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6期】敘利亞:凋謝的沙漠玫瑰(三)

危機籠罩下的敍利亞情人節

                            (網路圖片

        「希望明年的今天,我和米娜能再坐在這裡,看著依舊平靜的大馬士革。」巴德爾輕輕地吻了一下未婚妻米娜。

        從卡松山頂望去,敍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全景盡收眼底。山頂人很少,灰色的岩石上,巴德爾和米娜,這對戀人深情相擁。山頂的小風略帶涼意,卻擋不住這對戀人心中的暖流。

        214日是情人節。每年這個時候,巴德爾都會帶米娜來這裡,吹吹風,看看山腳下這座他們深愛著的城市。可是今天,他們的心境卻大不相同。「是不是很快,大馬士革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我跟米娜都在這裡生活了31年,對於這個城市,我們有相同的情感。真怕敍利亞會亂起來,把我們美好的東西全部毀滅」,巴德爾對記者說。
        月光下,米娜瘦削的臉龐掠過淡淡的憂傷。「我們跟大馬士革一起過了7個情人節。這個城市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感動和美好。這是悲傷的一年,危機讓我們不知所措。毀了大馬士革,就是毀掉我們。」
        卡松山下,華燈初上。如果不是在這樣的高處,大馬士革夜晚的美並不能被仔細品味。以往的情人節,「拉蒙塔尼亞」餐廳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因為餐廳修建在靠近山頂的高地,很多戀人都選擇在這裡共進晚餐,同時也能透過餐廳的落地大窗欣賞大馬士革的夜景。每逢情人節,過了晚間10時,這裡還有知名歌手演唱。可是今天,餐廳仍剩餘大片的空位置,顯得很是冷清。
        「我們今年沒有什麽活動了。局勢不好,歌手不願意過來,戀人們可能也覺得晚上不太安全,這個情人節生意沒那麽好做」,餐廳經理馬哈茂德•哈基姆情緒低落地說,「你們真應該一年前來看看,那麽好的氛圍,跟那麽多戀人在一起,我自己都會被感動。」
        敍利亞盛産玫瑰,玫瑰也是許多敍利亞人的最愛。這裡的玫瑰清香宜人,是世界公認的優質品種。大馬士革米丹區有一家名叫「沙姆」的花店,老闆阿卜杜•拉赫曼擺出很多玫瑰,為節日做準備。可是今年卻讓他失望了。他說:「去年情人節一天,我就賣出去300多枝花。但今天到現在,只賣出去40多枝,太失望了。」
        他告訴記者,敍利亞年輕人很喜歡過情人節。以往這一天,大街上滿是情侶,各大花店的玫瑰會賣到斷貨,但今天外出的戀人可能比平時少了40%,也不太有人買花了。「其實也能理解,危機籠罩,大家的興致沒那麽高了。而且今年玫瑰漲價,一枝就比以前貴1美元。」
        望著遠處星星點點的燈火,巴德爾緩緩地說,但願「大馬士革的明天,會像玫瑰一樣甜美」。(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6期】敘利亞:凋謝的沙漠玫瑰(二)

現場直擊:恐怖攻擊之後──阿勒頗,別哭

                          (網路圖片)

        拉吉醫院走廊的長凳邊,57歲的納吉瑪•杜阿艾表情麻木,看著進進出出的醫護人員和擔架,咬著手指,一個人靜靜地掉淚。「我要找兒子,他一直沒回家。早上他出門買菜,後來就發生了爆炸。誰能幫我找找他,誰能幫幫我?」

        這裡是敍利亞第二大城市阿勒頗。當地時間2月10日上午,兩起威力巨大的爆炸撼動了這個經濟中心。敍利亞衛生部說,襲擊已造成至少28人死亡、235人受傷。襲擊目標分別是阿爾庫伯區的一處警營和新阿勒頗區的軍事安全分局大樓。

        在敍利亞國家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現場記者控制不住情緒,低聲啜泣,哽咽地描述著目睹的慘狀。「這是什麽樣的恐怖行為,還有沒有做人的良知?這些都是我們的同胞!」鏡頭中至少有5具屍體,殘缺不全,肢體四散,血腥味十足。或是因為對死者的尊重,抑或是現場過於慘烈,遇難者遺體已被人們用白布遮蓋起來。
        另一處爆炸發生在軍事安全分局大樓前。目擊者說,承載數百公斤炸藥的巴士衝向該地點時被引爆。大樓主體基本損毀,碎裂的水泥塊被震落,鋼筋裸露在空氣中。一輛已分辨不出品牌和顔色的汽車被大塊牆體重壓著,只剩下殘骸。幾輛停在周圍的汽車也車窗全碎,車體變形。大樓內部損毀嚴重,辦公用品四處散落。一旁燻黑的牆上,敍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畫像甚是顯眼。
        軍事安全分局旁邊不遠處是一個公園。47歲的目擊者阿里•賈法里告訴記者,這裡平時人流量很大,爆炸發生時,很多父母正帶著孩子在公園遊玩、野餐。

        「這是阿勒頗悲傷的一天」,賈法裡說。47年來他從未經歷過這般震撼。「我誰也不支援,就關心能不能過正常的生活!我們就是普通百姓,憑什麽要用我們的生命來埋單?還有死傷的孩子,那些恐怖分子自己沒有家庭嗎?」

