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6期】巴勒斯坦&以色列的衝突 (下)

過去、現在與未來

【編按】

12月2日,巴勒斯坦民衆在拉姆安拉舉行
盛大集會,慶祝「入聯」成功。(新華社圖片)

針對以色列政府決定擴建猶太人定居點,英國、法國、西班牙、丹麥、瑞典等國皆表示疑慮,稱此舉會令巴以恢復直接談判變得更加困難。
分析人士指出,以色列這一報復性舉動猶如雙面刃,雖然可以達到懲罰巴勒斯坦「入聯」的目的,並給巴勒斯坦建國設置障礙,但也嚴重阻礙了巴以和平進程,使以色列自身面臨來自國際社會乃至西方盟友的空前外交壓力,在國際上進一步陷於孤立。本期《兩岸犇報》國際瞭望特別以「巴以衝突」為專題,進行深入報導。

巴勒斯坦成功「入聯」意義何在

【本報追蹤報導】第67屆聯大11月29日以138票贊成、9票反對、4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決議,決定在聯合國給予巴勒斯坦觀察員國地位。

國外分析人士認爲,聯大接納巴勒斯坦爲觀察員國等於間接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將使巴勒斯坦在道義上獲得更多國際支援,並有助其加入聯合國下屬機構。但同時,巴勒斯坦「升級」爲觀察員國的象徵性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此舉並不會給巴以之間的現狀帶來實質變化,巴以和平進程短期仍難以破冰。
 
「入聯」廣受支援

聯合國大會就此次《巴勒斯坦在聯合國的地位》決議草案進行投票表決。包括中國、土耳其、埃及、巴西等近70個國家爲該決議草案的共同提案國。聯大當天共有188個會員國參加投票,其中法國、俄羅斯、中國等國投了贊成票,德國、英國等國棄權,美國、以色列和加拿大等國投了反對票。 

巴勒斯坦早在1974年11月就已成爲聯合國觀察員實體。此後,巴勒斯坦及阿拉伯國家多次要求將其觀察員實體地位提升爲會員國地位,但均未成功。

2011年9月,巴勒斯坦向聯合國遞交申請,尋求成爲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因美國和以色列的反對而未能獲得安理會支援。今年9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在出席新一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時表示,巴勒斯坦將改變策略,轉而尋求成爲聯合國觀察員國。

與成爲聯合國正式會員國需要安理會批准不同,成爲觀察員國只需在聯合國大會獲得193個會員國的簡單多數支援。

巴勒斯坦自1988年宣佈建國至今,已得到132個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因此順利通過投票表決成爲觀察員國,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同樣在意料之中的是,美國和以色列在12月29日的聯大表決中投了反對票。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賴斯在表決結束後說,解決巴以問題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直接談判,包括申請成爲聯合國觀察員國在內的單方面行動只會適得其反,因此美國堅決反對。

分析人士認爲,去年巴勒斯坦申請成爲正式會員國時,美國憑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以否決權相威脅,令巴「入聯」計劃胎死腹中。但巴勒斯坦今年成功「升級」爲觀察員國,可以說是將了美國一軍,美國的反對票令其在巴以問題上的偏袒立場和孤立處境暴露在世人面前。
 
積極象徵意義

分析人士認爲,「入聯」對於巴勒斯坦雖然更多只具象徵性意義,但其帶來的積極影響也不容忽視。

從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來看,「入聯」成功有利於鞏固其地位。近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發生新一輪衝突。在此過程中哈馬斯顯示出令巴勒斯坦人振奮的「軍事實力」,使得該組織民意支援率上升,而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則相對黯然。此次「入聯」成功無疑讓阿巴斯扳回一局。這一點從加薩民衆對「入聯」成功的反應上就可見一斑:他們高呼支援阿巴斯的口號,認爲此前巴勒斯坦人在與以色列的衝突中取得了「軍事勝利」,現在又取得了「外交勝利」。

從巴勒斯坦內部來看,此次「入聯」成功有利於增強巴勒斯坦人的自信心和團結各派力量。控制加薩地帶的哈馬斯以及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等各派別去年曾對「入聯」表示反對,而今年均表示支援。阿巴斯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和哈馬斯還透露,「入聯」後兩派將繼續推動結束分裂、實現內部和解的進程。

