辛辣的食物會不會吃不慣、課程有沒有哪裡不了解,她有事情無法出現時也堅持找到她同學當我的臨時伴遊才肯離開,即便身高一米七的我站在矮小的她身旁就好像一個大姐姐,但我反而覺得我是個備受姐姐疼愛呵護的小妹妹。
某日晚上,外交系替台灣來的同學辦一場交流座談會,會後送了滿滿的一袋紀念品給我們帶回家,其中最讓我覺得特別的是一件紀念衫,上面寫著「Once SIRDer, always SIRDer. 」SIRD是Student of relations of Diplomacy的縮寫,意思是指即便只有短短9天的日子,只要我們曾是外交系的學生,就永遠是他們外交系的一員,聽到說明的當下真的覺得很感動,我們不是外來學生,而是永遠是他們的一份子,即便兩岸間有再多的歷史恩怨糾葛,但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就是情感,無關乎任何種族、國界。我深刻的記得,離別晚會那天晚會結束後,即便大家一開始都笑笑的說著回台灣後一定要繼續聯絡,以後一定會再見,但到了最後一刻要搭著接駁車離開前,許多人都忍不住哭了,大家緊緊相擁著,我抱著明月,即便眼淚已快潰堤,但還是堅持忍住,淡淡的說「要好好照顧自己噢!回台灣後我想妳就會抬頭看月亮,所以我們沒有分開,妳一直都在我身旁。」我們勾了勾小指約定好以後要再見面、一定要帶我去她美麗的家鄉泰山遊玩。
思緒拉回了現實,回到這個滿佈星星的夜,發現自己眼角不爭氣的溼潤了,給了天上的明月一抹大大的微笑後,我踏上了歸途。即便已然半夜,但思念讓我無法入眠,此刻多慶幸我是活在21世紀的人們,即便相隔萬里,不需飛鴿傳書,我們依舊可以透過網路而連結,打開電子郵箱,寫了封信寄給明月,信裡沒有透露太多的思念,只是一些閒話家常的問候與閒聊,但我想我倆都明白這封信充滿著多少想念。窗外的鳥開始啾啾的叫著,提醒我天快亮了,心滿意足的寄出信後,躺上溫暖的床,轉頭對著身旁離開北京前明月送我的Kitty娃娃說了聲晚安,讓思念能在夢中延續,晚安,kitty,晚安,明月!
我的偏見,因相處而悄然拔除
■ 卓茹萍(中興大學)
曾經紅極一時的美國電影《TOP GUN》在大陸上映的譯名
為《壯志凌雲》,但很多台灣人卻認定大陸譯成 「好大的一把槍」。(網路圖片) |
在還沒遇見她前,我對「大陸」,其實心理上是排斥的。
第一次遇見她,是一堂拍攝電影的課。她有張江南美女氣息的姣好臉蛋,說著一口流利的北京話,身上的衣著相映於我的稚氣更顯沉著地說:「請問這間是電影創作的教室嗎?」雖然一直聽到新聞報導有關兩岸交換學生的事,但從來沒想過這麼快就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且竟然還要修同一堂課!驚魂未定下只以點頭示意就是這間教室。
在介紹完課程內容後,電影創作的老師請我們每一個人先自我介紹,然後自己找組員。原來她的名字叫蘇晴。蘇晴一下課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來到我的座位旁,希望我能跟她,還有其他兩位大陸交換生一組,並且攤開她小巧可愛看似很旅行的記事本說:「那你可以留你的資料給我嗎?」雖然心裡有萬般個不願意也很無奈為何自己會被看上?不過基於很難拒絕別人的個性下,還是頂著笑容寫下自己的聯絡方式。然而,她的熱情,不禁令我開始懷疑起,自決定拍攝主題前,我們討論的主題與時事都有相當的關係,例如:環保意識、兩岸問題、同性戀議題等……內容無所不包,最後則決定聚焦在「大陸交換生來台的生活」以這個主題拍攝一部紀錄片,不僅替他們記錄生活,也完成討論的過程就是相處的開始。一開始面臨的就是語言的問題,例如:他們會說:「你在『學習』嗎?」也就是我們說的「唸書」,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問說:「你的『專業』是什麼?」原來是要問我們「你念的科系是什麼?」每次只要被他們這樣問,心裡就噗哧一聲想笑,「我的專業是材料科學」回答起來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多「專業」啊!唸書也是為了考試六十分過關,實在稱不上「學習」。
