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十件大事
![]() |
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東移,顯露了美元體系衰敗的霸權式焦慮。
圖為美國海軍CVN-70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在西太平洋海域梭巡。(圖∕新華社) |
1. 釣魚台危機成轉機 東亞擺脫冷戰箝制的新局逐步成形
一年來,日本野田政府不顧兩岸當局與社會各界的嚴正交涉和抗議,就釣魚島列嶼強行所謂國有化的行徑,在本來以「擱置爭議、和平發展」為主調的東北亞國家間,揚起了幾乎不可妥協的主權爭議硝煙。
釣魚台問題是美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刻意埋下的導火線,目的在給中日台三方套上韁繩,既製造爭議又使任一方不能忽視美國在其中的主導地位。發生在2012年的釣魚台購島鬧劇,既表現出日本政局右翼勢力興起的勢頭,也暴露了美日軍事同盟延續並強化冷戰安保體系的野心。此舉,不但為東亞近40年區域和平發展的局勢平添變局,更以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東移為令旗,劍指中國和平崛起,實現遏制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目的。
對此,北京當局除表示捍衛主權寸土必爭的意志與決心,更堅持「不打第一槍」與「對等反擊」的立場,最大限度維持了區域和平的局面。如此一來,日本片面升高區域衝突的意圖,恰恰造成大陸海監船的定期巡航釣魚台海域的新局,打破了日本自1972年來在美國私相授受下實質控制釣魚島與鄰近海域的現狀。
誰都知道,在島嶼主權爭議與區域衝突的背後,遏傷的是自2002年啟動,歷經10年佈局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構想與相關金融合作,挑戰的是亞洲區域結算貨幣機制的實現與真正能促成相關海域共同開發、共享利益的地緣政治格局。由此觀之,日本處理釣魚台爭議的態度,將意味著是日本「回歸亞洲」國家體系,抑或繼續附從於美國霸權的政治選擇。在11月間展開的東盟系列峰會中,中日韓三國貿易代表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談判,一個和緩的台階墊上,端看日本能否自抑其右翼鼓動軍國主義復辟的政治野心。
一場地緣政治新貌的重建,代表的是東西冷戰舊秩序的逐步溶解,倘若台灣不分朝野仍然固守「親美、反共、維持現狀」的冷戰思維,一再延宕兩岸深化合作與簽署和平協定的日程,錯失的不僅僅是對釣魚台問題的發言權,還無疑將淪為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邊緣人。
2. 拉丁美洲加速區域一體化進程,排除美國自主發展
2011年12月,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33國代表在委內瑞拉舉行高峰會議,通過成立「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CELAC)。這個將美國和加拿大排除在外的區域共同體的成立,對於長期處於被掠奪狀態中的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意味著拉美國家事務由拉美人民自己解決,反對一切外來干預與殖民支配的決心。
2012年8月間,在歐債、美債問題方興未艾,美國所一手主導的世界金融貿易體系還處於持續性危機的當下,「拉美加勒比共同體」以智利、委內瑞拉與古巴「三駕馬車」為代表,展開一系列對中國及亞洲新興國家的訪問,交換區域合作與一體化經驗,並與正在形成中的東亞區域經濟體進行經貿合作洽談。
從拉美以及東亞國家致力於區域一體化與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進程觀察,世界局勢正由過去以美國為首的單極超霸朝向發展中國家區域一體化的多極並存、可協商的方向前進。
3. 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東亞區域全面夥伴關係」(東盟10 + 6)出台
2012年11月,第21屆在柬埔寨金邊召開的東亞峰會中,東盟正式提出建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構想,預計於明年展開談判, 2015年完成。參與RCEP成員除東盟(ASEAN)10個會員國之外,尚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及印度等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
在此之前,美國在2011年亞太經合會(APEC)中曾提出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綱要,一般認為TPP在美國國內起到透過亞太市場,增加出口及就業機會的經濟作用;對其亞洲戰略而言,相當程度防堵了以東協10+3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做為亞太地區角力工具,是21世紀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一環。
東盟認為,以美國為意志的TPP架構,加入協議的東盟成員國多為冷戰時期美國的軍事同盟國,加上TPP的啟動恐影響東盟團結,在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中將帶來更多紛擾。如今,相對於歐巴馬極力鼓吹的TPP架構,東盟10+6被迫加快一體化進程,有共識地提出了RCEP,力闢亞洲國家自主發展的道路。
4. 美國大選「驢象亂華」 霸權揚言揮軍東來
2012年11月7日,美國在財政懸崖以及美債爛帳的烏雲下,舉辦了耗資20億美元的總統大選。驢象對決的結果,歐巴馬最終奪得了302張選舉人票,打敗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當選連任。選舉期間,兩黨候選人圍繞著美中關係策略博弈加碼對決,整個過程被兩岸四地網友戲稱為「驢象亂華」。
從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歷經08年全球金融海嘯,如今美國經濟欲振乏力。國內失業率攀升至8%、美債破洞越補越大,只好對內實施財政緊縮、削減社會福利及稅務改革,要人民縮緊肚皮過日;對外則運用數波量化寬鬆政策,大印美鈔、調升國債上限、借新債還舊債,將債務危機和通貨膨脹轉嫁給各國買單。
甫當選連任的歐巴馬,隨即飛往緬甸、泰國以及柬埔寨展現霸權意志,企圖想藉由軍事與外交介入,防止東亞國家進一步和平結盟的用心昭然若揭,便是以中國崛起為藉口,重整舊冷戰時期的軍事同盟。東亞區域整合的和平新局,代表的不僅是東亞軍火供應鏈的鬆動,還將近一步動搖美元體系與全球霸權。當希拉蕊喊出「21世紀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表現的正是霸權體系衰敗的政治焦慮。
5. 日韓反美軍基地運動升溫 人民盼望區域和平發展
2012年,是美國片面將軍事託管地琉球(現在的日本沖繩縣)「回歸」給日本的40周年。在這一年,一如過去的40年,沖繩在人民的反對下繼續做為美日安保體系中大規模美軍基地所在地,扮演起控制東北亞的戰略島鏈的軍事要衝。9月,沖繩以及岩國民眾發起10萬人的抗議遊行,要求美軍基地滾出家園;隔月駐沖繩復又爆發強姦婦女及酒後入民宅傷人事件;同一時間,位在南韓濟州島的江汀村,正持續著即將進入第五年的人民運動,對抗正在興建中的美國海軍基地。
從日本東京的橫須賀、長崎的佐世保、沖繩普天間,一直到韓國的釜山、平澤、水原、鎮海、龍山……,座落著環太平洋數量最多、密度最高的美軍基地群,作為美國介入該區域國家事務的直接武力,威脅著區域間的和平發展。
隨著美國的戰略轉移,東亞地區成為美國21世紀「重返亞洲」、維持霸權地位戰略的重中之重。美國昔日的冷戰同盟南韓與日本,在人民殷切期盼和平與發展呼聲中,是否能拋棄冷戰格局,與東亞國家共創一體化的發展契機,目下正面臨重要的歷史決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