從巴以和談看,「入聯」有利於增強巴方在談判中的地位。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埃雷卡特曾指出,得到聯合國觀察員國身份並不能從實際上結束以色列的佔領,「但能夠使巴以談判成爲兩個國家之間的談判」。

阿巴斯此前也表示,以色列試圖將約旦河西岸定性爲「有爭議的土地」,而「入聯」意味著聯合國承認以1967年邊界爲基礎的巴勒斯坦國,在此之後約旦河西岸將是「不可否認的被占領土」。這將使得巴方在與以色列的談判中擁有國際承認的地理依據。

此外,「入聯」後,巴勒斯坦將可以加入國際刑事法院等聯合國下屬機構,並能起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違反國際法的行爲。這將使以色列陷於被動。
 
和談仍難重啓

同時,由於此次「入聯」行動遭到美國和以色列的強烈反對,因此巴方在短期內可能將面臨來自這兩個國家的壓力。

對於巴勒斯坦的「入聯」訴求,美國和以色列一直持強烈反對態度。美國還暗示將拿凍結經濟援助作爲對巴方施加壓力的籌碼,以色列也威脅停止向巴方轉交代扣稅款。以色列每年移交給巴方的代扣稅款超過10億美元,約占巴民族權力機構預算額度的三分之二。

但一些分析人士認爲,美國和以色列此次動用經濟手段「懲罰」巴勒斯坦的可能性不大,因爲已遭受財政危機的巴民族權力機構非常脆弱,任何懲罰性措施都可能造成其解體。而一旦溫和的民族權力機構解體,哈馬斯勢力將大增,有可能會控制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這不符合美國和以色列的利益。

巴以和平進程自2010年以來停滯不前,隨著近兩年中東地區多國政治風雲叠起,巴以問題逐漸被邊緣化。在此次遞交「入聯」申請前,阿巴斯等巴勒斯坦官員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入聯」不是目的,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巴以問題仍然是其堅持的唯一途徑。巴方在提交聯大的決議草案中也重申回到談判桌的意願。

分析人士認爲,巴勒斯坦「入聯」並不能解決巴以之間的沈屙。對巴勒斯坦來說,成爲聯合國觀察員國對於化解巴以在耶路撒冷最終地位、猶太人定居點、巴難民回歸、邊界劃分等難題上的分歧並無太多實質意義。重啓巴以和談短期內也難以實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6期】巴勒斯坦&以色列的衝突 (上)

 
過去、現在與未來

  莊北寧

以色列無視國際社會批評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東耶路撒冷
猶太人定居點向記者講話。(新華社圖片)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12月2日無視國際社會對以擴建猶太人定居點計劃的批評,宣稱將繼續修建,同時拒絕接受聯合國大會接納巴勒斯坦爲非會員國的表決。

無視批評

第67屆聯合國大會11月29日表決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在聯合國地位提升爲非會員的「觀察員國」。按外界解讀,這等同於間接承認巴勒斯坦爲主權國家,巴由此可以參加多個聯合國下屬機構和國際組織。

以色列內閣11月30日隨即批准在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猶太人定居點新建3000套住房。

國際社會認爲以色列這一舉動是對巴方尋求在聯合國升格的報復,美國以及部分歐盟國家對以色列提出批評。

內塔尼亞胡在12月2日的內閣會議上明確指出,巴方「在聯合國的單方面動作公然違反先前與以色列簽署的協定」,以色列政府「拒絕接受聯大的(就巴勒斯坦地位問題)表決」。 

爭議地區

以色列官方最初尚未公佈準備修建住房的位置,但以色列媒體披露,部分住房將位於備受爭議的E1區。

E1區位於東耶路撒冷和第三大猶太人定居點馬阿勒阿杜明之間,巴勒斯坦人希望將來建國以東耶路撒冷爲首都,堅決反對E1區及馬阿勒阿杜明擴建。

以色列住房和建設部長阿里埃勒•阿提亞斯說,以政府將在幾星期內就東耶和西岸的建設專案發佈招標邀請,「E1區正處於計劃中,意味著仍是紙上畫圖階段,明確在那裏做什麽事情之前,不會有人建設」。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以方準備新建3000套住房表達「擔憂和失望」。潘基文在聲明中指出,報道中的建設計劃涉及E1區,「存在完全切斷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其他地區連接的風險」。

