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5期】別讓孩子們繼續嗑冷飯

高中歷史課本跟得上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形勢嗎?

孫水波

今年8月正式上路的最新版高中歷史課本。(研究室  攝)

 根據爭議許久的101課綱所編寫的最新版高中歷史課本,已經在今年8月正式上路了。

自李登輝在執政末期的1997年開始推動貫徹其意志的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至今,歷次課綱與教科書的修改與更動,總會演變成一場政治角力戰。歷史教科書專家、前師大文學院院長王仲孚的研究指出,必須先有「歷史認同」,才會有「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因此,朝野各黨為了遂行政治目的與各自的國家想像,便將課綱與課本編寫視為兵家必爭的戰場,而課綱與課本往往也能清楚展現統治者的意志。

王仲孚教授的研究也指出,「影響一個世代人群的政治、社會價值最重要的經驗和記憶,常發生在這世代個人的青少年時期與青年早期(約當17至25歲之間)」,而「青少年的歷史記憶,易因政治環境或社會環境的變遷而改變,事實上,歷史教育的課程設計,也會改變青少年的歷史認同」。由此可知,教科書對於形塑青年學子思想、觀念與認知的重要性。

兩岸關係的大變動

從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到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重新執政之後,兩岸關係可說是進入60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由於歷史與外國力量的介入,兩岸分裂超過一甲子,兩岸從軍事到意識形態的對峙也超過一甲子。但是兩岸如此極端壁壘的局勢,也由於國共兩黨領導人的和解握手,以及2008年之後兩岸在民間文教經貿的快速往來,從而進入兩岸和平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大陸在各方面的進步發展,早已不是戒嚴時期台灣小學《國語》課本所形容的「沒有太陽的地方」。面對時代與形勢的變遷,在爭議聲浪之中完成修訂的課綱與課本,究竟能否體現時代的需要,因應台灣當前的處境,並跟上兩岸關係的新形勢呢?

兩岸對峙下的歷史課本

1980年代末期,台灣的經濟發展逐漸步上世界新自由主義的浪潮,時值蔣經國逝世,本省籍李登輝接掌大權,本省籍資本家與財團的發展也躍上時代舞台。「黑金」一詞──形容政商高度掛勾的政經模式──便出現在李登輝時代。李登輝掌權初期,仍繼承傳統國民黨意識形態,沿用1983年所公布的高中歷史課綱,教科書將大陸政府稱為「匪偽政權」,將毛澤東稱為「共酋」。高中歷史課本並未過於著墨「兩岸關係」,因為國民黨政府仍視自己為中國的「正統」,而大陸則是「敵偽」,在教材的撰寫上仍須維持國民黨的「法統」。當時的高中歷史課本,強調「中共統治大陸以來,倒行逆施,實行共產制度,實已違反世界潮流」、「共產制度的消滅已成定局」,從而灌輸學生台灣必須堅定地扮演「復興基地」、「反共堡壘」與「三民主義模範省」的角色,依據1991年制訂的《國家統一綱領》,「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經過交流、合作、協商,期與大陸方面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

同心圓史觀的出台與延續

1996年李登輝成功推動全民直選,並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在大權穩固,以及內外政經形勢穩定的情況之下,一方面進行國民黨.中華民國體制的改造,另一方面將過往的反共思想再綁上反中思想,進行意識形態的改造(用李登輝的話來說,就是「寧靜革命」)。在經濟政策上,李登輝推出「戒急用忍」,以「中共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為由,禁止台資到大陸發展。在教育政策上,李登輝特意拔擢歷史學者杜正勝,兩人聯手改造中學歷史課綱教材的史觀與論述,先是在1997年推出國中《認識台灣》教科書,適用於國中一年級,國中三年的歷史教材論述順序便成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認識台灣》歷史篇關於當代台灣的部分,強調中共打壓台灣;社會篇則是配合李登輝的台灣國族建構工程,在課文加入「台灣魂」的敘述。李登輝於1999年卸任前夕,除了在政治上提出「特殊兩國論」,引發兩岸關係的動盪與緊張之外,同年也施行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綱,即88課綱。88課綱改變過往僅有國立編譯館一個版本的形式,改採「一綱多本」,但是台灣史仍列為本國史之內。在兩岸關係的論述,88課綱顯然比舊課綱著墨更多,將兩岸關係分為「軍事衝突」、「冷戰對峙」與「民間交流」等三個時期,整體而言,依據88課綱所編寫的高中歷史課本,主要反映了李登輝執政之下的兩岸關係局勢,不再稱呼大陸政府為「敵」、「偽」或「匪」,但是將兩岸視為水火不容、互不隸屬的兩個「政治實體」,強調中國大陸在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水準都遠落後於台灣,再加上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又不斷打壓「我國」國際發展空間。教科書顯示了李登輝執政之下將兩岸視為敵對關係的思維模式。