然而,開始進一步認識後,不僅是自己的拍攝組員,其他台灣學生對大陸也有很多的不了解,譬如:台灣學生很好奇說:「大陸的廁所是不是都沒有門?」或是覺得大陸電影名字翻譯很特別:「大陸的007是不是翻譯成好大一把槍?」雖然這些問題看似庸俗、沒深度卻很生活,這也讓我們了解到,即使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資料的攝取輕而易舉,但是,台灣學生從來沒有思考過資訊的真實性,成見就一味地將荒誕合理化。本來以為,他們聽到台灣學生這些怪誕不經的問題會生氣,不過這時,蘇晴總會耐心又溫和地替我們解釋:「大陸幅員遼闊,各個省份也都不甚相同,北京跟上海的發達早已與台北相當,沒有門的廁所應該只有少數地偏遠內陸地區。」
隨著接觸的時間越多,漸漸地,融入彼此的世界。我們一起去逢甲夜市吃台灣特有的美食,一起去東海大學看教堂,組員間從兩岸的生活聊到文化,從文化聊到政治。他們敘說著在大陸生活的情況,分享在台灣所發生的趣事,蒐集彼此的差異,雕刻成影片的雛形。
而我想,我的偏見,正在因為與她們相處而悄然被連根拔起。拍攝影片的過程中,常常要到很遠的地方拍攝。組員都來自於不同系,上課時間固然不同。雖然我們有機車,但是,蘇晴從來不會要求台灣同學載他們去拍,反而是體諒大家時間兜不攏,自告奮勇地帶著腳架和攝影機,搭著公車就去取景了。這讓我甚是驚訝!印象中,大陸因為一胎化政策,家長都過度溺愛小孩,使得小孩目中無人。但我眼前這位女孩,沒有公主病不會總是依靠別人,沒有新聞報導那些大陸有錢人家的架式、自私的模樣。她說她喜歡旅行,去過很多國家。擁有一顆獨立又令人感到溫暖的心,背著笨重腳架的纖細身軀背後,盡是為大家的小片子鞠躬盡瘁的精神。
「一個小時的距離」是最後蘇晴取的片名,影片繳交截止的前一晚,我們熬夜剪輯。她笑著說:「雖然台灣與大陸最短只需要個一個小時的距離,但她在這短短一個小時的距離學到了好多好多!」她坦言,台灣言論、性別都很自由,一開始提出的同性戀議題,她自己身在其中也備感其擾,所以想進一步深入探究,可惜大陸那邊的文化與傳統並不允許。
頓時,難過與失望順著血液從頭到腳佈滿了整身說不出話。台灣的學生包括自己,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們不用擔心自己的言論受到政府干涉,不用擔心自己性向有別,只要自己的家人與生活圈可以接受,不用面對十三億龐大的激烈競爭,也怪不得他們把唸書稱做是一種「學習」,唯有上課認真回答教授問題,下課回家認真做作業才能從十三億中脫穎而出吧!
蘇晴離開台灣後,我寫了一張明信片到對岸:「其實應該說謝謝的是自己,如果沒有這一個小時的距離,我不會知道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仍如此多。」告訴自己要對生在台灣感到知足與珍惜,也不要因為國際關係、政治立場與老舊觀念等種種因素而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當別人努力的體會自己世界的呼吸,那麼我應該也要讓偏見走出死胡同,感受別人帶來的空氣!