        2月10日星期五,敍利亞一個普通的休息日。天氣晴暖,阿勒頗人卻怎麽也輕鬆不起來。拉吉醫院的長廊裡,人越來越少。杜阿艾始終不肯離去,淚水止不住流淌:「我就這麽一個兒子,沒找到不能回去。就是他遇難了,我也得找到遺體。」(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6期】敘利亞:凋謝的沙漠玫瑰(一)

            (網路圖片)

        由於現在已不是肆意入侵的時代,於是西方在「拯救」的名義下武裝某國反對派,為他們提供資源,用鮮血和炮火建設「民主和自由」。幾個月前,這一幕曾在利比亞上演,現在則輪到了敍利亞……《阿根廷新聞社》

用鮮血和炮火來建設民主敍利亞火藥味漸濃

        暴力、制裁、施壓、譴責……連日來,敍利亞國內外各種勢力明爭暗鬥,火藥味越來越濃。多數分析人士相信,如果有關各方依然互不妥協,敍利亞燃起戰火的可能性將逐漸加大,國際社會應加大政治解決的斡旋力度,為亂局中的敍利亞找到和平與和解之路。

        自去年3月中旬敍利亞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遊行以來,多個城鎮陷入流血衝突。今年210日,敍利亞第二大城市阿勒頗發生兩起爆炸襲擊事件,造成至少28人死亡、235人受傷。這個曾經平靜安定的城市,一夜之間面目全非,為混亂的敍利亞局勢再添血腥。
        同樣火藥味十足的,還有西方和一些阿拉伯國家對敘政府採取的強硬措施。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西方國家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日前分別發表聲明,宣佈召回駐敍利亞大使。歐盟28日還表示,將在本月底作出對敍利亞實施新一輪制裁的決定。
        雖然美國總統歐巴馬26日說目前仍然沒有對敍利亞動武的打算,但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在為外部軍事干預做輿論和實際層面的準備。有阿拉伯媒體報道,一些外國特種兵已潛入敘反對派大本營霍姆斯,為那裡的反對派武裝人員提供培訓和充當顧問,並為隨後第三國可能的空襲做地面引導。
        阿根廷新聞社曾這樣評論西方對敍利亞局勢的干涉:由於現在已不是肆意入侵的時代,於是西方在「拯救」的名義下武裝某國反對派,為他們提供資源,用鮮血和炮火建設「民主和自由」。幾個月前,這一幕曾在利比亞上演,現在則輪到了敍利亞。
        外部勢力或明或暗的介入,政府軍與反對派武裝的針鋒相對,使敍利亞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聯合國統計,敍利亞流血衝突持續10個多月來,已造成約5400人喪生。「我誰也不支援,就關心能不能過正常的生活!」在目擊了阿勒頗的血腥爆炸後,當地市民賈法里的哀歎發人深省。
        伊拉克前車之鑒猶在,利比亞人民遭受的苦難仍然歷歷在目,若要避免悲劇在敍利亞重演,政治解決是唯一途徑。所幸,國際社會仍未放棄斡旋的努力: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7日到訪大馬士革,與敍利亞領導人協商如何打破僵局;阿盟秘書長阿拉比向聯合國表達了重新向敍利亞派遣觀察團的意願;中國大陸也在與包括敘反對派在內的有關各方保持溝通,為緩和局勢貢獻力量。
        誠如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所說,在局勢發展的關鍵時刻,任何以和平方式解決敍利亞內部衝突的努力,都值得歡迎,也彌足珍貴。戰爭,絕不是解決敍利亞問題的唯一出路。(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用對話取代制裁

對伊局勢不宜揚湯止沸
夏文輝、吳黎明
                               (網路圖片)

        歐盟官員14日對媒體表示,歐盟各國政府已經就禁止進口伊朗石油達成共識,月底前可能作出決定。消息傳出,國際油價應聲上漲,這也進一步刺激了當前圍繞伊朗核問題的敏感局勢。

        歐美國家近日從政治、外交、經貿等多層面「擠壓」伊朗,制裁措施相繼出臺。上個月,美國國會參衆兩院先後通過決議,強化現有對伊制裁,並推動外國銀行切斷與伊朗金融往來;歐盟也決定將更多伊朗企業和個人列入制裁「黑名單」。伴隨形勢不斷趨緊,歐美不斷在國家和國際層面推動加強對伊制裁。

        制裁的目的,在於通過「卡」住伊朗的經濟咽喉,迫其就範,在核問題上「改弦更張」。但其實際效果,實在令人懷疑。
        在經濟層面,美歐國家對伊在石油、金融等領域的制裁,會對伊朗經濟造成打擊,但在全球化環境下無法禁絕伊朗的多邊經貿活動。伊朗政府多次表示,即使同歐盟停止石油貿易,伊朗也會在周邊地區和國際上尋求新的替代市場。
        制裁還是一把雙面刃,傷及包括歐盟在內的伊朗的貿易夥伴。據統計,伊朗現在日出口約260萬桶原油,對歐盟出口量爲日均45萬桶。有鑒於此,希臘、義大利等國一直就在對伊石油禁運問題上表態勉強,因爲這會令其本已陷入困境的經濟雪上加霜,甚至拖累歐盟應對債務危機的努力。
        在政治層面,正如伊朗外交部發言人所說,伊朗永遠不會放棄鈾濃縮活動。這樣的表態顯示,開展核活動是伊朗既定的政治方針,也取得成效,很難因爲外部經濟制裁而放棄。
        因此,對於日趨緊張的相關局勢,制裁措施如同揚湯止沸,有弊無利。在當前形勢下,通過政治途徑推動對話談判還有很大的空間。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荷姆茲海峽風雲

