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媒體與大眾的惡性博奕 ─ 專訪銘傳陸生林明超

♦ 文/楊心韻(首屆陸生,輔大德文系)

林明超。

林明超。

「陸生」,一個帶著微妙又濃厚政治色彩的詞,當我們談及它,總是無可避免地談起政策、權益,陸生因此從一種身份發展成為一個難以撕下的標籤。我們太過關注其出身,卻疏忽了當下他作為學生的身份,以及那個同樣值得探討的、隱匿在後的生活本身──異鄉求學者們,由少年一步步走向青年的人生歷程。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奧運對大陸青年的影響

♦ 文/文彬

「北京歡迎你」的優美旋律仿佛還在耳邊,鳥巢、水立方上空騰起的焰火似乎還沒有散盡,四環路上「奧運車道」的五環標志依然清晰可辨,吉隆坡又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2022年冬奧會正式邁開步伐,向北京和張家口熱情的懷抱走來。

北京也創造歷史,成為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奧會又舉辦冬奧會的城市。而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殘奧會以及青年奧運會的國家,實現奧運會全滿貫舉辦。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慢就業族」在大陸悄然壯大

♦ 文/雲中雀

慢就業族眼下,大陸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開始陸續就業。然而一項來自官方的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並不急著就業,他們選擇在家休息陪陪父母,或者外出旅遊走走看看,還有的則選擇繼續深造。這一調查讓「慢就業族」這個群體進入人們的視野。 Continue reading

【第104期】毒蘋果札記

♦ 文/施善繼

2015.8.1·綠洲

短暫走訪肅北的幾處綠洲之前,恰巧觀看了甘肅青年導演李睿珺的電影《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攜帶著電影素樸淨化的綿邈懸思,且走且想。

李導用了一個小時又三十九分鐘的鏡頭,為一位年逾七旬的退役農民關於身後跌宕的幽幽敘事,電影清淨無華,卻潛藏存活在當代肅北某處,即將完成生之旅程,歸返綠洲的自然懷抱,老人忐忑難安唯願依遁原有的殯喪理想,讓他稚嫩少年的孫兒費力挖掘土坑,使自己欣然提前無言謐沉在村外,一株長得並不怎麼美麗核桃樹枝葉的蔭底,肅北的風吹過自行故去老人微微凸起的地表。 Continue reading

【第103期】社評:反課綱爭議,用價值判斷取代事實判斷的悲劇

一個孩子死了,一個傷心的母親的告白與道歉,整個社會除了不捨,還有沈甸甸的擔憂。幾十位中學生「義無反顧」的熱情,重複操演著318太陽花「反黑箱」的戲碼,造就了一群踩踏在孩子屍體上綁架台灣的政治禿鷹。孩子們還年輕,還沒有強壯到足以在政治叢林中維持自身獨立生存的狀態,他想要為這個社會或他的朋友做出一些自認為有意義的事,就只能是以犧牲性命來做為代價。在他們的世界中,政治不是利益格局的調整,不是社會制度的保障,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意志表達,是對一種不能實現的狀態的追求——他們要脫離和超越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這種對現實事物和現實世界的輕蔑,最終變成了對生命的否定,是台灣的政治運動多年來用價值判斷來取代事實判斷所必然導致的悲劇。 Continue reading

【第103期】國台辦發言人就李登輝訪日「台獨」言論發表評論

【新華社/北京】針對李登輝近日赴日本公開演講,鼓吹「台獨」,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7月24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國家為「台獨」活動提供舞臺,對日方允許李登輝竄訪日本強烈不滿。

馬曉光指出,李登輝公開發表「台獨」言論,美化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妄稱釣魚島屬於日本,遭到兩岸一致譴責。他的卑劣言行,讓兩岸同胞更加看清「台獨」分裂勢力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極端危害性,必將遭到兩岸同胞唾棄。(記者/陳鍵興)

【第103期】「鄉愁就在我的背包裡」——兩岸詩人在閩共談鄉土創作

【新華社/福州】再一次來到福建,詩人鄭愁予跟各位老友談起「鄉土」與「詩歌創作」,仍然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出生於山東,定居於臺灣,年少時期輾轉遷徙的經歷讓他對故土有著獨特的情感,「我的鄉愁就在我的背包裡。」鄭愁予說。

2015「第十屆海峽詩會——美麗鄉村覓詩行」詩歌創作座談會近日在福建省建寧縣舉行。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會,活動邀請了港澳臺詩人鄭愁予、簡政珍、陳義芝、蕭蕭、辛牧,以及大陸詩人舒婷、葉延濱和詩評家謝冕、孫紹振等50餘位名家學者參會。來自兩岸四地的嘉賓、詩人齊聚一堂,以詩會友,考察鄉土,暢談創作。 Continue reading

【第103期】讓金門同胞喝上家鄉好水——探訪「引晉入金」水源地

【新華社/福州】隨著福建省供水有限公司與金門縣自來水廠的代表於7月20日正式簽署合同,讓金門同胞期盼了整整20年的自大陸引水計劃終於實現了突破。目前供水工程的前期工作都已經完成。在協議簽署後,供水工程已經進入初步設計階段,爭取8月份初步設計方案能夠批復,10月份便能動工。如果順利,2017年可實現向金門供水。 Continue reading