2012年的十件大事
中共召開十八大引起世界矚目,但除了權爭利奪的小道消息外,
真正定位國家發展目標的內容卻刻意被忽視。(圖∕新華社) |
6. 中共十八大的兩個「翻一番」目標
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十八大」的報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居民收入各「翻一番」的雙倍增計劃,屆時中國大陸的經濟總量將達到16兆美元,相當於今天美國的水平。
事實上,居民收入的改善是受經濟增長制約,要實現居民收入翻番(增加一倍),首先必須實現生產總量翻番,沒有經濟增長所創造的成果,也就談不上分配的改善。但是反過來,經濟增長可以不受居民收入的約束,實現了經濟增長後可以不用來改善居民收入和消費,而用於企業的積累和投資。因此,在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標條件下,實現GDP翻番的難度實際上加大了。
按照世界銀行公佈的資料,2011年中國大陸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4940美元(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約在2500-3000美元之間),2012年預估將接近6000美元。按照專家保守的估計,未來八年,也就是到2020年,中國大陸的年經濟增長只要平均達到7.1%,即可實現GDP與居民收入各「翻一番」的目標,按現在的固定價格計算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就可以達到10000美元的水平,接近進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
7. 朝鮮成功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
朝鮮於12月12日用「銀河3號」火箭成功載運「光明星3號」衛星,準確進入了地球軌道。這是繼今年4月發射衛星宣告失敗後又一次的嘗試,朝鮮的發射行動招致了來自世界各國家的壓力。雖然朝鮮方面強調,這顆衛星的目的在於和平利用宇宙空間的用途,但美國、日本和韓國卻並不這麼認為,除在朝鮮衛星發射前盡量貶低其成功的可能性,而當衛星發射成功後則強烈表示不滿,直指這是一種挑釁,強調朝鮮所發射的是能運載核子彈頭的導彈。日本甚至恐嚇要用美國供應的殺人武器「愛國者」導彈將衛星擊落。
根據聯合國1874號決議要求,朝鮮不得進行任何基於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射活動。然而,在技術上運載火箭與遠程彈道導彈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主要航天強國都曾採用了將彈道導彈直接改進為運載火箭的發展路線。同時,朝鮮的導彈技術自上世紀80年代起便一直與伊朗分享研發成果,這也是美國始終對朝鮮滿懷戒心的另一層原因。
以朝鮮的綜合國力而言,發展導彈技術的代價是很高昂的,堅持發展與展示導彈技術,無疑與美國入侵伊拉克,剿滅海珊政權的手段緊密相關。在2001年911事件後,華盛頓宣布了一系列邪惡軸心國名單,並以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於2003年發動第二次波灣戰爭,即便巴格達一再否認,聯合國武檢團亦找不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仍舊難逃斬首命運。有鑑於此,朝鮮面對導彈與核武器問題,始終抱持頑強自恃的態度,一定程度來自於困難的國際處境。
過去朝鮮可以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拒絕美國的糧食援助,堅持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就是因為朝鮮在常規武器上已經與接受美國軍事援助的韓國出現了代差。發射火箭,實質上就是在測試遠程導彈技術,如果朝鮮未來再實現核武小型化,那麼遠程導彈配合核彈頭就可以形成巨大的核導彈威懾力,不但可提高在國際社會討價還價的籌碼,亦有鞏固國內的政權合法性和增強戰略影響力的作用。可以想見的是,日後一旦上了談判桌,美日韓也必定更樂於接受朝鮮開出的價碼,而不僅僅只是一些糧食援助而已。
8. 中東亂局前路艱難 發展與轉型陣痛恐將持續
2012年,中東繼續動蕩,且呈現複雜化趨勢。暴力衝突循環升級,是過去一年中東地區的首要特點。敘利亞烽煙日熾,巴以衝突再起,伊拉克爆炸不斷,伊朗戰雲密布,恐怖衝突在敘利亞、葉門、利比亞和伊拉克等國均有所抬頭。
敘利亞地處中東樞紐,戰略地位重要,局勢變化對整個地區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目前,政府軍與反對派交戰雙方仍陷對峙之中,甚至出現戰火外溢的狀況。今年敘政府軍曾先後與鄰國土耳其和以色列交火,並引發黎巴嫩教派衝突。也有專家表示,擔心敘利亞走向「巴爾幹化」,分裂成幾個國家或相對獨立的自治區,或是「伊拉克化」,教派紛爭,暴力不斷,國家長期陷入混亂動蕩。
中東地區的另一特點,是從摩洛哥、突尼斯到利比亞和埃及,有著宗教色彩或背景的黨派先後通過選舉掌權。這些國家在發展目標與道路、當前民生難題與長期解決方案、行政效率與組織形式等問題上,正經歷著轉型的陣痛。埃及困局在這一方面顯得尤為突出。2012年,埃及選出新總統,但總統與軍隊、所謂世俗派與宗教勢力圍繞職權劃分、新憲法草案等問題一再發生嚴重分歧,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由於缺乏協商民主的傳統和解決途徑,這種對抗顯然難以很快結束。
9. 巴以宿世衝突再起戰雲 和平有賴美國?