伊朗軍演展現封鎖石油通道能力

                              (網路圖片)

        自20111224日開始伊朗海軍在伊朗南部海域開始爲期10天、代號爲「守衛90」的大規模軍事演習。這次演習區域跨越2000多公里。軍演期間,伊朗多次表示將在必要時封鎖全球石油運輸戰略咽喉荷姆茲海峽,引發國際輿論高度關注。
         伊朗海軍副司令穆薩維20111229日說,伊朗海軍28日在其軍演區域內發現一艘美國航母。一時間,荷姆茲海峽局勢劍拔弩張,氣氛驟然緊張。

         
        這次演習共分四個階段,演習區域廣是這次軍演的一個主要特點。這次軍演從荷姆茲海峽開始,向東跨越阿曼灣,直至亞丁灣和印度洋北部公海。伊朗海軍在這次軍演中測試了多種導彈、魚雷等新型國產武器裝備。美國航母的出現是對伊朗威脅封鎖荷姆茲海峽的一個嚴重警告。此外,美國近日聲稱將向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出售軍火,這也被認爲是有意針對伊朗。

        荷姆茲海峽是伊朗南部連接波斯灣與阿曼灣的航運要道,其最狹窄處寬約48.3公里,被視作世界石油運輸的「戰略咽喉」。全球石油的40%以及數量可觀的天然氣由此輸往全球各地,對世界石油供應具有戰略影響。
        美國一家智庫近期發表一份報告稱,荷姆茲海峽對美國經濟和軍事的重要性難以估量,如果伊朗封鎖荷姆茲海峽30天,世界原油將暴漲至每桶300500美元,美國將因此蒙受約750億美元的損失。
        201110月以來,伊朗與西方的關係步入多事之秋,先是美國指控伊朗當局涉嫌參與暗殺沙烏地駐美大使,接著美國、以色列和英國指責伊朗秘密研製核武器並揚言對伊動武,隨後國際原子能機構發佈最新報告指控伊朗曾秘密研製核武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歐盟宣佈對伊朗實施新一輪單邊制裁。此後,伊朗降低與英國外交關係等級,宣佈擊落美國無人機。伊朗與西方原本緊張的外交關係急劇惡化。
        由於荷姆茲海峽對世界原油運輸具有重要影響,而伊朗正處於扼守荷姆茲海峽的位置,因此這一狹窄水道成爲伊朗對付西方的一張「王牌」,而依賴通過荷姆茲海峽從中東進口石油則成爲西方國家的一個「軟肋」。因此,分析人士指出,伊朗這次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並非出於「一時衝動」。
        但另一方面,封鎖荷姆茲海峽會同樣導致伊朗國內經濟遭受重創,且會引發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產油國的強烈反應,屆時伊朗不免成爲衆矢之的,因此分析人士普遍認爲伊朗不敢貿然封鎖荷姆茲海峽。
        實際上,此次演習首日,伊朗海軍司令薩亞里就強調,演習不包括封鎖荷姆茲海峽的內容。此外,伊朗外交部最近也多次表示,伊朗目前沒有封鎖荷姆茲海峽的計劃。(新華社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解讀北非伊斯蘭政黨崛起現象

                              (網路圖片)

        編按:201112月,埃及人民議會(議會下院)第二階段選舉結束。穆斯林兄弟會的自由和正義黨以及薩拉菲派的光明黨得票大幅領先,兩黨贏得議會下院多數議席幾成定局。
        在此之前,突尼西亞伊斯蘭復興運動和摩洛哥正義與發展黨這兩個溫和的伊斯蘭政黨已分別在兩國議會選舉中獲勝。

         
        自中東動蕩以來,伊斯蘭政黨崛起成爲北非政壇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這些政黨上臺後將對所在國的內政外交、對地區格局産生什麽樣的影響?本報特此摘錄整理新華社採訪相關專家學者的意見。