「基於國際法,定居點屬於違法,如果E1區建設定居點,這代表對兩國解決方案僅存機會的致命打擊」,聲明說。

馬阿勒阿杜明定居點官員告訴以色列軍方電臺,在E1區啓動建設「要花1年或2年時間」。

以色列反定居點組織「現在就實現和平」運動領導人說:「如果我們在E1區建設,兩國方案將成爲歷史。這是個戰略地點,如果建設,將使巴勒斯坦無法享有一個正常國家。」

暫扣稅款

以色列財政部長12月宣佈,暫停向巴勒斯坦移交1.2億美元代徵稅款。外界認爲,這是對巴方升格後的又一報復。

以色列這次宣佈暫停移交稅款的理由是,打算用這筆款項抵銷巴方拖欠以色列電力公司的大約2億美元債務。

巴勒斯坦高級官員說,以方「徵用」巴方稅款是「劫掠和盜竊」。 依照巴以雙方先前協定,以方代徵經港口運往巴方控制區的物品關稅等稅款,每月移交巴方。這筆款項是巴方重要財政來源,以方多次凍結移交稅款,向巴方施壓,受到國際社會譴責。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12月2日從聯合國返回位於西岸的拉姆安拉,受到數以千計巴勒斯坦人歡迎。 他面向民衆說:「承認巴勒斯坦作爲一個國家,改變了許多事實,並將構建新的事實。」

但他也承認:「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勝利惹怒了定居點、戰爭和佔領勢力。」(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中國對巴以問題的立場
──中方一貫堅決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興建猶太人定居點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2月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一貫堅決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興建猶太人定居點。

有記者問:據報道,以色列官員日前稱,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決定在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修建3000個新定居點,作爲對巴勒斯坦成爲聯合國觀察員國的回應。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洪磊說,中方一貫堅決反對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等巴勒斯坦被占領土興建猶太人定居點。中方敦促以方採取切實措施消除和談障礙,爲重建巴以互信、儘早重啓和談創造必要條件。(新華社)



中東政治漩渦中的大動蕩

西亞北非地區已陷入政治動蕩的大漩渦,包括美國在內的各方均沒有能力控制當前局勢。

兩年前人們在最初的狂熱中稱之爲「阿拉伯之春」的東西深深改變了中東廣大地區。但民主覺醒並沒有帶來多少成果,貧困、大規模失業和讓男女青年絕望的原因都還存在。

自由幻想的春天過後,漫長嚴冬早已隨之而來:用暴力發泄不滿、即將發生內戰或內戰已經發生但結果尚無定論。沒有人相信明天會更好。

在埃及,身爲總統的穆斯林兄弟會首領穆爾西正在攫取完全不受限制的權力。他向對此感到惱怒的律師和法官保證,這僅適用於新憲法誕生前的過渡期。儘管如此,但新憲法什麽時候才能誕生呢?誰會相信他呢?

埃及面臨癱瘓和武裝鬥爭的危險。而且,穆爾西作爲以色列和哈馬斯恐怖政權簽署停火協定的促成者,其道德資本正在快速用光。拉姆安拉的巴勒斯坦政府被有意或無意地排除在談判之外,這不僅僅只是美中不足。給這片神聖土地設計的「兩個國家」解決方案呢?它並沒有變得更容易實現。

埃及的癱瘓也意味著,哈馬斯又能爲下次武裝衝突擴充軍備。此外這還意味著,對於在1979年以色列和埃及簽署和平協定後很大程度上非軍事化的西奈半島,埃及軍隊正失去控制權。伊朗資助的伊斯蘭聖戰組織戰士和通過人口、武器及毒品走私掙錢的貝都因人獲得了自由發展的空間。

埃及鄰國的局勢也好不到哪去。1994年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協定的約旦是以色列人的戰略前沿,現在正經歷饑餓暴動。這些暴動也削弱了各部族的忠誠度。巴勒斯坦人早就成爲這個王國的多數人口,只是因爲複雜的政治規則才被排斥在權力之外。

利比亞戰勝了格達費的統治,但該國離建立穩定的、消除部族對立的國家政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條路在任何地圖上都未被標注。逃跑的格達費衛隊首先從利比亞軍隊倉庫中拿走了武器,他們逃到馬里北部,並在那裏點燃新的火種。哈馬斯也從利比亞的武庫中購買了火箭彈。