2012年11月14日起以色列對加薩走廊地區進行八天幾近屠殺式的砲火轟炸,再度掀起巴以戰雲。中東地區的宿世恩仇由來已久。遠的不說,今天的巴以衝突肇始於二次大戰期間,美英等國家協助猶太民族在包含巴勒斯坦在內的阿拉伯領土上復國,挑動了該地區在宗教、種族以及主權問題上的百世宿怨。
眾所周知,猶太籍銀行家的勢力向來主導著美國經濟命脈,而石油美元的存廢更涉及美元霸權體系在全球範圍的安危。就美國國家利益而言,對該地區蘊含豐富的石油能源的控制,維持美國在21世紀的霸權地位,恐怕才是宣稱維護中東地區安全以及促進「民主」、「人權」等說詞背後的潛台詞。難怪,20世紀以來巴以間的和平談判,通常在美國軍事情報系統的強勢介入下,總以破局告終。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美國先是以消滅恐怖主義為由,對阿富汗及伊拉克進行侵略戰爭,繼之在阿拉伯國家間直接或間接的進行干預,掀起一場迄今為止都尚未能落幕的「茉莉花革命」。在西方媒體一面倒的以「正義之師」來報導美國對中東軍事干預的同時,全球反戰運動卻以「No Blood For Oil!」為標語,反對美國以中東人民的血肉來換取石油控制權。
在中東問題上,是誰在全球範圍兜售邪惡的恐怖主義?答案似乎已昭然若揭。
10. 香港、台灣學潮暴起 冷戰意識型態有待清理
2012年,作為冷戰時期權充反共第一島鏈的兩顆白矮星,台灣與香港兩地,不約而同的興起了引人矚目的學潮。在香港,由於特區政府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引起社會關注並引發爭議,支持者稱國民教育為國際慣例,香港回歸已十五年,有必要加強對中國國情的基本認識;而反對者則指《香港基本法》中居民的定義含括國民,卻不止於國民,同時批評《課程指引》內容偏頗、強制推行,是為「洗腦」教育,因而發起多次的抗議,要求立即停止國民教育。在台灣,則由於旺中寬頻購併中嘉有線網路系統案、壹傳媒高價拋售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有學者擔心旺中集團跨媒體經營將壟斷新聞媒體,要求NCC否決該案,同時質疑旺中具有中資背景,併購只是中國威脅的前奏曲,為此爆發多起抗議和遊行。
這兩起爭議各有其事件發展的脈絡,不盡相同,但涉及的都是與大陸逐步在政治、經濟接軌的過程中必須面對與磨合的課題,反對者的憂慮與倡議,其實都有值得進一步研議與改變現況的價值。然而,隨著運動形勢的節節升高,探而究之的倡議截然變為全然的拒絕,到處都有紅帽子的鬼影、四野都是中國威脅的狼嚎,彷彿與大陸在經濟、文化、歷史、制度等種種面向上逐步接軌的努力應予即刻凍結。
歷經一年多的糾纏,這兩地的爭議如今仍不見解決的曙光,原因只在運動目標並非設定於可見的未來,而是想回到已逝的過去,那個以冷戰壁壘為屏障,以英美撫惠為榮光,以脫亞入歐為文明的自傲想像。看看台灣與香港兩地,同樣對於東南亞移工投射的歧視與排斥,同樣對於由東南亞領頭發動的東亞一體化區域新局的無感與漠視,這種拒絕歷史前進的任性,恐怕才是兩地未來必須克服的最大難題。
高中歷史課本跟得上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形勢嗎?