上臺執政面臨考驗
        北非民衆對以前世俗派當政者的表現失望,轉而寄希望於伊斯蘭勢力,並通過選舉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就埃及而言,自由和正義黨傾向於建立以伊斯蘭教爲國教的公民國家,贊成議會制政府,支援發展私有經濟,減少貧困和吸引外資等;而光明黨屬於比較激進的派別,堅持依據伊斯蘭教教義發展經濟,支持國家實行介於議會制和總統制之間的模式。
        也就是說,伊斯蘭政黨上臺後不會走極端路線,因爲選民不會接受。當然,他們在獲得權力後會採取什麽政策仍不明朗,這些伊斯蘭政黨需要接受時間和選民的考驗。
        對於突尼西亞的伊斯蘭復興運動來說,雖然是伊斯蘭政黨,但民衆選擇它主要是因爲它務實的施政綱領,而不僅僅是伊斯蘭教義。突尼西亞人民和伊斯蘭復興運動選擇了共和制,就不會完全抛棄共和制的價值和原則,但會把某些改良的伊斯蘭教義作爲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必須看到,伊斯蘭復興運動的絕大多數黨員和突尼西亞民衆並不希望把國家拖入內戰、暴力和恐怖之中。
        此外作爲摩洛哥溫和的伊斯蘭政黨,正義與發展黨上臺不會給摩洛哥帶來大的變化,新政府的執政理念只能在遵循新憲法和國王權力的框架內展開。正義與發展黨上臺後,首先要兌現其競選中所作的承諾,包括經濟增長、降低失業率、改善民生、發展教育和懲治腐敗等。該黨要實現上述目標將面臨各種挑戰,不僅要與聯合執政的世俗政黨取得一致,還要應對議會內反對黨的掣肘,同時要得到國王的認可和支援,這些都將給其執政能力和智慧帶來嚴峻考驗。
        無論如何,中東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包括極端派和溫和派,不能將他們簡單化,也不能將他們可能奉行的對內政策簡單化。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的伊斯蘭政黨將奉行務實溫和的政策來解決國內面臨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三國面臨著很多這類問題,而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維持國內穩定。專家們相信,伊斯蘭政黨將努力與國內傳統的政治勢力尋求合作。
以阿關係變數增多
        穆巴拉克下臺後,埃及與以色列關係波折不斷。在議會選舉中領先的自由和正義黨與光明黨均主張修改埃以和平條約。伊斯蘭政黨在多個阿拉伯國家上臺可能會助長以阿衝突。目前,阿拉伯民衆推動政府進行民主改革,未來他們可以同樣向政府施壓採取措施反對以色列。阿拉伯國家的變革和伊斯蘭勢力的崛起,讓以色列面臨壓力,越發孤立。
        其次,突尼西亞伊斯蘭復興運動亦強調自己的伊斯蘭和阿拉伯屬性,這與賓阿里政權否認突尼西亞的阿拉伯屬性、有意與伊斯蘭宗教拉開距離截然不同。突尼西亞新的執政集團已經多次表示,堅決反對外國勢力干涉,特別是軍事干涉阿拉伯世界的內部事務,並且將會更加公開、堅定地支援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國家。
        因此,西方必須意識到,伊斯蘭主義將在埃及長期存在。可以預見,以色列同埃及的關係不會再像穆巴拉克時期那樣。當然,埃及也不大可能與以色列發生戰爭。
        但是,沒有必要過度誇大伊斯蘭極端勢力在整個中東地區的影響,但極端勢力的潛在威脅確實存在。中東局勢的最新發展給以阿衝突帶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政黨上臺確實讓以色列越來越感到不安。
對外政策著眼合作
        摩洛哥正義與發展黨在競選綱領中明確表示,要發展與美國、歐盟持久和更爲平衡的雙邊關係,同時注重發展與其他非洲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因此,摩洛哥今後的外交政策將不會有大的變化。此外,摩洛哥與中國有著傳統的友好合作關係,新政府亦將繼續發展與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
        事實上,如果不融入世界,不與其他國家合作,任何國家都將難以生存,因此在西亞北非上臺執政的伊斯蘭政黨將會奉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並奉行多方位外交。他們將與中國、美國、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同時展開經貿合作,因爲它們想吸引這些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國內經濟,希望與這些國家維持穩定的關係。
(資料來源: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5期】鳥瞰阿拉伯世界

 2011年變革中的政治拼圖

埃及街頭抗議名眾(網路圖片)

        2011年,中東與北非的阿拉伯國家經歷了歷史性轉變,從突尼西亞到埃及、從利比亞到巴林、從敘利亞到葉門,一場席捲阿拉伯世界的變革運動拉開了大幕,不僅給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影響,而且對整個世界格局的變化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沒有人能夠預計它將把阿拉伯社會引向何方,又何時才能結束?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阿拉伯國家的問題,不是單單靠推翻一個獨裁者就能解決,還需要經歷各種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抗衡與衝突,才能真正的迎來和平與繁榮。
        以下是本刊彙整阿拉伯國家在2011年引起世界廣泛關注重大新聞事件:
        一、突尼西亞總統棄國流亡
        2011年1月14日,在近一個月的全國性民衆抗議示威難以平息的情況下,突尼西亞總統賓阿里被迫宣佈解散政府,隨後同妻子流亡沙烏地阿拉伯,結束了近24年的統治。從突尼西亞開始,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動蕩在西亞北非地區不斷蔓延,數個國家遭遇政權更迭或深陷危機。這一現象引發了人們對阿拉伯世界長期存在的諸多政治、經濟痼疾的深刻思考。
   
        二、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辭職
        2011年2月11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各界壓力下宣佈辭職,將權力移交軍方,結束了其對埃及近30年的統治。同年8月3日,穆巴拉克因受到濫用職權、謀求私利、下令開槍殺害抗議者等指控而出庭受審,檢方甚致求處死刑。目前,埃及正在進行的人民議會(議會下院)選舉正式拉開了後穆巴拉克時代政治過渡進程的大幕,但社會治安和經濟重建能否儘快走上正軌,軍方能否順利還政於民,國家未來將走向何方,引人關注。
   
