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6期】【專題】東拉西扯 (下)

2012年的十件大事

中共召開十八大引起世界矚目,但除了權爭利奪的小道消息外,

真正定位國家發展目標的內容卻刻意被忽視。(圖∕新華社) 

 

6.    中共十八大的兩個「翻一番」目標

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十八大」的報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居民收入各「翻一番」的雙倍增計劃,屆時中國大陸的經濟總量將達到16兆美元,相當於今天美國的水平。

事實上,居民收入的改善是受經濟增長制約,要實現居民收入翻番(增加一倍),首先必須實現生產總量翻番,沒有經濟增長所創造的成果,也就談不上分配的改善。但是反過來,經濟增長可以不受居民收入的約束,實現了經濟增長後可以不用來改善居民收入和消費,而用於企業的積累和投資。因此,在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標條件下,實現GDP翻番的難度實際上加大了。

按照世界銀行公佈的資料,2011年中國大陸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4940美元(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約在2500-3000美元之間),2012年預估將接近6000美元。按照專家保守的估計,未來八年,也就是到2020年,中國大陸的年經濟增長只要平均達到7.1%,即可實現GDP與居民收入各「翻一番」的目標,按現在的固定價格計算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就可以達到10000美元的水平,接近進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

 7.    朝鮮成功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

朝鮮於12月12日用「銀河3號」火箭成功載運「光明星3號」衛星,準確進入了地球軌道。這是繼今年4月發射衛星宣告失敗後又一次的嘗試,朝鮮的發射行動招致了來自世界各國家的壓力。雖然朝鮮方面強調,這顆衛星的目的在於和平利用宇宙空間的用途,但美國、日本和韓國卻並不這麼認為,除在朝鮮衛星發射前盡量貶低其成功的可能性,而當衛星發射成功後則強烈表示不滿,直指這是一種挑釁,強調朝鮮所發射的是能運載核子彈頭的導彈。日本甚至恐嚇要用美國供應的殺人武器「愛國者」導彈將衛星擊落。

根據聯合國1874號決議要求,朝鮮不得進行任何基於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射活動。然而,在技術上運載火箭與遠程彈道導彈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主要航天強國都曾採用了將彈道導彈直接改進為運載火箭的發展路線。同時,朝鮮的導彈技術自上世紀80年代起便一直與伊朗分享研發成果,這也是美國始終對朝鮮滿懷戒心的另一層原因。

以朝鮮的綜合國力而言,發展導彈技術的代價是很高昂的,堅持發展與展示導彈技術,無疑與美國入侵伊拉克,剿滅海珊政權的手段緊密相關。在2001年911事件後,華盛頓宣布了一系列邪惡軸心國名單,並以宣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於2003年發動第二次波灣戰爭,即便巴格達一再否認,聯合國武檢團亦找不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仍舊難逃斬首命運。有鑑於此,朝鮮面對導彈與核武器問題,始終抱持頑強自恃的態度,一定程度來自於困難的國際處境。

過去朝鮮可以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拒絕美國的糧食援助,堅持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就是因為朝鮮在常規武器上已經與接受美國軍事援助的韓國出現了代差。發射火箭,實質上就是在測試遠程導彈技術,如果朝鮮未來再實現核武小型化,那麼遠程導彈配合核彈頭就可以形成巨大的核導彈威懾力,不但可提高在國際社會討價還價的籌碼,亦有鞏固國內的政權合法性和增強戰略影響力的作用。可以想見的是,日後一旦上了談判桌,美日韓也必定更樂於接受朝鮮開出的價碼,而不僅僅只是一些糧食援助而已。

8.    中東亂局前路艱難 發展與轉型陣痛恐將持續

2012年,中東繼續動蕩,且呈現複雜化趨勢。暴力衝突循環升級,是過去一年中東地區的首要特點。敘利亞烽煙日熾,巴以衝突再起,伊拉克爆炸不斷,伊朗戰雲密布,恐怖衝突在敘利亞、葉門、利比亞和伊拉克等國均有所抬頭。

敘利亞地處中東樞紐,戰略地位重要,局勢變化對整個地區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目前,政府軍與反對派交戰雙方仍陷對峙之中,甚至出現戰火外溢的狀況。今年敘政府軍曾先後與鄰國土耳其和以色列交火,並引發黎巴嫩教派衝突。也有專家表示,擔心敘利亞走向「巴爾幹化」,分裂成幾個國家或相對獨立的自治區,或是「伊拉克化」,教派紛爭,暴力不斷,國家長期陷入混亂動蕩。