■ 孫水波
今年8月正式上路的最新版高中歷史課本。(研究室 攝)
|
根據爭議許久的101課綱所編寫的最新版高中歷史課本,已經在今年8月正式上路了。
自李登輝在執政末期的1997年開始推動貫徹其意志的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至今,歷次課綱與教科書的修改與更動,總會演變成一場政治角力戰。歷史教科書專家、前師大文學院院長王仲孚的研究指出,必須先有「歷史認同」,才會有「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因此,朝野各黨為了遂行政治目的與各自的國家想像,便將課綱與課本編寫視為兵家必爭的戰場,而課綱與課本往往也能清楚展現統治者的意志。
王仲孚教授的研究也指出,「影響一個世代人群的政治、社會價值最重要的經驗和記憶,常發生在這世代個人的青少年時期與青年早期(約當17至25歲之間)」,而「青少年的歷史記憶,易因政治環境或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改變,事實上,歷史教育的課程設計,也會改變青少年的歷史認同」。由此可知,教科書對於形塑青年學子思想、觀念與認知的重要性。
兩岸關係的大變動
從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到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重新執政之後,兩岸關係可說是進入60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由於歷史與外國力量的介入,兩岸分裂超過一甲子,兩岸從軍事到意識形態的對峙也超過一甲子。但是兩岸如此極端壁壘的局勢,也由於國共兩黨領導人的和解握手,以及2008年之後兩岸在民間文教經貿的快速往來,從而進入兩岸和平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大陸在各方面的進步發展,早已不是戒嚴時期台灣小學《國語》課本所形容的「沒有太陽的地方」。面對時代與形勢的變遷,在爭議聲浪之中完成修訂的課綱與課本,究竟能否體現時代的需要,因應台灣當前的處境,並跟上兩岸關係的新形勢呢?
兩岸對峙下的歷史課本
1980年代末期,台灣的經濟發展逐漸步上世界新自由主義的浪潮,時值蔣經國逝世,本省籍李登輝接掌大權,本省籍資本家與財團的發展也躍上時代舞台。「黑金」一詞──形容政商高度掛勾的政經模式──便出現在李登輝時代。李登輝掌權初期,仍繼承傳統國民黨意識形態,沿用1983年所公布的高中歷史課綱,教科書將大陸政府稱為「匪偽政權」,將毛澤東稱為「共酋」。高中歷史課本並未過於著墨「兩岸關係」,因為國民黨政府仍視自己為中國的「正統」,而大陸則是「敵偽」,在教材的撰寫上仍須維持國民黨的「法統」。當時的高中歷史課本,強調「中共統治大陸以來,倒行逆施,實行共產制度,實已違反世界潮流」、「共產制度的消滅已成定局」,從而灌輸學生台灣必須堅定地扮演「復興基地」、「反共堡壘」與「三民主義模範省」的角色,依據1991年制訂的《國家統一綱領》,「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經過交流、合作、協商,期與大陸方面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
同心圓史觀的出台與延續
1996年李登輝成功推動全民直選,並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在大權穩固,以及內外政經形勢穩定的情況之下,一方面進行國民黨.中華民國體制的改造,另一方面將過往的反共思想再綁上反中思想,進行意識形態的改造(用李登輝的話來說,就是「寧靜革命」)。在經濟政策上,李登輝推出「戒急用忍」,以「中共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為由,禁止台資到大陸發展。在教育政策上,李登輝特意拔擢歷史學者杜正勝,兩人聯手改造中學歷史課綱教材的史觀與論述,先是在1997年推出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適用於國中一年級,國中三年的歷史教材論述順序便成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認識台灣》歷史篇關於當代台灣的部分,強調中共打壓台灣;社會篇則是配合李登輝的台灣國族建構工程,在課文加入「台灣魂」的敘述。李登輝於1999年卸任前夕,除了在政治上提出「特殊兩國論」,引發兩岸關係的動盪與緊張之外,同年也施行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綱,即88課綱。88課綱改變過往僅有國立編譯館一個版本的形式,改採「一綱多本」,但是台灣史仍列為本國史之內。在兩岸關係的論述,88課綱顯然比舊課綱著墨更多,將兩岸關係分為「軍事衝突」、「冷戰對峙」與「民間交流」等三個時期,整體而言,依據88課綱所編寫的高中歷史課本,主要反映了李登輝執政之下的兩岸關係局勢,不再稱呼大陸政府為「敵」、「偽」或「匪」,但是將兩岸視為水火不容、互不隸屬的兩個「政治實體」,強調中國大陸在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水準都遠落後於台灣,再加上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又不斷打壓「我國」國際發展空間。教科書顯示了李登輝執政之下將兩岸視為敵對關係的思維模式。