在敍利亞,從一年前起變成了內戰和宗教戰爭的抗議不能逼迫巴沙爾政權改變決定。

敍利亞幾十年前由蘇聯提供的生化武器也屬於中東政治漩渦中的配料。只有通過閃電軍事干預才能阻止它們被伊斯蘭分子掌握並用來威脅世界。

沒有人能控制這種局勢,甚至連擁有中央司令部、航母戰鬥群和導彈防禦系統的美國也不能。這讓加薩地帶的哈馬斯或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等小型力量可以發揮威脅潛力和戰爭潛力。

處在該地區一切變化和動蕩之上的,則是伊朗和美國對該地區權力、石油、海上航線以及阿拉伯政權忠誠度的爭奪。最近主要關係到維護核不擴散條約並防止伊朗發展核軍備。核武器是讓大家變得平等的無情之物:因此伊朗謀求得到它,因此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5個地位鞏固的核擁有者也或多或少地想阻止伊朗得到它。(新華社)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5期】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十五周年紀念峰會

溫家寶就南海問題闡明中方立場

溫家寶在第七屆東亞峰會上發表講話。(中評社 黃蔚攝)

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十五周年紀念峰會,11月19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大陸總理溫家寶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首先,溫家寶在開幕式中充分肯定15年來10+3合作取得的進展,重點闡明10+3合作對東亞未來發展的意義,引導各方繼續以加強東亞內生增長動力、增強危機應對能力為目標,推動10+3合作的深化。在10+3財經、經貿、互聯互通、人文合作領域,溫家寶也提出了具體倡議,主張要加快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修訂工作,加強其危機防範和救助功能;儘快將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升級為區域性國際組織,提升對東亞經濟金融的監測能力;積極培育亞洲債券市場,探索建立地區投資銀行的可能性。

隨後,在20日下午舉行的東亞峰會閉門會上,溫家寶更進一步就地區形勢和南海等問題闡明了中方立場。溫家寶指出: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中國既是一個大陸國家,也是一個海洋國家。因此,中國高度重視南海的和平穩定和航行自由與安全。他說:我們歡迎各國為推進東亞合作多做建設性努力,尊重、珍視並利用好東亞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針對某些國家領導人的發言,溫總理進一步表示: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不存在主權爭議。中國維護主權的行動是正當和必要的。他強調:中國堅持奉行睦鄰友好的政策,致力于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對那些並非我們挑起的突發事件也進行了有效的處置。中國與東盟成員國十年前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原則和共識,都不贊成將南海問題國際化。在此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我與東盟國家進行了富有成果的討論,希望能全面有效落實《宣言》,不斷積累共識,為商談制定「準則」創造條件。

最後,溫家寶再一次聲明:中國願與各國一道,努力維護來之不易的良好合作局面,繼續為促進東亞的持續和平與繁榮做出不懈努力。(新華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5期】東盟對美國態度轉冷

柬埔寨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國務秘書高金洪 (網路圖片)

據英國《金融時報》11月19日報導,東南亞各國領導人同意不在資源豐富的南中國海將海上糾紛「國際化」。此舉給美國和日本在該地區的戰略帶來了麻煩。

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一年兩次的會議上,由10個成員國組成的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表示,它將只同中國大陸商討不斷加深的領土爭端。此言意味著要把美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排除在外。美日等國主張,辯論亞太地區的安全問題涉及其國家利益。

「東盟領導人決定,從現在起他們將不把南海問題國際化,而是完全在現有的東盟─中國機制下專注於這個問題」,柬埔寨高級官員高金洪(Kao Kim Hourn)表示。

高金洪是在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召開兩天前發表上述言論的。有18位世界領導人出席了這一峰會,其中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大陸總理溫家寶、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以及日本首相野田佳彥。

作為將重心轉向亞洲戰略的一部分,美國在去年加入東亞峰會,而且它還聲明,這個峰會應當成為討論地區安全問題(如南海爭端)的主要論壇。歐巴馬政府對中國大陸在南海和東海的行為表示關切,此舉激怒了北京方面。

外交官們表示,雖然某些東南亞國家仍對中國大陸重新顯露出的強硬感到擔憂,但它們急於在中共領導層剛剛完成換屆的敏感時刻避免得罪北京方面。「中國大陸正竭盡所能淡化南海問題的影響,試圖說服東盟國家不在東亞峰會上將此列為重大議題。」東盟一名高級外交官表示,他們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大做文章,因為他們明白現在不是與大陸鬧翻的時候。