        三、北約空襲利比亞,格達費被俘身亡
        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973號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要求有關國家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3月19日,法英美等多個北約國家在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參與下對利比亞實施空中打擊。此舉給當時處於弱勢的反對派「全國過渡委員會」(過渡委)決定性支援,利比亞政府和反對派力量對比逆轉。8月23日,過渡委軍隊攻佔了首都的黎波里作爲格達費政權象徵的阿齊齊亞兵營。10月20日,統治利比亞42年的格達費在其家鄉被俘身亡。
   
        四、賓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擊斃
        2011年5月1日,美國「海豹」突擊隊員乘直升機發動越境襲擊,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以北地區擊斃「基地」組織領導人賓拉登,使這一恐怖組織受到重創。但是,「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機搆在葉門依然活躍,與「基地」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索馬利亞海盜依然猖獗。賓拉登被打死是對恐怖分子的沈重打擊,但並不意味著反恐戰爭的結束。各國在反恐鬥爭中應標本兼治,徹底剷除貧困、社會不公等滋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五、南蘇丹建國
        根據2005年蘇丹南北《全面和平協定》和2011年1月蘇丹南部地區公投結果,蘇丹南部於2011年7月9日正式從蘇丹分離,南蘇丹共和國同日宣告成立。非洲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由此一分爲二,非洲大陸版圖發生新變化。同年7月14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接納南蘇丹共和國爲聯合國第193個會員國。
   
        六、巴勒斯坦入聯努力受挫
        2011年9月23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當面呈交了尋求成爲聯合國第194個會員國的申請。由於受到美國和以色列等國堅決反對,巴勒斯坦入聯努力受挫,但此舉反映出巴方希望打破以巴和談僵局和重振民衆信心的迫切心情。同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投票通過接受巴勒斯坦以完全成員身份加入該組織。國際社會對巴同情和支援增強,但巴勒斯坦人建國夢想的實現仍需長期努力。
   
        七、中東數國議會選舉,伊斯蘭政黨明顯崛起
        2011年11月14日,突尼西亞高級獨立選舉機構公佈了制憲議會選舉最終結果,伊斯蘭復興運動獲得了制憲議會217個席位中的89席,從而成爲制憲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在摩洛哥,同樣具有伊斯蘭背景的正義與發展黨在年末舉行的選舉中贏得衆議院簡單多數席位。而在埃及目前舉行的議會選舉中,伊斯蘭政黨也勢頭強勁。這些伊斯蘭政黨大多奉行溫和路線,關注懲治腐敗、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正成爲阿拉伯世界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八、葉門總統沙雷簽調解協定,局勢前景難料
        2011年11月23日,葉門總統沙雷簽署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提出的旨在化解持續10個月之久的葉門政治危機的調解協定。協定規定,沙雷將權力移交給副總統哈迪,成立由反對派領導的聯合政府,於90天內舉行總統選舉,沙雷在此期間擔任名譽總統並享有豁免權等。同年12月7日,葉門聯合政府成立。儘管如此,葉門局勢依然脆弱,聯合政府面臨著國內尖銳的部落矛盾和分離主義、恐怖主義威脅,國際社會應對葉門過渡進程給予更大支援。
        九、阿盟實施制裁,敘利亞局勢走向令人關注
        2011年11月27日,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在開羅舉行的外長會議稱,出於解決敍利亞曠日持久的國內危機的需要,決定對敘實施制裁,其中包括禁止敘利亞高層人士和官員前往其他阿拉伯國家、停止與敘國中央銀行的往來、停止與敘利亞政府間的貿易往來等。這是阿盟歷史上首次對其成員國實施經濟制裁。在此之前,阿盟於11月16日起中止了敍利亞的成員國資格。敍利亞未來局勢走向備受關注。
   
        十、美撤出駐伊軍隊,伊拉克動蕩繼續
        根據兩國在2008年簽署的駐軍地位協定,美軍定於2011年底前完成從伊拉克撤軍。在最後一支駐伊美軍車隊離開該國進入科威特境內之後,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12月18日簽署官方文件,正式結束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於2003年爆發,駐伊美軍人數最多時達17萬,在伊全境設有505個軍事基地。這場戰爭造成大約4500名美國士兵死亡,超過10萬伊拉克人喪生,受傷者更是難以計數。這場歷時8年多的戰爭雖然結束,但伊國內教派矛盾激化,部族衝突不斷,伊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拉美一體化:超越「左右」的第二次獨立立

馮俊揚 宋潔雲

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中)在就職儀式上向支持者揮手致意。(新華社/法新)

        今年以來,多個拉丁美洲國家舉行大選,左翼政黨和右翼政黨各有斬獲,拉美地區的政治版圖並未出現太大變化。但在整體發展模式上,拉美國家超越意識形態和治國理念差異,求同存異,大力推動地區一體化進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政治格局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