中東地區的另一特點,是從摩洛哥、突尼斯到利比亞和埃及,有著宗教色彩或背景的黨派先後通過選舉掌權。這些國家在發展目標與道路、當前民生難題與長期解決方案、行政效率與組織形式等問題上,正經歷著轉型的陣痛。埃及困局在這一方面顯得尤為突出。2012年,埃及選出新總統,但總統與軍隊、所謂世俗派與宗教勢力圍繞職權劃分、新憲法草案等問題一再發生嚴重分歧,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由於缺乏協商民主的傳統和解決途徑,這種對抗顯然難以很快結束。

9.    巴以宿世衝突再起戰雲 和平有賴美國?

2012年11月14日起以色列對加薩走廊地區進行八天幾近屠殺式的砲火轟炸,再度掀起巴以戰雲。中東地區的宿世恩仇由來已久。遠的不說,今天的巴以衝突肇始於二次大戰期間,美英等國家協助猶太民族在包含巴勒斯坦在內的阿拉伯領土上復國,挑動了該地區在宗教、種族以及主權問題上的百世宿怨。

眾所周知,猶太籍銀行家的勢力向來主導著美國經濟命脈,而石油美元的存廢更涉及美元霸權體系在全球範圍的安危。就美國國家利益而言,對該地區蘊含豐富的石油能源的控制,維持美國在21世紀的霸權地位,恐怕才是宣稱維護中東地區安全以及促進「民主」、「人權」等說詞背後的潛台詞。難怪,20世紀以來巴以間的和平談判,通常在美國軍事情報系統的強勢介入下,總以破局告終。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美國先是以消滅恐怖主義為由,對阿富汗及伊拉克進行侵略戰爭,繼之在阿拉伯國家間直接或間接的進行干預,掀起一場迄今為止都尚未能落幕的「茉莉花革命」。在西方媒體一面倒的以「正義之師」來報導美國對中東軍事干預的同時,全球反戰運動卻以「No Blood For Oil!」為標語,反對美國以中東人民的血肉來換取石油控制權。

在中東問題上,是誰在全球範圍兜售邪惡的恐怖主義?答案似乎已昭然若揭。

10.    香港、台灣學潮暴起 冷戰意識型態有待清理

2012年,作為冷戰時期權充反共第一島鏈的兩顆白矮星,台灣與香港兩地,不約而同的興起了引人矚目的學潮。在香港,由於特區政府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引起社會關注並引發爭議,支持者稱國民教育為國際慣例,香港回歸已十五年,有必要加強對中國國情的基本認識;而反對者則指《香港基本法》中居民的定義含括國民,卻不止於國民,同時批評《課程指引》內容偏頗、強制推行,是為「洗腦」教育,因而發起多次的抗議,要求立即停止國民教育。在台灣,則由於旺中寬頻購併中嘉有線網路系統案、壹傳媒高價拋售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有學者擔心旺中集團跨媒體經營將壟斷新聞媒體,要求NCC否決該案,同時質疑旺中具有中資背景,併購只是中國威脅的前奏曲,為此爆發多起抗議和遊行。

這兩起爭議各有其事件發展的脈絡,不盡相同,但涉及的都是與大陸逐步在政治、經濟接軌的過程中必須面對與磨合的課題,反對者的憂慮與倡議,其實都有值得進一步研議與改變現況的價值。然而,隨著運動形勢的節節升高,探而究之的倡議截然變為全然的拒絕,到處都有紅帽子的鬼影、四野都是中國威脅的狼嚎,彷彿與大陸在經濟、文化、歷史、制度等種種面向上逐步接軌的努力應予即刻凍結。

歷經一年多的糾纏,這兩地的爭議如今仍不見解決的曙光,原因只在運動目標並非設定於可見的未來,而是想回到已逝的過去,那個以冷戰壁壘為屏障,以英美撫惠為榮光,以脫亞入歐為文明的自傲想像。看看台灣與香港兩地,同樣對於東南亞移工投射的歧視與排斥,同樣對於由東南亞領頭發動的東亞一體化區域新局的無感與漠視,這種拒絕歷史前進的任性,恐怕才是兩地未來必須克服的最大難題。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