北京方面一貫主張,中國大陸與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和越南在南海的糾紛,以及與日本在東海的糾紛,只應當在雙邊基礎上進行探討。中國大陸宣稱其對幾乎整個南海擁有主權。南海蘊藏著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還擁有龐大的漁業資源和關鍵的全球貿易航道。近年來快速擴充海軍實力的大陸,在強調其領土主張方面日趨強硬,導致其與越南和菲律賓發生海上衝突,促使這兩個國家深化與美國的戰略關係。

高金洪表示,東南亞國家領導人「不希望(因在國際論壇提起這些糾紛而)導致事態複雜化」。他的言論得到北京方面的支持。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印尼和馬來西亞領導人在金邊同溫家寶會談時同意,南海問題應當在東盟和中國大陸之間妥善解決,不應該成為東亞峰會上的一個關鍵議題。秦剛表示,本次會議的焦點應當是如何在東亞地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此言很可能惹惱美國方面。(新華網)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5期】國際時評 2012.12

巴以老問題 衝突新情況

 巴以問題數十年難以愈合
的傷疤  (網路圖片)

從2008年底的「鑄鉛」行動到2012年11月的「防務之柱」行動,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新一輪大規模衝突彷彿在復刻四年前的一幕。

依舊是一場發生在美國總統選舉之後、以色列選舉之前的衝突。


依舊是一場嚴重不對稱的衝突。以色列再度展示其壓倒性軍事優勢,「防務之柱」行動20日進入第七天,以色列死人數數十,巴勒斯坦則死傷過千人。與四年前一樣,以色列號稱「定點清除」,實則不斷殃及無辜,加薩民眾的苦難獲得幾乎一邊倒的國際同情。

依舊是一場過程雷同的衝突。以色列先使用戰機、軍艦和大口徑火炮遠程打擊,哈馬斯則用火箭彈還擊,雙方同時在國際調停下展開停火談判,談判將決定以軍是否還會像四年前一樣發動地面部隊進攻。

依舊是一場結局不難預料的衝突,以色列顯然有能力輕鬆打敗哈馬斯,但顯然無法消滅仇恨。

盡管如此,與四年前相比,此輪衝突仍有三點新情況值得關注。

一是,雙方軍事實力各有增長。以色列檢驗了新一代「鐵穹」反火箭彈系統的威力,而哈馬斯在遭受密集轟炸時,仍有能力每天發射數十枚火箭彈反擊,且射程更遠,威力更大,顯示其補給能力遠超此前,威脅性遠超此前。

二是,哈馬斯不再孤立無援。連日來,埃及總理、突尼斯外長、阿盟秘書長等接踵訪問加薩,這是四年前未見之景。若將本次衝突視為西亞北非動蕩後一次地區外交關係測試,以色列處境顯然比四年前更不利。

三是,本次衝突發生于中東地區形勢巨變後,包括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和多國政權更迭。雙方似乎都希望得到一個相對長期的安全保障,這體現在停火要求「胃口」都不小。以方提議簽署15年以上停火協議和立即停止加薩武器走私,由埃及擔保;哈馬斯則要求解除對加薩地帶的封鎖和對哈馬斯的定點清除,由美國擔保。這些要求無疑反映出有關各方對地區形勢新變化及自身相應處境的評估與考量。

從中長期來看,這場衝突與其說是為了解決問題,不如說是為了提出問題——火箭彈升空或者導彈落地的那一刻,哈馬斯和以色列不僅在宣示各自訴求,更是在試探地區和國際反應。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中東外交格局與政治力量組合大洗牌過程中,巴以各自的投石問路之舉。

哈馬斯通過對抗,檢驗了四年來積攢的實力,更檢驗了多國新政權對其支持力度。中東大動蕩發生近兩年來,一直刻意保持低調的以色列大打出手,除了削弱哈馬斯的實力外,警告意味十足,即不管中東外交格局與政治力量組合如何洗牌,以將繼續強硬捍衛自身利益,其決心與行動不容置疑。

過去兩年,中東大動蕩,巴以衝突似乎沉寂下來,但該來的總會到來,巴以問題作為中東一道數十年難以愈合的傷疤,內在變化最終還是要引發舊瘡新痛。同樣的道理,在這場夾雜著老模式與新情況的衝突後,巴以之間會顯現暫時平靜,還是會出現新一輪發作?這恐怕也不僅由以色列和哈馬斯來決定。