  今年以來,拉美的秘魯、阿根廷、尼加拉瓜和危地馬拉等國先後舉行了大選。左翼和右翼各有得失,基本保持了左翼和中左翼佔據拉美大半壁江山的政治格局。
  在6月份秘魯舉行的大選中,左翼領導人奧良塔‧烏馬拉擊敗了競爭對手藤森慶子當選秘魯總統。作爲拉美溫和左翼的代表人物,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在10月大選中以絕對優勢成功連任。11月的尼加拉瓜大選,執政黨桑蒂諾民族解放陣線候選人、現任總統丹尼爾‧奧蒂嘉順利連任。
  但同在11月舉行的危地馬拉大選中,右翼政黨愛國黨候選人奧托‧佩雷斯當選危地馬拉新總統,終結了科洛姆領導的左翼政府。
  分析人士指出,如今拉美的「左」「右」翼政黨之爭已漸成歷史,各國大選結果與執政黨的政治色彩關係並不大,而是同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密切相關。科洛姆領導的危地馬拉全國希望聯盟黨因未搞好經濟而丟失政權,而加西亞領導的秘魯右翼政府則因在消除貧困和社會兩極分化方面進展甚微而被選民抛棄。
逐漸形成「拉美共識」
  在21世紀的頭十年裡,「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頻頻失敗,「華盛頓共識」在拉美地區逐漸走向終結。拉美國家經過長期的摸索、嘗試甚至衝突,對本地區的發展形成了多項共識,使得擁有不同政治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拉美國家能夠超越分歧,形成新的「拉美共識」:
  首先是集體維護和鞏固拉美地區的民主憲政機制。在2009年宏都拉斯軍事政變問題上,拉美國家對宏都拉斯新政府採取集體抵制。直到今年5月,現任總統洛沃和前總統塞拉亞簽署和解協定,宏都拉斯才得以重返拉美大家庭。
  其次是積極發展經濟,大力改善民生。近年來拉美國家大力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增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努力縮小貧富差距,取得了積極成果。據預測,拉美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3.5%至4.4%,大大超過發達國家和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水平。
  此外,堅決維護地區和平和各國領土及主權完整,也已成爲拉美各國的共同準則。近期,英國和阿根廷圍繞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的爭議不斷升溫,南美洲國家聯盟和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都堅決站在阿根廷一邊。南美國家還一致拒絕前往馬島的英國船隻在本國港口停靠補給,以實際行動支援阿根廷。
「一體化」「去西方化」潮流湧動

  厄瓜多爾西蒙‧玻利瓦爾大學研究員沃爾特‧米格諾洛認爲,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拉美地區的發展潮流並不是「向左轉」或是「向右看」,而是「一體化」和「去西方化」,逐步擺脫西方國家對拉美地區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束縛,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在國際事務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既對拉美經濟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也成爲推動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催化劑。今年8月,南美洲國家聯盟成立了經濟和財政委員會。同時,南美國家決定動用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成立一個地區金融穩定基金,應對本地區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此外,南美國家還在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同時,共同推動投資總額達160億美元的跨地區大型基礎設施專案建設。
  南美洲國家聯盟還於5月份成立防務戰略研究中心,以協調地區防務政策,並決定建立南美航天局,共同發展航空航太工業。
  拉美地區一體化進程今年取得的一個重大進展是成立了「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這個新成立的組織包括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所有33個國家,將美國和加拿大這兩個美洲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排除在外。
  拉美國家對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的成立充滿了期待。巴西總統羅塞夫和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表示,只有團結和一體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拉美繼續向前發展。烏拉圭總統穆希卡則說,該共同體的成立是「拉美地區的第二次獨立」。
(本文作者為新華社記者)

       編按:2011,國際社會風雲激蕩,起伏互現。「佔領華爾街」活動,這場最熱鬧的「社會派對」牽動了世界版圖的悄然嬗變。春夏秋冬,大規模示威與騷亂重創歐洲:經濟危如臨崖,政權覆若廈傾,西方在灰暗色彩中慘澹沉降。相較於西方的灰暗與慘澹,以「金磚國家」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升騰中迸發著驚人的生機與活力,給世界帶來一抹耀眼的色彩。這一沉一騰、一暗一亮,在人們不經意間改寫著世界版圖的構成和顔色,讓世界以新的容顔邁向龍年歲月。本期《國際瞭望》將帶領讀者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茉莉花革命:中東動蕩有無休止符

劉萬利 李來房 康新文

                             (網路圖片)

   2011年,中東地區風雲突變,多個國家陷入動蕩,一代強人紛紛落馬——突尼斯本‧阿里出逃國外,埃及穆巴拉克身陷囹圄,葉門薩利赫被迫交權,而利比亞卡紮菲則是中彈身亡。
      近幾個月來,敍利亞局勢日趨惡化,雖然巴沙爾總統並不屈服,但已深受重壓。

  動蕩,並未因政權更叠而停止。軍方掌權的埃及再現集會示威,葉門和利比亞雖已成立新的政府,但前途充滿變數。加之伊朗核問題波瀾再起,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關係趨緊等等,中東地區依然暗流湧動。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爲,中東動蕩尚難以畫上休止符。