民進黨於2000年大選擊敗國民黨候選人,完成台灣首次政黨輪替。甫接掌政權的陳水扁政府,初期雖提出「四不一沒有」做為兩岸關係的原則與保證,但於2002年卻公開宣示兩岸是「一邊一國」。繼李登輝在1999年提出的「兩國論」之後,兩岸緊張衝突的局勢再度升高。陳水扁政府的兩岸關係基本邏輯,複合了「反共」、「反中」與「分離主義」三大要素。扁執政時期國際經濟穩定太平,但扁政府無視台灣內部經濟型態的轉型,也無視兩岸經濟的依賴程度,起用杜正勝為教育部長,強行將其政治意志落實於歷史教育。將台灣史與本國史脫勾的「95暫綱」,便在此背景之下誕生,台灣史偃然成為「國史」。根據「95暫綱」編寫的教材,在兩岸關係的論述基本上與88課綱差異不大,除了客觀地描述過往兩岸的軍事衝突與對峙之外,也強調大陸對台灣的武裝威脅與國際打壓,將兩岸關係描繪為兩國敵對。另一方面,面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95暫綱的教材也反映出當時執政政府,並沒有做好相應準備的憂慮,有的版本表現出無法再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擔心;有的版本則是特別指出「中國競爭與吸金效應」,導致台灣內部失業率攀升。對於中國大陸的崛起,扁政府無力面對台灣角色的重新定位,只將憂慮以及對大陸的敵意與疑懼,透過教科書傳達給高中學子,卻未見解決的方案與信心。
新課本跟不上兩岸關係的新形勢
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兩岸關係可說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李扁執政20年的兩岸敵對關係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和緩。馬政府重新回到「九二共識」的原則,雙方重啟協商機制,民間經貿文教流大為展開,簽訂並落實ECFA,台灣也開放了陸生就學與陸客自由行。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在此背景下,馬政府有意在高中課綱與教科書上「撥亂反正」,但是受到極大的反彈與爭議,馬政府最終只能進行「微調」,而新的101課綱與教科書,面貌與舊課綱大同小異。
對於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整體氛圍,以及在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情勢下,馬政府在今年8月所推出的最新版歷史教科書,並沒有跟上新形勢的腳步;也無法反映全球經濟態勢的變動之下,台灣在兩岸與東亞分工體系之中的新定位。最新版教科書中,兩岸關係的歷史階段分期,仍維持88課綱與95課綱的作法,充斥著冷戰與內戰的舊思維。面對兩岸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最新版教科書卻不斷要將本來就無法二分的政治與經濟相脫勾,一方面強調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學生警惕大陸「不放棄統一台灣」等等由經濟所產生的政治「質變」。此外,面對全球整體政治經濟的態勢,以及台灣內部經濟產業結構的轉變,尤其是台灣社會各階級所面臨的危機,教科書仍繼續大談「全球化」的意義與價值。目前教育部所通過6個版本的最新教科書,無法體現社會發展的規律,也無視兩岸和平發展做為當前最大公約數的重要性,更無法做為青年學子面對局勢變動得以自處與因應的判準。
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教科書完全反映了當時兩岸關係的情勢,以及統治者對兩岸關係的認知與政策,青年學子的世界觀與兩岸觀,也深受教科書論述的影響。如今兩岸關係不復已往,馬政府非但無法跳脫舊思維,為學生帶來健康、光明的兩岸認識,反而固守窠臼,完全跟不上兩岸關係的新形勢。
當前教科書應該做的,就是要跳脫過往的冷戰.內戰意識形態,引導青年學生重新檢視自身在兩岸關係之中的角色與定位,做好準備,把遇難得的兩岸關係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