只是希望,有關各方在找到新形勢下新的解決方案之前,先停止這總是讓無辜百姓受到傷害的暴力。因為歷史已經對一個老教訓證明多次: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制造新的仇怨。過去如此,現在仍如此。(新華社記者徐劍梅)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5期】反對派聯手對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恐有待觀察

阿盟承認「敍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
爲敍利亞人民訴求的合法代表。(新華社)

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12日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調解敍利亞問題的部長級委員會會議以及緊急外長會,宣佈承認新成立的「敍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全國聯盟」)爲敍利亞人民訴求的合法代表。
分析人士認爲,儘管阿盟對敍利亞反對派組建聯盟表示了謹慎支援,但由於該聯盟已明確表示不會與敘政府進行對話,因此人們對這一聯盟在推動敍利亞危機政治解決方面的前景並不樂觀。  

反對派聯手

在美國、卡塔爾、土耳其等國以及阿盟參與下,敍利亞各反對派組織11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宣佈成立「全國聯盟」。至此,敘反對派組織結束了一盤散沙的狀況,組成了具有較爲廣泛代表性的統一組織。然而,敍利亞境內的反對派組織對組建「全國聯盟」及其未來的作用存在不同看法。

敘反對派組織「建設敍利亞國家運動」主席盧艾‧侯賽因對新華社記者說:「組建『全國聯盟』將使敍利亞危機複雜化,因爲它的目標是推翻敘現政權,而不顧敍利亞面臨的其他重大挑戰。」他指出,該聯盟所提出的建立流亡政府的目標是對敍利亞人自決權力和選舉權力的侵犯,是「公開的殖民主義把戲」。

而「敍利亞全國民主變革力量民族協調機構」總協調員哈桑‧阿卜杜-阿濟姆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說,組建「全國聯盟」是必要的步驟,但還需要有後續步驟和措施,以加強和統一反對派的隊伍,進而建立起敘境內外反對派力量的統一領導機構。
 
阿盟謹慎支援

在「全國聯盟」成立次日,阿盟就表明了對該組織謹慎支援的態度。

在12日於開羅舉行的會議上,阿盟各成員國外長通過決議,歡迎敘反對派多哈會議取得的成果,宣佈承認「全國聯盟」爲敍利亞人民訴求的合法代表。阿盟同時還呼籲國際社會承認「全國聯盟」,並呼籲敍利亞各反對派加入該組織,使其能夠全面涵蓋敘各階層。埃及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胡薩姆認爲,在阿盟表明態度後,可能會有更多國際組織和國家承認「全國聯盟」的合法性。

然而,分析人士也指出,雖然阿盟宣佈承認新成立的敘反對派聯盟,但從決議的表述看,阿盟並未直接承認「全國聯盟」是敍利亞人民的合法代表,而是稱其爲「敍利亞人民訴求的合法代表」,這說明阿盟對於該組織的支援是謹慎的,同時也反映出阿盟內部在這一問題上存在一定分歧。例如,黎巴嫩就對阿盟12日通過的決議持保留意見,阿爾及利亞則對決議中涉及阿盟就「全國聯盟」持何種立場的內容持保留意見。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12日表示,俄方正密切關注敘反對派組建聯盟一事,希望他們通過對話解決與政府的衝突,避免外部干涉。他說:「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反對派聯盟的參與者是否願意通過對話與談判和平解決敍利亞衝突,避免外部干涉。」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敘反對派組織組建聯盟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方注意到有關報道。中方一貫主張敍利亞有關各方應切實落實安南「六點建議」、安理會有關決議和敍利亞問題「行動小組」日內瓦外長會議公報,立即停火止暴,共同支援聯合國-阿盟敍利亞危機聯合特別代表卜拉希米的斡旋工作,儘快開啓並推進敍利亞人民主導的政治過渡進程。
 
對話才是出路

政治解決敍利亞危機仍然是當前國際社會一致認同的路徑,而要實現政治解決,就離不開敘政府和反對派雙方的共同努力。從這一點看,敘反對派的整合有其積極意義。因爲,此前反對派一盤散沙的狀態使得敘政府根本無法找到一個真正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談判對象,和談工作也就一直無法展開。不過,儘管一些國際組織和敘反對派人士對於「全國聯盟」的成立表現出樂觀態度,但分析人士認爲,該聯盟能否真正代表敍利亞人民的訴求,能否推動敍利亞危機的政治解決還有待觀察。