動蕩原因複雜多樣
  中東國家的國情各不相同,發生動蕩的內部外部原因也不完全一樣。在政局激烈動蕩的國家中,突尼斯和埃及民衆強烈要求改善民生,解決青年人失業問題;利比亞和葉門局勢惡化除了經濟增長乏力外,長期存在的部落矛盾加劇了政府與民衆的對立,而北約的介入,對利比亞政權更迭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敍利亞,內部改革受阻與外部勢力介入導致局勢動蕩。
  埃及和突尼斯的經濟發展緩慢,失業率達20%以上,而且失業人群中絕大部分是29歲以下的青年。在利比亞,東部地區雖爲石油主産區,但卻長期受到卡紮菲政府打壓,班加西等東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落後,引起東部民衆強烈不滿。突尼斯著名經濟學家阿卜杜勒-加利勒‧貝杜伊近日在一次研討會上指出,國家經濟脆弱、社會生存條件惡化導致了中東一些國家的政權更迭。
  同時,中東地區一些國家領導人在時代環境已發生深刻改變情況下,依舊大權獨攬,懈怠民生,縱容貪腐,也是發生政局動蕩的原因。
政權更迭方向未明
  在中東動蕩爆發前,該地區的伊斯蘭政黨一直受到各國政府排擠。舊秩序被打破後,溫和的伊斯蘭政黨抓住機遇,成爲重要的政治力量。這些伊斯蘭政黨的共同特點是逐步改變長期以實施伊斯蘭教法爲宗旨的理念,大力宣傳自己奉行的溫和路線,關注懲治腐敗、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重視在基層開展公益活動,由此擁有較爲廣泛的民意支援。
  突尼斯於10月份舉行了動蕩後的首次制憲議會選舉,伊斯蘭復興運動獲得217個議會席位的89席,成爲制憲議會的第一大政治勢力。目前正在舉行議會選舉的埃及,以穆斯林兄弟會的自由和正義黨與薩拉菲派的光明黨爲主的伊斯蘭政黨在選舉第一階段得票數超過60%,成爲最大贏家。新的政治現實,讓伊斯蘭政黨如何與世俗勢力合理分權、新政權將如何處理與以色列關係等問題,成爲外界關注的焦點。
  在葉門,總統薩利赫被迫簽署權力移交協定,反對派領導人巴桑杜出任過渡政府總理籌組內閣,葉門局勢出現緩和迹象。但當地政治分析家馬維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葉門各方經常打破已經簽署的協定並互相指責,因此該協定能否順利實施還有待觀察。
動蕩之勢難言休止
  動蕩洗滌了舊的秩序,但新秩序尚未建立。強人政治結束後留下的政治真空、經濟困局以及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對任何繼任者都是嚴峻的挑戰。
  埃及自軍方於2月接管國家權力以來,頻繁的示威活動不斷導致人員傷亡,經濟形勢惡化,社會治安每況愈下,過渡政府也多次改組。11月中旬以來,大批示威者再次聚集解放廣場,要求軍方儘快交權,回歸原職。分析人士指出,埃及動蕩背後多重因素糾結,今後的過渡之路仍將充滿波折。
  在葉門,由於中央政府控制能力弱,境內勢力衆多,且這些勢力均擁有自身武裝,劃地而治,導致國內各種武裝衝突不斷。由反對派領導的新政府須協調各方力量,與這些政治勢力進行對話並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一旦協調失敗,有可能引發內戰,因此反對派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敍利亞地處中東腹地的敏感位置,該國局勢動蕩可能影響整個中東地區的穩定與和平。有報道說,巴沙爾總統日前稱,敍利亞一旦遭受軍事打擊,就將「用導彈覆蓋以色列全境」。同時,俄羅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明確表示支援敍利亞政府。各方在敍利亞問題上矛盾尖銳,如果局勢失控,動蕩可能蔓延至整個中東地區。
  與此同時,由於以色列與埃及和土耳其的關係惡化,以及普遍帶有反以情緒的伊斯蘭政黨在突尼斯和利比亞等國走上前臺,加之黎巴嫩真主黨支援的候選人出任黎國總理,以色列面臨的地區安全及政治壓力空前加大,爲中東動蕩再添新的不確定性因素。此外,美以威脅武力解決伊朗核問題也使得中東地區火藥味明顯加重。
  分析人士普遍認爲,中東亂局盤根錯節,隱患重重,既有當事國內部深層次的經濟社會矛盾,也不乏大國的幕後活動和直接干預。目前看來,中東格局走向依然晦暗不明,動蕩之勢難言休止。
(本文作者為新華社記者)

       編按:2011,國際社會風雲激蕩,起伏互現。「佔領華爾街」活動,這場最熱鬧的「社會派對」牽動了世界版圖的悄然嬗變。春夏秋冬,大規模示威與騷亂重創歐洲:經濟危如臨崖,政權覆若廈傾,西方在灰暗色彩中慘澹沉降。相較於西方的灰暗與慘澹,以「金磚國家」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升騰中迸發著驚人的生機與活力,給世界帶來一抹耀眼的色彩。這一沉一騰、一暗一亮,在人們不經意間改寫著世界版圖的構成和顔色,讓世界以新的容顔邁向龍年歲月。本期《國際瞭望》將帶領讀者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34期】重返亞洲:兩場不光榮的「撤退」

冉維

美國士兵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準備撤離伊拉克。(新華社 /法新)

        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先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了兩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但現實與預想大相徑庭,原定戰略目標並未實現。今年以來,美國宣佈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將對外政策重點從兩場戰爭轉向亞洲地區。