民進黨於2000年大選擊敗國民黨候選人,完成台灣首次政黨輪替。甫接掌政權的陳水扁政府,初期雖提出「四不一沒有」做為兩岸關係的原則與保證,但於2002年卻公開宣示兩岸是「一邊一國」。繼李登輝在1999年提出的「兩國論」之後,兩岸緊張衝突的局勢再度升高。陳水扁政府的兩岸關係基本邏輯,複合了「反共」、「反中」與「分離主義」三大要素。扁執政時期國際經濟穩定太平,但扁政府無視台灣內部經濟型態的轉型,也無視兩岸經濟的依賴程度,起用杜正勝為教育部長,強行將其政治意志落實於歷史教育。將台灣史與本國史脫勾的「95暫綱」,便在此背景之下誕生,台灣史偃然成為「國史」。根據「95暫綱」編寫的教材,在兩岸關係的論述基本上與88課綱差異不大,除了客觀地描述過往兩岸的軍事衝突與對峙之外,也強調大陸對台灣的武裝威脅與國際打壓,將兩岸關係描繪為兩國敵對。另一方面,面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成長,95暫綱的教材也反映出當時執政政府,並沒有做好相應準備的憂慮,有的版本表現出無法再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擔心;有的版本則是特別指出「中國競爭與吸金效應」,導致台灣內部失業率攀升。對於中國大陸的崛起,扁政府無力面對台灣角色的重新定位,只將憂慮以及對大陸的敵意與疑懼,透過教科書傳達給高中學子,卻未見解決的方案與信心。

新課本跟不上兩岸關係的新形勢

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兩岸關係可說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李扁執政20年的兩岸敵對關係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和緩。馬政府重新回到「九二共識」的原則,雙方重啟協商機制,民間經貿文教流大為展開,簽訂並落實ECFA,台灣也開放了陸生就學與陸客自由行。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在此背景下,馬政府有意在高中課綱與教科書上「撥亂反正」,但是受到極大的反彈與爭議,馬政府最終只能進行「微調」,而新的101課綱與教科書,面貌與舊課綱大同小異。

對於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整體氛圍,以及在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情勢下,馬政府在今年8月所推出的最新版歷史教科書,並沒有跟上新形勢的腳步;也無法反映全球經濟態勢的變動之下,台灣在兩岸與東亞分工體系之中的新定位。最新版教科書中,兩岸關係的歷史階段分期,仍維持88課綱與95課綱的作法,充斥著冷戰與內戰的舊思維。面對兩岸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最新版教科書卻不斷要將本來就無法二分的政治與經濟相脫勾,一方面強調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學生警惕大陸「不放棄統一台灣」等等由經濟所產生的政治「質變」。此外,面對全球整體政治經濟的態勢,以及台灣內部經濟產業結構的轉變,尤其是台灣社會各階級所面臨的危機,教科書仍繼續大談「全球化」的意義與價值。目前教育部所通過6個版本的最新教科書,無法體現社會發展的規律,也無視兩岸和平發展做為當前最大公約數的重要性,更無法做為青年學子面對局勢變動得以自處與因應的判準。

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教科書完全反映了當時兩岸關係的情勢,以及統治者對兩岸關係的認知與政策,青年學子的世界觀與兩岸觀,也深受教科書論述的影響。如今兩岸關係不復已往,馬政府非但無法跳脫舊思維,為學生帶來健康、光明的兩岸認識,反而固守窠臼,完全跟不上兩岸關係的新形勢。

當前教科書應該做的,就是要跳脫過往的冷戰.內戰意識形態,引導青年學生重新檢視自身在兩岸關係之中的角色與定位,做好準備,把遇難得的兩岸關係機遇期!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