因爲,「全國聯盟」在成立後發表的「多哈宣言」中已明確表示,該聯盟不會與敘政府進行對話。這與國際社會致力於推動政治解決敘危機的立場不符,將會對政治調解進程産生不利影響。而且,加入該聯盟的敘各反對派組織能否真正結束各自爲政的局面、形成統一力量也需要時間來驗證。

分析人士認爲,「全國聯盟」未來如果能夠從敍利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選擇走政治解決危機的道路,那麽敍利亞問題的解決可能會出現轉機。但從「多哈宣言」的內容看,短期內出現這種變化的可能性很小。(新華社11月13日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圖片故事 2012.11

中國海監船舶編隊9月14日抵達釣魚島海域開展維權巡航執法
   

9月14日, 中國海監27船抵達釣魚島海域。當日6時許,由中國海監50、15、26、27船和中國海監51、66船組成的2個維權巡航編隊,抵達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海域,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附近海域進行維權巡航執法。
這是大陸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的聲明》後,中國海監首次在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海域開展的維權巡航執法。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圖片故事 2012.11

溫哥華華人示威抗議日本侵佔釣魚島
    

8月24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華裔市民在日本駐溫哥華領事館辦公大樓外集會示威。來自大溫哥華地區不同團體的近200名代表,抗議日本政府有意侵佔釣魚島主權,在當地日本領事館前示威。新華社發(梁森 攝)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圖片故事 2012.11

2012年8月17日    
被日方非法抓扣的首批7名中國公民順利返回香港

8月17日,中國香港“保釣”人士抵達香港國際機場。經中國政府多次嚴正交涉和多方努力,日前在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被日方非法抓扣的14名中國公民和“啓豐二號”船已重獲自由。北京時間8月17日19時50分許,首批7名中國公民搭乘的航班飛抵香港國際機場,順利返回香港。另7名中方人員和船隻稍後返港。    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攝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犇報‧第44期】專題報導:釣魚島領土爭端的國際輿論戰(一)

聯合國大會上的鬧劇─
日本代表如何嘲弄和踐踏《聯合國憲章》
  

                           (網路圖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代表在9月27日就大陸外交部長楊潔篪發言之後所作的答辯中,竟然援用《馬關條約》來證明釣魚島屬於日本,聲稱釣魚島「是根據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這種徹頭徹尾的強盜邏輯,是對兩岸中國人的極大侮辱!

衆所周知,所謂「割讓」就是侵略者用武力強迫他國出讓領土。《馬關條約》是日本殖民主義者在1894-1895年發動第一次侵華戰爭(即甲午戰爭)後強加給清廷的不平等條約。不僅後來的國民政府早已宣佈廢除這種不平等條約,而且《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律文件已有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把在中國竊取的領土包括台灣和釣魚島在內的所有附屬各島歸還中國。

如今日本又搬出《馬關條約》來為其再次竊取侵華戰爭中通過不平等條約掠奪的中國固有領土進行辯解,不但幫不了日本半點忙,反而在世人面前暴露了日本侵略本性未改的面貌,必將激起世界上所有真正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特別是所有以往遭受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蹂躪的亞洲國家和人民對日本今後走向的擔心和警惕。

按照《聯合國憲章》,只有愛好和平的國家,才有資格成為聯合國成員國,而且憲章還明確列出兩個敵國條款,即第53條和第107條,憲章中所說的敵國就是指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等國。這就是說,對於在二戰中發動戰爭的侵略國,要加入聯合國不但要聽其口頭上是否接受憲章關於會員國的條件,更要看它是否真正承認其侵略罪行。

但是,美國為了冷戰和反蘇、反共的需要,在1956年就把迄今還拒絕承認戰爭罪行的日本拉入聯合國。這是嚴重違反《聯合國憲章》的做法。其次,憲章第107條規定,「本憲章並不取消或禁止負行動責任之政府對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本憲章任何簽字國之敵國因該次戰爭而採取或受權執行之行動。」這就是說,如果這些敵國再次進行侵略,任何一個負責任的國家都有權對其採取行動。可見,中國對日本再次非法竊取釣魚島所採取的一切反制措施,不僅是中國政府的神聖權利,也是《聯合國憲章》賦予它的責任。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