        撤軍伊拉克、阿富汗也好,重返亞洲也罷,美國對外政策大戰略的核心目標從未改變,即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
兩場戰爭  得不償失
        阿富汗戰爭已逾10年,伊拉克戰爭也近9年。兩場漫長的戰爭令美國蒙受了巨大的人員和經濟損失。6300多名美國士兵在這兩場戰爭中失去生命,另有近4萬人傷殘。據美國國會研究所最新估計,兩場戰爭已耗費了約1‧3兆美元,而且後續費用會更加驚人。
        自美國2001年發動所謂「全球反恐戰爭」以來,美國的國防預算從3040億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6160億美元。十年來,美國反恐開支每年達750億美元。戰爭、軍費,再加上過去多年的減稅政策以及國內支出的增加,使得美國的債務一再攀升。美國聯邦債務如今已逾15兆美元,可謂是重債纏身。
        儘管有人認爲,這兩場戰爭打擊了「基地」組織等恐怖勢力,讓美國避免再次受到恐怖襲擊,但正如維吉尼亞大學研究美國對外政策歷史的教授梅爾文•萊弗勒所說:「至少在中短期來看,美國這兩場戰爭得不償失。」
        首先,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深陷戰爭泥沼,其能力和地位受到廣泛質疑。美國智庫凱托學會高級研究員泰德•卡彭特就直言:「這兩場撤退差一點就成爲羞辱。」
        其次,美國發動的戰爭破壞了地區戰略平衡,其結果是:阿拉伯民衆反美情緒高漲、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擴大、美國調停以巴衝突的能力下降。此外,全球範圍內的恐怖事件有增無減,世界安全形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戰爭的慘重代價暴露了美國的脆弱,面對兩場戰爭的「無底洞」,無論是美國決策者還是民衆,已是「輸不起、耗不起」。
無奈撤軍  前景難料
        越來越多的美國決策人士認爲,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受損、國力下降。同時,隨著美國經濟持續低迷,更多的美國民衆要求政府儘快結束兩場戰爭。內外交困,撤軍已無可避免。
        2011年6月22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宣佈美軍於同年7月開始從阿富汗撤出,到年底前撤出1萬人,預計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向阿富汗方面移交安全職責的程序。10月21日,奧巴馬宣佈,美軍將在2011年年底前全部撤離伊拉克。至此,美國自911恐怖襲擊以來發動的兩場大規模地面戰爭已正式進入尾聲,然而這兩個國家的麻煩遠未就此結束。
        「在這兩場戰爭中,美國大部分預定目標都未實現。」戰後伊拉克國力嚴重受損,國家統一性脆弱,領導層與伊朗關係友好。美國當初希望留下一個穩定、親西方民主國家的目標未能實現;阿富汗戰爭的結果可能更糟。十年戰爭後人們發現,美國發動的這場戰爭未能給阿富汗帶來什麽好處,越來越多的迹象顯示,阿富汗很可能回到從前部落和派系爭鬥的分裂局面。
        可以預見,這兩個國家在未來很可能依然會讓美國頭疼不斷。
轉向亞洲  困難重重
        美國今年一邊先後宣佈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另一邊卻在亞太地區頻頻出擊:主辦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歐巴馬出席東亞峰會、出訪澳大利亞;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前往菲律賓和緬甸……美國在參與亞太事務上展現出空前力度。分析人士認爲,這顯示美國對外政策正進行戰略調整,重心從兩場戰爭逐漸向亞太地區「東移」。
        回顧美國對外政策歷史可以發現,在遭遇戰爭挫敗和經濟困境後進行大規模戰略調整,以圖擺脫困境、維護其超級大國的地位,已成爲這個國家的慣例。萊弗勒教授舉例說,上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在外深陷越戰泥潭,國內面臨高通膨、高失業率和石油危機。美國的決策者在70年代中後期便開始調整政策:結束越戰、加強同中國等國家的關係、調整軍事力量。
        如今現實和歷史有著相似之處,歐巴馬上台後就表示將儘快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同時宣佈所謂的「重返亞洲」政策。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侃如說,歐巴馬上台時便表示,美國將過多的資源和注意力放在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但亞洲對於美國的未來更加重要。
        歐巴馬「重返亞洲」政策一方面是對全球新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現實的反映。亞洲如今在全球經濟上的分量變得空前重要,美國當然不想錯過這場「盛宴」。另一方面,萊弗勒認爲,美國「重返亞洲」政策則是對於中國國力和財富迅速增長的擔憂。
        然而,美國應該從它對外政策歷史上的一次又一次挫敗中汲取教訓:在當今世界戰略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下,不能只顧及自身的利益,無視甚至擠壓其他國家合理、正當的利益訴求,否則只會遭遇更多失敗。
(本文作者為新華社記者)
        編按:2011,國際社會風雲激蕩,起伏互現。「佔領華爾街」活動,這場最熱鬧的「社會派對」牽動了世界版圖的悄然嬗變。春夏秋冬,大規模示威與騷亂重創歐洲:經濟危如臨崖,政權覆若廈傾,西方在灰暗色彩中慘澹沉降。相較於西方的灰暗與慘澹,以「金磚國家」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升騰中迸發著驚人的生機與活力,給世界帶來一抹耀眼的色彩。這一沉一騰、一暗一亮,在人們不經意間改寫著世界版圖的構成和顔色,讓世界以新的容顔邁向龍年歲月。本期《國際瞭望》將帶領讀者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